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明朝那些事儿-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645年6月11日,吴易率太湖水师一打吴江县城,擒杀伪县长朱廷佐,获取大量物资后返回太湖。
  1646年1月15日,吴率再率太湖水师二打吴江县城:杀伪代县长孔胤祖,再次获取大量物资后返回太湖。
  1646年3月25日,吴易聚集一千多条船,声言将三打吴江,吓得伪代县长陈日升惊恐不安,连连向江宁巡抚土国宝,吴凇提督吴胜兆紧急求援。
  吴胜兆的手中掌握着清朝唯一的一支水军,为对付吴易,他只得把这压箱底的“家伙式”拿了出来。分出一部分水师,让副将汪懋功带着,火速去太湖找吴易决战。
  一到太湖,汪副将就抓了不少当地的百姓,一为了做苦力划桨,二为了做向导引路。
  但当船划到湖中央时,这些被捉来的“百姓”却纷纷搞起了“跳水表演”。
  跳也就罢了,但跳到水底下的“百姓”,却用事先藏起来的锤子和凿子把清军的船给凿沉了。
  看过《水浒传》的读者,一定很熟悉这一歼敌场景。
  不错!,吴易就活学活用了“吴用同志”的套路,让自己的水上健儿假扮当地的百姓,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水浒故事”。
  这一仗,不但让汪副将及其带来的水师都全部报销,还让吴易声名大震,隆武帝和鲁监国都派人跑来给他加官进爵。
  清政府“明战”不行,就来“暗战”,往太湖义军中派出多名“资深间谍”,开展情报收集和人员策反工作。
  1646年6月下旬,清军收到一则吴易将到嘉善赴宴的情报,立刻做了精心的“准备”。
  不知情报泄密的吴易在嘉善被埋伏的清军一举擒获,后因不降被杀。
  吴易牺牲后,太湖义军就像一株失掉养分的大树,日渐枯萎,半年后,被清军消灭在太湖之滨。
  在南方汉人为“保卫文化”而战时,北方的汉人,也在和清政府作着同样的斗争!
  北方汉人在这一时期的斗争,主要有:
  1、京郊农民反“圈地”、反“投充”的武装暴动,其中以昌平县、三河县最为激烈,虽然这些“暴动团”以村为单位组成,各自为战。但在斗争的高潮时,曾一度包围了北京城,使西山的煤炭在二三月个无法运到北京。
  2、天津、静海等地农民的“反清复明”斗争,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斗争,领导人并非社会贤达,而是江湖人士。
  3、山东青州赵应元、鲁东谢迁、于七及鲁西榆园农民起义,领导人为大顺军余部的将领、农民中的“杰俊之士”。
  4、河南地主武装刘洪起等的反清斗争。
  5、陕西大顺降清将军贺珍的汉中起义,起义后,贺珍与原明朝将领孙守法,共同拥立明朝宗室,建立了反清历史上第一条“民族统一战线”,并一度集结马步军七万人攻打西安,是北方规模最大的武装斗争,给清政府以极大的震动。
  但与南方汉人“大”(每一次起义的规模都很大,涉及一城市或一地区);“全”(全民上阵、老少参与);“广”(范围广,从长江以南到东海之滨);“早”(弘光朝灭亡,剃发令一下就开始抵抗)相比,北方汉人的斗争却呈现出以下相反的特点:1、“小”,每次的规模都比较小,即使规模最大的贺珍、孙守法起义,也不过只有七万人。
  2、“散”起义此伏彼起,力量分散,就算在同一地域,也没有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战斗。
  3、“杂”参与的人员有缙绅、农民、大顺军、山贼、草寇、跑江湖、做小买卖的,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4、“晚”在清军入关进京的相当长时期内,北方是相对平静的,只是在清朝推行了一系列恶政后,反抗斗争才陆续出现。
  下面分析出现这样的差别的原因吧!
