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澳洲史-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五节战后的恢复工作与1929年的大萧条
一、战后的恢复工作
大战结束后,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便全力进行经济恢复工作,在恢复的
基础上谋求发展。经济恢复的首要工作是联邦政府帮助各州政府实施业已确
定的目标。战时,联邦政府为了应付战争集中了过多的财政权力和政治权力,
战后各州政府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状况。可是,整个国家一时难于把这种权力
转移到各州去。这样就给各州造成了困难,特别是财政上的困难。各州甚感
推进经济恢复与发展目标,困难重重,力不从心。那些经济上不发达的州,
如西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原来的条件差,基础薄弱,不像
发达的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昆士兰工农业经济发达,人口多,外贸收入
亦多。虽然都受到战争的影响,基础好的州实现恢复目标无疑是会较快的。
以经济和政治二者来说,主要的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战后,西澳大利亚
和塔斯马尼亚立即向中央政府提出报告,要求提供巨款给予援助。两州的报
告还指出,由于推行“白澳政策”和颁布船运劳工条例,禁止役使有色劳工,
致使运费大增,而两州处于边远地区,其运费增长幅度更大,影响两州进出
口贸易的恢复与发展。进出口贸易对两州更具有重要意义。
联邦政府对两州的报告十分重视,立即建立了一个皇家调查委员会进行
调查。经过详细调查,委员会向联邦政府提出报告,报告建议划拨巨款予以
援助,以解决两州在恢复经济中的财政困难问题。此外,中央政府还派出专
家多人,去两州协助解决具体问题。在联邦政府大力支援下,西澳大利亚和
塔斯马尼亚战后恢复工作进展顺利,采矿业发展尤为迅速。
战后整个澳大利亚恢复经济工作亦进展顺利,如 1918—1919年,国民
收入总值为3。58亿英镑,到 1928—1929年上升为 7。68亿英镑。与此同时,
国民按人口平均收入也有所提高,从1918—1919年度的86英镑上升至 1928
—1929年度的121英镑。再以畜牧业产值言,1918—1919年为10160万英镑,
1927—1928年为1。12亿英镑,也有相当幅度的增长。农业总产值也有所增
长,1918—1919年为5900万英镑,而1928—1929年为8950万英镑。
战时服役军人数十万,战争结束后,复员和安置退役军人是一项关系国
家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联邦政府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决定由
中央统一办理。澳大利亚采取了安置复员军人同垦殖荒原相结合的方针,即
把安置复员军人同发展农牧业经济结合起来。首先将各州大批荒地分别划定
垦殖区域,确定退役军人的具体去向,并在退役军人中进行鼓动宣传工作,
鼓励他们去垦荒;其次,中央政府采取各种办法筹措安置经费,决定在安置
工作上,不惜耗用巨资;再次为退役军人举办短期技术训练班,进行就业技
术教育。当时每个士兵送往内地垦殖所需费用在1000澳镑以上,其中包括水
陆交通、建筑房屋、技术培训、安家、购置生产工具、牧畜等费用。此项工
作从1918年开始到1925年结束,共办理此种退役军人达34955人,耗资
35001941澳镑以上。
战时因耗资巨万造成贸易上入超甚巨,黄金与外汇几乎枯竭。加之,国
家银行与商业银行所采取的外汇汇兑政策不一,影响了国家金融的稳定,损
害了对外借款的信誉。这样造成了联邦与各州财政危机,严重影响了国家经
济的恢复与发展。联邦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以摆脱困境。第一,1924年颁布
《银行法案》。法案明确规定联邦银行为国家的中央银行,统一对外汇兑政
策。第二,鼓励农牧业生产,奖励各种产品出口,采取各种办法开辟国外贸
易,以增加本国的外汇收入。这两项政策不仅促进了外汇收入的增长,而且
招来更多的英国信贷,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增强了经济实力,从而推动了
战后经济恢复工作。
战后,澳大利亚仍强力推行“白澳政策”,不仅如此,工党政府借口保
证工人阶级较高生活水平甚至强烈反对大规模移民的方针,故战后移民速度
十分缓慢,从1921年到1925年共移民172323人。到 1930年,澳大利亚全
国人口约 650万人。
澳大利亚作为英属自治领,其移民政策深受英帝国移民政策的影响。一
战迫使英国停止向海外移民。一战结束后,英国为减少过剩人口和维持社会
安定,迫切要求向海外移民。早在1917年英国皇家自治领委员会就有关海外
移民问题写过一个报告,报告指出,为了有效地利用帝国境内的资源,需要
大规模地把劳动力从帝国的心脏地区移到帝国外围国家去,即自治领去。这
