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翔苍穹-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68;纪.》描写的仁德天皇就是“仁君”的典型。'22'1O世纪初,著名汉学家和政论家三善清行写的《意见十二条》也讲“上垂仁而牧下,下尽诚以戴上。”'23'看来“仁”是奈良、平安时代日本人政治伦理的主要内容。
直至江户时代初期,假托作者是滕原惺窝或本多正信的《本佐录》还宣扬,由天道确定为君主的人,应首先正身,若谋私利或给百姓带来苦难,天道就会取消其地位,使其子孙也遭杀身大祸。日本朱子学派的开创者林罗山仍对孟子的“放伐”说表示赞同,说:“汤武之举非私天下,唯在救民耳。”'24'新井白石的《藩翰谱》和《读史余论》也宣扬“有德者王”的思想。
“仁”的思想和“有德者王”思想逐渐淡化,并逐渐强调对于君主,进而对于天皇的无条件忠诚,是17世纪中期以后的事。
山崎黯斋首先写了《汤武革命论》,反对孟子的“放伐”说,宣扬日本天皇“宝祚天壤无穷”;'25'提倡极端的忠君报国主义,其弟子浅见纲斋把中国儒学者视为圣人的商汤王与周武说成是“杀主之大罪人”。水户学派也激烈反对孟子的“放伐”说,认为它不适用于日本。例如,后期水户学派的会泽正志斋认为,日本天皇是神的子孙,所以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在日本,君权无条件地超越一切,君臣名分不可易。这些儒学者已不再把否定“以德行仁”者看作天皇资格的必要条件。
古学派的山鹿素行认为君臣上下的差别“非以力而成,乃天地自然之仪则”,主张“主君之恶纵如夏桀殷纣,而下无蔑上之道。”(《山鹿语类》)'26'广濑淡窗说,“君父之命乃天命也。”(《约言或问》)'27'他们所主张的君臣关系已不再是中国儒学主张的有条件的君臣关系,而是臣下对君主的单方面的无条件忠诚。
日本儒学对于“仁”和“有德者王”思想的取舍变迁,与日本各时代的社会政治需要有关。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人接受“仁”和“有德王者”思想,是为了给刚刚形成不久的天皇制统一国家提供政治理念。江户时代初期的儒学者林罗山和新井白石赞同“放伐”和“有德者王”思想,是给德川家康取代丰臣氏建立德川幕府寻找合理依据。新井白石说过德川家康“有治天下之德”。'28'而17世纪中期以后,大多数儒学者(除室鸠巢、三宅尚斋、赖山阳、伊滕惺窝少数人外)都放弃了“有德者王”思想,反对孟子的“放伐”说,提倡臣下的无条件忠诚,是由于“神国”思想和天皇万世一系的“国体”观的流行。幕末志士提倡对天皇的无条件忠诚,则是打着天皇的招牌反对幕府将军的统治。从上述取舍变迁,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即它表明日本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选择、接受、排斥、消化和变形,是有一定标准的。这一标准就是“实利性”或“有用性”。有用时即用之,无用时即弃之,根据需要而变形,以我(日本社会与文化)为主,为我所用。
五
中国儒学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质,而日本儒学则长期与佛教、神道等其他思想共存。这也是中、日懦学的不同之处。日本儒学的共存性,实际是曰本文化的多元共存性格的表现。
中国儒学实际上具有强有力的包容能力,它是在不断吸收、溶化其他诸家思想的过程中发展的。例如,董仲舒包容法家、阴阳家的思想;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等。但是,中国儒学在外在形式上又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自守排他,经常进行论辩。诸如原始儒学时期的儒墨、儒法之争,汉初的儒学与黄老刑名之学的斗争,汉武帝以后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东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儒、佛、道之争,宋明理学的排佛等。即使在儒学内部,不同学派也不断展开论辩,争为正统。例如,原始儒学的荀、孟之争,汉代经学的今、古文学派之争,南北朝经学的不同风格,南宋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等。中国儒学的排他性是中国文化趋同性格的体现。
与中国儒学不同,日本儒学对其他思想流派表现了明显的共存性。从日本早期儒学看,在儒学传入日本时,中国的荀、孟之争,儒法之争,经学的今、古文之争早已结束,对日本并无影响。当时传入日本的儒家典籍及其注释,主要属于中国南北朝的经学系统。对于风格不同的南朝经学和北朝经学,日本人一视同仁,无所偏重。《学令》规定的儒学教科书,既有南朝系统的,也有北朝系统的。日本早期儒学对佛教和日本固有的神祗崇拜(原始神道)也表现了共存性。在奈良、平安时代,没有发生儒、佛、神道间的思想对立,几乎看不到儒学对佛教和神道的严厉批判。就连历任大学头和文章博士、以儒学为业的菅原清公、是善父子,也“最崇佛道,仁爱人物”。在镰仓、室町时代,进而出现了主张神(道)、儒、佛三教一致的思想潮流。
