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立于1925年初。1980年上市,1984年底 实收股本金3。64亿港港元,股东权益5。31亿港元,资产总值63。98亿港元, 存款50。1亿港元,放款32。9亿港元。嘉华在港拥有27间司分行,在美设有 分行两间。近年来,嘉华的经营状况一直良好。      嘉华在汇丰、中银的支持下,化险为夷。岂料到1985年12月,新加坡 泛电集团财政危机及其大股东——马华公会会长陈群川被捕的消息传出,刚 刚恢复元气的嘉华一下子陷入困境,嘉华在停牌前贷给新马财团款项15亿港 港元之巨,占嘉华总贷款29亿港元的50%以上,其中给陈群川的贷款3。5 亿港元。嘉华的流动资金及储备5。5亿港元,而估算坏帐在6。5亿港元以上!      上一次,嘉华财政困难,基本属空穴来风;而这次,却有真凭实据。嘉 华董事局一等莫展,唯有投靠易帜。      由于己有两例港府动用外汇基金接管恒隆、海托的典范,嘉华事件结果 未酿成挤提风潮。在处理嘉华问题上,港府免除了直接接管这个环节,而是 从中做媒,让第三者进行收购。      1986年3月9日,中信与嘉华达成资本重组及发行新股的协议,重估嘉 华的坏帐及呆帐,大幅注销原有股本,中信以3。5亿港元购入嘉华92%新股。 根据中信与港府的协议,嘉华的坏帐由外汇基金保证。      完成收购后,嘉华成为中资中信的直属银行。原嘉华董事长林思显留任 董事,原董事均辞职。新董事局,除林思显外,全由中信派出的人士组成。 嘉华大换血后,于6月27日恢复挂牌。      1986年,嘉华扭亏为盈320万港元,累积亏损由收购时的5。14亿港元 减为0。27亿港元。到1992年,嘉华盈利将近1。5亿港元,资产总值增至168 亿港元,分行增至31间。      中资注资收购嘉华被称为“嘉华模式”,即被收购银行大幅度撇帐,注 销原有股本,收购者注资以获取新股权,收购者不承担坏帐呆帐,由政府外 汇基金承担保证。嘉华模式,为港府处理问题银行提供了新鲜经验。      有人指出,中信获利太多,嘉华几乎成了中信的全资银行,原有股东的 权益丧失殆尽。风险由港府承担,收购方只管做大赢家。      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评判亦不同。有一点是毋须争辩的,中信收购嘉 华,有益于香港金融业的稳定。                                    大新扩张 
… 页面 90…

     1985年6月6日,海托事件发生的当夜,港府即宣布接管海外信托银行。 海托附属的工商银行无妄受累,亦一锅端被港府接管。      工商银行财政健全,原就想脱离困难重重的母公司海托银行,并与大马 郭令灿的丰隆集团洽谈合作事宜。海托落入被接管的结局,工商与丰隆合并 的事告吹。      于是香港有两家银行提出收购工商行银,结果大新银行如愿以偿。      创办于 1947年的大新,是一间资历较浅、规模较小的银行——分行仅 14间,而工商银行却有23间分行。大新的大股东为王守业家族,大新为非 上市公司,作风较保守,故在历次银行危机中受累较轻。      1987年8月12日,大新与工商的控股公司海托经过长期洽谈后,达成 协议,大新以5。3亿港元收购工商。      大新收购后,将工商并入大新银行,改名为大新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借 工商的上市地位上市。大新现拥有37间分行,实力大增,进入香港中型银行 之列。      海托震荡,香港的中小银行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增强抗风险能力,大 新金融不惜摊薄股权,积极寻求与海外大财团合作。1988年9月,日本三井 信托银行参与合作,购入大新20%股权。三井是世界第14大银行,有三井 为后盾,大新信誉大增。      1990年8月,日本住友保险又购入大新的9。9%新股,更使大新跃上了 新台阶。年底,大新的股权分配是:王守业占41。43%,三井占16。96%,住 友占8。48%。大新的存款总额89。8亿港元,贷款52。6亿港元,存贷比率58 %。      80年代间,中小银行频频发生问题,一般存贷比率都不敢超逾54%以 上。这是个极简单的常识,盈利与存贷比享有直接关系,存贷比率高虽能增 加盈利,但风险亦大。大新之所以敢这样做,是有日资做后盾。相比下,东 亚存贷比率45%,永隆35%,就要保守得多。      日资加盟,大新如虎添翼,下一步计划,是收购老字号永安银行。      永安银行成立于1931年,创办人为赫赫有名的永安公司开山鼻祖郭泉, 总行设在中环德辅道中。