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脂点江山历史上女人传奇(全文)-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承重”,服哀五月,以日易月(也就是仅仅五天)。言外之意,是告诫她的“孝子贤孙”少来些虚的,多干些正事。 
  那个时代,男人不行,也只好靠女人撑腰了。   
  察必:朴实聪明的皇后(1)   
  察必,弘吉剌氏,元外戚济宁忠武王按陈之女、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生性仁明,随事讽谏,多裨时政,同时又勤俭自律,事事用心。史称“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后有力焉”。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病逝,死后追尊昭睿顺圣皇后。 
  一位简约而不简单的环保专家 
  察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 
  这位皇后出自弘吉剌部,是地地道道蒙古大草原哺育的姑娘。她最大的美德便是继承了草原人民勤劳朴实的优点,勤俭为本,非常懂得过日子。她后来当了皇后,这个优点依然完美地保留了下来。据传在她所居住的王宫丹墀前,她曾亲手栽种了一株从成吉思汗故地带回的青草,名为“誓俭草”,以此告诫皇宫子孙不要忘旧,要保持过去节俭淳朴的风尚。 
  《元史·后妃传》里有这样的记载,说有一次皇后派人去国库里支取丝帛表里各一匹,忽必烈知道了,便责备皇后道:“这是军国所需,不是私人库房,你怎么能去支取呢?”当然,忽必烈只是和皇后开个善意的玩笑罢了。朴实的察必皇后却当了真,回到后宫,竟亲自率领宫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废物回收利用”环保活动,大力提倡“节约型”皇宫新生活。她让宫女收集用旧用坏的弓弦,继而煮之练之,织成绸帛,然后做成衣服,竟然非常坚韧密实。当然,这样的衣服估计可以给前线的军士做轻型“防弹衣”了。察必皇后亲煮宫弦、自织丝帛的壮举,被朝臣传为佳话。当朝国母大胆的创意和勤俭持“家”的举动使众人彻底折服,并被史官认真地记录在皇后的传记中。一百多年后,明太祖的皇后马氏听说前朝有此轶事,以为贤德,于是效仿察必皇后,在宫中亲自织布纺纱,也被传为美谈。 
  这样一件小事,被史官细细记录,并有朝臣赞扬,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察必皇后对废物利用的积极性。于是,她一天到晚在宫里四处奔走,东翻西拣,寻找可回收再用的废弃物。有一日,她来到专为皇宫造酒的宣徽院,竟在库房里发现许多旧的羊臑皮,被搁置了好多年。察必皇后非常高兴,觉得又可以大展身手了。于是命人搬到后宫,与宫人们将其洗晒干净,裁剪妥当,然后细细缝合,做成地毯。当然,察必皇后“废物利用”的壮举还有许多,环保运动也搞得相当成功,使得宫廷里“劝俭有节而无弃物”。后来,还有人专门写诗赞扬皇后的这种俭朴美德。诗曰:“深宫篡组夜迟眠,贴地羊皮步欲穿。漫道江南绫绮好,织方练旧弓弦。” 
  一位杰出的服装设计师 
  除了把环保运动搞得有声有色外,察必皇后在服装设计方面也很有造诣。当时,元人戴的胡帽没有前檐。有一次,忽必烈骑马打猎回来,告诉皇后,眼睛总是因太阳炫射而睁不开。 
  心灵手巧的皇后想了想,便在忽必烈的帽子上缝了一个檐。后来一试,果然解决了问题。忽必烈非常高兴,便下令以后的帽子都照这个样子制作。 
  还有一次,她发现忽必烈骑马时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便弓射,于是就尝试做了一种新的衣服,用旧衣改制而成,后边比前边长,没有领子和袖子,两边各缀一排襻扣,穿起来舒适方便。皇后还给它起了一个漂亮的名字,叫“比甲”,这种衣服便于弓马,而且形式特别,穿上去感觉非常潇洒,因此时人争相仿效,或许这就是现在马甲的由来。至元十八年(1281年)察必皇后去世,忽必烈很悲痛,感叹没有人再像皇后一样关心自己了。如果察必皇后再多活几年,说不定还能有更多的发明呢。 
  察必皇后的缝衣技术,有时还被忽必烈用作笼络人心的利器。忽必烈对于汉学儒术非常感兴趣,他做皇帝之前,有一次听闻儒士赵璧之名,便把赵璧召至身边重用。为表示对赵璧的尊重,只呼赵璧为“秀才”,而不直呼其名。另外,还让自己的妻子(即未来的察必皇后)亲自给赵璧缝制蒙古袍,做好后,忽必烈让赵璧试穿,有不合适的地方还叫察必一一修改。可见,察必皇后不但能够为夫君缝补衣物,还可以缝补天下。 
  一位聪明的心理学家 
  史书上称察必皇后“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后有力焉”,因此很受忽必烈的宠爱。而察必皇后生性仁明,也爱随事讽谏,多裨时政,忽必烈对她的建议往往也笑纳。 