  本来在北方,由于明末清军曾六次南掠,使河北、山东等地的民众生灵涂炭、妻离子散,汉人自然对清政府恨之入骨。
  但在多尔衮实行了一系列的善政后,民众的态度开始有了转变,清军,在老百姓的眼里,由财富的掠夺者,变成了财富的保护者。
  而且,在对侍少数民族的心理上,南北汉人也有很大不同。
  这是因为,虽然北方是汉族的原住地,但由于战乱的影响,汉族曾五次大规模地南方迁移。
  这五次分别发生在东汉、东晋、唐朝、五代、南宋,持续时间近一千年。
  规模最大两次南迁,发生东晋初年和宋金战争时期,而且,这两次的背景都是少数民族内侵。
  汉族的迁移产生了两个后果。
  一是使南方在经济上完全超过北方,文化上,南方也以继承和发展了“正牌的汉族文明”为自豪。
  二是使留在北方的汉人与内侵的少数民族相互杂居,匈奴、鲜卑、沙陀、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逐渐融入了汉族之中。(大顺皇帝李自成即为西夏党项人的后裔)。
  这样,就导致北方汉人与南方汉人相比,更多元、更开放、也更包容,对满族这个“外来户”的排斥程度并没有南方强烈。
  但随着清政府民族迫害和民族歧视恶政的推行,一部分北方汉人不愿忍气吞声了,由依附变为反抗。
  但与没有遭到过大规模战乱的南方相比,北方,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战乱,“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大部分地区的真实写照。
  也就是说,这时的北方,战争的潜力,与南方相比,已挖掘尽了。
  另外,三支有组织、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大顺、大西、明军的余部都己经转移到南方,使北方出现大规模武装斗争的几率,比南方降低了。
  以上即是南北方汉人在第一次反清斗争中的表现,最后,让我总结这次斗争的意义。
  这个意义就是,虽然斗争都先后失败了,但却打击了清朝统治者,迟滞了清军的南下,为隆武及鲁监国政权的建立,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第十七章 一皇帝三监国
  在阎应元、侯峒曾据坚城与清军血拼的时候,有一个名人,意识到,这样做,不行。
  这个名人,就是明末的大儒——黄道周。
  黄道周,福建漳州人,一个王阳明式的圣人。
  他在天启二年中进士后,因为几次上巯为倒了霉的大臣求情,结果是弄得自己也跟着倒霉,官是越做越低,有几年还被削职为民。
  在崇祯继位后,黄道周被再次启用,但后因对大学士杨嗣昌作法不满,竟当面指责崇祯帝用人不当,结果是被降官六级,贬到江西按察司当了个小小的照磨(从九品,相当于副科)。
  但这“副科”,黄道周也做得不安分,两年后又因为“胡言乱语”被判处到广西“劳改”。
  可黄道周的名声太大了,在崇祯朝堂内部分“高干”的运作下,还没到广西,圣旨就下来了,免其劳改,官复原职。
  这时的黄道周,已从冶国平安天下的美梦中清醒过来,重新定位自已的人生坐标——开坛讲学、传道授业。
  经过数年在教育事业上的春种秋收,他被大明知识界公认为儒林领袖、一代宗师。
  连大旅行家徐霞客也跑来拍他的马屁,称赞他“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
  知识多了,眼界就高,因此在江南地区各自为战时,黄道周却在思考更高一个层次的问题——“汉族应该向何处去?”
  经过一番思考,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汉族要想复兴,捷径就是再打出“大明”这块牌子!
  想打“大明”这块牌子,就需要再次推出一个“朱姓皇帝”。
  如果再按大明帝位继承权来操作,现在唯一的人选就是桂王朱常瀛了。
  但这个桂王现在远在广西,且名声也不太好,这让刚刚从“弘光恶梦”中惊醒中的他心有余悸。
  这时,一个叫朱聿键的唐王进入到黄道周的视野。
  朱聿键,朱无璋第二十二子的第八代传人,洪武大帝的十世孙。从血缘上说,与崇祯帝已拉开了千山万水,按继承法怎么也轮不到他。
  但黄道周认为,目前的唐王,有做一个“好皇帝”三大优势。
  第一优势是身世坎坷。朱聿键虽然出生在王府,却从小饱经忧患,原因是他的爷爷——老唐王朱硕熿很不喜欢他的爸爸,而喜欢他的叔叔,从小就把他和他的爸爸关在深宅大院里。
  不但限制了这父子俩的人身自由,到后来,他的爸爸也被叔叔毒死了。
  这是因为,他那个小老婆生的叔叔太想得到唐王那顶王冠了,而大老婆生的朱聿键之父是他唯一的障碍。
  费尽心机的叔叔却没有如愿以偿,因为当地官员介入了此事,做贼心虚的老唐王赶紧立朱聿键为唐世孙来遮人眼目。
  不久老唐王就归天了,正式当上唐王的朱聿键,第一件事就是宰了他的叔叔,替父报仇。
  因报私仇怕被追究,朱聿键想到了立功折罪。
  恰巧正值清军入侵,朱聿键便招募了一支人马,跑到北京去“勤王”。
  结果连清军的影子还未看到,朱聿键就被大明的特殊执法机关——锦衣卫逮捕法办,并被判处无期徒刑,关进凤阳的“宗室专用监狱”服刑。
  这是因为,大明法律明文规定:藩王不得擅自拥有和调度军队,违者一律法办。
  不懂法的朱聿键再次被剥夺了人生自由,直到弘光继位,宣布大赦,他才被放了出来。
  仔细算来,现年43岁的唐王朱聿键,其中24年就是在“监狱”中度过的,他不叫悲惨谁还叫悲惨。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恭喜朱聿键先生,正因为你这段悲惨的经历,历史将选择你去完成一件大事,使你的人生从此将不再枯燥乏味。
  第二优势是喜好读书。在24年的囚禁生涯中,朱聿键喜好上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书,陪他渡过无数漫漫长夜;书,让他看到“铁窗”外广阔的世界;书,也让他懂得古今兴亡之道。从这一点来说,胜过不读书的福王百倍。
  第三优势是封地有重大含义。唐王的封地在河南南阳,这里是东汉“中兴之主”刘秀的故乡,刘秀当年兵起南阳,扫平妖氛,恢复汉家天下。而今中原“遗民泪尽胡尘里,企盼汉家再一统”,让南阳的唐王朱聿键继承大位,领导大家干“革命”。一句话——吉祥啊!
