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类曾经被毁灭-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地球由于气候的变化,也许有一两个月不见太阳的事情,但人们的心理已经很难接受了。北宋苏东坡曾记载了一件奇事说:〃蜀川多雨少日,日出而犬吠。〃意思是说:四川这个地方天阴下雨的时间多,很长时间看不到太阳,等太阳出来时,连狗都不认识了,认为天上出了一个怪物,所以冲着太阳乱叫。四川的雨再多,也就是一两个月不见太阳吧!这已经导致了地球生物感觉的混乱,如果是半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没有太阳,那冲天上叫唤的可能不仅仅是狗了。太阳消失对人们心理上的震撼是巨大的,因此也格外被人们关注。

  太阳为什么会从地球上空消失很长时间呢?目前有这么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太阳的消失是因为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或者是地面或者是海洋),产生了罕见的爆炸,尘土和水蒸气遮敞了天空,长时间不散,造成了太阳的消失。可正如我们以后将要说到的,我们在地球上还没有发现一个与此相关的陨石坑。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是地球火山的喷发,大量的火山灰飘浮在地球上空几百公里,形成了一条火山灰带,遮住了日月。但是不要忘记,我们以上所引用的神话传说来自地球的各个角落,有欧洲、亚洲、非洲、美洲,那需要多少火山一起喷发才能将整个地球上空全部遮挡?再说,我们也没有发现现有火山曾经一起喷发的证据,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地质上应该存在一个十分清晰的火山灰带。

  那么,太阳为什么会消失呢?我们认为,是月球人之间的战争导致了远古时太阳的消失。当时的月球距离地球很近,近得好像两颗星球都快合而为一了,月球3000多公里的弧形月面就高悬在人们的头顶。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月球生物内部发生了武装冲突,月球的反叛者以地球为基地,一方面,他们进攻月球生物在地球上的各种基地,许多城市在轰击中被毁灭;另一方面,反叛者开始用类似今天的热核武器攻击月球大本营,由于双方的技术水平差不多,因此战争进行得异常激烈。破坏力巨大的武器轰塌了月球表面的防护层,大量的月球碎片被炸离月面,进入地球的同步以上轨道。大家知道人造卫星的原理,卫星离地球越远(当然不能过远),它存在的时间也就越长,同步轨道的卫星就比近地轨道的卫星寿命长。因此可以这样猜想:被炸离月球的月球物质在地球的上空形成了厚厚的尘埃层,它们围绕地球高速旋转,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也许是几个月,也许是一两年,挡住了太阳的光辉。这就是太阳消失神话的起源。

  也许有的人会问:被炸离月面的物质最后到了哪里?在地球的吸引力下还不是要落回地球表面吗?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如此众多的月球陨石呢?

  不错,围绕地球旋转的物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最后终将回到地球的怀抱。然而,大家不要忘记,闯入地球大气层的物体,在高速运动下,必然要与空气发生磨擦产生热量,最后烧毁闯入者。在晴朗的夜空里,我们经常看见一道光亮闪过夜空,那就是闯入者的下场。遇到一些特殊的年份,我们还可以看到密集的流星雨,无数颗陨石闯入大气层,最后化成无数条光带。因此,从月球表面崩落的大大小小物质,在经过大气层回落地球表面时,绝大多数被烧毁,只有极个别的,因为体积巨大而成为陨石击落到地面。事实上在以后的章节里,我们将看到这些物质回落地面时的壮丽景象,以及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第五节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我们之所以肯定〃天地分离〃是事实,而非杜撰,还因为在天地分离的神话里,有许多内容并不是凭人们的想象就能创造出来的。《淮南子·天文训》在描述天地分离时,曾经说到一个重要天文现象,即〃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除非一次巨大的天象变动,否则没有任何人可以凭空想象出这个情节。当时的人肯定在天地分离时看见北极星等其他一些定位星辰,发生过空间位移的现象。举个例子,现在的北极星是判断方位的一颗重要星辰,它处于南北向地轴的北端,因此在地球北半部任何一个方位上看,北极星都代表着北方。所谓的〃日月星辰移焉〃,就是指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上姿式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地球上的人在观察星辰时发现,原来的定位星辰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了。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淮南子》中〃日月星辰移焉〃,肯定说的是地球的变动,而不是宇宙星系的变动。而地球的变动又是指地球在轨道上的姿态变动,大约是指地球从倾斜的变成直立的,或从直立的变成倾斜的。这一切都在暗示着我们:地轴在人类大灾变时(主要是天地分离)发生过严重的偏移。