  《元史》上记载,忽必烈喜爱打猎,可京城从上都开平迁到大都燕京后,游猎一直不便,因此忽必烈让他的禁卫军长官在京城郊区开辟游猎场。下面的人立马去办,并将圈定的土地绘成地图给他看。当时察必皇后在场,认为此事不妥,因为只要忽必烈御笔一挥,那片区域内的居民就要被从自己的土地上赶走,流离失所。皇后不忍,但也知道不能强行劝谏。所以她先打发走禁卫军长官,然后扶忽必烈进内室休息。这时,太保刘秉忠有事奏报,察必皇后看机会来了,便将其拦在外室,故意提高嗓门对刘秉忠说:“陛下要征收京郊的农田为游猎场,像这样的大事,你作为国家重臣,怎么不知道呢?土地在国都迁来之前已经分配了。如今新征收游猎场,土地的主人岂不要迁往他乡,引起百姓的怨气,造成混乱?皇上事多,日理万机,像这样的小事想不到也是难免的,你们做臣子的应及时提醒。若陷陛下于不仁不义之中,怎么得了?”刘秉忠会意地笑了笑说:“我马上带图亲自查看,然后再作禀报。”察必皇后说:“这么做就对了!”察必皇后与刘秉忠的对话,忽必烈听得一清二楚,后来便命令刘秉忠先去视察,然后再做定夺。 
  察必皇后也经常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劝谏忽必烈,给他提醒。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将南宋幼主恭帝与全太后全都掳到大都,然后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典礼。大家都非常高兴,饮酒作乐,唯有察必皇后闷闷不乐。忽必烈问道:“我终于征服了江南,以后不用再打仗了,大家都很高兴,为什么唯独你不快呢?”察必皇后意味深长地回答道:“从古至今,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千年帝国,将来我和你的子孙们不要搞到像南宋这步田地就是万幸了。”忽必烈为了讨得皇后欢心,便将从宋宫里抢来的珍宝玩物堆在殿前,请皇后来看,察必匆匆看了一遍,就走了。忽必烈追问她想要什么,察必说:“宋朝皇帝积蓄了这么多财宝留给子孙,可子孙没有守住,我怎么忍心拿呢?”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当时,南宋的全太后在大都,因为水土不服,不习惯北方生活,察必皇后善心大发,请求忽必烈放她回江南,忽必烈不肯答应。一直求了三次,忽必烈才说:“尔妇人无远虑,若使之南还,或浮言一动,即废其家,非所以爱之也。”然后要求皇后多做全太后母子的思想工作,多加体恤,使其心安。察必皇后兰心蕙质,一点即透,以后不再提放还之事,而是配合夫君的指示,大搞怀柔政策。后来,全太后母子二人觉得南归无望,便出了家。察必皇后还特此拨了360公顷免除租税的土地作为二人的生活费。难怪全太后对自己的家国仇人心生感激,这都归功于察必皇后的“统战”工作做得好呀。 
  这是一位率真的女子,聪明、大气、能干,而且朴实得可爱。虽不如历朝汉族大家闺秀伶牙俐齿,可朴实的语言更有震撼力。她的行动也更令人敬仰。她是一个男人的挚爱,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   
  马皇后:圣慈贤德的楷模(1)   
  马皇后,名秀英,安徽凤阳宿县人,濠州红巾军郭子兴的养女。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兴将其许配给部将朱元璋。明史上称她仁慈有智鉴,好书史。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册封她为皇后,对她十分信赖,多次听从她的意见宽免大臣过错。因此有人将她与唐代的贤后长孙皇后相提并论。 
  政治或历史文化中,母性力量的缺失,必将导致一个时代的性格向冰冷、残酷或者黑暗变异 
  患难夫妻革命伉俪 
  马皇后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原配妻子,据说有一对大脚。农村的姑娘,大脚便于干活,时逢元末乱世,大脚又便于逃乱。 
  马皇后自幼丧父母,被红巾军头领郭子兴收养。后来,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帐下,造反闹革命。明史上说他长得“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长得如何奇特,我们不得而知,反正是吓了郭子兴一跳,但一想这样的人物在战场上能“长自家威风,灭敌人志气”,遂收为亲兵。后来,因朱元璋作战勇敢,屡战屡胜,郭子兴认为其是个人才,便将闺女嫁给了他。 
