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职场中层的自我管理:职场360度 刘平青 --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仇视;体现在不尊重那些值得尊重的或许能够成为改革助力的人才;体现在启用一批善于溜须拍马毫无主见或动机不纯的庸才;体现在自信满满大刀阔斧地执行改革时忽视了必须谨小慎微的谋划与善后。政敌遍地,无人可用,民怨亦有,这种窘境,只能让变法举步维艰。 

其次,也是整个朝代的可悲之处,党派斗争由来已久,政见不同的初衷不一定是为国为民,而是朝堂之上相互倾轧、为一己权力的拉锯战。文人相轻的悲哀让同僚之间的政见有失公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同理心的缺乏。 

可惜。变法的初衷确实是好的,而变革的时间正是北宋机构老化之时,改革的内容也大致合理,同时得到了掌权者的大力支持。偏偏就是一个失败的结局,实在可惜。 
历史原本就会让人不自觉扮演事后诸葛亮的角色,如果用今人眼光去深究,就会觉得,以王安石为参照对象,有三个层面需要考量:上层是宋神宗这一皇权的拥有者,中层是朝堂之上的众多同僚,下层是各地方具体实施变法的官吏。 

先说上层,撇开同僚之间的党派斗争暂不谈,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作为一个组织中的最高领导人,变法的失败,难辞其咎。宋神宗和王安石就如同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王安石与其下属的关系也是如此),事前的沟通、事中的控制显得非常必要。当时的宋神宗,并没有做到兼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满朝堂上只是偏听一相之言。支持变法是好事,但是无形中加剧了党派之间的嫌隙与矛盾,把变革全权委托给王安石,将他推到了一个众矢之的、风口浪尖的位置。这么说,皇帝也同样犯了用人不当、用人过专的错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作为一国的拥有者、变革的委托人,其实需要对变革全过程负责。 


王安石变法启示(3) 
可惜的是,如果当时神宗能够将满朝文武作为一个系统,运用手腕使得各派力量相互制衡,软硬兼施地维持朝堂上不同政见的微妙平衡,善于激发中层这个组织内部的力量,在派系的调和、疏导与引导中给予王安石一个安定的助力,就能够在顺势而为的情况下推进改革的进展,或许能让一些中肯的反对意见成为王安石变法中考虑的细节而加以防患,至少可以消解部分不必要的矛盾(一味的相信导致了中层同僚间心理不平衡引起的意气之争,也加大了王安石看不清自己和局势的可能性)。 

下层同样可以作为一个组织看待,每一位官吏的自我管理十分重要,如果基层实行者都不得力,制度设计得再美好都无用。当时,官吏这层组织内部的力量并没有很好的突显:官吏们对绩效的盲目追逐,使得青苗钱和代役金成为完成指标对百姓进行强迫的苛捐杂税。美好的初衷与怨声载道的结果明显背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官吏的劣根性与贪欲就加薪,多出的薪水若不能使得员工有一定的满足感,就只能是杯水车薪。“欲速则不达”,王安石急于求成地将毫无准备的官员派到各地去变法而期待成效,但他们对业务的极度不熟悉也只能拖垮改革大业。可见,在官吏的执行中需要有合理的监督机制来确保改革不会变味,而对官吏的规范或者说价值取向的引导也非常重要。 

可叹。宰相肚里能撑船,在朝为相,王安石需要宽厚的胸怀来招拢人才,需要对各路英雄惺惺相惜,钝化党派争斗。否则,强极则辱,刚极易折。与同僚共事,须求同存异,宋朝能人辈出,保守派也有明事理的有志之士,区分他们是否因意气之争而反对,尽量晓之以理,可将能拉拢的拉拢过来。人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善用这一点,把自己的目标和别人的需求相契合,使他人在快乐中提高效率从而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成就目标。 

