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山国色-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说李重九的韵文,标点已在民间小有普及,特别是怀荒,御夷二镇上喜好汉学的番人,更是热衷,但对于传统的士子而言,是看不起这些的,认为是连下里巴人都不如的东西。

    第二张卷子,也是基本常识,天文地利不用说了,基本算术都不会,也配当官,至于农识在这以农为本的国家,农业知识,也是当官基本素养。

    在李重九用意之中,第一张,第二张卷子分数比重都不大,最重拉开差距的,还是策论这一篇上。

    策论乃是古今科举都逃不开的,汉朝取士,就有策问一说,宋朝取士,则为策论,明清则为八股,到了天朝,还有申论。

    按照千百年来,中国考官的用意,考试都是大同小异,如果说前两张卷子,是考核你是否具备,可以当官的能力,那么基本智商正常,有经过一番培训的人,都是可以合格的。

    至于最后一张卷子,就是考验你当官能力有多强。

    李重九站在高台之上,看着士子们在考场之上沙沙书写的样子,不由感慨万千。

    为国求贤,乃是国家第一等大事,不用说李唐,就是李世民一个天策府的人才储备,现在也是胜过自己一筹两筹。

    李重九深叹什么叫求贤若渴,不由想到,自己六年前在怀荒镇第一次取士,当时怀荒镇八千多百姓,能书写言辞通顺,词能达意的人,只有二十多人,也就是相当于现代中学生的水平。

    其中翘楚,姬川,刘易,周旭三人,换做台下士子,才华与他们在伯仲之间或者胜过他们,不知多少。

    现在这里乃是一郡人才菁华,自己在幽州两三年,方才有得如此气象,或许将来他们之中,就能有自己的房玄龄,杜如晦。

    记得姬川当年与自己言道,郡学县学之事,是授之与渔之事,最少要十年之功。但没有想到从怀荒镇到幽州,不过短短五六年,李重九今日已是到了得鱼时候。

    李重九走下高台,巡视考场,大多数士子解答第一第二张卷子,都是毫无阻碍,一气呵成,显然这考试水平,比当年怀荒镇那些人,强了不知多少。

    不过到了第三张卷子上,不少人却都卡在这里。

    第三张策论,乃是考生自由发挥,自书其见解,但正因为没有格式规范,故而也是最难。

    李重九看到这里,心底有数。

    第一日考试,到了夜晚,官兵给每名考生,一盏油灯。

    众考生有的挑灯夜战,有的则是拿起了被褥,直接先睡一觉,明日早起再答。

    一夜之中,官吏们不敢大意,这时候一来是考生最有可能作弊的时候,二来万一考得累的士子,万一睡去将油灯打翻,考场内酿成大火,那可就糟了。

    提心吊胆的一夜平安渡过,次日考生继续答题。

    李重九正坐在高台上批阅公文,这时却看到有一名考生从考棚出来,直接交卷,随即扬长而去。

    卷子从同考官手中,再转至副考官卢承庆手中,卢承庆来到李重九面前,言道“启禀上谷公,此乃最早完卷一名士子的试卷。”

    李重九接过卷子,扫了一眼,对方的名字周洲,涿郡并没有周氏大族,看来不是士族子弟。

    李重九阅此试卷后,不由一震,站起身问道“此人身在何处?”

    周洲大步走出门外,回到招贤馆,相熟的掌柜,伙计皆是上前见礼,纷纷言道周先生,才高八斗,此番定然高中了。

    周洲一一回礼,回到房内却是收拾行礼,收拾妥当后,楼下传来一片喧哗之声,显然是其他士子亦纷纷考毕。

    周洲的房门被打开,原来是贺信入内。

    贺信一见周洲就问道“周兄,看你头名交卷,此试该胸有成竹了吧?”

    周洲微笑不言言道“非也,贺兄你考得如何?”

    贺信叹了口气,言道“恐怕难了,不过你不用担心,我的去处自有安排,就算不中,周祭酒也替我在良乡县谋得一县学博士之职,倒是周兄你呢?”

    周洲笑道“我此卷若非中得第一,就是落榜,没有第三种可能。”

