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逆流伐清-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昌国公高文贵率部先行入川,在雅州站稳了脚跟,并开始军屯;数月后,庆阳王刘震率部抵达嘉定,沿路派兵驻防,保证了滇川通路的畅通,并收降了一些投清的蜀王旧部,与高文贵所部并力军屯;再数月后,晋王李定国由建昌入蜀,彻底稳定了川南局势,并护送了第一批三千多移民。
分批入川,相隔数月,是在计算和衡量了政府财政情况下的无奈之举。虽然缓慢,但却保证了钱粮的最小供应和运输量,是一种滚动发展的策略。
晋王入川后驻洪雅之天生城,昌国公高文贵和庆阳王刘震有了后盾,方才分别向北、向东缓步发展。而填川移民则保持着每月千人的数量不断涌入,有安南人、南掌人、真腊人、广西人、滇人,更有退伍的明军。随着移民入川,政府的钱粮物资也不断运来,稳定着人心,重建着地方。
昌国公高文贵打虎未成,便带着亲兵返回了成都。没错,在一个月前他率领两千明军,护送着一千多移民来到了这座四川首府。
当时的成都荆棘遍地,高大、宏伟的城墙上长满杂草,满城竟只有不到百户人家。谁能想到,成都这座大城曾容纳过数十万人口,万历、天启年间,成都仅织工就有数万之多,大片的织厂连夜间都不休息,生产着天下闻名的蜀锦,销向全国各地;这里也曾是川西平原的商业中心,外地的客商到此购买到青城、峨嵋等地的茶叶和其他各种土产,繁荣的商业还衍生出种类繁多的行业,那时每天成都的众多城门前都是川流不息的人群。
第一百四十二章 川中形势
城墙上的杂草已经所剩无几,旗帜在随风飘扬。曾经堵住的城门也经过了简单修补,都有明军士兵把守,虽然行人寥寥无几,但已经比一个月前的死气沉沉有了很大的改观。
城外的荒地已经开垦出了不少,但城南的新田就象是荒地海洋中的孤岛,这里一块,那里一块,而且田地旁并没有屋舍,多是一个草棚子在地头立着。而更远的地方,则是一个个的哨楼,隐隐地形成了围护。
城南、城西的新田都是移民刚刚开垦出来的,他们并没有在城外形成村落,一个原因是城内的房子太多,不必多花力气去建造,都一门心思地开垦荒地,享受着优惠政策;另一个原因则是安全问题,成都周围渺无人烟,野兽横行,虽然有明军在哨楼值守保护,但在城里会更安全,多走些路也值得。
今年是刚开始,一家一户,或者一个人,肯定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开垦出官府认可,并享有优惠政策的田地来。但在他们心里,在已经开垦出来的田地外的那一圈荒地,也是他们的领地,不希望被其他的人占据。
所以,移民们都选择离着别人稍远的地方垦荒,然后逐渐扩展,以便能把更多的、集中的土地纳入名下。
而城北的则是联成片的新地,整齐地向外的推进,这自然是军屯开垦出来的。与以往的军户不同,士兵还是士兵,垦荒也不是白垦,按开垦的亩数算,是计入军功的。这样便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军功满了便可以提前退役,自己便能在这些开垦出来的田地中挑选。便能归在自己名下。
昌国公高文贵带着亲兵回到了原来的四川巡抚衙门,城内的将领和官员都在这里办公,后院则住着知府杨名知和高文贵的家眷。人实在是太少了。住在一起还热闹些,两家的夫人相处得也很好。
还没等进门。高文贵便看见一辆骡车也停在了衙门前,那是知府杨名知的座驾,赶车的便是他的跟班。
“国公回来了。”杨名知下了骡车便向高文贵打着招呼,笑着问道:“那伤人的老虎可打着没有?虎皮椅可是威风得很啊!”
鞋上沾满泥土,衣服下摆也溅上了泥点,脸色更比刚来时黑了不少,高文贵却并没有瞧不起杨名知。虽然自己身为国公。但若论发展前途,杨名知在日后很可能高于自己。现在苦点,累点,正是为将来而努力。四川百废待兴,却是他们显示才干的好地方。而且,岷殿下喜欢踏实肯干的官员,绝不吝惜擢升奖赏,已经升为河湄两省总督的宗守义便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那畜生被火枪打伤。想必是逃远了,今天却是一无所获。”高文贵摇着头,等着杨名知,然后和他一同进了衙门,又随口问道:“杨大人今日倒是回来得早啊!”
