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徽商天下-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合走动,多长点见识,不至于将来临仙楼的产业被许宣霸占过去。
对于她的这些心思,许宣自然也明白,但也只是一笑而过,并未介意。说实在话,同他胸中的格局相比,一个小小的临仙楼其实根本不值一提。鲁氏一个妇道人家,出于本能的某些心思,倒也不能说坏,都是人之常情。
而在许宣这里,做这些事情的目的,便是让自己正式走入一些场合,出现在一些人的视野里。以后他要做的事情大概会很多,身份这种东西,也是时候应该开始着手打造了。毕竟要想快速在商场上立足,获得他人的认同是很重要的。
这样的一番走访之后,收获倒是不小。原先他对这个时代徽商的一些情况,除了自己的感受之外,更多了解自一些历史或者商业书籍。这些书籍因为撰写者的立场和目的不同,对很多东西的讲解并不全面,疏漏也很多。一段时间的走访之后,他除了在很多商贾面前混了脸熟之外,更多的是对如今徽州商业的格局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随后便觉察出不小的问题来。如今徽商已经开始繁荣起来,虽然真正如同沈万三那般富可敌国的人物暂时还未曾出现,但很多东西也已经铺开,只要保持眼下的节奏发展下去,前景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的商帮,正在慢慢酝酿成型的过程之中。这些事情,不只是他,但凡有些见识的人都能看出来。
徽州的很多大商贾,虽说是生意人,但是因为读了不少书的缘故,价取向都偏向儒家。儒家学说里面礼、义、廉、耻之类的东西,在他们身上有比较明显的表现。当然,比如鲍家这般恶名在外的例外情况也有,但实际说起来,鲍家原本的名声其实并不坏,甚至说有些美名也是可以的。只是到了鲍明道、鲍明理这些后辈长大之后,才被搞臭了。
在鲍家起家的老一辈中,很多人还是同徽商的整体的格调一致。比如鲍明道的祖父,就曾捐助过一些有家境贫寒却有才名的穷苦书生。从许宣如今的角度看,鲍家的举动内里虽说有一些投资的意味,但更多的其实也是对有前途的晚辈进行一些善意地提携。鲍明道的叔爷在徽州府这边捐资造过不少桥梁,鲍明道的大伯年轻的时候,斥资五千两助当时县尊修路,这些其实都算是功勋,一笔一划都在县志、府志上有过记载。
但表面的繁荣背后,深层的问题也不少。从后世看来,支撑徽商走向巅峰的还是生意人的人生哲学同儒家传统思想的结合。身为生意人,却重视儒家传统,如果站在某个高度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当然会获得不少正面的评价。后世对徽商用以“儒商”的美名便是因此而来。
但是就本身的商业发展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商业的发展中,诚信经营、童叟无欺之类表象化的东西虽然也是必要,但内里很多时候所遵循的其实还是竞争的原则——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总之比较残酷。而儒家对这些东西是不提倡的,因而遵循这些传统的徽商,虽然达到了辉煌的高度。但是也因为如此,当这些传统的东西根基遭受到动摇之后,徽商便也开始迅速衰败下去。
这是有历史根据的,在明朝末年,清军入关之后,商业领域最大的获利者是晋商,而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徽商曾一度被压制到几近覆灭的程度。随后满足汉化程度加剧之后,儒家传统经过动摇、改造之后慢慢恢复,徽商才又一次振兴起来。一代代的徽商人将这支商帮推向了辉煌的巅峰,甚至在某些时期,徽商的整体财富相当于整个国家的十分之四。无徽不成镇,更是有了“红顶商人”胡雪岩之类出类拔萃的人物,试图以一己之力对抗外来资本的侵袭。
但是,依存于传统的的商帮,在清末儒家传统再一次面临颠覆的时候,毫无意外地又一次陷入低谷。在许宣的那个时代,残存的徽商一直呐喊着崛起和振兴,但是并没有找到可行的出路,因此所谓的振兴一直步履维艰。
另外,商业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便是资本流通。
富有的徽商对这些并不看重。有明一代,徽州商人因时乘势,际会风云,在商业领域大展身手。杭嘉湖的丝绸棉布,扬州两淮的食盐,景德镇的瓷器,徽州本身的竹、木、茶、漆和文房四宝,华北的大豆,两湖的稻米种种领域都打上了徽商的烙印。
在外经商,积累了大量家资之后,有了钱财,大多数徽商却都选择荣归故里。这些钱并没有作为流通中的资本进行循环和再生产,而是在美丽的徽州大地上兴建了各种精致的亭、台、楼、榭,用以维持奢侈的生活。“入则击钟,出则连骑,暇则招客高会,侍越女,拥吴姬,四座尽欢,夜以继日,世所谓芳华盛丽非不足也”这是历载关于万历年间徽商奢靡生活的写照。以许宣如今的亲身的体会来说,此言是不虚的。打量财富被用来消遣,即便修路造桥,出发点也并非出自后世的“要想富,先修路”,更多的是个人心中“造福乡里”的善念,或是为了博取名声。
许宣如今所见的徽商还未曾发展到后世的规模,但是,想想五百年间徽商的际遇,也让他唏嘘不已。这般庞大的资本,原本可以是做得很多事情的
如今他既然已经来了,内心深处其实未尝没有存着改变的想法。但是这些事情要做起来,难度不会比撼山容易多少。即便他有着超前数百年的见识和经验,一时间也是无从下手的。
好在他还年轻,还有时间来慢慢做这些。
这些日子,他理出了不少商贾之间的关系,分门归类地做了统计,并且根据前世的一些经验对众人在今后一些可见时期内的发展做了预测,准不准暂时倒是看不出来,关键是多少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显而易见的效果也有,便是李既然通过这些日子的相处,对许宣的一些印象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汉文哥,先前和刘老爷说话的时候,你右手敲了几下大腿,是什么意思啊?”