到了江户时代,日本儒学者为了使儒学摆脱对佛教的依附,才致力于儒佛之辨,对佛教的出世主义进行批判。但是,日本儒学的不同流派(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古学派、考证学派、折衷学派等)却长期并存,只是江户时代后期的“宽政异学之禁”曾独尊朱子学、欲压制其他学派。尤应注意的是,日本的儒学者,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如室鸠巢、佐藤直方、三宅尚斋、赖山阳、太宰春台等),大都对日本神道采取共存和融和姿态,主张神儒一致和神儒合一。江户时代以前的神道诸流派(如两部神道、山王神道、伊势神道、唯一神道等)固然也吸收了儒学与佛教的理论,但是,它毕竟保留了源自日本神话的固有思想。从这一意义上说,主张神儒一致或神儒合一,也可理解为主张儒学与日本固有思想的共存与融合。
江户时代的儒学者将儒学与固有思想相融含有两种类型。林罗山的“理当心地神道”,认为“本朝神道是王道,王道是儒道,固无差等。”还认为“神道即理也。”'29'林罗山是以朱子学的“理”的思想为日本固有神道奠定新的理性主义的基础。这属于以中国儒学的理性主义改造与取代日本神道的神秘主义的类型。山崎黯斋的“垂加神道”则以《神道五部书》中的“神垂以祈祷为先,冥加以正直为本”这一命题为基础,牵强地以阴阳五行来配合日本的天神七代,说:“天神第一代,天地一气之神;自二代至六中,是水、火、木、金、土之神;第七代,则阴阳之神也。”'30'在这里,山崎黯斋把作为理性产物的中国儒学阴阳五行说附会为日本神话中的神了。这属于放弃儒学的理性主义,强调与保存日本神道的神秘主义的类型。然而,无论哪种类型的神儒合一说,都反映了日本儒学者在吸收外来思想时,十分注意保存固有思想并将它们互相融合。
日本儒学与其他思想的多元共存,以及与固有思想的融合,从思想这一侧面表明了日本文化多元共存的性格,反映了日本人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十分注意保存固有文化并将它们互相融合的传统。
日本儒学的特色,既是日本文化特异性格的产物,又是日本文化特异性格的表现。通过上述对于日本儒学的特色的考察,我们便可窥知日本文化重直观、轻抽象,重感情、轻理智,有用性决定文化选择取向,多元共存等特质(当然不是日本文化的全部特质)。
注释:
'1'依照《日本书纪》的纪年,应神天皇16年相当于公元285年。但一般认为,《日本书纪》的纪年,在雄略天皇前的部分都不可靠。据应神天皇的一些记事与较为可靠的朝鲜《三国史记》的有关记事相对照,依《三国史记》纪年,应神天皇16年应为405年。
'2'(日)永田广志:《日本哲学思想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1页。
'3'详见拙文《试论儒家思想对日本〈古事记〉的影响》,《南开学报》1986年第2期。
'4'(日)和岛芳男:《中世的儒学》,吉川弘文馆1965年版,第250~251页。
'5'(日)《日本思想大系 28 藤原惺窝·;林罗山》,岩波书店1980年版,第461页。
'6'(日)《日本思想大系 31 山崎黯斋学派》,岩波书店1980年版,第563页。
'7'(日)《日本思想大系 34 贝原益轩·;室鸠巢》岩波书店1977年版,第503页。
'8'(日)《日本思想大系 32 山鹿素行》、岩波书店1976年版,第343页。
'9'(日)《日本思想大系 33 伊藤仁斋·;伊藤东涯》,岩波书店1980年版,第122页。
'10'(日)《日本思想大系 36 荻生徂徕》,岩波书店1980年版,第201页。
'11'(日)宇野精一等编:《东洋思想讲座 10 东洋思想在日本的展开》,东京大学出版会,1967年版,第288页。
'12'(日)中村元:《东洋人的思维方法》第一部·;第二章, 书房1948年版。
'13'(日)源了圆:《文化和人的形成》,第一法规1983年版,第75页。
'14'(日)G·;B·;桑索姆:《日本文化史》,东京创元社1976年版,第5页。
'15'(日)源了圆:《德川合理思想的系谱》,中央公论社1977年版,第36页。
'16'同2,第112页。
'17'(日)奈良本辰也:《近世日本思想史研究》,河出书房新社1965年版,第108~109页。
'18'(日)相良亨:《近世儒教思想》,镐书房1982年版,第9页。
'19'(日)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中译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页。
'20'(日)源了圆:《义理和人情》,中央公论社1978年版,第3页。
'21'(日)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中译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101页。
'22'详见拙文《试论儒家思想对日本〈古事记〉的影响》,《南开学报》1986年第2期。
'23'(日)《日本思想大系 8 古代政治社会思想》,岩波书店1979年版,第286页。
