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破解情绪密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孩子-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孩子》
作者:芦淼
内容简介:
为什么有的人衣食无忧,却常常不开心?为什么有的人才华横溢,却
在职场频频不得志?为什么有的人才貌双全,却在爱情的门口接连碰壁?
为什么有的人拥有了令人羡慕的事业,却无法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爱情、工作、财富、关系、健康、生死……一直是涵盖古今中外每个
人都必须面对的几大难题,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其在个体心理抚慰方面
的研究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提出一系列自测方案,论证了情绪的惊
人与震撼,并指出如何正确地用自然的心态来面对情绪,如何正确地用健
康的方法来调适情绪。
本书专为希望改变自己情绪的人士量身定做,让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
走出情绪的阴影,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格魅力,从而赢得积极、健康
、幸福的人生。
自序 像呵护孩子一样善待自己
芦 淼
在我最开始学习心理学的时候,常有种疑惑:这玩意儿真的有用吗?那些大师们三言两语,于是来访者就痛哭流涕地痛说革命家史,这种事情真的存在吗?我想:如果不是弟子们为了讨好大师而给他找了托儿,那就只能说大师们在叙述时用了春秋笔法,省去了大量铺垫性的工作。
再后来我发现了倾听的妙处。很多朋友愿意来找我聊天,愿意向我讲出他们自己内心深处的故事,不为别的,就因为我懂得倾听。我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闭嘴,什么时候该颔首赞同,什么时候又该用鼓励和理解的眼光静静地看着他。因为这个,我家的电话常常成为朋友们的“咨询热线”,半夜三更也会有朋友打来电话,诉说心中的苦闷。
这样的日子继续下去,首先撑不住的是我自己。持续不停地做“知心大哥”,即使是铁人也受不了。于是渐渐地,我懂得了说“不”,尝试着体察自己的内心,也学会了根据自己的内心感觉而果断地拒绝别人。开始时我充满忧虑,担心拒绝会引起别人对我的不快。但后来我发现,如果一味当“垃圾筒”,那么你只能收获一半的朋友——你只会吸引那些充满忧懑的人。而当他们心理恢复健康时,他们会像抛弃鼻涕纸一样抛弃你。这真应了那句歌词:“如果你正承受幸福,请你忘记我。”
渐渐地,我习惯尊重感受,尝试着学习该如何爱——既包括爱人,也包括自爱。我不希望做个只能共苦却无法同甘的朋友。所以朋友们也发现了我的改变:我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兼容并蓄,可以坦然接受别人和自己的不足。在我自己而言,我发现我比从前更有力量:我可以坚持那些自己希望坚持的,可以拒绝那些自己不愿意去做的;可以拥抱那些自己全心热爱的,同样也可以摒弃那些别人说好却不适合自己的。
我知道,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些挫折是横在人面前的问题,而一个人的开放性则决定了他能在多大程度上去解决这些问题。当一个人内心足够开放的时候,他不会给自己设限,不会在事情还没开始前就给自己贴上“不可能”的标签,也不会因为暂时受挫而气馁。因为他知道并且相信,世上总有办法可以解决问题。
这本书所谈及的,就是这样一些在生活里随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很多时候,这些问题来自于封闭内心给我们的自我束缚,来自于心理层面上的一种惯性。就像小象被铁链拴住脚后,即使长成大象,也不会懂得挣开那铁链的道理一样,我们常常把某些禁锢心灵的东西看作理所当然,把自己变成过去经历的奴隶,全然没有想到过该如何去重新打开自己的心灵。而问题,也就因此而产生。
这些问题堆积在心中,很多时候就会形成“伤痕”,即使是再精心呵护长大的孩子,他的内心同样也存在着伤痛,遑论那些要面对严酷社会环境的人们,这些“伤痕”在没以经过系统,细致的梳理时,会表现出“伤”的一面,它会让人在想及念及之时就忍不住心痛;而当它经过梳理后,“伤”的一面渐渐隐去,“痕”的一面得以体现出来,而“痕”,对于一个心灵开放的人而言,意味着经历,意味着从容,意味着用今天的能力与眼光去抚平昨天的问题。
生活中所会遇到的问题千千万万。我选出一些朋友们常常拿来问我的问题,和读者共享,目的是在于能够使更多的人分享到我的经验,知道原来世界上并不是只有自己才会遇到这些问题,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这么多值得去爱去珍惜的美好的东西,知道除了自己固守的一套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决困难,知道自己在这世界上并不孤单。
