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千古中医故事-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病急乱投医吗?所以一想,这几个御医说得也对,那干脆我给你弄一根绳,拴上。御医这边就使坏了,那小宦官收了人家钱,就把那绳捆在一个青铜器底下,这么一系,那边一号,孙思邈拿着那根线,怎么没动静?这好像不是人的手指头。他瞧出来了,换一个,换一个会动的。又换了一个鹦鹉的腿,拴那儿了,小宦官拿了人家钱了啊。这好像也不对。这回又拴在一个桌子腿底下。三次,都没有难倒孙思邈,孙思邈都说这肯定不是人的手。然后紧接着是第四次,这回一号啊,孙思邈说话了,这病好治,这回您把右手中指伸出来吧,我就给您扎一针,扎完我就走,您再让我来我都不来了。为什么?她就好了,我还来什么呀?于是他给皇后扎了一针,针拔得很快。这针扎完了,那边就叫疼,孙思邈还没走到大门口呢,转眼之间那边生下孩子了。这叫快啊。这回唐太宗说你不能走,你得留这儿。留这儿干吗啊?没事了。我这孩子生出来,大人怎么保啊?你还得给我开药,处理善后事宜啊。方子开完了,孙思邈名声更大了。唐太宗这个时候说,我让你执掌太医院,你说好不好?孙思邈说不好,我还是当我的江湖郎中。您什么时候有事,什么时候叫我来。什么时候,御医瞧不了的病,您再找我,他们能瞧,您就让他们瞧。我这儿离您又很近,打马飞奔,一天一个来回,放心。当时把唐太宗感动的,赶紧送黄金、白银,亲自送去的,又送牌匾,还亲自写诗。诗是这么写的:“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写了诗还不算,唐太宗想,我得把我写的这首诗,刻在你们家门口的那座山上。孙思邈的家门口真有个山,人家这山本来叫五台山,陕西耀县有个五台山,山西五台县也有个五台山,这是两个山。那山本来叫五台山,改名,改叫药王山,孙思邈你不要叫孙思邈了,管你叫药王,你是百代医师。唐太宗亲自写上字,找人给刻好了,那孙思邈的名声就更大了。
孙思邈这一次“悬丝诊脉”的惊险经历,让我们惊叹不已。但是,在惊叹之余,我们自然也会心生疑窦,在真实的情况下,用一根丝线就可以号脉,而且还真的就诊断无误?难道这样的记载并非真实?
我这故事讲到这儿了,大家听着是不是有点玄?别说大家听着玄,我听着它都玄。这拿根小线隔二里地,病人在那边,我在这边拴一绳,我就能悬丝诊脉?这是真的假的?是真的,也是假的。您说是真的那就是真的,您说是假的,那就是假的。刚才这几句话,诸位,不是我说的,谁说的?就是北京城四大名医之首的施今墨施老先生,在1968年的时候说的。有人就是看了这段故事不懂,请教施老先生,说您给我讲讲这悬丝诊脉,这是真是假?施老先生说,哎,这个我也干过。您想,我就是给清宫那些女眷们看病的,男女授受不亲怎么办?咱得显示出咱的本事来,拴一根绳号脉,怎么号?事先进去,我得事先问好了太监,里边这公主或者是姑奶奶得的什么病啊?什么症状啊?当问完了的时候,这病就看完了。但是号脉的时候你得表现出自己很认真的样子,其实脑子里想什么呢,脑子里转的是药方。转完了,哦,行了,一开药,望闻问切,这切是最后一步。有的高明的医生只是问,就到问这儿就行了,就不用切了。原来是这么回事,这回大家知道人家留孙思邈,孙思邈为什么不留了吗?他想,那悬丝诊脉,我哪儿会啊,那是我前面都问好了,我知道怎么看这个病,这种病应该扎哪儿就好了。我不能踢人家御医的饭碗对不对?我该回去还是回去。所以,悬丝诊脉的故事讲到这儿,我们便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然,悬丝诊脉也确实能体现出一定的水平,不管怎么说,别的医生眼见皇后十月怀胎生不下孩子来,可是就治不了,孙思邈到这儿扎了一针就好了,是有本事。
通过刚才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来,孙思邈的这些故事,更多的是智慧故事,哪儿来这么多智慧?学呗。孙思邈的接触面很广,上至帝王将相,什么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医药学家,什么人都接触,下至贩夫走卒,三教九流人等无不结识。当然,他尤其喜欢跟医生接触,宫里的医生他都认识。由于他给人家留面子,宫里的医生也就有一些人,跟他成了特别好的朋友。
