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泱泱大唐-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皇城内还有一些民部的官员加入队伍中,一道随行。
种植占城稻的水田在沣水边上,离长安城不过十几里,快马一阵飞奔,很快就来到了庄上。
庄内的人自然早已经得到过吩咐,不过他们看到百多人气势汹汹地往庄子方向冲过来时候,还是有些被吓住了,直到看到王易在来人的队列中,他们才回过神来。
几名王易叫不出名字的庄户上前来施礼,王易也没解释什么,只令他们带来人种植占城稻的田间去看看。
已经临近收割的时候,水稻田里都已经放光水,烤田了,再加上好些日子没下雨,田里及田头都挺干燥,一行人下了马后,也就徒步走往田间
第三十三章亲临
第三十三章亲临
第三十四章 无法想象了
第三十四章无法想象了
“李叔,您心一些!”走在前面带路的王易声对李世民道。
一声李叔叫的真不自在,但这是出宫前李世民的要求,王易也没办法,只得按吩咐这样叫。
皇帝下到田里来,这史书倒有记载,那是每年春耕时候,一些“勤政”的皇帝要故作姿态,亲自扶犁,以此重农劝稼,祈盼丰年,叫做“圣驾躬耕”,但这事依后世的**来,那是做秀,只有象征意义,但今日李世民到田间查看作物生长情况,乔装打扮而来,自然不是做秀,而是在听了王易所讲占城稻的特性后,产生好奇,才决定亲自来看看的。
连随行的也不是一般的人儿,是对李世民决策有重大影响、重量级的大臣长孙无忌和戴胄。
不过到底都是居于庙堂上的特殊人物,看他们在田间行走的样子还真的有点滑稽,王易在回头看着李世民摇摇晃晃,在几名侍卫的护卫下走在田埂上,有些忍不住想笑,但却不敢笑出来。
“晨阳,这些田是们私下购买的田产?”李世民走路间随口问走在他身前侧的王易道。
对于李世民问这个问题,王易自然不意外,似随口话般解释道:“李叔在下的大哥府上下人不少,靠朝廷的俸禄不够开支,陛您赏赐的钱物也有用光一天,因此大哥也趁现在手上有几个钱,叫人置一些田产起来,雇一些人种田耕地,以防到时没饭吃!”
“哦!想的倒挺长远的,哈哈!”李世民意味深长的看了王易一眼,哈哈笑了两声,催促道:“快些走,快点我们到田边去看看!”
跟在身后的长孙无忌和戴胄却是没有言语,眼睛四处看着不远处这片种满水稻的田。
“李叔是在笑话我们呢,在下也是大老实话我和大哥自幼长于南方,喜欢吃稻米,不太喜欢吃面食,粟米饭更是咽不下,身边的人饮食习惯也是如此,因此也就自种一些稻米,供自己府上人所吃!”王易露出一丝少年人应该有的狡黠,完还有些得意劲上来。
“朕哦!竟是如此!”看到王易脸上狡黠的笑,李世民也跟着笑了起来。
李世民身后的长孙无忌一脸的古怪,想问什么却又忍住了。
也就一会时间,一行人已经走到了种植占城稻的田头。
这块田地可以方便地引用沣河水灌溉,王易到长安后亲自选定这片田地种植占城稻,就是看中其方便灌溉,因为今夏及初秋时候阳光充沛,再加上水源充足,肥料施的得当,水稻长势非常好,稻穗大半已经变黄,一些也是青黄相间,稻叶也开始变黄,差不多再过十天,就可以收割了。
王易下到田里,拔了几株稻子上来,呈到李世民面前,“李叔,长孙两位叔伯,这就是在下从杭州带来的占城稻,们看,这稻子的稻穗远比一般稻种粒数多,颗粒也饱满,稻杆更粗壮,这些田里下种的时间是在一个半月前,至今才四十四天,再过十天左右,就可以收割了!”