1966年,郭泉仙逝,第二代尚能“永安”,到第三 代便难以“安守祖业”。1985年,永安银行存款24亿港元,贷款16。1亿港 元,存贷比率高达67%,这是一个风险极大的比率。结果,一笔坏帐,使当 年产生2。8亿港元的巨额亏损。海托震荡,波及华资小银行,永安地位岌岌 可危。在这种情况下,郭氏家族接受恒生的注资重整,恒生控有永安50。3% 股权,永安实际上成为恒生的附属银行。      恒生最终扮演了红娘角色,待永安扭亏为盈后将股权协议售予大新金 融。1993年1月,永安正式归于大新旗下。大新在香港的分行增至53间, 以发行网计,在华资银行中名列亚军,排东亚之后。在香港华资银行多灾多 难的年间,大新是少有的得以迅速发展的银行之一。      永安银行前主席郭志权说:“实际上我们一早已看到本地小型华资银行 的未来路向,是一定要找一个 ‘大靠山’才能够在香港生存,否则,银行条 例对小型银行甚为不利,只不过我们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虽然在我任内发 生这件事,但有很多因素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尤其是当时正闹银行风潮,很 多人对小型银行都没有信心,多间银行要政府接管。谣言及银行‘信心危机’ 令永银成为受害者。” 
… 页面 91…

     目前,郭氏家族仍持有永安银行的40%股权。                                     阿行进港      阿行是阿拉伯银行集团的简称。阿行于1980年在沙特的巴林注册,股东 为几个石油生产国。1984年资产总值110。6亿美元,存款87。5亿美元,税 前盈利1。07亿美元,总资产在所有阿拉伯银行中排11位,员工人均税前盈 利居首位(33。5万美元),被《银行家》杂志誉为“世界发展最快的银行”。      阿行的分行及办事处遍及欧美亚。香港作为新崛起的国际金融中心,早 已是阿行扩展的重要据点。80年代香港银行危机,为外资银行登陆香港创造 了有利的时机,国际大银行纷纷来港寻找收购对象,有石油美元为后盾的阿 行自在其列。      1978年,港府取消实行了10多年的限制,允许外资在港注册银行或设 立分行。外资银行虽实力雄厚,但缺乏地利。于是,收购当地银行或与当地 银行合股,成为一条捷径,可利用当地银行原有网点及客户,迅速开展业务。      阿行收购的是新鸿基银行。      新鸿基银行是港埠证券界巨擘冯景禧于1970年创办,前身为财务公司, 1982年获得银行牌照,改名为新鸿基银行,是当时第一间由财务公司升格为 银行的本地银行。      1983年9月港元风暴,中小华资银行陷入危机之中。9月27日,港府接 管清债无力的恒隆银行;10月2日,港府会同汇丰等数家财团,支持陷于困 境的新鸿基银行。      港府接管的问题银行,皆是债台高筑、回天乏力的银行。新鸿基的问题 还不算糟糕,得自寻出路。当时的出路也似乎只有一条,就是寻找大银行为 靠山,否则家族性的小银行无法在强手如林的香港生存。      经过漫长的商谈,1985年,新鸿基宣布接受阿拉伯银行的合作条件。阿 行以7亿港元收购新鸿基银行75%股权,冯氏家族丧失大股东地位,家族银 行悬挂阿行的旗帜。      阿行声称:由于新鸿基银行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国际金融能力,前途不 可估量。      新鸿基银行改为港基国际银行。拥有16间分行,与欧美国际银行有广泛 的业务来往。由于阿行的注资,港基银行顿时充满生机,1985年第一季度盈 利就超过1984年全年。冯景禧曾与阿行达成协议,将回购股份,使所控股份 接近50%。      冯景禧未盼到这一天。1985年8月5日,冯景禧脑溢血在温哥华猝死, 享年仅63岁。家族事业由其子冯永发主理。冯景禧虽壮志未酬,但由于港基 银行盈利节节上升,家族占有的股权获益匪浅。      1993年6月底,港基银行资产总值86亿港元,拥有20间分行,存款66 亿多港元,贷款64亿多港元,存贷比率一度高达97%——若不是石油美元 为后盾,有哪家银行敢冒这个风险?即使不出现坏帐,也会触发疯狂的挤提 风潮。                                     友联易帜 
… 页面 92…

