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虺怠⒀贰⑹群茫约吧〈蚺缣绲饶谌荨0恕∝灾芸氖谐《ㄎ皇亲沸亲澹蚰谌莘岣唬钇茫琳呷河植幌抻谧沸恰∽濉S跋齑蟮陌素灾芸小 睹鞅ㄖ芸贰ⅰ抖叫碌亍贰ⅰ读加选坊ǖ取!�
… 页面 107…
综合杂志:综合性杂志以政治、经济、娱乐、体育新闻为主,内容包罗 万象。影响大的数《壹周刊》、《东周刊》。 政治杂志:政治杂志不是内地人概念中的《求是》、《支部生活》这类 杂志,它也是一种图文并茂的综合性杂志,内容偏重政经方面。读者的层次 较高,多为知识分子,如《明报月刊》、《镜报月刊》等。 成人杂志:通常指色情杂志,是受美国《花花公子》的影响而创办的— —香港本身也有《花花公子》中文版。香港出的成人杂志有《龙虎豹》、《藏 春阁》、《男子汉》、《西急》、《香港九七》,以及《西洋阁楼》中文版 等10余份。里面有大量裸照及淫文,但无杂志社社址及电话——可见出版商 做贼心虚,见利忘义。 财经杂志: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杂志,70年代后异军突起,影响日隆,如 《信报月刊》、《经济导报》、《资本》、《资本家》,等等。 除了成人杂志,香港的报刊发行大部不赚钱,收入来自广告。在内地读 者看来,香港的传媒广告铺天盖地,泛滥成灾。一份成功的报刊,就是一家 盈利丰厚的企业。香港已进入现代信息社会,作为信息重要载体的报刊,竞 争会愈加激烈。 香港传媒业一直未太平过。一位资深报人说:报刊林立,饱和得插入一 枚针也会激起浪花。现在却不断有人扔石子,甚至投炸弹。 期刊擂台 1989年初,佐丹奴连锁集团老板黎智英,斥资4500万港元,创办一份 模仿美国 《新闻周刊》与香港《明报周刊》的新杂志。不惜以巨万年薪的代 价,挖取总编副社长一级的人才。 1990年,大16开的《壹周刊》问世,立即以创刊代价之昂而轰动香港。 动辄千万元的花销,宣告了山寨式传媒业时代已成为历史,更宣判了文人办 报办刊的死刑。在新时期,数十万乃至上百万投资,只能是杯水车薪。 《壹周刊》是一份综合性杂志,图文并茂,读者既可获取信息,又可消 遣。加之该刊不遗余力宣传,发行量节节上升。两年功夫 (104期)突破10 万大关,跻身畅销杂志金榜。每月广告有600多万港元,除去开支,每月净 赚200万港元,年纯利2400万港元!《壹周刊》成为黎智英第二只收入稳定 的聚宝盆。 东方报业集团老板马澄坤见猎心喜,物色叶一坚为新杂志的总编辑,目 标是与 《壹周刊》分一杯羹。1992年暮秋,东方隆重推出《东周刊》,大张 旗鼓在香港第一大报 《东方日报》进行广告轰炸。 《东周刊》业绩不俗,不过,却引来传媒界一片嘘声。191期《信报月 刊》引用某权威人士的话说,《东周刊》无论在包装、版面设计、题材等多 方面,都“予人的印象是学《壹周刊》,学到十足。” 《东周刊》总编辑叶氏,是这样解释他们的办刊动机的:“我们是一本 消闲性商业杂志,当你发现市场潜力大,广告潜力大,有一个新阶层需要这 份读物时,你自然会去搏一搏。” 《壹周刊》的总编辑表现得很轻松、很坦然,他说:“除非他抄得很聪 明超过我们,那才会有影响。”事实上,《壹周刊》是外松内紧,大敌当前, 绝不敢松懈一分。
… 页面 108…
目前,《壹周刊》销量已突破20万大关。《东周刊》创刊一年就达16 万,步步紧逼,欲与《壹周刊》比肩重排座次。有人说,两刊平分秋色已为 期不远。在自由的社会,任何一家都不可在市场上长久一手遮天,这情景, 将有如美国的 《新闻周刊》与《时代周刊》。 《壹周刊》、《东周刊》战火未熄,八卦周刊烽烟再起。郑经瀚为创《星 期天周刊》,抛出一枚千万港元的挖角银弹,过档者是《明报周刊》的雷伟 坡。一时石破大惊,全港传媒哗然。 郑经瀚是出版业奇才,腰缠亿贯,数年前曾狙击黄玉郎的玉郎集团,虽 未得手,却也闹得个沸沸扬扬。真正给他带来长久声誉的,是他创办《资本》 杂志,出版美国《福布斯》(Forbes资本家)和《花花公子》(Play Boy) 中文版。 八卦周刊曾红极一时,《明报周刊》的成功,引来一批竞争者,结果不 少人难以维系。许多入认为,八卦周刊市场饱和,再挤上这条羊肠小道是傻 瓜。