2014…1…10 1255376735779

第四百零五章 取士



    郡试之后,考卷一律糊名,百余篇十二名同考官交叉阅卷。

    正如之前,第一卷,第二卷的内容都是不难,能参与考试的大部分士子,都是一县一地的俊杰,或者士族之中的人才。一二卷答错的人很少。

    故而真正黜落,是在第三卷策论上。

    按照李重九之前所言的那般,凡是两位同考官有一人认可的,就可以合格通过。

    十二名同考官,每人批改差不多二十卷,每看过一卷后,他们就在卷上写上批注,无论可与不可,都要写上原因。

    同考官批注之后,合格的卷子,被送入郡守府后院。

    其中若连第一卷第二卷都答不好的,第三卷又没有亮点,想都不要想,同考官立即黜落。如此一百一十多张卷子,差不多就淘汰了三十余卷。

    能送到后院的卷子,一二卷肯定都是过关的,故而四名副考官主要精力也是放在第三卷上,以论高下。

    同考官手中一同挑选了五十余卷送入后院给副考官来批阅。

    温,陈,魏,卢四名副考官,可谓政务繁身,要他们每个人都仔细看这五十余卷实在太难。

    当下第一副考官温彦博直接将卷子打了回去再议。

    于是五十余卷由十二名同考官连夜进行会商,众人讨论又黜落了二十多卷,这才剩下三十一卷给四位副考官。

    下面三十一卷,众人不敢大意,深知取才之道,乃是关乎一个人的终身大事,不可让贤良遗漏,故而四名副考官每一卷都是需仔细看过。

    每一卷上,四位副考官。必须在两名同考官的批注下,写在自己的批注。所以这三十一张卷子上需有六条批语。

    这三十一卷都可谓涿郡一地的人才,几位副考官,有时看到卷中之言,不是拍案叫绝的都有。

    魏征则是面露微笑,这一次郡试看来还是为涿郡网络的不少人才,自己身为郡守。能有几名得力官吏帮忙。自是再好不过。

    卢承庆则是心道,原来寒门,乡野之中,也有不少人才。看来以后涿郡官场,非几家士族可垄断了。

    而陈孝意却是默默摇头,毕竟这些人才都是拔入郡守府的,不能归于刺史府麾下,如此不可惜了,但幽州能得此人才,也算对李重九的大业有所帮助。

    温彦博却早就看好了几篇,其中既有几名才华不错,切政见与自己相同之人。但却遗憾未能入选的士子。他想考后。就招揽他们为自己的属吏,作为自己的帮手。

    四名副考官各自心思不同,最后费了三天功夫,按照郡学与在野各五人的名额,评出了十卷放在李重九的案头之上。

    四名副考官。以及郡学祭酒周旭,薛万述之弟薛万淑等皆站在李重九案前。

    长史温彦博言道“此次郡试郡学士子的卷子,要胜过乡野贤才,以及士族子弟一筹,以下十卷皆是其中翘楚。”

    李重九一面读卷,一面听温彦博等人的禀报。

    这十卷肯定是翘楚,文中水平至少是比自己要高的,李重九索性就先看每卷后六名考官的批准后,再行看卷子。

    对于李重九而言,最重要是决定名次的大权,也就是主考官,必须让自己担当手上。

    历史上最有名的牛李党争,就是一个例子,两党担任主考官之人,打压敌党士子,搞得科举乌烟瘴气。

    之后宋太祖开创殿试,于会试后再来个亲自取士。殿试排定名次,而不作黜落,就是要将人才取次之权,抓在天子的手中。如此参与过殿试的士子,都可以说是天子门生,有了这层亲近的关系。

    同时也一定杜绝了牛李党争的局面。李重九此举乃先行定下规矩,以免后人冲走前人的弯路。

    与魏征他们费时费力看每一卷而言,李重九几乎一目十行,将卷子看完。

    之后李重九从十卷中抽出三卷,这三卷后面加得各种批注,如此卷可取第一,此卷三甲有名,此乃大才,不可遗失。至于其他七卷,就甚少有如此评语。

    既然温彦博,魏征他们的水平都高于自己,李重九还有什么可怀疑。

    李重九当下言道“将此三卷糊名去了。”

    不久三人名字报上来,分别乃是范阳卢齐卿,易县赵欣,蓟县周洲。

    李重九听到这三人名字,心底有数,笑道“这三人你们可认识?”

    先是卢承庆站出身来,言道“回禀上谷公,卢齐卿乃是卑职族侄,之前在族学读书。”

    李重九点点头,此人乃是名人,太平广记中记载卢齐卿有知人之鉴,善于荐人。

    李重九笑着言道“很好,原来是范阳卢氏的俊才,你叔父为我们幽州举荐了好人才啊。”

    卢承庆低头言道“不敢,还是各位同僚慧眼识珠才是。”

    当下李重九拍板言道“此卷可为前三。”

    卢承庆当下大喜。

    “至于易县赵欣,蓟县周洲?”李重九言道。

    周旭上前言道“启禀上谷公,这二人都是郡学学生,才学堪称翘楚,平日二人即不分伯仲。”

    李重九问道“这赵欣可是出自涿郡赵氏?”