“种下真的才一个半月?”李世民随口问了一句,从王易接过一株水稻,长孙无忌也接过一根,拿在手上看起来,不过他们对一根稻子具体能结几颗稻粒,稻粒怎样算饱满,及稻杆该有多粗并不清楚,不约而同地看着已经随着王易下到田里的戴胄及戴胄身边的一名民部郎中身上。
戴胄刚刚在两个月前从尚书左丞转任守民部尚书,在新到职后,非常关注民生之事,特别是传来消息再次获得丰产的杭州一带的作物种植情况,也查阅了大量关于作物种植的情况,甚至连续多天到长安附近的田里转看,亲自问询百姓田间种植情况。
如今的大唐非常缺少粮食,作为主管全国土地、赋税、粮饷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与李世民几次长谈后,戴胄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在听闻皇帝讲述占城稻的情况后,非常感兴趣,今日也随皇帝一道下来查看占城稻的情况。
几名民部掌管农业种植的官员也一道随行,他们也跟着下到了田里,查看稻子的情况。
就在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以眼神探询戴胄时,却听站在田里的那名户部郎中高声叫道:“陛下哦各位各位前辈,王公子〃》所言真的不虚,此稻种实乃稻中良种”
“确信如此?”戴胄很严厉的质问了一句。
戴胄行事极为严谨,到民部任职后,到田间地头去访民,也亲自下地去查看过百姓的种植情况,他所要求各地上报的收成情况都必须非常详细,手下的官员也不许他们出差错。但因为长安附近种植水稻的田地极少,他并没有看到过水稻的生长情况,稻子生长的情况只是从下面州县送上来的奏报中知道一些,具体一株稻子能长几粒稻,多少算稻粒饱满,稻杆多长算粗壮,他并不是很清楚,但今日一起来的几名民部官员,特别是刚刚出声的这位吴姓郎中却很是清楚,戴胄在听到吴姓郎中出声叫出来后,也基本相信了这名郎中所的,但怕有差错,还是本能地质问一句。
“快,此稻与普通稻种有何区别?”李世民也忍不住,追问了一句。
“陛下哦,各位”吴姓郎中赶紧走过来,准备回话,但对如何称呼乔装打扮的皇帝却是个头疼的问题,总是把‘陛下’的称呼漏出来,在胡乱叫了下后,这才结结巴巴地继续,“据在下所知情况,普通稻种每株颗粒数大概在六七十颗左右,而刚刚所数几株稻子,每株颗粒数都在百颗以上,颗粒更是饱满,远非一般水稻可比,再看田间种植的稻子疏密程度及植株粗壮程度上也可以看出来,这种稻种远比我们现在所种的稻种来的优秀依在下判断,这田间所种的水稻确实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优良品种,无论是每株果粒,还是稻粒饱满度上,都比南方大量种植的水稻优良”
这位吴姓民部郎中是南方越州人,对水稻种植情况非常有研究,这也是今日唤他一道来的重要原因,他在看到了这块田里种植的占城稻竟然长势如此好,真的是喜出望外。
“所言不假?”李世民带点质疑的神色扫了一眼其他几名民部的官员。
“陛不假,这稻种确实比一般水稻长势好上很多!”另外那几名民部官员异口同声地回道。
吴姓郎中一脸的兴奋,继续道:“依在下的估计,这此稻种亩产至少可以比一般稻子增产四成以上,若真的能在五十天左右收割,那南方一年至少可以种两熟,每亩田的产量会增加两倍以上!”
听了此话后,李世民手执一根稻子,看着稻浪滚滚,即将收割的稻田想了一会,对戴胄命令道:“玄胤,派几个人留守在这个庄内,看着庄上人收割稻子,并尽快统计出亩产情况,到时报知上来,我要在第一时间知道收成情况!”
“是,陛是,在下明白!”戴胄作礼应命。
“妹夫,依某所想,除了解清楚此种稻种收成情况外,还需要了解一下这种稻适合在什么地方种植,其生长规律如何,再者,此稻种并不是我大唐境内原本就有的作物,如果要大范围推广种植,还需要派人寻找这种稻种,毕竟杭州所种也才几十亩田”一直没什么出声的长孙无忌开口提醒。
李世民听了点点头,“辅机的在理,晨阳,这稻种叫占城稻,是从交州一带买过来的?”
王易赶紧回应,“李叔,此稻种原产地是林邑国内的占城一带,不过据臣所知,此种稻子在林邑、真腊、天竺一带都有大量种植,交州一带也有范围种植,但具体情况在下并不是很清楚!”
“林邑国都是占城,此稻种既然以占城命名,那自然应该是林邑境内种植最多,我会立即修书于林邑国王,命他们送足够数量的稻种过来,再令交州都督负责接收稻种之事,无论如何,都必须获得足够数量的稻种,此稻种得取后,马上在杭州、婺州、越州等江南道治下的州府及岭南一带试种,我要看看,最适合种植水稻的南方,改种占城稻后,收成会如何!”李世民着示意了个手势,“此事就交由玄胤负责了!”