“来了信使。说有一批新移民将要到来,我便忙着赶回先作安排。”杨名知略微放慢了脚步,让高文贵能领先半步,以示尊敬之态。
由嘉定至成都的路线已经打通,但暂时全是依靠岷江水运,走府南河而至成都,倒也颇为快捷。至于陆路交通,则尚需人员、钱粮稍为充足后再行打通。
“若是人手不够,我可抽调士兵相助。”高文贵点了点头,一批移民一批物资,然后还得持续不断地供应,直到移民能够自给自足,这半年却是最艰难的时期,千百里之外滇省政府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若是需要,自然要向国公求助。”杨名知停下脚步,拱了拱手,向左侧的一排房屋走去。
左文右武,虽然成都府的官僚机构简单得可怜,但架子还是要撑起来。而在目前的成都,军民的差别很小。军人既站岗、巡逻、训练,也开垦耕种;百姓呢,主要是垦荒拓殖,但也要定期接受军训,并被组织成乡勇,负责维护治安。
昌国公高文贵回到后宅没歇片刻,杨名知便派人来请。来到官衙,杨名知笑着将书信递过来,看来是个好消息。
“这——”高文贵看过书信,愣怔了一下,便咧开大嘴笑了起来,然后神色一肃,拱手一躬,郑重说道:“殿下一言九鼎,我代将士遥谢感恩。”
杨名知也赶紧拱手躬身,说了一句“殿下英明”,起身之后笑道:“如此军心可稳,士气可鼓,经略四川,大事可成矣。”
高文贵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容易,但此时却不宜说丧气的话,连连点头,笑道:“待我去派些稳重的将士前往迎接,莫要被那些粗莽的家伙给吓到了。”
“正该如此。本官这便派人收拾房屋,便让他们住在城北如何?介时军屯中的田地——”杨名知征询着高文贵的意见。
“杨大人放心,军屯的田地便全让出来,那帮想媳妇想得睡不着觉的家伙也乐得如此。”高文贵摆了摆手,带着一阵笑声转身而去。
洪雅,天生城。
史载:蜀王刘文秀由建、黎出雅州,至洪雅鱼丘坪,修王城帅府,宫阙壮丽,劳民伤财。统兵数万,不敢节成都,而来鱼丘坪做帅府,使蜀中有司、绅士尽来朝贺
事分两面,蜀王刘文秀在洪雅兴建“宫殿”、营房,联络“蜀中有司、绅士”,目的是在四川残存百姓中树立永历朝廷的威望,同时着手屯田发展生产。而且,他驻足洪雅也有当时的现实考虑。
首先,刘文秀入川后的驻节地不能离云南太远,以免孙可望一旦反戈内向,救援不及;其次,他率领大军入川必须选择社会生产破坏较小,基本上能够就地解决粮饷的地区;第三,只有在立足已定,并且没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才能逐步向成都、重庆一带推进。
可惜留给蜀王刘文秀的时间太短,孙可望叛乱,他奉诏出川入滇,接着又被李定国解除兵权,再没有回到四川。
“永历十年,岁在丙申余秉钺专征,剪桐蜀土,为根本之地。期于水陆分道,力恢陕豫,略定中原虽兵民异迹,家室偕情,欲攘外夷,先安内志。务使同仇敌忾者,无辽顾之忧,则一鼓而前,士气百倍。爰相厥宅,暂拔茅连茹,以为根本之计者,谓治国先治家也。从此长驱北伐,直捣黄龙,奏肤功以绘麟阁,期与诸将士指顾计之”
晋王李定国再次抬头,望着墙上所挂的拓写的《天生碑》记,为自己故去的兄弟蜀王刘文秀壮志未酬而身先死而遗憾,也更感以往之非,是以常注目于此,既为缅怀,亦为反醒警诫。
虽然心中也急于进取,但身处其境,李定国才知道朱永兴所说的经营大于战事,以及当初蜀王刘文秀顶着非议,驻足于此的原因了。最大的敌人不是收缩于重庆一带的清军,而是在随处都是人烟稀少的川境内推进所需要的粮草物资。
如果要加快经营,首选却不是雅州这稍嫌偏远的地方,而是成都平原。那里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水系发达,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只要初期的粮草物资供应得上,那里开垦的荒地在第一年就能打出粮食,按照一年两熟计算,也就不再需要向政府伸手。
当然,这从雅州直跳到成都,完全靠水路联通,还要提防清军再度来犯,确实是有风险。但综合整个川中形势,这个风险是值得冒的,也有应对之策。
李国英兵败雅州,又在嘉定府中伏身死,川中清军的实力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多数都撤往重庆,归于高明瞻指挥。成都清军本就不多,见到高文贵所率的明军前来,便弃城由德阳、绵阳撤到了江油。
