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破解情绪密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孩子-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狂”,每天加班4个小时以上,把自己榨成连汁水都吐不出来的渣滓;也不用天天像猫头鹰那样盯着其他同事,然后拿个小本子把他们的过错统统记下来,等待有朝一日变成拉他下马的证据。你所要做的,只是去发现一下,哪些领域缺人手,然后努力让自己成为那方面的专家。
要超越,要竞争,但最重要的是要认清对象:一切都要冲着自己。一个人内心的成熟,不在于他能用多大的力度去改变世界,而在于他知道,一切改变的根源都在于自身。
说到这里,有人会撇嘴:这不是老生常谈,不就是要自强吗?
的确,是要自强。但自强也分很多种。漫无目的的自强,只能是让自己累到筋疲力尽。疯狗一样狂咬的自强,结果会是大家两败俱伤,或是干脆损人不利己。
而一个成长心态中的自强是什么样的呢?
1。 找一个你擅长,而别人不如你的领域。
2。 每天不必殚精竭虑,但要做到你预定的目标。
3。 每天比前一天多做一点儿。
4。 坚持正路。
芦 淼 告 诉 你
无论是成为工作狂,还是成为时刻准备打小报告的金牌小间谍,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要超越或竞争之前想清楚,一个人内心的成熟不在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世界,而在于他能如何改变自身。搞不清这点,就只能成为在聚会时喝酒的人。
将压力转为成功
虽然世界充满苦难,但是苦难总是可以战胜的。
——美国盲聋女作家 海伦?凯勒
我曾经听过一句俗话,叫“命苦不能赖政府,点背不能怨社会”。我很喜欢这句话,每次想到它,就觉得好像看见一个人,愁眉苦脸地坐在墙角,额头上堆满皱纹,但还在冥思苦想: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好?
在我进行企业培训时,常有很多人围上来,问我“如何才能成功”。有几个人更是直接把他们期望的薪水数量或是职位告诉我,请我替他们量身打造一条成功之路。那期盼的眼神,似乎昭示着他们的渴望,也似乎把我抬到了点石成金的地位上。
每当这时,我总是很平静地告诉他们: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同他自己的性格和心态有很大关系。具备了某些必备的素质,再遇到合适的机遇,就会成功。
他们对我的回答显然很失望,因为我没有给他们指明路。
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的孩子。
朋友夫妇两人都是家里的独子,老人也不在身边。孩子就是他俩的一切。
第一次去他家时,我就知道,眼前的这间屋子,实际上这不是我那个朋友的家,而是他儿子的小堡垒。房间里到处都散落着孩子的玩具。已经六岁的孩子,高高地坐在沙发上,不顾我在场,执意要“骑大马”。
我冷眼旁观朋友的举动。但令我失望的是,朋友充满歉意地看了我一眼,就把我甩在一边,俯下身去陪孩子玩起来。
玩了一会儿,孩子又吵着要吃鲜草莓。朋友气喘吁吁地从外面买了回来。孩子尝了两个,就把草莓全撒在地毯上,当小足球踢。
等到晚上上床时,他又开始哭闹,不肯去睡。朋友苦劝无果,只好像格林童话里那样,从客厅到卧室铺出了一条“糖果路”。于是他才不情不愿地顺着“糖果路”走向卧室,一边走还一边把糖果塞进嘴里,全然不顾朋友夫妇在旁边关于“临睡前吃糖会得蛀牙”的劝阻。
我问起朋友的感觉,他们却很理所当然地说:养孩子,自然要给他最好的。
我曾经在北京电台做过一档关于“孩奴”的节目。就当我坐在直播间里听着前期采访得来的父母录音时,我又忽然想到我的这两位朋友。他们有自己的育儿方式,我没有孩子,也没权力对他们指手画脚。但我还是忍不住会想:他们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怎样?是会感激他们曾经“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是会在一事无成之余,对他们的包办“怒从心头起”?