  那么,地轴以前的方位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看有关地球地质考古的一些资料:

  大家知道,现在的地轴是南北向,地球几乎直立在它的轨道上,围绕地轴在旋转,地轴与赤道差不多成90度垂直角。在地轴的南北两极终年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这是由太阳光照射的角度造成的。太阳光线直射地球赤道,随着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行,太阳光直射地球的范围逐渐向北、向南移,但最北不超过北回归线,最南不超过南回归线。当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的时候,北极地区就长时间见不到太阳;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候,同样,南极也会发生与北极一样的情况。因此,南北两极的年平均气温都在一10℃左右,即使在最温暖的季节,气温也不会高于8℃,而且为时很短。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南北两极的植物极少,基本上没有高等的植物。

  然而,在历史上,南北两极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寒冷。在中国的远古神话里,北冰洋并没有处于冰冻状态,而是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洋,气候宜人。《列子·汤问》里,黄帝就曾担心海上的五座仙山会漂流到北极去沉没,所以派了十五只大龟轮流驮负。《山海经种说,北极地区有一座幽都山,上面住着许多人和各种动物。这一切都说明,在远古的时期里,北极是个温暖的地方,很适合人类居住。

  几年前,荷兰的一位科学家在北极地区发现了一座很大的古城。发现时,古城的90%已经被冰层覆盖,只有一些建筑物的顶部露出冰面。现已在这座古城中发现宫殿、寺院、讲坛等遗址,但建造这座古城的人已经消失。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记载说明这座古城是由谁建造的。据推测,这座古城已经有1万多年的历史。

  早在19世纪,人们就曾在北极圈里发现了煤碳,经鉴定,这些煤是由一些东方红松和沼泽柏树形成的,目前这些树种仅仅生长在中国。1985年8月,加拿大地质学家玻尔驾驶直升飞机在加拿大北部,距北极点只有几百公里的阿克塞尔·海纳格岛上调查时,意外地发现,在光秃秃的土地上竖立着一些奇怪的东西,很像化石森林,他将这一发现报告了加拿大政府。

  1986年6月25日,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地质系古植物学家巴森哥教授率领6人考察队来到阿克塞尔岛,发现这里的确是一片化石森林,只是有许多树木并没有完全石化,有的看上去就像刚砍倒不久,有的甚至还带有软木质部分,呈现出红色。这些树木种类很杂,有白烨、落叶松、冷杉等。这些情况说明,在人类已经懂得建造城市的时候,北极还是一片鸟语花香、适合人类居住的乐土。

  北极的情况如此,那么南极呢?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到南极去考察,人们在南极发现了许多矿物,除各种有色金属以外,还有丰富的铁矿,煤碳的蕴藏量估计有5000亿吨,石油的蕴藏量为400亿桶。当然,人们还发现了许多爬行类动物的化石,也发现了不少植物化石。此时,读者一定会想起我们在前面说到的,1929年在土耳其发现的皮里·赖斯的奇怪地图,这幅地图中南极洲大陆并没有被冰雪覆盖。事实上,南北两极的气候应该是对应的,北极温暖的时候,南极洲也必定温暖。

  然而,据地质考证,南北两极被冰雪覆盖已经有1.5万年的岁月。上面说过,南北两极目前的气候状况是由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姿式决定的,因为它决定了太阳照射地面的角度。如果想使南北两极温暖的话,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改变地轴的指向,二是彻底改变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后一种可能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太阳系一经形成,地球就以这条固定的轨道围绕太阳旋转。看来只有让地轴的指向发生变化(即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姿式),或者向现在的东北偏移,或者向现在的西北偏移,这样才能使南北两极脱离极地,变得温暖起来。

  让地轴偏移,有这种可能吗?有!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完全可以断定:在15000年以前,地轴不是现在的南北方向,而是向西北一东南方向偏移了一个很大的角度(见图九)。 

  (图九) 

  。力海经·海内经》记载说:在都广这个地方,长着一棵大树,名字叫建木。据说,这里就是天地的中心。这棵树有百切之高,到了中午,太阳照在它的顶上,竟然连一点影子都找不着;站在树底下大喝一声,声音马上消失在虚空中,听不到一点声音。建木的形状非常奇怪。大的树干直冲冲钻进九霄云外,树干的两旁基本不长枝条,光秃秃的,只是在树的顶部长着一些弯弯曲曲的树枝,盘起来像一顶伞盖,树根也是盘曲交错的。如果你在树干上随意抓一把,树皮就像橡皮筋一样剥落下来,好像一条缨带,又好像一条黄蛇。