当然,同一个问题在不同人手中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从来就没有什么方法“必然正确”或者“必然错误”。每种解决方法都有它的道理,只是有时候某些情境下,有些方法并不适用而已。本书并不准备否认其他方法,而只是提出:还有其它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而这,也正是“开放心灵”的关键之所在。
我从不认为“心灵完善的人”是完人,尽管我觉得这样的人应该是我们大家的奋斗目标。或许只有已经被后人神话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孔夫子,才有资格称为完人吧。我们每个人身上永远都有自己无法正视的弱点与缺点。而正因为有了这些弱点和缺点,我们才有了完善自身的动力和可能。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心中的孩子。就让我们像呵护孩子一样善待自己,让自己不断成熟成长吧。
Chapter 1
做个心灵开放的人
所谓开放心灵,并不是指一个人什么话都愿意听,或者什么话都能听。开放,其实指的是当听和思考的时候,把自己的思维先变成一张白纸,让自己保持空白。如果把它视为一种生活态度,那么它的目的是为了腾空大脑,好让自己可以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那些曾经印在脑海里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我们的财富。
智慧的停顿
极端的命运是对智慧的真正检验,谁最能经得起这种考验,谁就是大智大慧。
——坎伯兰谚语
有朋友买汽车,一定要拉我做参谋。我犯了难:在我看来,车子无非就是铁皮壳加四个轮子,区别只在于壳子上面刻的标志不同而已。不过朋友却振振有词,说:找你去,不是为了砍价,是为了让你帮忙看看,车行的经纪们有没有说谎话。你们做心理的人不都像半仙似的,别人有点什么小阴谋诡计,全瞒不过你们吗?
我有些啼笑皆非。哈里波特那样的人只存在于畅销书当中,生活中怎么可能有?而且到时候人家几句术语下来,恐怕瞠目结舌的会是我啊。
不怕不怕。说着,朋友抽出张单子来,说是专家指点过的,上面林林总总写了几十个衡量标准,什么马力啊,扭矩啊之类的,都是些专有名词。他说:有了这张单子,就不怕被骗。
到了车行,经纪很仔细地挑选了几款车以供我们比较,最后重点推荐两款车。
朋友犯了难:究竟哪个更好呢?外观、性能和价格都相差无几,实在让人难以取舍。最后他问:这两辆车,哪辆快一些?平时在城里跑来跑去,时间就是生命。我要辆快一点的车。
经纪想了想说:左边那辆。
朋友很好奇地问:我看它们两个的参数都差不多啊,为什么左边那辆快?是因为发动机好吗?
经纪淡淡地说:一辆车子能开多快,不在于发动机有多棒,而在于刹车有多好,在于它开快了,刹车时能不能刹得住。
我和朋友面面相觑。第一次听到这种“欲扬先抑”的说法,有些不知所措。不过细想想,觉得他说的却很在理。
年轻人年富力强,什么也不怕,最有冲力和干劲。他们做事情时很容易凭借着一腔热血从而一往无前,很勇敢
但人很容易沉浸在惯性当中,而在惯性中的人很容易顺着走下去。就像在酒吧打台球,只要有膀子力气,把球打出去是很容易的。然而优秀的台球手之所以优秀,在于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让球停下来。当人陷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时,如何把握好每一分力气,如何在该停止的时候停下来,又如何能在每日奔波忙碌的生活里保持一个时时给自己刹刹车的心境,这叫智慧。
如果没有勇气,这世界上可能至今还是一片废墟——在做事情时,“鼓起勇气”通常是良好开端的第一步。但当人们开始放开手脚以后,却常常因为种种原因而停不下来,有时候,是出于自己的面子;有时候,是别人的爱让人们头脑不冷静;有时候,则是生计所迫,生活的重担逼着人们不能停下来。但不管因为什么,停不下,往往会比跑不快更惨。
城里人过得很累,不在于每天要起早贪黑,而在于城市就像个大钟表,而每个人就是里面的螺丝钉。即使自己想停下来,即使想找个机会平复和梳理一下自己已经疲惫不堪的心绪,却仍然会被周围快节奏的环境裹挟着,不知疲倦地永远向前。
朋友终于还是买了那辆刹车性能最好的车。他说:我不追求一往无前的刺激,我更向往适可而止的悠闲。
我想,这就是智慧。
芦 淼 告 诉 你
城里人很累。城市本身就像个大钟表,每个人不过是里面的螺丝钉。想停下来,常常只是个人的奢望而已。智慧,就是在这种忙碌中不向往一往无前的刺激,而是更喜爱适可而止的悠闲。
做个心灵开放的人
别自寻烦恼地只想比你同时代的人或是先辈们出色,试着比你自己更出色吧。
——美国小说家 福克纳
脑子要更活一点儿,思想不要拘泥,不可停滞不前。老辈们这样谆谆教导,期望我们能做得比他们更好。