其实最大的可能是,他们的孩子虽然不成器,但也不会因此而把怒火追溯到自己的孩童时代。他会觉得社会是如此不公,朋友是如此险恶,总之身边的一切都是那样不顺心。他会迁怒,然后还会把自己没能成功的怨恨全撒在别人身上。唯独不会考虑的,就是他自己在这其中究竟负有多少责任。
我们已经从小就习惯了自己的事情其实自己是最没发言权的,最好而且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由别人来替自己负责。我们没权力选择自己该喝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婴儿奶粉,但我们其实有权力选择自己该走什么样的路,该选择在什么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
不过,当我们终于感觉自己有余力支配生活时,我们尝试着开始为别人负责,仿佛身边的一切都同自己有关。这个时间,不是刑法上说的16岁,也不是民法上说的18岁,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毕业以后”。很可能,这种“心理断乳期”要延迟到一个人30甚至40岁以后。
在这之前,尽管我们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甚至有了自己的下一代,但我们却独独忘了,最该负责的,恰恰是自己。
于是痛苦就出现了,尤其是当自己不满足于现状,期待更大的成功时。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对自己认识的多少,以及对自己内心探索的质量,决定了他在这个社会上怎样去生活。作决策很痛苦,而且一旦决策失败,还要承担种种不良的后果。所以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把这种压力转移到别人头上去,让别人替我们作决定、担责任。
那么,怎么将自身所经历的诸多压力转化为成功呢?或者说,怎么才能逐渐开始学习对自己负责呢?
首先,要学会接纳不开心的事。生命中总是充满着很多让人不快的事情,我们也总会遇到一些让人不快的人。困境、敌人,每个期待成功者都会遇到这两个拦路虎。愤怒、复仇、憎恶……这些负面情绪很正常。但浪费过多精力在这上面,却并不是为自己负责的态度。要记住,企图获得成功的人,是你自己,而不是你的那些敌人。好好生活,接纳那些不开心的事,把它们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改变不开心的事。我们很难去要求或是改变别人,因此改变的是人面对困境和麻烦人物时的反应。
当一个人受到外界刺激时,他的行动反应过程是:接受刺激,分析刺激,决定行动。这是一个人的基本反应模式。或者说,是他行为做事的“套路”。有好的“套路”,未必一定能成功,但没有好的“套路”,却一定会有麻烦。还记得我那个朋友的孩子吗?当他遇到困境时,除了会坐在地上撒泼打滚喊妈妈外,他还能做什么呢?很显然,什么也做不了。因为那种应对方式已经成了他潜意识里的条件反射。
没人愿意变成他那样吧?但遗憾的是,这个“套路”合理与否,自己常常是看不出的。这就像如果不借助磅秤,自己评价体重往往误差颇大一样。可能在自己看来,所有的反应都很正确,都在情理之中。但在外人眼中却并非如此。所以这不单需要自我的觉察与反省,同样还需要外在环境的配合。
Chapter 2
觉察内心世界
人的内心非常脆弱,脆弱到它会以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掩盖缺点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只是掩盖得多了,我们就会像没头苍蝇一样,自己都听不到内心的声音。但如果人有勇气把弱点暴露出来,“弱点”就变成了“特点”。当然,这需要自己能够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
倾听内心的声音
我们刚刚学会欺骗,就编织出如此混乱的丝网。
——苏格兰小说家 沃尔特?司各特爵士
以前看武侠小说时,对里面前一类情节印象很深:某剑客的武功攻势凌厉,天下独步。拔剑在手,剑光如同一朵怒放的鲜花,所向披靡。抵挡者无不心惊。有人想过,躲开他的剑花,然后再寻机反击。不过这些人无一例外,全都死在了剑客的剑下。那一招所谓的弱点和空门,其后面埋藏的是无尽杀机。如果想从这上面击败他,就会遭遇到犹如海浪般的攻势。
但是剑客终有一天败了。因为他的敌手这次没有退开,反而是迎着剑势,从鲜花最强的一点入手,以硬碰硬,把剑客那势如奔流的剑势从中截断。
剑客自此金盆洗手,再也不问江湖中事。别人问他原因,他叹气道:我原以为那一招天下无人可破。但从那一剑之后,我再不敢挥剑了。
有一次和众多朋友去登山,其中有个朋友是登山队的。在我们想来,他应该是队里经验最丰富,也最不可能出事情的人。但没想到,走着走着,他忽然在一个陡坡上失足,多亏其他的队友拉了他一把,才没有滚落山崖。
照我的想法,这次失足一定是某些外界因素所导致,比如鞋带松了,土石松动之类的。可没想到我的朋友却说:谢谢你们。刚才我往下看的时候,忽然有点害怕,觉得头晕,所以没站稳。
没人相信他的话,都觉得他可能是在开玩笑。但他一再解释,自己的确是害怕。下山后,我将信将疑地问他:你真害怕?