时丘吉尔还提出“帝国人口再分布”的论点。1921年,帝国会议表示支持资
助移民计划,并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1922年,英国国会根据1921年帝国
会议的精神制定并通过了《帝国移民法案》。法案规定,英国政府和各自治
领政府为实施彼此同意的资助移民方案,要平均摊派经费。在实施的第一年,
英国提供150万英镑,以后每年提供300万英镑。各自治领要提供移民居留
地和垦殖的土地。
澳大利亚在执行《帝国移民法案》时采取极为审慎态度。澳大利亚联邦
政府同英国政府达成协议,再和西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等州政
府协商,同时对申请移入澳洲的人员的素质进行严格审查,如发现不合乎在
澳大利亚垦荒条件者,则拒绝接受,不准其登船。经审查合格者,则颁布移
入许可证,并按1922年《帝国移民法》规定给予资助。在1921—1929年间,
资助移民总计20万人。经济危机使资助移民工作停顿下来,从而被迫放弃了
资助移民方案。1938年曾企图恢复实施1922年《帝国移民法案》,但第二
年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恢复的可能性亦随之丧失。
二、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对澳大利亚的影响
正当澳大利亚经济恢复工作顺利进行时,1929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
机,这次危机也波及到澳大利亚,使澳大利亚经济遭受一次重大打击。进入
本世纪后,澳大利亚遇到过两次严重打击,一次是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
另一次是在40年代因日本的南侵而给它带来的军事危机。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席
卷了整个世界。1929年初,首先从东欧出现危机征兆,9月初在美国发生了
经济危机,9月下旬,美国纽约市场出现大暴跌,危机很快波及到加拿大、
日本、西欧、东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形成世界性大危机。这次危机延续
到1933年,使资本主义世界损失达2500亿美元,较第一次世界大战损失还
多800亿美元。1929年的经济危机对美德打击最为严重。
英国也发生了危机,同其他资本主义列强相比,它要轻一些,但是它的
对外贸易却遭到了沉重打击,减少了50%以上,第一次出现外贸逆差。这种
状况必然要冲击自治领,首先要冲击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尤其在1931年英
国经济危机达到高潮时。英国为摆脱危机采取了种种措施,其中两项措施对
澳新有重大影响。第一项是“节约”政策;第二项是放弃推行近一个世纪的
“自由贸易”政策,采取保护关税政策。因为澳大利亚在军事上依靠英国的
海军保护,在经济上更要依靠英国,市场、资本和技术几乎90% 要依靠英国
提供,甚至劳动力的来源也在颇大程度上依靠英国的移民。
澳大利亚这时仍是一个农牧业和矿业为经济主体的国家,而其主要农牧
产品和矿产品主要外销国际市场,因此它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出口上述产
品数量锐减,从而造成对外贸易逆差过大。1929 年头几个月,羊毛和小麦价
格猛跌,澳大利亚出口总值几乎下跌了50% ,接着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国
际市场长期疲软。澳大利亚国民经济总值受到剧烈影响,由1929—1930 年的
72050 万英镑,下降到1931—1932 年度的55340 万英镑,下降了23% 左右。
这样从1930 年下半年起,澳大利亚开始了经济萧条,1931 年则出现了经济
危机。澳大利亚危机的特点是,因为农牧矿产品出口滞销而发生出口贸易危
机,导致财政收入锐减而发生财政危机。
三、工党政府为摆脱危机采取的措施
当时执政的是以詹姆士·斯卡林为首的工党。工党政府为了摆脱危机采
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模拟英国采取了“节约”政策,其目的是解决财政
困难。由于推行战后恢复目标,大量吸引外资,主要是英资,因而外债迅速
增长,仅在危机前十年(1919—1929 年)就增加了22500 万英镑。经济危机
发生后,出现外贸逆差,这不仅没有减缓外债增长速度,相反加速了外债的
增长,更严重的是因出口滞销而又造成失业人数的猛增。为了偿还外债利息、
减少失业、解决财政困难,便提出了“节约”的口号。
所谓“节约”政策,就是压缩行政开支和降低工资。工党的传统政策是
提高工资,扩大就业机会。工党政府为继续维持这一传统方针,就得增办政
府企业、扩大公共工程,而要这样做,就得扩大政府开支。这是当时所无法
做到的,因而改变了传统方针。斯卡林政府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是压缩政府开支,诸如停止军事训练、取消对英国移民的资助、压