在宫里这些医生里面,孙思邈交的特别好的朋友,对孙思邈有重大帮助的,那就得说是甄权、甄立言兄弟二人。这兄弟二人都是很了不起的。甄权,是今天河南扶沟人,那时候叫许州扶沟,出生于541年,死于643年,活了102岁,比孙思邈还大一岁呢。他是给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看病的医生,那真正是由隋到唐的两朝御医,一生写了很多书。他弟弟叫甄立言,比他小四岁,545年出生,死于贞观年间,也活了一百来岁。兄弟俩一个擅长针灸,一个擅长治寄生虫病,写了很多书。尤其是这个甄立言,写的《古今录验方》,五十卷,里头有很多药方。我们知道,后来孙思邈写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也都是药方,自从孙思邈这两本书一流传,甄立言这本书就失传了。大家想能不失传吗?我书里的内容你那书里全有,当然我这书就失传了。这哥俩儿,对孙思邈可真是很好,把自己所知所懂的,都跟孙思邈交流,所以孙思邈日后有很大长进,应该说和他在宫里面结交的这些朋友有重要的关系。
当然,孙思邈的医术,不仅仅是跟宫里面学的,也有在江湖上学的。他一听说哪儿有一个老医生,特有本事,不管是几百里还是几千里,他一定要去。我们看《新唐书》、《旧唐书》就知道,在今天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青海,还有山东、安徽、江苏,所有这些地区孙思邈都去过。有的时候这一去,就专门是为了拜访一个医生。从陕西走到四川,一路上,他无偿给人看病;有偿也行,就是我给你看病,你管我一顿饭。这人得有一个好的名声,你走到哪儿,你的名声传到哪儿,然后你到我这医生这儿来,我才能把我知道的偏方给你。这叫什么?这叫医德。所以孙思邈那个时候,一路之上真得走。有一次,从陕西到四川,走着走着,给人家看完病,他自己就病了。
这个曾经治好过无数人疾病的孙思邈怎么会病了?他得的究竟是什么病?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叫做“医不自治”,身为医生的孙思邈在外行医的这一次突然病倒,是否将会危及他的生命?
什么病?丹毒。过去的人,老想着长生不老。谁不想长生不老呢,我也想,我活两万岁才好呢,可吃什么药才能活两万岁呢?不知道。你想吃这药,我也想吃,这更是医生的职责。所以很多医生,就天天在那儿炼,一硫二硝三木炭,拼起来一块儿吃,吃完了肚子就爆炸了。孙思邈在写他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是这么记的,人都说这种方子用了长生不老,统统给我烧掉,我就配过这个药,一硫二硝三木炭,吃完了我这个脑袋就大了,左额生丹毒,长了一个大包。他走到四川云阳,早上起了一个大包,到晚上满脸都是大包了。云阳县令是他的好朋友,赶紧动用全县的人找医生,把所有的那些游医都给我叫来,给孙先生看病,看了七天七夜,没好。能好吗?就吃这长生不老药,吃成这样,人怎么治?最后人家孙先生开了一个药方。怪了,他好了。通过这个事儿,孙思邈可是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到后来,他写《备急千金要方》的时候,就说到了这么一句话,“石在身上,万事休泰”。过去管长生不老药,有叫石的,有叫丹的,有叫散的,叫什么的都有,为什么叫石呢?因为很多长生不老药,都是拿石头磨成细面吃的,当时的人认为,吃石英石磨成的面,可以长生不老,所以就叫石。那么他说“石在身上,万事休泰”,是说你要吃了石头,一万年你都好不了,泰是好的意思。“药不可服石也”,千万不能吃石头。自己吃一肚子石头,还想好,还想长生不老?然后他还说,“宁食野葛,不服五石”。穷急了,随便找点葛根吃都行,但是不能吃石头。后边还说,谁要告诉你吃石头的药方,说吃这个能长生不老,赶紧把它给我烧掉,说“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当然了,孙先生说的话不是每个人都听的,唐太宗李世民想长生不老,最后吃了,死于公元649年。也没活多大岁数,不到五十岁。到后来,大清朝雍正帝,在圆明园专门开了一个炼丹厂。炼完了丹自己吃,还送给李卫吃。他给李卫写信,说李卫我告诉你,我昨天吃了好多丹丸,我觉得这个好,我现在专门给你弄了十斤,你可千万不许给别人吃,你都自己吃了。你说这能不吃死吗?最后雍正帝前脚死了,没三年,李卫也死了。
孙思邈反对吃这些长生不老的丹丸,应该说对后世有着重大的影响。当然在不断与别人学习的过程当中,人家孙先生也确实逐渐变成了一个全能的医生。他什么病都会看,尤其是对于养生、食疗、针灸,特别拿手,有特别好的见地。
650年,孙思邈回到陕西,用了两年,把《备急千金要方》写完了。659年,孙思邈在唐高宗的一再请求下,搬到了长安城。665年、666年这两年,孙思邈陪着唐高宗和武则天从陕西经河南,经山东,过曲阜,到江苏转了这么一圈。673年,孙思邈再度回到老家陕西耀县。就在这一年,孙思邈收了一个徒弟,这个徒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孙思邈先生的关门弟子,卢照邻。
卢照邻是唐朝初年着名的诗人之一,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这样一个诗人为什么没有去找一个着名的文学大家拜师,怎么反倒找孙思邈这样一个郎中做师傅呢?
