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生活实录-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展进程的历史,无疑定会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会增强他们对社会、对家族、对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会继承和发扬老祖宗在为国、为民、为家发展、生存而孜孜不倦的那种顽强拼搏精神的。以至于会激发后辈们再接再厉为国、为民、为家增光添彩的信心的。
我考证清楚了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耤口乡南灵村王家小庄,迁移到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韦营乡武家窑村的王云海这一支系王氏家族,岁月更替,截至公元2013年7月30日止这115年,从四口之家的人口,繁衍生息到今天共6代,62人,其中男性38人,女性24人。今现尚存者(其中包括娶来的媳妇)共有70人,男性31人,女性39人。现今析21户,其中从农村农业户籍转为非农业户籍的有5户,13人。暂住城市的有6户,17人。以男为主(不包括出嫁姑娘)前后迁出榆中县户籍的共5户,19人。他们分别定居在陕西省西安市1户。河北省邯郸市区1户,甘肃省兰州市3户(包括榆中县),甘肃省民乐县民联乡1户(农村户口)。农民进城务工暂住城市的有6户,17人。家族人的学历、职称和职务:大专以上11人,会计师1人,工程师1人,高中级教师2人,处、科级领导4人,公务员5人。当过兵的5人。
二武家窑王氏宗族祖籍
觅寻王氏祖先的足迹,梳理清榆中县韦营乡武家窑村白马山湾王氏后裔的分布脉络,这是我多年夙愿,也是我们族人所期盼的。20世纪70年代初我就开始着手收集这方面资料。其方法最早是去找我们村庄健在和知情的那些老者们,与他们同炕而眠,同桌而食,共话家常,从中了解了大量口碑资料。后来就用书信的方式与各地同宗、同族、同胞们取得联系进行询问。再后来就是四处搜集地方资料及先人遗迹来翻阅核实,就这样从中去获得有关史料。总而言之,我一定力求要做到对资料考证准确无误。
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这其实不是件我原来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容易做的一件事情,的确深深感就好象是一项非常艰难、复杂、麻烦而又责任重大的一项工程。
不过在我来说,不管怎么样,既然已下定了决心要做的事情我就要一定做下去,尤其这是编纂自己祖先的足迹,哪怕就是再苦再累不但要做下去,而且必须做到使它应有的真实性、可靠性、实用性,并且一定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那么,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韦营乡武家窑村白马山湾王氏家族祖先的祖籍究竟在何处?是不是就是我在《百家姓辞典》中查看到的,所记载的全国有名望的21处王姓中甘肃省天水地区这一处的血亲后裔呢?
在1973年8月我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丹军马场回榆中县探亲期间,专门为我们的家史走访了我们村庄上我称呼他为姑舅大大的一位满头银丝姓何的老先生。当得知我的来意之后,他精神为之一振,因此对我所提出的问题非但没推辞,而且还非常热心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他带着一种回忆的表情(爱回味是老人的一大特点)详细地给我说:“这么多少年来,还没有一个人到我跟前提及过你们王家的家史呢?要说就我们这一代的人啊!知道你们王家家史的,现在也就只剩下我和你三伯父母王英、基俊英三人了,如果说再没人问及此事的话,那我们就带到土地坑走了。
说起你们王家的祖籍呀,其实和我的祖籍都是甘肃省天水关子镇王家小庄(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耤口乡南灵村王家小庄)人。我们两家还是世交老姑舅亲哩!我的姑奶奶就嫁给你曾祖父王云海为妻,后来我的姑姑又嫁给你大祖父王奋武为妻。你曾祖父王云海在清朝光绪22年(公元1896年),用一条扁担两只箩筐担着你大祖父和你二祖父从庄上走出来,冒着生命危险一路逃荒,辗转数地,最初落脚于甘肃省榆中县韦营乡武家窑村的莫家岔,后来又有几次搬家,最后就定居在武家窑村的白马山湾和武家窑街道两处。落脚于武家窑之后,他说的惟一一句话:‘我终于有了一个新的家了。’我们何家也是由你曾祖父王云海后来托扯而上来的。这些家史呀,也都是我儿时亲耳从你曾祖父嘴里听来的。”
他告诉了我很多鲜为人知我们王氏家族的家史。这还是我第一次亲耳聆听到比较详细的我们王氏家族家史,真的有如获珍宝之感,心情无比的激动。