  这条记载中有一条重要的线索:建木高百丈,但却在太阳下没有影子。没有影子是夸大,影子极小是事实,并说它生长在天地的中间。我们不妨想一想,一棵大树在太阳底下影子极小的情况在什么地方能够发生?只有在赤道附近,至少在南北回归线以内,这些地方太阳光直射,所以树木的影子极小,而且越是接近赤道,影子就越小。那么都广又在什么地方呢?据考证,所谓的〃都广〃就是现在的成都。成都在北纬30度线上,也就是说在北回归线以外,根本不可能发生树木在日下无影的现象。但是,如果地轴向现在的西北一东南偏移一定的角度的话,成都就有可能进入北回归线以内。

  还有一个证据,人们在整理上古埃及留下的各种文献时发现,在一种文献中讲到了钟表的制造,它是按一年中最长的白天与最短的白天之比来造钟表的,大约是14:12,而这个时区是在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以内,也就是说在南北纬15度以内。可是,古埃及文明最发达的地区是尼罗河三角洲,大致也在北纬30度线上。由此人们不禁要问:他们为什么要制造与他们的时区不相符的钟表呢?大约只有一种解释,很可能当时的埃及正是在0度…15度纬线以内。

  雅利安人曾经生活在现在的印度一带,但他们并不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是从一个很远的地方迁徙过来的。据雅利安人的古籍《赞德·阿维斯塔》说,他们迁徙的原因是那里的气候发生了变化,这是古代部落迁徙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这本书说,他们曾经住过的地方,太阳、月亮、星辰一年只出现在他们头顶上一次,一年好像只有一个白天和一个晚上。这种现象只能发生在两极地区。由此我们这样认为,雅利安人最早的居住地是个温暖的地方,很适合人类居住,否则他们早就迁徙了。但渐渐的,这个地方变成了极地,无法再生存下去,雅利安人只好迁徙了。这也反过来说明,现在的北极在很早以前是温暖的,也就是说,当时的地轴并不是现在的指向。

  现在再让我们来看一看关于《山海经》的一些情况。《山海经》是中国重要的一部上古文献,它涉及地理、天文、医药、动植物、文化等许多内容。对于这本上古文献,我们知道得很少很少,现在读懂的人恐怕还没有。后人在研究《山海经》时发现,它的定位与我们目前的定位很不相同,这在以前的章节里已经讲到了。

  《山海经》的第一卷就是《南山经》,依序各卷为南、西、北、东,其海内、海外经均按南、西、北、东的方向排列。为什么会形成这样奇怪的定位法呢?各家的意见很不相同。最近,有一位研究《山海经》的学者认为,《山海经》的作者是从南半球向北半球旅行,最后定居到了九州(中国的中原)。因为地球北部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在地球南部则刚好相反。

  这个观点有合理的成分,但却没有证据。《山海经》定位问题,完全存在另外一种解释。我们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追记前人事迹的作品,因此,它很可能是按照前人生活时的实际方位来记述的,即现在的南,在远古时很可能偏向现在的东。比如说,我们把一张中国地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标记在桌子上,然后我们将这张地图向西北方向旋转40〃,你就会发现,地图上的正南方大约在桌了标记的东南方向。因此,我们认为,《山海经》方向的错乱是因为地轴向现在的西北方向偏移造成的。也就是说,《山海经》记录的是远古时期的地理方位,当时的南偏向现在的东。

  根据以上这些证据,地轴在很久以前不在现在的位置卜,而是向西北…东南偏移了一个很大的角度。大约在1万多年以前,一场巨大的变动,使地轴移到了现在的位置上来。这个事变,我们认为就是天地分离。被击坏了反引力装置的月球宇宙飞船,被迫离开地球近地轨道,月球巨大的引力和分离时的拉力,使地轴随着月球离去方向,迅速向现在的位置移动,这个过程大约只有几个月(见图十)。 

  (图十) 

  住在高原和山区地带的人们发现,北半球夜晚的许多星辰向西北方向落去,再也见不到了,好像西北方向的地势越来越高.天主从西北方向坠下去一样,故《淮南子》记载:〃天倾西北,故日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