“是在下领命!”戴胄恭敬地行了一礼,大声应命。
李世民这才回过头,看着王易,“晨阳,朕让人留在们的庄中,查看水稻收割过程,统计亩产情况,不会介意吧?少字”
“李叔,这个在下如何会介意,您如此重视民生,亲自过问作物种植情况,让在下等甚是感动!”王易恭敬地行了一礼,真心表示对这位皇帝的尊敬。李世民关心天下百姓疾苦,时常过问农耕之事,今日还特意下到田里,查看水稻产长情况,并当场决定大量引进占城稻种,这让王易的惊喜无以言表,他知道,他已经在改变历史了,而且是很大力度的改变,占城稻的引进,江南一带被朝廷早上很多年得到重视,以后这个社会如何发展,他无法想象了。
“好了,我们回吧!”李世民脸上露出一个满意的笑容,率先往回走,其他人员也快步跟上
第三十四章无法想象了
第三十四章无法想象了
第三十五章 因为三人奏言之故
第三十五章因为三人奏言之故
(第十更送上,感谢女人的老公'》书友的打赏,感谢zj2004747书友的月票!)
王易跟着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回到了长安城内,但很意外的是,在刚刚进城,遇到几个来报事情的人后,原本要求王易跟着他回宫事的李世民就让他先回府了,王易只得应命。
随后几天,王易都呆在府中,不敢出门,怕李世民突然派人来传,宣他进宫问事,找不到人,那就麻烦了。但一连数日,都没有等到宫中来人。
这几天,王昂也没到王易所住地方来过,据王复报告,王易的这位大哥这些天一直在宫中值守,根据这些消息,再加上对记载在史书上的历史的了解,王易判断,这些天朝中有重大的事发生了。
果不其然,在王易随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戴胄等人到种植占城稻的田间微服私访的十天后,朝廷下发了诏令,举大军讨伐犯我大唐边境的突厥人。
诏令中以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节度诸军,以代州都督张公谨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任城郡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将兵十一万,分道出击突厥。
王易在听到此消息后,分外的震惊,因为这份出征诏命,与历史中记载的有很多不太一样了。据王易所知道的原来的历史,李世民在贞观三年秋下令讨伐突厥时,首先只是派出了以李靖、张公谨所领的定襄道行军部两三万人马,直到十一月左右,因为战事情况的变化,及突厥人寇河西,李世民才下令另外组建了几道行军部,令李世勣、柴绍、李道宗、薛万彻、卫孝杰等将领率军对突厥人展开全面的攻击,并受只任定襄道行军总管的李靖节度。
无论哪本史书上记载,在这次反击突厥的战争中,李靖都只是行军总管,而不是行军大总管,行军总管与行军大总管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地位却是相差很多。一个只是一方面军的司令,但大总管却是总管各路大军的统帅。从这份与历史记载不太一样的出征诏命中,王易就洞察到这场战争必定与历史上的大不一样。
曾经有一些历史学家分析,原本在贞观三年时候,李世民还是没拿定主意对突厥人全面开战,主要原因还是大唐国力还未完全恢复,连续几年遭灾下来国库并不殷实,无力对突厥人发动全面的、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贞观三年九月时候,只派出了以李靖为总管,张公谨为副总管的定襄道行军部的大军反击突厥人的入侵,其他各行军部并未组建。但因为战局的变化,李靖、张公谨等人取得的战绩不俗,再加上突厥人又从河西一侧犯我大唐边境,李世民审时度势,最终改变计划,发动对突厥人的全面攻击。
但如今,一切却改变了,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就六路大军十余万人全面开拔,从数个方向对突厥人展开全面的攻击,王易想着,不成是因为他这个穿越人的到来,抖动了几下纤薄的翅膀,将一切都改变了吗?前些日子和李世民所关于战争的论述,及前几天带李世民看了占城稻生长的情况,让李世民豪气顿生,有底气对突厥人发动全面的攻击了?
虽然有这样的猜度,但王易却不敢确认。
毕竟他觉得现在他还位卑言轻,在重大的朝事上,不足以改变李世民的决定。
不过朝廷下达了出征突厥的诏令,王易却是松了口气,这场载入史册,并进一步造就了李靖这位大唐军神威名的战役,终于还是在贞观三年打响了,他可以确信,战争的结果一定会如原来历史中所记载的那样辉煌的,甚至战果的辉煌程度更巨。
王易也不再等候李世民的召见,他知道出征的诏令下达后,李世民这位打了半辈子战的皇帝一定非常关心战事的进展情况,再加上战争开始后诸事繁杂,李世民应该不大会来传召他了,他也趁着天气好,时常带王昙到外面去逛逛,玩玩!
过了两日,一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吃过午饭后,闲着无事的王易正打算带王昙和苏燕出门游玩,但就在他们整装准备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