'24'(日)石田一良编:《体系日本史丛书 23 思想史2》,山川出版社1980年版,第92页。
'25'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264页。
'26''27'同11,第309页。
'27'同11,第307页。
'28'同2,第70页。
'29'同2,第101页。
《日本问题》1988年第2期
序章 第五
日本娱乐全接触 日本文化影响10大印象
谈起日本文化娱乐给国内观众的印象,恐怕我们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些曾经很熟悉的影视剧、歌曲、明星等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年少时候的很有趣或者很美好的回忆。恰逢纪念中日建交3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些留在我们记忆中的日本文化印象。
印象1战后日本电影的反思
代表作品:《望乡》这个印象不太美好,而是比较丑陋和恐怖,当年我们是生在红旗下、长在阳光中的新中国的八九点钟太阳,在这个电影中,很多青少年第一次知道了“妓女”、“妓院”这样丑恶的名词,以至很多人当时曾经愤怒地质问:为什么要引进这样的“黄色”电影,玷污我们孩子纯洁的心灵呢?
印象2 20世纪80年代
初期的经典影片代表作品:《追捕》《人证》《狐狸的故事》
《追捕》给了当时的青少年很大影响,我们第一次看到如此扣人心弦的紧张追逐场面,同时第一次产生了偶像的概念,没有一个女孩不喜欢高仓健酷酷的样子,而“真由美”的美丽善良也是男人们动心的目标,甚至当真由美的扮演者中野良子已经徐娘半老,还有一个中国内衣品牌请她做代言人。同时,片中的对白也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
《人证》是森村诚一的“证明三部曲”中改编成电影后最被中国观众熟悉的,也是当时引进的外国电影中最大胆的一部,很多青少年承认当时他们在这个电影中第一次看到女人上半身的正面裸露。《狐狸的故事》不是人演的,全部演员都是动物,真的很佩服日本人花了那么多心思去拍摄野生狐狸的生活,看着那些可爱的狐狸如何在大自然中生存很让人感动。
这三部电影没有任何联系,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电影配乐都非常棒,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没有人不会哼两句《追捕》里的“拉亚拉”的;《人证》主题曲《草帽歌》在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淡淡忧伤,很多中国歌手都喜欢演唱;《狐狸的故事》主题曲《大地早上好》动感活泼,充满自然气息。
印象3栗原小卷征服中国影迷
如果问起上一代人对哪位日本影星印象深刻,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栗原小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栗原小卷是与中国文化界交流最多的日本表演艺术家,她在《望乡》《生死恋》《乡村教师》中塑造的银幕形象已经影响了中国一代人对美的向往,栗原小卷那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个人魅力也吸引了无数影迷并且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
印象4早期动画片席卷中国代表作品:《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花仙子》《聪明的一休》《铁臂阿童木》是我们小时候最早看到的一部日本卡通片,当时很多人家都没有电视机,孩子们只能搬着小板凳纷纷到有电视的邻居家去看。那一刻几乎就是孩子们的节日。一度谣传说“阿童木”的作者自杀了,害得我们还伤心了好一阵子。后来的“一休”、“花仙子小蓓”、“龙子太郎”、“小狮子雷欧”等可爱的卡通形象也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和他们的家长所喜爱,就连反面形象“波奇先生”也是憨态可掬,那段时间盛产的一批卡通片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数欢欣。
印象5街头巷尾吟唱日本民歌
代表作品:《拍手歌》《北国之春》《拉网小调》这些日本民歌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流传到中国,老少咸宜,很受欢迎。记得小时候我们还用拼音加汉字注音的方法学习唱这些日文歌曲,虽然唱出来很生硬,而且中国人听不懂、日本人不明白,但是大家都乐在其中,比如《拍手歌》的注音就是:“西优瓦山那拉那屋塔塔哭……”或者用谐音的中文唱出来就更加幽默了:《北国之春》是“西里哗啦……”《拉网小调》的结尾可以唱“五魁首、五魁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