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明朝那些事儿-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征,到中原建立“王道乐土”;2、此次大军出征,要严格执行“三不军纪”(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争取大明百姓更广泛的支持;3、大军将从蓟州、密云直入北京城。
  多尔衮这入倾国出动,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他现在已和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已明争暗斗地不可开交,这个比自已大三岁的侄子仗着比自己啃过几年干粮,明里暗里挑战自己的权威,现在只有“祸水南引”,变内部矛盾为外部矛盾,靠战争把全体国民的心儿拴在自己的身上,团结大清的大多数群众,孤立以豪格为首的一小撮反动分子。
  踌躇满志的多尔衮还认为:目前的大清,国力蒸蒸日上,政治上朝鲜臣服、蒙古内附、科举考试如期举行、各级政权建设走上正轨;经济上农业生产方式改变、粮食产量创历史时期最好的水平;军事上“山寨版”的红衣大炮产量翻番,军事装备己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入主中原己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现在,行进中的多尔衮却意外碰见了吴三桂的特使和求援信,却是惊、疑、喜三味俱全。惊者,他没意料到这么短的时间内,中原变故如此之大;疑者,他对“借虏平寇”心存疑虑,狡猾的吴三桂是不是正在玩一个天大的阴谋;喜者,如果三桂“借师”,那我何不将计就计、把入主中原梦想成真。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多尔衮和范文程、洪承畴这两个资深汉奸商议后,决定先让大军改变行军路线,直趋山海关而来。
  “来而不往非礼也”,途中,他也给三桂同志去了一份“情意绵绵”的回信。
  亲爱的三桂同志:
  “接到您的来信,我深受感动。你我之间你打我杀、各为其主的暴力史将随着我们共同敌人李自成的出现,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大清欢迎您!
  您若来归,我们将变成快乐的一家人,您以前失去的土地我们将统统还给您,我们大清还将给您最高的政治待遇——封王;您的部下和宁远百姓,不但能重返家园,还可另有封赏……”
  大战
  接到多尔衮这封烫手的回信,三桂同志的心真是哇凉哇凉的。“谁说少数民族好糊弄,我想借师助剿呢,人家倒在借刀杀人了!”
  但三桂同志知道自己没多少资本了,二十万大顺军正马不停蹄地向自己杀来,现当务之急一要稳住李自成,二要拉住多尔衮。
  三桂马上派人去见李自成,承认错误,请求再降。李自成一见吴三桂服软,心中松懈,一路上搞起了游山玩水的“自助游”。
  搞掂了一头,三桂同志再派使者请多尔衮速出兵援助。军方代表、民间友好人士一批又一批派出去了,但多尔衮这个老狐狸就是“不见鬼子不挂弦”,三桂同志连个援兵的毛也没盼到!
  实在没辙了!三桂同志只好亲自出马,跑到欢喜岭上向多尔衮“拜山头”,请他拉兄弟一把。
  见火候已到,三桂终于变成了一个待煮的鸭子,多尔衮这才拉住吴的手说:“你为故主复仇,惊天地泣鬼神,我这次统兵入关,将严守军纪,如有人敢抢一粒米,敢动一株草,都会被军法处死,你去告诉关内军民,不必惊慌,各安其业。”
  感动得一塌糊涂的吴三桂忙与多尔衮宰马杀牛,祭天宣誓,表示合同成立,请上天监督执行,以后谁违约谁就不得好死!(后来两人都不得好死)。
  依依惜别时,两个“大魔头”约定:“为防误杀,明军肩缠白布,战斗中缠白布者即为盟军。”
  次日,十四万清军兵不血刃地进入了30多年只能仰望的山海关。
  慢慢悠悠走到山海关下的李自成依然对招降吴三桂“情有独钟”,他再让吴襄写信劝三桂“弃暗投明”。
  三桂同志马上回信斥责老父:“自古闻父教儿以忠、未闻示儿以贰……父既不能为忠臣,儿又怎能作孝子!”
  李自成的肺都要气炸了,“吴三桂,你既然王八吃秤砣,那就啥说了,直接开打吧!”
  四月二十二日,决定双方命运的山海关大战在静悄悄的黎明中拉开了帷幕。
  李自成和吴三桂列阵一片石,双方均以骑兵为先导。李自成骑兵用的是“三堵墙”战术,在不断攻城掠地的战斗中,李把骑兵建设放在了首位,他的骑兵,一个士兵备三匹马,天寒地冻时,怕冻伤马脚,竟用被褥绑在马蹄上。为保持马的野性,有时居然杀人剖开人腹,掏出五脏六腑,用人腹作喂马的槽子,久而久之,这些饮惯了人血的马见到了敌人,“辄锯牙思噬若虎豹”。与敌对阵,列马三层,称为“三堵墙”,凡前边的将士退回,后面的立即予以斩杀!因此士卒无不用命。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则是一支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队伍。在长年保家卫国的战斗中,这支由难民组织起来的队伍,被迫和满洲这只野蛮的“雄鹰”拼击博杀,也竞磨练出一支令满洲人也望而生畏的队伍来。宁远大捷、北京保卫战、登州平叛无不书写这支队伍的荣耀与自豪!
