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千古中医故事-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行,得细嚼慢咽。
第四,搭配的菜也有讲究,搭配的菜要淡食,味道要淡,不能过甜、过咸、过酸、过苦,什么都不能过。为什么呢?“咸则伤筋,酸则伤骨”,所以最好是淡食。如果我们吃过多咸的,筋就会不好;吃酸的过多了,对骨头不好,老了就会麻烦,病就会找到胳膊腿上,这都是从小时候不注意的结果。
第五,吃饭时的精神状态也很重要,吃饭不能生气。孙思邈就认为,吃饭就别生气,生气就别吃饭。吃着饭生着气,晚上会做噩梦的,用孙思邈的话讲叫让人夜梦飞扬。白天生气,晚上胡思乱想,最后这都对人体不利。
第六,关于饭和菜的搭配,还有讲究。孙思邈建议,少吃肉,多吃饭。我们现代医学证明,多吃了肉,胆固醇、脂肪就会超标。另外在这里面,他还说到,要少吃菹菜,就是酸菜、腌菜,太咸、太酸对人身体不好。并且他很反感吃各种生菜、生米、生豆,还有陈臭物,比如臭豆腐,很好吃,都是我们发酵过的东西,但是他认为这种发酵过的东西最好还是少吃。
第七,吃饭和饮酒的关系,吃饭时能不能喝酒啊?他认为最好是不喝酒。如果实在抗不住了怎么办呢?有这么几条,就是“饮酒勿使欲醉”,你喝酒不要喝醉了,实在想喝,实在经不住人劝就喝一点,但是不要喝醉了。有人说孙先生,如果我已经喝醉了怎么办,已经喝多了、喝高了怎么办?那赶紧抠出来,找一个地方迅速吐出来,“多则速吐之为快”。千万不要让它伤着身体,吐不出来,咽了,那就不好了。然后他说什么呢?如果不听我的,那么骨髓还有筋骨都会受伤,伤筋、伤髓、伤神,最后导致人无法长寿。
在孙思邈《千金方》的养生方法中,除了饮食这个重要的方面之外,这位活到百岁之上的长寿老人,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还在关注些什么?在这其中,他还有什么独特的养生秘诀呢?
孙先生下面要论述的是睡,睡觉那可讲究多了。他讲究怎么睡觉,头南脚北,不能反过来。还有一个头左头右的问题。他认为,春夏两季,躺着的时候,应该头朝东睡,秋冬两季应该头朝西睡。这对不对我不敢说,反正孙先生就这样睡了一辈子,活了一百多岁。睡觉的姿势,是直直地睡呢,还是蜷曲地睡呢?他认为人的脊髓不是直的,所以要想直着睡那就是和自己的身体较劲,最好还是蜷着身子睡。春夏脸朝东,秋冬脸朝西,头总体来讲是朝南的,就这么睡觉。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需要注意很多的,比如睡觉前一个小时,不能唱歌,跟几个朋友唱两小时回来睡觉,这样肯定两小时睡过后都没着,脑子里想的都是别的。夏天天热,睡觉不能晾着脚丫子,把脚丫子放在床外面,这个不行,把脚架起来也不行,脚一定不能比头高,脚得比头低,头高脚低这得知道。秋冬冷了,不能距离火炉太近睡,空气不好。也不能捂着被子,被子里面都是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这对人身体有害。所以一定要露着头,睡觉的时候耳朵边上不能有窟窿眼,从那窟窿眼里灌风,容易得耳聋。另外他主张白天不能睡觉,我们现在讲究中午眯几分钟。但是他认为白天不能睡觉,晚上才可以睡,睡觉不能张着嘴睡,睡前不能跟人聊天。张着嘴睡,病从口入,等等。这是关于睡觉的知识。
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道出了有关长寿养生的种种心得,但在他的着述中,还有一个他认为至关重要的长寿因素,我们还没有提到。那么,这个至关重要的长寿秘诀会是什么?今天的我们又会从这样一部千年之前的古书中,获得怎样特别的启示?