  在确定了被选举人人选后,黄道周便开始了联络选举人的行动。
  他凭着自己的威望和人脉,联络了福建巡抚张肯堂,巡按御史吴泰枝、南安伯郑芝龙等,请他们和自己连上三道劝进表,请朱聿键同志为了大明、为了人民,勉为其难,出任监国。
  少年时的坎坷、青年时的理想、中年时的磨难,铸就了朱聿键同志勇于担当的性格。六月十七日,在浙江衢州,借着阅兵的机会,他宣布自己将出任监国。
  鉴于清军已经占领杭州,浙江已成为抗清前线。为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在黄道周、郑芝龙两个福建佬的劝说下,朱聿键领着自己的“流亡政府”,继续南行,翻越仙霞岭,进入福建。
  1645年闰六月初六,朱聿键在郑芝龙统兵护卫下,到达福建首府福州,次日,正式就任监国。
  二十天后,他又在臣僚的拥戴下,于闰六月二十七日即皇帝位,纪元从本年度七月初一开始,改称隆武。并改福州为福京,作为战时首都。政府命名为天兴府。
  南明历史上第二个政权——隆武政府成立了。
  去年还在牢内作囚徒,今年却在宫中当皇帝。没有任何班底和亲信的朱聿键同志,首先把在福建既有钱把子又有枪杆子的郑氏家族作为自己依靠的对象,即位伊始,就把自己唯一的礼物——官帽,大批量赠送给郑家兄弟,封郑芝龙为平虏候,郑鸿逵为定虏候,郑芝豹为澄济伯,郑彩为永胜伯。
  在中央核心机构——内阁的组建上,他也一口气任命为黄道周、苏观生、陈子壮、姜日广、傅冠等二十余人为大学士,一同入阁,创下了有明一代的内阁人数之最。
  同时,还任命黄道周为吏部尚书,苏观生为吏部右侍郎,张肯堂为兵部尚书,何楷为户部尚书……
  在完善了中央机构后,隆武帝颁诏各地,很快就得到了两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末沦陷区”残明政府的承认。
  刚把台子搭好,还没赶上唱戏的隆武帝,马上碰到一件“闹心”事。
  这件“闹心”事和敌对的清廷无关,而和自己的一个远方亲戚——鲁王朱以海有关。
  朱以海,明鲁王朱檀的第九代传人,洪武大帝的十世孙。
  和朱聿键一样,朱以海同志也是一个有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经历的“苦命人”。
  在1642年那年,南侵的清兵攻破衮州,朱以海的一家被清军残杀,只有他,躲过了致命的一刀,侥幸活了下来。
  因为他的哥哥鲁王朱以派也在这次大屠杀中殒命,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他承袭了鲁王的爵位。
  后在1644年的大动荡中,他南逃到浙江台州作了“寓公”。
  在博洛诱降活动中,内心受过深深伤害的他,没有上这个当,再次成功地躲过了一劫。
  就在多尔衮下达剃发令后,曾经在抗倭战争中饱受锻炼,赢得过胜利和尊严的浙东人民不干了。
  先是绍兴,后是宁波、慈溪、石浦、定海、奉化、象山,都纷纷打起了“护发战争”的大旗,公开和清廷叫板。
  在战争中,有两支著名的正规部队加入到了起义的队伍中来,他们是撤退到钱塘江东岸的方国安部、宁波反正的王之仁部,两军共有三万余人,战斗力远远强于临时组建的民兵武装。
  在形势一片大好下,当过明朝兵部尚书的张国维和“在乡高干”陈函辉、宋之普把选举“最高国家领导人”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这几位并不知道朱聿键已出任监国,在经过一番“举头望明月,低头思人选”后,发现在浙东地面上,有资格出任“最高领导”的,只剩下没有随博洛进京的朱以海同志了。
  与清朝有着国恨家仇的朱以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