获取我们王氏家史材料的再一方面,就是我多次向退休在家安度晚年,年过八旬高龄的我三伯父王英讨教。他说“听我父亲和伯父曾经这样讲过,说我们家的祖籍在甘肃省天水关子镇王家小庄。光绪22年我爷爷王云海用一条扁担两只箩筐一头装一个把我大伯父和我父亲从天水关子镇挑出来,一路要饭最后定居在现在的这里。在1937年我二伯父王满他们一家人也从天水搬上来,在这里住了四、五年,后来在1941年全家又迁回老家。此外,还托扯上来了我何家姑舅他们一家人,也定居在这里至今。”
以上两位老人的口述基本内容相互对照,其说法完全是一致的。
另外一方面,经我多方查询,最后在1996年联系上了定居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城关镇文化路199#中间单元楼,原工作在阿勒泰地区水文勘测队现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的,我们一个房头的我伯父王忠仁(2001年12月17日故,享年83岁)。其中在他1996年6月14日给我的一封来信中写到:“我是1918年6月20日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关子镇王家小庄。自从1943年1月当兵我从老家出来后因种种原因再没回过老家。1994年4月我让我的养子王国庆去过天水老家一趟,他还在那里拍了一些照片拿来让我看了。据我养子回来之后说,我的老家现在已经没有与我有血缘宗亲根基之人了,只不过听庄上人说,现有一户户主名叫王青合的,他是在我被抓壮丁几年之后杳无音讯,我家人只留下我的女儿王水莲一人存活外,其他人都前后全部离开人世后的情况下,将这个王青合被指定为我的顶门立户人,可是论辈分他却要叫我太爷。另据我所知,我们天水关子镇王家小庄的王家共有三个房头,我们和你们统属第三房头。你曾祖父王云海和我祖父他们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他们俩是三房头的长子和次子,即你曾祖父王云海是长子,我祖父是次子。我的亲生父亲叫王满,排行老二,我父亲的哥叫王石,排行老大,老大他一生无子女,所以将我过继在他的门下为嗣子。我记得很清楚,在1937年我19岁那年,我随我父亲迁居你们武家窑住了五年。后来于1941年又举家迁回老家。我的女儿王水莲就是在你们武家窑出生的。尤其记的最清楚的1943年1月我从老家天水关子镇王家小庄被国民党抓壮丁来到新疆部队当兵。1954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工作在阿勒泰地区水文勘测队。现在我居住在城关镇文化路199#中间单元楼。”
王忠仁伯父他所提供的这些家史资料,对我来说,是很新鲜,非常之珍贵的真实的一份家史资料,特别又是最亲近的同族人提供的,而且是我寻找了多年才得到的亲人,怎么能不让我惊喜不已,喜出望外,喜形于色呢!
从以上三份资料来看,就足以证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韦营乡武家窑白马山湾居住的王云海家族,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城关镇文化路199#中间单元楼居住的王忠仁家族,他们的祖籍都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耤口乡南灵村王家小庄(旧称甘肃省天水关子镇王家小庄)。而且可以肯定的说,他们统属天水市秦州区耤口乡南灵村王家小庄王氏三房头嫡系子孙。
第二章 父亲一家
第二章父亲一家
在我记得的时候,父亲的一家中有奶奶、父母亲、姐姐、哥哥和我共6口人。
父亲姓王名连,字旭东,乳名进宝。农民兼经商,读了五年私塾。1913年6月24日出生于甘肃省榆中县韦营乡武家窑村白马山湾,族中弟兄排序老大。1953年6月卒,英雄气短人生只生存短短40年,葬于武家窑白马山湾。父亲的亲生父亲叫王顺武排行老二。父亲自小过继给我大祖父王奋武门下为嗣子。父亲15岁就成了家。
听我们庄上老人们讲述,说我父亲自幼聪明过人,尤其悟性极好,别人给他投来一点火星他就可以燃成熊熊大火。父亲勤奋好学,并很懂事理。一生中务农兼经商又从政集于一身,在庄上和方圆几百里他是德高望重之人,曾被推选担任过甲长。
我三伯父王英曾经给我讲述过,说:“你父亲读了五年的私塾,当他看到家中缺劳力的情况下,就放弃了自己读书的机会而让我去读书,所以我才有机会读了个秀才,后来还参加了工作,我很感激你父亲。你父亲他受到你大祖父母目染耳濡长进很快,十几岁就是你大祖父管家理财得力助手,以至于到后来就成了我们王氏家族的掌门人。”