    周旭言道“正是,此人乃郡守府主薄赵何然的三公子。”

    背景不小,李重九点点头,又言道“至于这周洲,若非年龄不符,我差一点还以为是周祭酒你的私生子。”

    听李重九调侃,众人不由大笑,周旭连忙言道“卑职乃是老实人,家里夫人厉害,不禁得刺史如此玩笑,天地可鉴,此人与我没半点关系。”

    说到这里,李重九伸指一敲桌案,言道“我之前早有听闻,此人在招贤馆时,常爱大方阕词,在士子之间引领舆论。但周祭酒却对此人照顾有佳,你看此卷,六名考官意见各自不同。”

    说完李重九将卷子一趟,六人一并上前。

    陈孝意先言道“启禀上谷公,此人狂傲,言辞不留任何情面,国家取士,当用忠贞爱国之士,此人虽言之滔滔,但诽谤政体,实在乃是大逆不道,当罢黜之。”

    陈孝意为人黑白分明,最恨那些悖逆之人了,而周洲此文中抨击时政,不留情面,当然是最令他不快了。

    魏征在一旁言道“此言差矣,我听闻父之过,子若听之任之即是不孝,何况此言虽言辞偏颇,但震人发聩。”

    薛万淑言道“魏郡守,我幽州自有法度,若是人人稍有不满,即抨击时政,那么百姓纷纷效仿,岂有上下伦常之分。”

    薛万淑出言反对魏征,也是纯为了私情。他与赵家关系一直不错,他的妻子就是涿郡赵氏,赵何然也暗中拜托他打探儿子这一次郡试的成绩。

    他心知这一次榜首非赵欣,即是周洲,故而决定踩周洲一脚,帮赵欣一把。

    温彦博言道“启禀上谷公,此三十余卷中,此卷为上上者,此周士子乃国家良才,但年轻人锋芒太盛,将来必伤己伤人,需要挫一挫,磨砺其志,将来方可大用。”

    李重九看向周旭言道“此二人都是周祭酒你高足,不知你如何看呢?”

    周旭额上冒汗,他知道李重九为他一直庇护周洲而有所不快。

    但周旭也将心一横,言道“赵欣,周洲都是我得意门生,赵欣尊师重道,作为师长我平日对他也无可挑剔,这一篇文章我也看,作得是条理通畅,值得浮一大白。至于周洲为人平素十分温和有礼的,待同学师长也十分亲厚,只是他的父亲为贪官所害,故而自小对官吏颇有恶感,难免愤世嫉俗了一些。”

    “明白了。”

    见周旭到了此刻还要保这位周洲,李重九真不免怀疑,此人是不是他私生子。

    李重九当下不说话,提起毛笔在十张卷子刷刷定下名次,之后命人重新糊好,言道“明日张榜公告!”

    大事已了,李重九看众人似仍略有所言,当下问道“各位还有何事吗?”

    温彦博上前言道“启禀使君,卑职与诸位同僚在阅卷之中,看得士子策问二十几篇,上谷公当于幽州晋于帝位。”

    二十余篇?李重九双目微眯,若是只有几篇不足为奇,但是二十几篇一并如此,说明是有暗中授意了。

    李重九当下言道“这二十几篇都是何人所作,立即察!”

    “诺!”当下温彦博,魏征一并查阅试卷。

    不久结果出来,这二十几篇多是郡学学生中请愿所书。

    听此李重九看了周旭一眼,周旭当下言道“卑职于此事无关,可停职接受调查。”

    郡学连连出事,身为祭酒的周旭自是自处嫌疑之地。

    但是李重九却不敢对此事草率论之,一贯以来,地方士子都有清议之风,言及当今时政。

    东汉时党锢之祸,太学生数千人上书,以赴死为荣。

    而现在李重九设郡学,县学二级之制,仅仅在蓟县就有郡学生,县学生两百多人。

    这些人的议论,可引领民间舆论方向,这也是就是为何李重九对于周洲在招贤楼,大方阕词有所不快的原因了。

    无风不起浪,士子借助郡试的机会,上书劝自己称帝,李重九担心此事恐怕是有人在幕后推动的。

2014…1…10 2328476740546

第四百零六章 卢家的妙棋



    众官吏等人见李重九面露沉思。

    当下温彦博上前言道“眼下窦建德已称帝,宇文化及已称帝,李渊已称帝,周围诸强,皆有意于夺取天下。若是我幽州军再不打出旗号,恐怕他人会以为我们幽州没有夺取天下的志向。”

    温彦博一言,众人皆是点头称是。

    一旁魏征言道“自我军南下夺取幽州以来,罗艺,高开道先后剪灭,能够与我们一争河北的,唯有李唐,窦建德,宇文化及,眼下三者都已称帝。甚至连刘武周之流,都对中原自称天子,对草原上称可汗。上谷公再不称帝,恐怕会令幽州百姓失望。”

    众官员心底确实有紧迫,李重九当初占领上谷郡时,打出的口号是言割据一方,以待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