“嗯?我有么?”
“有的啊,敲了三下,我都数过了”
“呃,好吧,可我怎么记得是四下呢?”
“不是的”
每每说到后来,这孩子便忘了自己的原先的问题了。
许宣本身在商道上就有不错的造诣,虽然是不同的时代,但是很多东西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因此,说了一些话之后,很多商贾对他的感观又要更好上几分。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他中规中矩地说了一些观点,也获得很多人的赞扬。虽然姿态上还是褒奖后辈的态度,但是也因为如此,李既安同许宣类似眼下的对话,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而在临仙楼方面,一系列在外人看来古古怪的措施实行下去,效果好的不得了。原本许宣估计要一个多月的工期,硬生生地被压缩到眼前二十天左右便可以完成,倒算得是意外之喜。并且,一群工匠们在临仙楼得了莫大好处,一阵阵的宣传出去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加入进来。每天都有人来临仙楼门前蹲点,询问缺不缺工匠或是小工之类的。进进出出的,本身就在临仙楼做事的工匠得人另眼相看,便也觉得颇为得意。
到得九月二十九日这一天清晨,有县衙的小吏过来通知许宣,说是桃李园里众才子聚集,刘知县派他来找许宣过去。当时正在监工,对临仙楼的装修指手画脚的许宣才想起很多日子以前同刘守义的某个约定来。
第158章 桃李园中(二)
桃李园,是岩镇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士人们平素集会的场合。原本的名字叫清韵园,是属于徽州吴氏的产业。吴氏祖辈曾于嘉靖初年任监察御史,因为直言敢谏,得罪了不少人。后来因为出了差池被人拉下来,心灰意冷之下,退隐徽州,嬉戏田园。他本身为人正直,学识过人,隐退之后,对同乡后辈多有提携、指点。据说曾经清韵园里每日慕名前来求学的书生士子们摩肩接踵,后来吴公去世之后,为了纪念他,他的子侄、学生们便将“清韵园”改名为“桃李园”。久而久之,此处便成了岩镇一带比较有名的聚会场所,一些大儒过来讲学,也多选在此处。
许宣过来的时已经快到正午,桃李园依南山而建,不远处有丰乐河水流过蜿蜒而成的河湾,可谓是依山傍水,算得岩镇有数的好地方。一路过来路旁的房屋对峙,粉墙黛瓦,鳞次栉比,在繁华熙攘处有店肆恰到好处地点缀。街巷路面,时而全铺石板,光洁平整;时而中铺石板,旁砌卵石。
不仅如此,就变在深秋还显得苍翠的竹林和香樟树时时可见,一路过去,可以见着祠堂的飘摇的香火,精致的楼阁亭台,偶尔也会遇见庄严大气的牌坊装点祖上的荣耀,园林之类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偶尔陈杂。书院里的读书声倒是听不到了,不过原因也很简单,许宣先前问过小吏,几位在南京国子监里任教的大儒一同前来,因此很多书生今日大概也已经去往桃李园了。
许宣如今也知道刘守义来徽州府任上是有目的的,八成是为了汪直遗留下来的东西。只是以刘守义的为人,若只是过来走走过场,大概也不会甘心。因此,总还是想着要做点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算得是大明朝官场里肯干事实的不错官员了。
先前在钱府的晚宴上,他曾提出修建文会馆的事情,原先以为只是为参加钱府晚宴找个借口,说说而已。不曾想到,如今真的开始操弄起来了。“桃李园”虽然是不错的讲学之地,但是实际说来,还是属于吴氏的私人产业,这样子格局就小了。刘守义如今从南京那边请来大儒,自然就要修一尊大庙。如此相得益彰,期年之后,十里八乡都会有很多人慕名前来,人多了,人才就容易出现,到时候,也算的为刘守义的政绩上添上一笔。