缩和禁止某些商品进口,等等。其次是降低各类人员的工资、压缩各种福利
费用。再次,增加每周的工作时数。
为了实施上述政策,减少阻力,1931 年,工党政府通过联邦仲裁法院,
下令将基本工资减少10% 。同年,联邦政府以1930 年政府开支为基准下令削
减20% 。又通过联邦借款委员会于1931 年5 月建立了一个由柯普兰教授为主
席的委员会专门调查政府预算和推行节约方针的效果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个
今后经济政策的报告。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同年6 月,联邦政府召开了各
州总理会议。会上以柯普兰的报告为蓝本制定并通过了著名的《州总理计
划》。计划规定,以1930 年6 月份数字为准,将政府的所有开支削减20%;
降低利率的22。5% ,并在这一基础上兑换公债;降低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利率;
放宽私人抵押;增加捐税,等等。
在对外贸易上,联邦政府亦采取了措施,如扩大出口和提高关税率。在
扩大出口方面,澳大利亚政府同加拿大、爱尔兰一起积极促进了帝国会议于
1932 年在渥太华的召开。这次会议重点讨论了英国放弃自由贸易,采取保护
关税政策和帝国内部实行关税优惠制。所谓“优惠制”,就是英国同自治领
以及自治领彼此间征收比其他国家较低的关税。这项协定尤其对澳大利亚和
新西兰摆脱经济危机起了积极作用,因为澳新两国的进出口产品90% 以上是
同英国进行的,而英国对非英帝国成员的国家采取高额关税政策,无疑扩大
了澳新两国产品在英国的市场。根据渥太华协定,英澳两国就签订了大批小
麦、羊毛及其他物资的购销协定。
在1932—1933年间,澳大利亚基本上摆脱了经济危机,经济逐步趋于繁
荣,表现为出口价格上升、工业复兴、财政收入增多而日趋收支平衡。1934
年,国家预算和决算都出现了盈余。澳大利亚是从大危机中第一个摆脱出来
的西方国家。
四、战后政治结构的变化
这一历史时期(1918—1933)从政治上说,澳大利亚发生了重大变化。
澳大利亚最大的政党——工党,从一战末开始不得人心,丧失选民的信任,
在1917年大选中惨败。从1917年到1929年这十三年中,工党在历届大选中
均遭失败。造成工党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有二:
第一,工党内部发生了破坏性的分裂,失去了以休斯为代表的富有斗争
经验和很高威望的领袖,从而导致了威信的急剧下降。第二个因素是工党的
政纲不再强调民族利益,过多地强调本党的利益,对战后国防政策缺乏民族
热情,这当然要失去大批选民的信任。
虽然如此,工党仍然是澳大利亚政党中的大党,实力相当雄厚,在昆士
兰、塔斯马尼亚、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这四个州内有很大的影响,大选中
往往获胜而执政,建立本州的工党政府。这些州的工党领袖善于迎合选民的
心理,提出一些有关社会福利的政策和措施,以取得支持。1920年,新南威
尔士工党领袖斯托利提出了增加基本工资的措施和周44小时工作制,又如该
州另一工党领袖杜里竭力使州议会通过《产妇基金法案》和提高富人所得税
率的法案。昆士兰工党纲领中有力争扩大农田水利的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
深得选民拥护,他们认为这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政策”。应指出的是,在1929
年以前,选民对各州工党的支持是有条件的,不是一贯的,有时就抛弃工党,
因而还没有发生工党在全国范围的东山再起。工党内部的斗争仍很激烈,行
政效率低,铺张浪费十分严重,换言之,工党在选民心目中的形象仍不很高
大,甚至有时是十分渺小的。
另一个政治上的重要变化是产业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和有组织的工人数
量的增多。这是战后工业和农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1916年,全国工会会员
为546 556人, 1926年增为851 478人,1939年高达915 470人。由于产
业工人和工会会员的大发展,原来的工会组织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希望建立
起全国统一的工会组织。这个要求实际上早在本世纪初就已提出了,但没有
实现。一方面是因为,各个工会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尤其那些较小的工会
怕因此被大工会吃掉。另一方面,几个大工会都想取得对即将产生的全国总
工会的领导权,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加之,澳大利亚工联想方设法
以自己为核心来建立工会,从而引起其他工会的逆反心理,致使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