孙思邈认为,要想长寿,养性是养生之道的关键环节。怎么养性呢?平时白天要注意什么呢?“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不能老在那儿两只眼睛眼着看一个东西,老盯着看一个东西眼睛会充血,所以会伤血。这叫“久视伤血”。老躺着伤气,“久卧伤气”。久立,像我老站着,这腿脚就麻了,所以“久立伤骨”。此外,“久坐伤肉”。还有呢?就是“久行伤筋”。这就是“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此外还有三点,“莫强食”,大家吃饭,本来已经吃八成饱了,人家主人特别热情,说再吃一碗吧,结果经不住人劝又吃一碗,谁难受谁知道,别以为吃人家的好受,不能老吃。还有一个叫“莫强酒”。自己平时要注意,喝一点就行,甚至不喝。来人一劝,喝吧,强行灌酒,这个不好。另外,他认为吃饭的时候“莫忧思,莫大笑”,不能过度地思考问题,也不能见着高兴的事天天笑,更不能遇到不高兴的事没完没了地哭,甚至恨这个恨那个,这都不好。他认为上面的做到了就行了,都做到了,人就可以长生不老。
说到这儿,我们需要总结总结,孙思邈给我们中国的医药学界,给我们普通百姓带来了什么?孙思邈的贡献其实真的是一言难尽。有人归纳了很多方面,我们这儿也只能择其一二。孙思邈对人类带来的贡献,第一是他的两本书;第二,是他的两本书中的第一篇,关于医德,这一点我觉得很关键。还有一个,我们前面讲了孙思邈治麻风病,我觉得这个贡献太重要了。孙思邈是世界上第一位治疗麻风病的专家。孙思邈还是最早研究磁疗学的,刚才讲到的头南脚北睡说的不就是磁疗吗?最早提出磁疗学的就是他。
不过孙思邈还有一个贡献特别有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孙思邈是我们中国最早提出阿是穴①这一概念的人。阿是穴,在哪儿,别问我,我也不知道。我们要到中医针灸科那儿看病,大夫肯定问,哪儿疼啊?我上身整个胳膊都疼。然后医生开始掐了,是这儿吗?一按,不疼,不是。是这儿吗?不疼。再一按这儿,你“啊”的一声,“是”,这就叫“阿是穴”。因为你疼痛的点不在穴位上,你疼的不对地方,不是穴位,扎哪儿都不对,而你就这儿疼,干脆我就在这儿扎一针,就这么,你就好了。所以阿是穴在哪儿,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你得病只有你知道,我得病只有我知道,一按,真疼人肯定得“啊”,“是”,就是阿是穴了。这个可别说是我说笑话呢,这可是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次记载的,这个专利权肯定属于孙思邈,这个没人跟他争。
最后,我们自然就要讲到孙先生的死,再大的名人也有离开我们的那一天。682年孙思邈去世了,去世之前,他嘱咐家人不要陪葬品,要薄葬,当然家人也很注意遵守他的遗训。孙先生虽已作古,但是他的医德还有他的两本书却永远留在了我们中国人的心里,也留给了全世界。
谈到这儿的时候,我就总想,我们一开头就讲卢照邻,这卢照邻的结果怎么样呢?就在孙先生去世的同一年,卢照邻投水自尽。有人说,卢照邻的死是因为他的麻风病没有好,也有人说,卢照邻是追随他的师傅孙思邈而去了。
【附录】
大医精诚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幔X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宝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选自《备急千金要方》
五、李时珍篇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湖北蓟春人,着名的药学家、医学家。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喜爱医药知识学习,精读经史之书而无名利之心。治学思想进步,敢于发现前人未到之处。1552~1578年,李时珍经过近30年的工夫编成巨着《本草纲目》,全书52卷,收录药品1892种,附图1109幅。被达尔文称为“中国百科全书”。
【一 坎坷从医路】
李时珍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医生之一,他出身于中医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传说李时珍出生前,河神就来向他的父亲报喜,当李时珍出生时,白鹿入室,紫色的灵芝开满庭院,铁拐李还托梦说李时珍是他的徒弟,好像李时珍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要成为一代名医。然而历史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李时珍是怎么走上从医之路的?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有什么特殊之处?在皇帝求仙、宦官专权、天灾人祸、瘟疫流行的恶劣社会环境中,年轻的李时珍又是如何名扬天下的?
谁能够想象一顶皇冠没有钻石或者珍珠?没有李时珍的传统中医药学就是一顶没有钻石和珍珠的皇冠,也是无法想象的。
1956年,郭沫若曾经为李时珍的墓题词,开头的四个字就是“医中之圣”。就是说李时珍是医生当中的圣人级的人物。而最后的一句,是“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我们可以看到,这是高得不能再高的评价了。
那么李时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是通过怎样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攀登上祖国医学的最高峰的呢?他的医学成就跨越了漫漫几百年的历史,在今天是否依然还有用?他为什么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高度尊敬,而且在全世界也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现在,我为大家讲述李时珍的故事。
1518年,李时珍出生于一个中医的世家,说是世家,按照中国的传统起码得三代。的确,李时珍的祖父就是个医生,但是他是个什么样的医生呢?是个铃医,什么叫铃医呢?晃着铃铛走街串巷招徕看病生意的这么一个医生。当然,社会地位低下,默默无闻,虽然他的孙子后来成了一个大医生,但关于爷爷的史料基本找不到。偶尔提及的时候也只提到叫祖某,就是祖父、某人,可以说连名字都没留下来。李家走向兴旺,是在李时珍的父亲身上开始的。
李时珍的父亲叫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他也是先在乡间行医。但是由于他的医德和医术俱有可观,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最后竟然成为皇家医生,成为御医。他有个正式的头衔,叫太医院吏目,太医院就是皇家医院,吏目是什么呢?最小的那个官。这个官小到什么地步呢?从九品。那不能再小了,明朝的官职九品十八等,从九品已经是十八等了,但无论如何总归是一个官。对于一个平民家庭来讲,对于一个父亲还是一个铃医这样的家庭来讲,毫无疑问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月池公,也就是李时珍的父亲,还曾经有过不少的着作,有的应该很有趣。比如《人参传》,关于我们吃的这个补品人参,月池公是写过一本传记的,从题目看就很有意思,很可惜的是没有能够留下来,现在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被李时珍引用在自己的着作里。
现在有好多学者强调,李时珍后来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医生,是受到了父亲和祖父的影响,这么说似乎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只不过这是后来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恐怕未必如此。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有我的证据。
首先,李时珍是家里的老二,他的哥哥叫李果珍,压根儿就没有学医,没有任何关于李果珍学医的记载,那么凭什么李时珍受父祖的影响,他的哥哥反而不受父祖的影响呢?
其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时珍的父亲给李时珍设计的人生道路以及李时珍对自己的期望,原本和中医毫无关系。如今大家经常说,李时珍出生的时候,“白鹿入室,紫芝产庭”(《李时珍传》)
这是见于他的传记的话,当李时珍出生的时候,家里面突然跑进来一头白鹿,白颜色的鹿,那是祥瑞啊,紫颜色的灵芝在庭院里生长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