1940年我大祖父去世后,父亲就铁骨铮铮支撑门户管理起了王氏家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亲曾在大祖父的熏陶下,27岁的他已是不仅具备了有大祖父那样管家理财的才能,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父亲他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他做人的思想准则。他跟随大祖父多年积累了丰富务农经商的实践经验,审时度势,睿智练达,认识过人,很有头脑,智勇双全。天赋于他生性直爽、大度、仗义,办事利落的个性,且身体魁梧,气质、风度翩翩。这些良好的素质再加上他勇于接受新生事物,勤奋好学,善于动脑、腿勤、手勤,使得他在子承父业,管理好王氏家业上得心应手。
实事造英雄,实践练就了父亲一身的好本事。所以然他在管家理财方面更胜前辈一筹。在他的精心策划经营下,王氏家业踵事增华,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发展到一个高峰阶段。可以这样说吧,在父亲当撑柜的时候,王氏家业达到了最辉煌的成就,无论在农业方面、商业方面、还是在家族实力和势力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尤其那时盖了八间土木结构的新房屋,这可是在当地殷富的象征,引人注目。在那个年代里我们那个地方除姓苟的一户人家有几间土木结构的房子外,其他的人家都是住的土窑洞或是土箍窑。后来又新开了一个中药铺,新建一座榨油坊。此时我们王家更是人丁兴旺,事业发达;有钱有势,生活富裕;家庭和睦,幸福美满。在我们当地已是家境宽绰,富甲一方,名门望族之家,“窗户里吹喇叭名声在外”,令世人敬仰羡慕不已。
父亲他善交朋友,为人诚恳,待人宽厚,重义轻财,慷慨负气,且秉性正直,敢于为乡亲们担责受过,所以人缘非常的好。他一贯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济贫救穷,因此备受家人和庄上人们的信赖、敬佩和爱戴。
父亲在我们那个地区可以说远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被尊拥为“头人”,是当地老百姓公认的权威人士领头人物,人人都听从他的指挥而且一呼百应。他说话很有分量掷地有声,办事利落刚毅果敢,庄上不论遇到大小的难事儿,人们都要请他出面来定夺是非。凡经他处理的一切不管公事还是私事儿都是公平、公正、合理、合情的,没有人不服的;同样凡是经他决策的每一件事,都没有不成功的。因此人们对父亲非常敬仰,可以说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那时在1948年,王氏大家庭中发生了两件不幸的大事:第一件是国民党要王家他们王氏四兄弟中出一丁。父亲作为一家之主,为了不让弟兄们其中的那一个人去当炮灰,所以就用十二担(合一万八千市斤)小麦雇了一丁顶替去当兵。第二件是父亲患上了较严重的腰腿疼病。为了止住难以忍受的疼痛就以吸食鸦片烟来止疼痛。他曾一次用八担(合一万二千市斤)小麦,在当地姓苟的一家换来一大碗鸦片烟,其结果这一大碗鸦片烟却全是假烟。这两笔大的支出使家中经济受到了较严重损失,影响了全家人生活水平,由此也就引起了家人的不太满意。弟兄间,特别是妯娌间都私下在议论纷纷,于是大家提出了要另立锅灶的想法。
父亲是个明知人,在得知此情况之后,首先在征得二祖父母和大祖母的同意下,然后再召集来兄弟四人进行了心平气和协商。经协商最后达成了同意兄弟分居异爨过日子的一致意见。于是就在1948年的上半年,将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一个大家族析为四个小家庭。不过在分家时,全家老少都还是在和和气气的气氛中分开。二祖父母自愿到我三伯父王英家过活,大祖母当然地就在父亲一家中生活。
当时分家之后,父亲这一家中有我的大祖母、父母亲和我们姐弟仨,一家共有六口人。分家之后的家境景况日如中天,日子过的甜甜蜜蜜。父亲本想着要让这甜蜜的日子长期的过下去,但有些事总是事与愿违。万万没想到好景的确不那么长久,其后就一件又一件的不幸事接踵而至,像是“洞庭湖上踩钢丝,凶多吉少。”灾难毫不留情有目的的接二连三的只降临在了父亲一家人的头上,因此此时的家庭日子过地真的像雪上再落层层霜那样的寒冷。先是大祖母1950年8月被坍塌的崖面土夺取了生命。刚刚过一年,接着就在1951年10月母亲英年病故,永远离开了她心爱的三个孩子和丈夫。这一系列的打击和挫折,让父亲精神上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至于再加上他早患的腰腿疼病使他身体健康越来越差。后来,时隔两年阳寿只有40年的父亲又于1953年6月撒手人环,“无可奈何花落去”,“一缕青烟飞天外”。此时只丢下10岁的大儿子我哥和6岁的小儿子我,永远地离我们而去。父亲的去世使我们这个家,犹如“梁倾栋折,骤失倚侍”一切陷入了困境。
父亲一家人就是这样死的死,嫁的嫁(姐姐1948年9月20日嫁出)家破人亡。全家只留下我和我哥弟兄俩,从此我兄弟俩就过上了孤苦伶仃,受苦受难的可怜日子。也就从这时起,我兄弟俩的头上“名副其实”冠上了孤儿的“帽子”。
听我三伯父王英讲,说我父亲病重的那几年里,特别是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