相传当年,有个智者带着一个打着死结的绳子来到亚历山大大帝所在的城市。他说:如果有人能够解开这个绳子上的结,那他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王。所有的人都去尝试过了,不过没人能解开。只有幼年的亚历山大走上去,抽出利剑,把绳结一砍两段。
成年后,亚历山大大帝真成了霸主,这是后话。不排除这个故事是故意给君王脸上涂脂抹粉的可能。不过如果它是真的,那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亚历山大天赋异秉?这基本上还是君权神授的另一个改头换面的说法而已。
说明了亚历山大小时候就是个神童?这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来,没什么特殊意义。
可能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亚历山大采用的这种方法。他掏出剑的那一瞬间,就说明他的思维已经跳出了传统的桎梏,开放了自己的心灵,尝试着用另外一个方法来解决问题。
我们知道,开放心灵的人,他们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相信就算是某件事没做好,自己仍然有能力弥补过失。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得失,还有自己心灵上的平静。
所谓开放心灵,并不是指一个人什么话都愿意听,或者什么话都能听。开放,其实指的是当听和思考的时候,把自己的思维先变成一张白纸,让自己保持空白。如果一个人企图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理解新的知识,就像企图把一块方蛋糕塞进圆盒子。当蛋糕大于盒子时,无论怎么塞,最终得到的只能是一块圆蛋糕。
所以,当他企图用旧有的知识结构去理解新问题时,他会在潜意识里就拒绝那些和以前知识不同的东西,只愿意接受那些能够用原来的知识进行解释的部分。原有的知识结构越牢靠,理解和应用新知识的本领就越差。
如果把开放心灵视为一种生活态度,那么对以前知识的“浪费”只是一种外在表象。它的目的是为了腾空大脑,好让自己可以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那些曾经印在我们脑海里的知识、能力,都是我们的财富。不必担心自己完全忘却,反而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腾空自己的心灵上。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就是要放下架子。先把自己当成个无知的人,去寻求身边哪怕是贩夫走卒的意见再说。要知道,所有的意见都有可取之处,因为它们都代表着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我很欣赏王选的一句话:院士其实只是对人过去成就的一种肯定,不代表他将来就永远正确。所以,放开心灵的第一步就是,哪怕你是个院士,也要学会像什么都不懂的普通人那样。
第二步,尽可能多地博采众家之长。有句话说得好,知识就像画在地上的圆圈。你的圆越大,接触到的空白就越多。你所知道得越多,就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领域越多。小孩子学了1+1以后就觉得自己已经通晓了数学,陈景润却还在继续研究。那在数学的路上究竟是谁走得更远?这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学问。不怕你不会,就怕你以为自己已经穷尽了所有的学问。一个满满的杯子,是装不下水的。
第三步,把自己当做一个平常人。不管自己之前取得过什么样的成绩,在面对新领域时都是个一无所知的孩童。不要企图用自己之前的框架去套新知识或是新看法。要知道,自己之前的领域就算掌握得再熟悉,但可能在世界观或是方法论上与新理论格格不入。如果仍然要用老眼光去看问题,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第四步,保持心境的平和。有句话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只可惜,这世界上的君子太少。这也不怪人们自身。要说缘由,可能要上溯到老祖宗那里。那时候自然环境恶劣,人们只有依靠原来的经验才能存活。对于人的心理而言,有一个所谓的“舒适区”。老祖宗告诉我们,待在这个“舒适区”里的时候,人会觉得最安全。而面对未知的挑战,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就像猴子,如果给它指一条到果树的新路,猴子很可能会拒绝。谁知道新路上有没有毒蛇猛兽?这种想法和“舒适区”一样,都是本能。而要想开放自己的心灵,就要学会克服这种本能。
第五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心态,意味着人会平和地对待不同的意见,会用一种无知和探索的心态来面对世界,会用坦然的态度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