川北一地,清兵盘踞最久,人民受害尤惨。且夔门未开,蜀喉尚梗,保宁昔称僻壤,今惟此一线羊肠,竟作三巴孔道,既要供应重庆清军,自然难以在凋弊的川北驻扎大量的军队。
四川巡按郝浴也曾经主张收取成都平原垦荒屯田,以蜀粮养蜀兵,可是垦荒屯田除了兵力保障地方安定,还需要先投入大量粮食、种子和耕牛、农具作屯田之本。没有清政府的财政支持,垦荒屯田的想法终究成了画饼充饥。
所以,能够进攻成都的清军不是川北那些象征性的少量驻军,而是秦、蜀接壤的重地,广元的清军。无论运输向保宁还是重庆的粮草,清军都是在广元装船,然后顺流而下运输到前方。
若攻成都,清军肯定会从广元出发,沿着嘉陵江直奔剑阁,在剑阁弃船改行陆路,走蜀道从剑阁直奔江油,然后到绵竹,突入川西平原。就短期来看,清军想反攻成都,在兵力和物资上是难以进行的。而雅州距离成都不远,水路又畅通,无论是调拔物资,还是增派援军,都比清军更为快捷方便。
第一百四十三章 移外充内,以内实外
攻破重庆,连通东西两川,从形势上来看是最理想的结果。但在朱永兴看来,一是力有未逮,二是原属大西军和大顺军的两部过早会合,并非特别有利。起码在他使夔东十三家大部归心之前,这么急于捏合矛盾很深的两部军马,反倒容易搞了乱子。
朱永兴并没有直说自己的这种担忧,但却向晋王李定国透露出自己的意思。对此,李定国心知肚明,因为暗合他的心意,也便遵照执行,将拓展经营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北面。也就是说,他在北攻保宁(阆中),东联夔东十三家出战湖北的战略设想中,重点选择了前者。
这与当初蜀王刘文秀的构想比较相近,“期于水陆分道,力恢陕、豫,略定中原”。而“奏肤功以绘麟阁,期与诸将士指顾计之”又何尝不是李定国心中所愿。
成都若能有两三万移民,只要休养生息一年,大军便可北进;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由雅州向成都缓步开拓,也必能连通两地,根基大固。嗯,这不是普通的连通,而是沿途有村镇,村镇内有百姓居住,外有百姓种的田地,路上有巡逻的明军,县治中有地方官吏这已经是真正的占领,并使地方恢复了生机。
憧憬着未来,晋王李定国已经再生不起与朱永兴抗衡,替永历争权位的心思。只要朱永兴能手下留情,让永历得善终,这便是他最感欣慰的期望了。他相信朱永兴能够信守承诺,因为到现在为止。朱永兴还没有食言的时候。就连李定国曾经认为不过是宣传之语,不必当真的事情。朱永兴也做到了。
让入川的明军将士在达到成亲的条件后娶上媳妇。当时没有多少人把朱永兴的这个承诺当成真事儿,与此类似的口号历史上曾经被人喊过千百遍,什么“打下某地,有钱有粮有女人”、“跟着老子干,吃香喝辣”等等。不过是煽动人心的话语。成与不成又有什么关系。而朱永兴却在百忙之中记着自己说过的话,并且认认真真地将其落在了实处。
不说入川以来滇省钱粮的大力供应,单说这件事情,便会使将士归心,感恩戴德。至于永历,除了那些想借其恢复所失的权位和官职的家伙,谁会为其而奋起一战?相反,如果谁想对朱永兴不利。倒是有太多的人会拼命维护。
既然已经看清了这一点,晋王李定国倒也心安了。不是他不肯做一个全始全终的忠臣,而是大势如此。朱永兴的才能、智慧、魄力、勇气胜永历百倍千倍,无人能敌,走到今天确是个人努力,而非侥幸,象别人所说的“天降圣人以救华夏”也不为过。
“王爷。”亲兵队长走了进来,躬身行礼。打断了李定国的思绪。
“何事?”李定国开口问道。
“几位将领前来询问那些女子之事,还请王爷示下。”
李定国不由得笑了起来,这是为自己手下的兵来争媳妇的。若是不定下个章程,日后还真是够麻烦。
“好吧,吾去跟他们说明,若是去晚了,那些个混蛋指不定要拔拳相向了。”李定国觉得还是与大家商量一下,得出个各人都满意、也挑不出毛病的办法。既安抚又激励那些想媳妇想得眼睛发绿的丘八大兵,对提高士气、增加垦荒的效率也是大有好处。
成都码头。
一大群士兵,而且人声鼎沸,七嘴八舌的都是要帮移民背包裹、拿行李的声音。只是,这热情得有些过分。或明目张胆,或小心注视,一个个的目光都在那些姑娘装束的女子的身上打转。
当然,这些“雷锋”们辣的目光把她们看得一个个都垂下头,脸上纷纷露出又羞又恼的神色,有亲人的都也有意无意地站在外围,看似随意,但姿态动作都有些僵硬,泄漏出了他们内心的戒备和警惕。
略显无助的则是四十多名看似无亲无顾的年轻女子,也吸引了最多的目光。虽然她们都穿着明人的服饰,但仔细端详之下,还是能看出与汉家女子的不同。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