  史书上说马皇后“有智鉴,好书史”,这就说明她是个有才华的女知识分子。当年,在农民起义军中,自然是个不可多得的“宝”。因此,朱元璋在部队里的花名册、记账单等簿籍,都交给马皇后掌管。马皇后是个很有责任心的革命好干部,无论兵多荒、马多乱,也未曾遗忘丢失。也许是朱元璋的仗打得太好,在军中威望太高,于是导致别的部将嫉妒,他们在郭子兴耳边进些谗言,使得老郭对自己的干女婿产生怀疑,准备将其“清洗”,纯洁自己的革命队伍。好在马皇后知道,革命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敌人能吹风,她也能。因此,她大做郭子兴的老婆(也就是她的干妈)的思想工作,耳边风的工作卓有成效,郭子兴和朱元璋终是“嫌隙得释”,又和好如初了。 
  郭子兴对马皇后有养育之恩,而且视为己出。然而嫁出去的闺女就如泼出去的水,结婚后马氏的心自然就偏到老公这一边了。她和朱元璋一起闹革命的时候,正碰上大欠之年,加上当时郭子兴又怀疑朱元璋,正给他小鞋穿,故意欠其粮饷,不给吃饱。马皇后心疼自己的老公,便偷偷从娘家偷来烧饼,带给朱元璋吃。史书上说“后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想想看,为了让自己老公吃到热烧饼,竟不惜把皮肉烫坏,可见情有多切、爱有多深了。一个女人爱起男人来,常常会闪耀出母性的光辉,止不住的呵护之情往往让人动容。除了从娘家偷烧饼,她还想尽办法积攒些干粮肉脯给朱元璋吃,而自己却常常饿得睡不着觉。 
  除此之外,马皇后还善于利用自己“领袖夫人”的身份,把革命队伍的妇女工作抓得有模有样。当年,朱元璋攻克南京后,因为周边是陈友谅、张士诚两个军阀,天天都打仗,马皇后就亲自带领一帮妇女缝衣服、做鞋袜,做支军模范,为前线战士们提供军需。朱元璋率师亲征,为鼓励士气,她还将后宫的金银财宝、绸缎丝帛全拿出来犒劳将士。 
  值得一提的是,马皇后对战争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曾不断提示夫君,定天下要以德服人,而非“杀人为本”。她说得很有道理,朱元璋觉得也是。当然,定了天下后,功臣就不算“人”了,所以想打屁股就打屁股,想砍头就砍头,这自然又是另一回事。 
  这些事情给朱元璋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做了皇帝,不忘夫妻患难之情,将马皇后扶上正位,还经常在大臣面前回忆往事,说那一段峥嵘岁月可与汉光武帝刘秀未成事时与部下在河北饶阳滹沱河畔芜蒌亭吃麦饭、喝豆粥的典故相比,并夸赞马皇后的贤德可与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相媲美。后来他把这些话讲给马皇后听,马皇后趁机委婉进谏,劝他善待大臣。她说:“我听说夫妇互相扶助比较容易,君臣互相扶助就难了。陛下既然能不忘与我共同度过的贫贱岁月,但愿也能不忘与您的臣下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况且我又怎敢与长孙皇后相比呢?” 
  后宫楷模好学典范 
  马皇后做了第一夫人后,特别勤于内治。她积极发挥女知识分子的特点,在内宫的治理工作上“讲求古训”,并注意借鉴前朝的经验。她觉得宋朝有许多贤惠的皇后,便命女史摘录她们的家法,经常翻阅查看。有人说,宋朝的皇后太过仁厚了吧?马皇后反问道:“过于仁厚有何不好?总要比刻薄好吧?” 
  又有一天,她问女史道:“汉朝的窦太后为什么那么喜欢黄老之学呢?”女史说:“清净无为为本。若绝仁弃义,民复教慈,是其教矣。”马皇后据此叹道:“孝慈即仁义也,讵有绝仁义而为孝慈者哉?”其实马皇后大谈仁义之道,是别有用心的。因为她深知她丈夫禀性严峻,刚愎自用,当了皇帝以后一直疑神疑鬼,对大臣总是刻薄寡恩,完全不把人命当一回事,所以她期望以这样的方式提醒丈夫要宽待臣民。 
  朱元璋脾气很坏,在朝廷常常拿大臣撒气。回到后宫,也常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每当老朱发飙的时候,马皇后也会装作发怒的样子,然后命令将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事后朱元璋问老婆为什么要这样做?马皇后意味深长地说:“皇帝不能因为自己一时高兴或生气就给人奖赏或惩罚。当陛下生气的时候,恐怕会给予过重的惩罚。把他们交给司法机关,就能做出公正的判决了。陛下今后要定某人的罪,还是应该移交司法机关的。” 
  当然,马皇后也深知行动是最好的榜样。她把仁厚道德总结成一个字,那就是爱。为了让丈夫明白什么叫爱,她做了许多细致有效的感 
  化工作。她爱自己的老公。她深知要温暖一个男人的心,首先应温暖他的胃。因此关于领袖的饮食问题,她一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每次都要亲自去御膳房“躬自省视”。她也爱别人的孩子。马皇后克服了女人的嫉妒心,对于妃嫔宫人,如有因被皇帝宠爱而生下孩子的,她都非常厚待,并“命妇入朝,待之如家人礼之”。她还爱天下的百姓。这方面,马皇后主要是在勤俭持家方面狠下工夫、大做文章。她以身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