郑经瀚却不这么认为,“很久之前,我已觉得八卦周刊还有市场。全盛 时期八卦周刊有10本认为已没得做,部分甚至要执笠(收摊),其实这 是错觉市场仍在,只是大家放弃,所以我们就进去,希望谷大番个市(把 市场撑大)。” 郑经瀚筹备中的八卦周刊是“套餐系列”。一套三刊,为香港首创。三 刊是《星期天周刊》(最充实的家庭周刊)、《星期天汇报》(最完备的新 闻财经周刊)、《星期天黄巴士》(最有趣的儿童周刊),声称“国事港事 天下事,星期天向你汇报”。郑氏雄心勃勃,要使他的套餐系列,全家老少 都有得睇。 办这样的周刊,人才至关重要。郑经瀚把挖角的银锄掘到八卦周刊的发 源地——《明报周刊》。其时,明报集团的金庸已退休,传媒后起之秀于品 海接替掌门。《明报周刊》总编辑雷伟坡与于品海不咬弦,萌发退休之意。 雷氏是八卦周刊的祖师爷,早年以柳鸣莺的笔名写“伶星专栏”,不知 倾倒多少追星的少男少女。郑经瀚与雷伟坡谈了3个月,合约改了10次,到 (1993年)10月才搞妥。雷氏过档后,年薪近1000万港元,创香港传媒高 酬之最。 郑经瀚说:“他(指雷氏)是八卦杂志之父,一手一脚搞起《明报周刊》, 二三十个人搞到有1亿几广告,利润几千万。” 雷伟城过档,还带去一批《明报周刊》的特约记者和专栏作家。这对《明 报》新老板于品海,不啻发生地震,亦震荡整个香港传媒业。 报业争霸 《现代日报》尚未面世,已先声夺人。詹培忠、俞铮、软硬天师、陆恭 蕙、马荣成、廖瑶珠等10多位名人,接踵在电视亮相,为下日创刊的《现代 日报》做广告。明报集团的这番广告车轮大战,花费2000万港元,创香港传 媒创刊宣传新纪录。 《明报》前老板金庸一直有办一份大众化的中型报纸的心愿。他从市场 定位,把报纸分为特定性和大众化两大类。“《华侨日报》以社团人士、专 业人士为对象,《明报》以知识分子为对象,《星岛日报》以年龄较大及特 别关心地产的读者为对象,《信报》和《经济日报》以工商界、证券投资者
… 页面 109…
为对象,《文汇报》和《大公报》以亲中读者为对象等等。另一方面,《东 方日报》、《成报》、《天天日报》、《新报》、《快报》等不限制特定的 读者群,面向大众,因此销路通常较大。” 金庸同时又指出,销量大,不一定赚钱多、影响大。如在英国,赚钱(广 告收入)最多的是《金融时报》,影响最大的是《泰晤士报》,它们的销量 都远不及 《太阳报》等大众黄色小报。 明报集团,有一份口碑极佳的《明报》,曾一度办过市民报纸《明报晚 报》,因非报纸自身的原因而停刊。如果大众小型报纸 《现代日报》成功, 该集团将拥有较完整的报系。 《现代日报》是一份相当大胆的报纸,在香港开天辟地全部采用横排。 《明报》新老板于品海称,横排才符合国际规范。 内地报纸全是横排,必会对1997年后的香港报业产生影响。 《现代日报》的目标是销售30万份。 香港销量大的报纸皆是大众化的, 《东方日报》排第一,估计销量 30 万份以上,接下的《成报》、《天天日报》,销量皆逾20万份。《现代日报》 欲与霸主 《东方日报》竞一雌雄,气冲霄汉。 东方集团老板马澄坤不由感到后脖颈发凉。 《现代日报》总编辑,是曾任《新报》总经理和《儿童日报》社长的龙 景昌,由他组阁并策划新报。龙表示,他不会太久任总编辑,他要把主要精 力放在发行及经营上。 1993年下半年,香港传媒挖角大战烽烟四起。明报集团失去一名大将, 《明报周刊》主帅雷伟坡被郑经瀚挖去;几乎是同时,《明报》老板于品海 却把东方集团的一员猛将——《东周刊》总编辑叶一坚挖来做《现代日报》 总编辑。 堤内损失堤外补。马老板折将之后,马上高挥银锄,去挖别家传媒的墙 脚,亦大有斩获。香港的报业大亨中,数 《明报》的于品海最年轻(才三十 出头),最具雄心胆识,他欲做东方的梅铎(澳籍世界传媒大王),他的目 标岂止弹丸之地香港,他更看好市场广阔的内地。 1993年,是香港传媒的多事之年。先是大马神秘富豪郭鹤年从梅铎手中 买下香港最大的英文日报《南华早报》。没多久,东方集团马澄坤宣布,将 推出英文日报《东方快讯》,与郭氏的《南华早报》对撼。 东方报业不是香港的老牌报业集团,却后来者居上。《东方日报》学的 是《成报》的路数,销量超过《成报》一大截。《东方新地》是《明报周刊》 的翻版,很快成为八卦周刊销量状元。