但也有一些根本的阻力是无法避免的,这源自既得利益者对现状的极力维持。改革总是需要通过一部分人的觉悟、让步甚至是牺牲,才能在艰难中实现。另外,王安石在礼贤下士方面或许存在着为变法求贤与怕被取代的自危感之间的矛盾,不愿意下属光芒太盛盖过自己的风采。从另一角度来看,面对领导,作为下属也要在需要的时候合理地表现自己,学会“藏拙”与“显拙”,“露才”与“敛才”,唯有如此,才能平易近人,真实可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原因在于上司的自危感,同僚的眼红以及自己的心气渐盛。 

可敬。有了历史的验证,后世之人才当得起事后诸葛亮,回到过去不见得现在的人会比古人做得更好,王安石的所作所为都是为时代所需的尝试,我们不妨怀着一颗感激的心去包容和理解每一个历史人物。 

世上也没有完美无瑕的改革方案,只能优先考虑老化机制中的主要沉疴,而解决主要矛盾就是胜利。 
王安石的改革方案放在现代依旧有其先进之处,所以他的经世致用的才华毋庸置疑。而作为满腹经纶的宰相,他的文采与眼光也是十分独到的。更为让人钦佩的是,他改革的决心之大,即便看到了老化的王朝中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局面,明知难为,也要用毕生的所学去力求更新体制中的血液,推动时代进步。或许,一人肩上挑下变法的担子实在过重。 

能得到神宗的青睐有加,也是他本身实力的很好证明。不过,神宗把改革一事全权委托,却是与王安石本人的能力不相符的。可见处理好他我、本我、自我的关系很重要,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我的肯定。但被上级高看,不见得就很好,送到一个与自己能力不匹配的岗位,迟早一天会成为祸患,而被低看时,又只能是怀才不遇造化弄人。认知自己,看清自己,才能确保自己不会在他我的评判中迷失,才能明确自己的归属。 

读史明智,我们可以从中明确自我管理中多重的要义。时代不可选,出身不可选,先天资质不可选,甚至机遇运道不可选,当一切无法洗牌重来时,就需要做好自己,管理好自己,不怨天尤人,只求充分利用手边的现有,不卑不亢,尽可能地打出一手好局。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自我与自我管理(1) 
从王安石变法中,我们明确了自我管理的要义,接下来需要系统性地了解一下何谓自我和自我管理。 
一、认清自我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照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个部分必须始终和谐。 
当认为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时,例如我的能力是不错的,只是恒心不够罢了,则此时我为自己制造了“自我概念”(self 
concept)。顾名思义,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西尔格德认为自我概念是指我们反观自己性格和身体的一些方式①。而艾莉森提供了更细微的描述性定义:“自我概念乃是个人所持有的特殊角度——是个人筛选与过滤事件,使结果听起来、看起来都能符合自我经验的参考架构。” 

②上述虽然已经对自我概念的定义做了说明,但是否有条例式的或清晰的架构来帮助我们了解自我概念呢?美国田纳西州心理卫生部门的心理治疗专家费池提供了最佳的解答。费池透过编订心理测验的方式,成功地找出五种自我概念的基本维度③,即: 

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physical 
self),简称“生理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外貌、动作技能及性方面的感受。生理我是非常基本的一种自我概念,它对个人的适应能力与未来发展都有极深远的影响。由于每个人每天都必须与人、与环境有所接触,如果有正面积极的生理自我,一个人将能坦然并充满信心地寻求发展;反之,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不接纳自己,则他(她)又如何去面对他人、环境呢? 

近年来,社会的弹性逐渐加大,每个人只要真有能力,加上自己的努力,通常都会为自己缔造出辉煌、灿烂的生涯来,而个人成功受外貌(如美貌、健全或残障)限制的程度也越来越小。电视媒体上许多其貌不扬而广受肯定的公众人物,近来可谓层出不穷。所以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迷人的外表又有什么关系呢?既然不能改变,就要坦然接受,让自己的其他优点闪亮动人。毋庸置疑:不漂亮但是自信、坦荡,一个人照样会让人喜欢;不漂亮而又自卑、畏缩,他将失去更多被人接受并喜欢的机会。所以,拥有健康、正面的生理我,是制胜的基本条件。对每个人而言,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是最关键、最首要的。 