说起卢照邻,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了,他是以诗而闻名的,怎么变成孙先生的关门弟子了呢?这话可长了。您有所不知,卢照邻这个人确实很有名气,但是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得过一场病,这个病,我们中医叫风痹,现在的西医叫麻风病。在673年他得了麻风病,花了一年的时间,所有的郎中都给瞧遍了,人人都说,这我瞧不了,您另请高明吧。卢照邻就说,您给我推荐一人。人家郎中说有一个人挺有能耐的,你找他去吧,那人姓孙,叫孙思邈。
卢照邻知道孙思邈这个人,在孙思邈的眼中,卢照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气小识短,刚愎自用,恃才傲物,还有什么浮躁、狂妄,其实卢照邻不是这样一个人。但孙思邈也没说错,搁上谁呢,得这么一身病,然后谁都不理你,你活得还挺快乐?你还不狂妄?你还很谦虚?搁谁得这种病,谁也会气小识短。但是要注意,这医生讲究什么?三分病,七分养,主要是振作人的精神。所以面对卢照邻这种病号,孙思邈首先就得开导他:圣人和之以至德。你知道为什么孔圣人称为圣人,那是因为人家德行好,人家才能长寿,德行不好,再有钱,再吃药,也得早死。明白吗?所以你要想看好病,这我告诉你很简单,我能给你看,他们都看不了,但有一样,你得学会尊重别人,你得宽宏大量。你是病号,谁愿意跟一个病号挨着,除了我这样的人,对不对?所以人家对你不好,你不要太在意,我对你好不就行了吗?以后在我这儿干,给我当弟子,我开个药方,给我抓抓药不就行了?在哪儿不是干?就这样教育了他一番。孙思邈把卢照邻说得心活了,立马跪那儿给他磕头了。从此以后,从673年卢照邻第一次见孙思邈,一直到孙思邈去世,卢照邻就没离开过孙思邈的家。卢照邻跟了孙思邈足足九年,真的天天跟着。所以我要说他是关门弟子,大家还别不承认,真是关了门的弟子,一直没出师。所以呢,这个时期孙思邈教育卢照邻,你要是不听我的,德行不治,纵服玉液金丹亦难延寿。卢照邻一看,我师傅说的话不假,你看我师傅,小时候得那么多病,人家不也过来了?
我跟着你指定没错,于是乎他就跟着孙思邈了。他心情愉快了,马上提笔写《长安古意》,这是卢照邻最有名的诗,一生的代表作。《长安古意》便是他得了麻风病,见到孙思邈之后,人家给他开导完了,病情好转才写下的。那诗真是写得好。刚才这个故事,有两个出处,一个出处就是《旧唐书》卷二百零一的《方技传》,还有就是卢照邻的《病梨树赋·序》,里面都有记载,大家可以去查,写得还很详细。
成名后的孙思邈,给当时许多着名人物都看过病,也在许多史书上留下了他治病救人的故事。但是,孙思邈作为一个出身民间的医生,在他百岁的人生中,究竟还有过哪些为百姓治病的事例,这一次他的医术又将要面临怎样前所未有的挑战?
下面的这个故事便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
一天,有个面色苍白、精神委靡的病号,来到孙思邈的家。孙思邈不在家,他外出行医去了,徒弟在家。当然,这徒弟不是卢照邻,因为这故事发生在卢照邻犯病之前好几十年。大徒弟在家里正支应着摊子,便问这病号,你怎么了。这病号说,大夫,我跟您说,我都憋了三天,就是尿不出来,不知道怎么了,光喝不能尿。大徒弟说,你这病好治,这病叫癃闭,特别好治,你放心,躺那儿吧。癃闭,癃是一种病,闭是一种病。如果尿得少而缓,这叫癃;完全尿不出来,这叫闭。癃闭这是中医说法,要按西医这叫尿潴留。躺那儿以后,这大徒弟拿一根银针,找到关元穴,关元穴就是丹田,肚脐眼下面三寸,一按那儿,一扎,拔出来,去吧,好了。人家病号起来,去外面转了两小时,还不行啊!还不行那坐那儿吧,我给你开药。我给你开一剂药,叫五苓散。你就甭走了,我给你开完了药,我给你熬,熬完了,你在我这儿吃,好了你再走。得了癃闭,扎丹田穴,这可很早就有这个方了,到现在中医治疗这病的时候也是这么治,是第一步。当然,如果说扎丹田不管事就是这第二步。这五苓散出自哪儿啊?出自张仲景的《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