而另外的,便是大明朝如今对商人不太看重,刘守义虽然不至于保守到与商贾为敌的程度,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阶层精英中的一员,他所持的态度,自然也受大的环境影响。如今徽州商贾遍地,富甲一方,他借机从这些人身上敲一笔钱来,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也算不得什么。
桃李园外有远远地可以望见一从竹林,竹子形状奇异,不似徽州府这边的品种,应该是从他出移植过来。秋风瑟瑟的时候,竹叶长势喜人,发出一些簌簌的声响,悦耳动听。
许宣信步过去,在园外远远地能看到隐隐绰绰的人群,大抵都是年轻人的身影,间或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便也叫人知道,里面如今是相谈甚欢的气氛。
在园前正中的地方,铁画银钩地写着“桃李园”三个古朴有力的草书,许宣站着看了看,字写得很不错,随后点了点头。有士子打扮的年轻人结伴打许宣身边经过,见他面生,稍稍留意了一下,双方笑着拱手,随后擦肩过去。
许宣随后也进到园子里。虽然他现在在岩镇商贾中很多人都认识了,只是平素与读书人接触的少,虽然很多人或许知道有个写了醉落魄的人叫许宣,但眼下真正认识他的人并没有。很多年轻人一身书院服,干干净净的样子,想来都是南山书院那边的学生,今日是随了师长过来的。
这样的场合同岩镇一般的文会、诗会是不同的,在那些场合,只要读过书,自诩有些文才的人都可以自由参加,即便写不出好诗至多也只是被人嘲笑一番罢了。而眼下桃李园里聚集的书生、才子们已经是岩镇年轻人里面最精英的了,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许宣随意看了看,在桃李园南侧的高台上,刘守义与一些徽州这边有些身份的人一同,正与几位看起来老者谈笑,几个老人有的面色古板严肃,有的鹤发童颜。说得兴起了,都会捋一捋胡须,想来便是刘守义从南京请来的几位大儒。底下一众年轻人端坐着听,嗷嗷待哺的样子,有些人似是颇有所得,不时点点头,对台上人的议论表示赞同。
倒是有几分座谈会的感觉。
许宣心中想着,随后四顾之下,却不曾见到黄于升的身影。随后想想,便也明白了。临仙楼的事情之后,有传言说一切的矛盾都是因为那首人生江湖而起的。而这首诗的作者并非黄于升,而是另有其人,至于到底是谁,其实很明显了眼下这样的说法很多人都相信,但是对于这些说法,当事的许宣和黄于升二人都默契的没有表态,因此便也没有最后坐实。这样的情况之下,黄于升若是出现在这般场合,免不了要被一些较真的书生拉着求证。因此,自然就不曾出现了。
不过依照黄于升的性格,即便可以来,他愿不愿意还是另说呢。
倒是也见到了熟人,程子善在南边离台近的地方坐着,虽然只是一个背影,但是却还能辨认得出。另外,在西面的地方,白衣公子范阳也在听着台上众人的说话,不过似乎看他明显在走神的样子,听得不算认真。到底是遇到熟人了,许宣走过去在他身边坐下来,他先是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一眼,随后转过头去,过的片刻似乎才意识到什么,再次转过头来。
“啊~~汉文,你也来了啊。”
许宣坐落之后,后方一个南山书院的士子斜着眼睛看了他一眼,大概因为许宣坐落的时候挡住了他的视线。又来迟了,来迟了在对方眼中便觉得他不是诚心求学的人。而且并没有穿南山书院书生服,因此有些不屑。鼻腔里依稀可辨的一声轻蔑的出气声。
“哼!”
第159章 桃李园中(三)
二人互相并不相识,对于对方很明显表露出来的不屑,许宣很干脆地选择了无视。本来么,对你微笑,纯属礼貌。高台上传来老者爽朗的笑声,那书生很他也就顾不上许宣,转而望着那边高台上言笑晏晏的诸人,眼中流露某些类似憧憬的神情。大概心中也想着,有朝一日能到那一步罢
今日在场的人都是有身份的,有一些致仕回乡的朝廷官员,至少都是进士出身,以前的官做得很大,另外也有一些本地的大儒。台上靠边的地方还有一些大商贾,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