自我与自我管理(2) 
道德伦理自我。 
“道德伦理自我”(moral…ethical 
self),简称“道德伦理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道德价值、人生观的看法。觉得自己是个情操高尚、博爱济世的人,必然拥有一个还不错的道德我。相反的,如果一个人自觉污秽卑鄙,无颜见江东父老,那他可能有一个较恶劣的道德我。站在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拥有一个健康的道德我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道德恶劣,往往会引发“罪恶”的感受,从而不断自我控告、自我批判,则自然对自信心、能力表现是一大伤害,当然也不太可能有成功的职业发展了。 

由上述可知,形成一个合适的“道德我”,是生活适应功能中极其重要的关键点。但需要指出的是,建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我观念,需要做到观念和行动相符合。例如,如果随地吐痰被一个人视为稀松平常的事情,那么在他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罪恶感,此时道德我就是虚假判断。与此相对,一个人仅仅是有礼貌地拒绝了朋友的宴会邀请,但是事后却不断自责,认为自己不讲义气,甚至做出背信弃义之类的夸大判断,就可能使自己陷入道德罪恶感之中。这样的道德我也是不切实际的观念。 

因此合适的道德我的形成,在于积极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层次,了解什么是道德行为,什么是不涉及价值判断的行为,并最终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常做价值分化与价值判断弹性化训练,并反馈在自己身上,从而建立良好的道德面的自我概念。 

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personal 
self),简称“心理我”,是指一个人对个人价值与能力的评价。在日常生活经验中,透过尝试错误与成功的经验,人们会逐渐对自己的能力高低、擅长范围形成一个固定的印象,进而认为自己很强、很弱或中等。站在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我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许多实验特别是目标设定的研究显示:个人对自我能力的评估会影响到他所设定的目标水准,进而导致截然不同的绩效表现。当认为自己能力是不错的,则通常会订出比较难达到的目标,结果往往是虽然没有达成预期水准,但绩效仍远比认为自己能力差而订出低水准目标的人之绩效来得高。 

这个道理形象地说,就是:如果一个人瞄准太阳,可能射中的是月亮;但如果一个人瞄准月亮,最终只能射中石头。也就是说,在目标设定的时候,尽量将自己的标准订得稍微高些,这样绩效才会相对较高。 

家庭自我。 
“家庭自我”(family 
self),简称“家庭我”,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成长感受与作为家中一分子的价值感与胜任感。许多心理学家发现,早期的成长经验对于个人以后的行为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例如,艾里克森曾提出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童年5岁以前的家庭经验,会影响一个人究竟是信任人还是怀疑人,是自动自发还是害羞胆怯。而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人们也形成了一定的家庭自我。 

“家庭我”不佳的人常会因不喜欢自己的家及家人,进而采取一种疏离、回避的态度,最终使得自己在整个社会支持系统上出现极大的漏洞,因此必须独立去面对许多悲伤、不幸的事件与接踵而来的压力。 


自我与自我管理(3) 
这往往对自己职业的发展极其不利。在心理咨询实例中,可以发现一个具有良好“家庭我”的人,其安全感、自信心及自我强度比较高,对环境、对他人也比较会采取一种正面积极的态度,进而使得他在许多挑战或打击中能够坚定不移,对前途充满期望。 

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家庭环境,但是了解“家庭我”之后,至少可以帮助自己在分析自己的性格时,有意识地找出哪些特点属于“家庭我”的范畴,并且自觉地扩大正面因素的影响,减少负面因素的干扰。比如,通过分析,我们会发觉自己的优柔寡断可能与母亲有关,那么以后就可以在母亲施加类似影响时有所警惕,或采取相应措施以消除或减少来自这方面的消极影响。更重要的是,了解到“家庭我”的重要性,自己以后成为父母时,可以自觉营造有利的家庭氛围。 

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social 
self),简称“社会我”,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价值的一种看法。对大部分人而言,“社会我”乃是天天都会影响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