    友联银行成立于1964年,是一间华资公众银行。1985年6月海托震荡, 即波及包括友联在内的数间华资银行。友联股价暴跌,由 1984年最高峰6 港元,跌至1986年1月的1。32港元的历史最低点,低于2港元的面值。存 款由1984年底的21亿港元,锐减为“行政接管”前的7亿港元。盈利由1984 年的1。02亿港元减至180万港元。      1985年9月,友联主席兼总裁温仁才称病离港居美,6名董事先后辞职。 副董事长主持工作,却又没有最终裁决权。经营的困难,造成管理层的混乱, 而管理层的混乱,又使得友联越发危机深重。      1986年初,友联拨出6。12亿港元的坏帐准备,友联已出现资产负值。 存款大量流失,贷款未如期收回,流动资金枯竭,存款比率接近75%的银监 触发点。银监专员顾问范雅伦,不点名向一些存款比率不合理的银行发出警 告。港府亦动用外汇基金支持友联正常运作,以防酿成灾难。      1986年3月27日,港府宣布“行政接管”友联银行。所谓行政接管, 即港府不像收购恒隆、海托那样,做问题银行的大股东,只是委托怡富公司 接管友联的行政管理权。因为友联并未像恒隆、海托那样“事实破产”,仍 具备清债能力,现在的症结是经营困难,管理不力。     港府先后4次动用外汇基金,不想太久背这个包袱——而欲接包袱的商 业银行及财团有好几间。港府及怡富最后选中了新思想公司。      新思想为中资招商局与美资兆亚国际合组的公司,双方分别占有68%与 32%的股权。招商局为中国交通部的直属驻港公司,主要业务是远洋航运。 收购友联,是招商局多元化经营的重要一步棋。      1986年6月,新思想注资0。68亿港元予友联,使其负资产值恢复正值。 7月,宣布正式接管友联;10月,购入友联新股1亿多股;同时斥资购人友 联银行大厦。全面收购后,招商局董事总经理江波任友联主席,另派出3名 董事;兆亚国际亦派出3名董事人友联董事局。原任董事均辞职,怡富于1 个月后退出接管。     友联易帜后,存款由8。95亿港元回升到9。6亿港元。前主席温仁才担保 的贷款如数收回。1987年,友联开始扭亏为盈,其后,友联的年盈利以0。21 亿港元、0。3亿港元、0。4亿港元、0。42亿港元、0。6亿港元、0。84亿港元 的速度稳步递增。     招商局收购友联,与中信收购嘉华一样,大获成功。                                   侨资越海     侨资来港设立银行,始于本世纪的头10年。至60年代港府限制外资银 行前,侨资银行约占香港华资银行的1/3强。由于来港多年,人们把这类银 行当作香港华资银行。     80年代是侨资银行来港开拓业务的新热潮。收购与参股是它们开拓的有 效途径。大获成功者,数大马的郭氏家族与印尼的林氏家族。      郭令灿所控的国浩集团全资拥有道亨,在海托震荡后,国浩后先购得两 间问题银行恒隆与海托,跨入华资大银行之列。     林氏家族亦是香港银行危机的大赢家,锋头之劲,与郭氏家族不相伯仲。 林绍良也是福建人,1938年赴印已谋生。在苏哈托还是一名普通军官时,林 氏与他就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友谊,苏哈托在60年代任印尼总统后,印尼曾掀 
… 页面 93…

起徘华浪潮,林氏一家不仅安然无事,家族事业还获得惊人的发展。林绍良 为印尼首富,在美国《福布斯》杂志的1994年世界华人富豪榜上,林绍良排 第5位,资产62。4亿美元(注:第1至第4为香港郭炳湘、大马郭鹤年、香 港李嘉诚、泰国黄子明)。      林氏商业帝国由林氏集团、三林集团与第一太平集团组成。其中第一太 平集团以香港为基地,主管中国香港、内地、台湾等地的业务。林氏家族还 是金融业的老行尊,家族占有69%股权的中央亚细亚银行,是印尼最大的私 营商业银行,1993年该行总资产为73亿美元。      第一太平实业,是第一太平集团中的高岸银行与金融业务的控股公司, 却一直想在香港物色一间本地银行,一直没有适当的机会。      1986年,康年银行发生问题而成为问题银行。康年为台山籍的李炳超家 族所控有,规模小(只有4家分行),作风老派。80年代世界航运低潮,因 一笔船务贷款无法收回而变成坏帐。康年不得不大幅撇帐,使实收资本及储 备金由2。6亿港元减至1。3亿港元。1985年康年亏损0。97亿港元,致使这 家小型银行面临灭顶之灾。      摩年为摆脱遭清盘的厄运,先后与深圳的中资公司、香港的鹏盛公司商 谈注资协议。斜刺里杀出程咬金,第一太平实业“横刀夺爱”,令康年抛弃 前者,同意第一太平实业1。5亿港元的出价,将把全部已发行的股份售于对 方。      好事多磨,港府于1986年9月8日,突然宣布接管康年银行,将动用外 汇基金,由渣打银行协助银监专员管理康年。银监专员称,有数间银行有意 收购康年,只是价钱未谈妥。      这次港府接管康年非常短暂,10月10日,港府及渣打选定第一太平实 业为收购方,从14日起接管,到1987年1月15日完成收购。这次收购,由 康年及第一太平实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