东方筹办《东方快讯》,更创宣传策 划筹办费用之最——高达8000万港元之巨! 《南华早报》从传媒大王梅铎手中,落入亚洲糖王郭鹤年之手,编辑部 人心浮动,马澄坤“趁火打劫”,大掷银弹,高酬挖去《南华早报》40多员 骨干,其中有不少洋编辑。《南华早报》社长大叹走宝,亡羊补牢——统统 加薪两成,稳住千疮百孔的墙脚。 马澄坤洋洋得意之际,不料后院失火,于品海银锄一闪,就把马氏旗下 的《东周刊》大帅叶一坚挖去。幸好,《东周刊》已上正轨,影响不会太大。 英文报纸的采编人才,那才千金难买。马澄坤以“走一宝,得串珠”自慰。 《南华早报》的销量虽然不到10万份,影响却大,广告收入可与销量 20万份的中文报纸比肩。《东方快讯》面世,销量高达8。6万份,形成香港
… 页面 110…
英文综合日报三足鼎立之势 (另一家是星岛集团的《虎报》)。马澄坤的目 标、是取代 《南华早报》的霸主地位。 侨报倒闭 《华侨日报》是香港最古老的报纸。 它的前身为香港首家中文报纸《中外新报》,创刊于1858年。1919年 该报易主,改名为《华商总会报》。 1925年,年仅27岁的岑维休接管该报,易名为《华侨日报》。至1995 年初停刊,该报已有137年历史;若以现名计算,该报至停刊正好七十大寿。 岑维休接手,正值省港大罢工,加上同业另两家中文报纸 《循环日报》 (创办人为黄韬)、《工商日报》(创办人为何东)的竞争,《华侨日报》 生存非常艰难。 《华侨日报》的转机是1929年报道“英皇酒店大火案”。后又采用先进 的卷筒印刷机,打破当时日报周日休刊的惯例,从而一纸风行,成为香港颇 有声威的日报。 岑氏家族是老派经营,不敌后起的报业新秀,渐渐式微。岑氏后人难以 维系,不得不把 《华侨日报》易手梅铎。香港老报人罗孚感叹道: “《华侨日报》的创办人岑维休,他活了89岁,干了72年新闻工作, 其中62年是主持《华侨日报》,这很不容易。他去世后,担子就完全落在他 儿子岑才生身上。在香港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它越来越显得老境颓唐。 而在1991年底,《华侨日报》最终让给世界报业大王梅铎(注:售价4600 万港元)。” 岑才生将报馆的剩余资产注入新成立的华侨兴业公司。岑才生已70岁, 4个子女没有一个愿从事报业,这是岑才生淡出报业的另一个原因。 1993年,郭鹤年从梅铎手中购得《南华早报》,连其子公司《华侨日报》 也归郭氏控有。《华侨日报》如垂暮老人,中兴无望,至1994年1月,《南 华早报》将《华侨日报》50%股权售予宝源投资基金。下半年,又盛传股市 魔术师李明治所控的百乐门欲购《华侨日报》,但没有下文。据传,《华侨 日报》的销量数年在1万份的水平。 1995年1月12日,香港各报均载出《华侨日报》停刊的消息。《东方 日报》一文的导语是这样的: “有近70年历史的香港《华侨日报》在经营成本、纸价及员工薪金不断 上升,加上广告收入减少等因素影响下,又找不到合适买家接手经营,经董 事局开会决定,在1月12日出刊告别后,13日起正式停刊。” 《华侨日报》董事总经理香树辉表示,自他接手虽参照外国经营方法, 找人合资及改变报纸风格,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仍无法继续出刊。 港督彭定康1月11日晚发表声明,对《华侨日报》停刊表示非常伤感, “该报于过去多年一直在香港新闻界扮演优秀角色,而该报以其报格及关注 社会价值而闻名。” 香港记者协会主席汤锦标说:“《华侨日报》历史悠久,停刊令人感到 十分可惜,而香港报业一向以多元化见称,一份报章倒闭,对香港的新闻发 展前景有影响。” 《华侨日报》名誉董事岑才生表示不想对此事评论。家族一手开创的报
… 页面 111…
纸,如今落到这种结局,心情之忧伤,可想而知。 1995年被称为“报业停刊年”,12月,《电视日报》、《快报》、《香 港联合报》、《中国时报周刊》等相继停刊。 现代天折 与《华侨日报》相比,于品海的现代报的寿命太短了。于品海没想到会 是这种结局,当他作为新一代传媒大王崛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