他说:是的。
我钦佩地说:呀,你真行。换成是我,我可不好意思当着那么多团员说我害怕的。
他笑了,说:怕高,我知道这是弱点,尤其是登山队里出来的还怕高,实在是会让人小看。不过与其让大家判断错误高估我,出了问题以后再发现我推卸责任,倒不如直接告诉他们。其实我在登山队的时候,偶尔也会因为太高而头晕目眩。大家都知道我这个毛病,我自己也清楚。但团队是个整体,就算他们知道也无所谓,反而可以根据这个来取长补短。
说这话的时候,他很坦然。
我们究竟是在掩饰什么呢?掩饰弱点,还是其实在掩饰我们的害怕?
那我们又在害怕什么呢?害怕别人会因此小瞧自己,还是在内心,自己就先小瞧了自己?
我问其他的团员,他们是否会因为怕高而看不起他。
他们都说:不会,谁都有过怕高的经历。大家都是人,人都有弱点,很正常。
人总会有弱点。在面对自己缺陷与不足的时候,最常见的做法,也是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弱点好好地掩盖起来,最好谁都不会发现。这样的谎言重复得多了,可能连自己都会被骗倒。
于是谎言就像一片阴云,遮盖住了我们的内心。
这样的谎言其实真不少。我们用它把自己武装成了从不知疲倦的超人、目光敏锐的投资商、深思熟虑的哲人……可要是剥去那层层虚假的伪装,其实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是如此脆弱而敏感,我们对世间万物有擅长有不擅长,我们内心深处有些荒芜已久的土地急需雨露的滋润……
而硬挺着的结果,就是在其他人面前我们维持的那个精美的假面,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因为压力过大而让自己崩溃。
当一个人选择把弱点暴露出来时,“弱点”就变成了“特点”,不再可怕。
但如果把它隐藏起来,不但自己会担惊受怕,当别人发现这个弱点时,还会发现你内心的恐惧与虚伪。
为什么我们会隐藏自己的内心世界?为什么我们不能放下怯懦和担心,敞开心灵面对生活,去倾听内心的声音?
芦 淼 告 诉 你
人的内心非常脆弱,脆弱到它会以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掩盖缺点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只是掩盖得多了,我们就会像没头苍蝇一样,自己都听不到内心的声音。但如果人有勇气把弱点暴露出来,“弱点”就变成了“特点”。当然,这需要自己能够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
假如有天失去光明……
你回首看得越远,你向前也会看得越远。
——英国前首相 丘吉尔
曾经有朋友问我,怎样才能增长人生见闻?是该多读书,还是该去多做社会实践?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在现代社会里似乎是个矛盾。有时候挣了点钱,想出去玩,却总是选不好目的地。是把假期都攒在一起,干脆去远远的地方玩个十天半月?还是积少成多,每年多出去几次,每次少去几个地方?
开始的时候我很努力地帮她筹划。这种事情见仁见智,我能提供的也只是自己的一孔之见。不过说的多了,我渐渐发现:其实她似乎并不在意我的经验和分析。她更重视的,是在假设这个问题时,自己内心所引起的快感。是该多读书还是该多走路?她会既想到读书的乐趣,又体会走路的愉悦。在设计旅程时,无论是远洋还是近郊,似乎都能让她乐在其中。
上学的时候,有天教授说:大家同学了这么久,一起做个游戏吧。他让我们用黑布把眼睛蒙上,再让其他人领着自己,上上下下,在教学楼里走上几层。换句话说,就是让我们做十几分钟盲人,让同学做自己的眼睛。最后他又说:如果觉得受不了,可以把布掀开。
每个人在蒙上眼罩之前,都信心满满:上这么多年学了,在教学楼里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然而当黑布真的蒙在自己眼睛上时,一种突如其来的恐惧,就伴随着布的味道,猛地一下从鼻腔蔓延到全身。
每一步应该能迈75厘米,但战战兢兢之下,总怕踢到东西,实际上连50厘米都没有。身子也像灌了铅一样,双手都不知道该放在哪里。虽然理智上知道游戏很安全,但是那种恐惧,却完全不是理智所能消除。
当十分钟的游戏结束时,我们又站回了教室。粗略地看一下,几乎所有的人都曾经在中途把黑布揭开过。
这个游戏告诉大家什么?教授问。
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考验大家的相互信任程度,还有人说是检查每个人的记忆力。教授最后摇摇头,说:你们想得太远了。其实,我只是想让你们知道,当一个正常人忽然失去视力时,他是什么感觉。接着,他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大大的字:感觉剥夺。
感觉剥夺实验,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黑伯首创的。我们课堂上所做的游戏,只是很简单的模仿。真正的感觉剥夺实验,是把被试领到一个小房间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