  在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两支汉族军队拼死博杀在一块儿了。明军是走投无路的哀军,呐喊冲杀、勇不可挡;大顺军携百胜之余威,又有主上亲征,个个争先。双方打得你死我活,天昏地暗。一阵阵刀光剑影下,是一条条鲜活生命的逝去……
  昏头涨脑的李自成此时还不知道清军己经入关,从今天吴三桂出动的军队来看,数量明显不如自己。所以,他“胜似闲庭信步”,与崇祯太子并骑于高岗上,悠闲观战。
  正午时分,李自成敏锐地看到自己的军队已占了上风,明军有些不支,逐呈败相。他不无得意地想:“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缚住三桂妖龙!”
  但接下来诡异的事情忽然发生了!情节是这样的:“本是晴空万里之天,突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妖风四起。”看过《明朝那些事》的读者对这段话看起来十分眼熟。不错!这段描述曾在朱棣与南军的白沟、夹河之战中两次出现,看来老天爷总是爱在关键时刻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老天爷的这股风不但刮了起来,偏偏还是正对着大顺军吹过来的,李自成和他的士兵们顿时顶着大风沙,眼睛都睁不开了。
  正在这当口,清军顺着大风,呼啸出击,万马奔腾,飞矢如蝗。原来归降大顺的明军首先认出这些狂风中缠着辫子,装束奇特的“不明之旅”就是清军时,顿时肝胆俱裂,嗷嗷大叫:“鞑子来啦!鞑子来啦!”转马头就跑。
  已打了一上午仗,早就精疲力竭的大顺军,顿时阵容大乱,刘宗敏在战斗中负了重伤,李自成见败局己定,只好令全军风紧扯呼。
  兵败如山倒,大顺军豕突狼奔、自相踩踏,明军与清军分进合击,一路追杀,二三十里间,很快堆满了数万被杀的大顺军尸体。
  望着巍巍雄关和遍地的大顺军尸体,高兴之余,多尔衮立刻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已损失过半的吴三桂,在王位的利诱下,一声叹息,和手下一干人等一同剃头降清,走上了“建设有三桂特色汉奸之路”的不归途!
  李自成率仅剩的数千残卒,败退永平,清点人马,发现明太子及他的两兄弟竟不知所终,但现在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为泄心头之恨,他下令剐杀了三桂他爸吴襄,并把头颅悬于高杆之上请三桂同志“免费参观”。然后小歇片刻,急忙逃回北京!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三章 李自成的最后岁月
  西撤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率残兵败将,沿着三月十九日的进京路线,再次经德胜门入城。山河依旧,心情迥异!此时,离他第一次入城,仅仅过了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却事非成败转头空,天意乎?人意乎?
  但是,生命还在,希望仍存!
  次日,李自成和他的将军们又振作起来,面对已步步逼近京城的清军,积极采取了备战措施,责令军民火速拆除城外的羊马墙及护城河旁房屋,准备先严防死守北京城,待各地“勤王”的大顺军来援后再和清军决一死战。
  但是,“北京保卫战”这点残存的希望立刻被无情的事实打破了!
  事实一、李自成发现自己的军队已经不能再打了,大顺军的精锐不是南下、就是留在陕西守老窝,留给自己的八万精锐已在山海关下损失殆尽,侥幸逃回来的将士染上了“恐满症”,士气沮丧,根本不可能组织起一支足以固守待援的兵力。跟踪而来的清军一旦围城,自己和手下就可能变成“瓮中之鳖”。
  事实二、北京城的老百姓太不“友好”了。他们看到自己败阵而回的狼狈样,谣言四起、兴灾乐祸,暗藏的“阶级敌人”蠢蠢欲动,正加紧建立“第五纵队”。
  事实三、北京城物资奇缺!自从大顺军入城的那一天起,北京的大动脉——京杭大运河就断了,北京城成了“死城”。粮食、布匹、煤炭、陶瓷都无法从南方运来。大顺朝从明官手里诈出来的银两,买不来这些急需的东西,反而让这些稀缺物资越来越贵。这次山海关之战后,物资损失惨重,京城物价更是一日三涨。
  事实四、陷于“无政府管理”的北京城在一夜之间突然有了一种奇特的瘟疫,患疫之人忽冷忽热、四肢无力,三四日后就昏昏沉沉地死去。(后历史考证为鼠疫)
  苍天啊!难道你真要灭亡大顺吗?
  北京看来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守了!还是回西安吧,那里纯朴的乡亲,那里雄壮的山河,将抚平我们这些游子的哀伤——“虽十燕京,岂易一西安哉!”
  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伤中,李自成和他手下的“北漂”生活就要结束了,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离京前,李自成要抓紧做三件大事,以资留念:笫一件:把大叛徒吴三桂在京的全家三十四口尽数剐杀,一个不剩,让三桂同志彻彻底底变成“孤儿”。
  第二件:在武英殿举行正式的登基仪式,追尊自己老李家前七代皆为帝后,认西夏国主李继迁为祖先,然后头戴冠冕,受“百官”朝贺。
  第三件:把从明官那里剥夺来的白银熔铸成大饼,用骡子装着,运往西安。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办完这三件事,以“郊天”为名,尽行西撤。撤退前,他忽然悲天悯人,让手下告诉北京城老百姓:“鞑子来了,快快出城避难!”算是最后留给北京老百姓一点善念。
  但北京老百姓决大部分没有出城避难,因为他们纷纷传言说,吴三桂己经夺回明太子,即将送回北京城即位。北京城劫后余生的明官和乡绅们,一面组织起民兵维持社会治安,一面准备了“卤簿”,出城迎驾。
  五月二日,大道上尘埃四起,在众人企盼的目光中,大路上尘埃四起,一支衣甲鲜明、号带飘扬的队伍出现了。
  迎驾的众人以为是吴三桂携太子来了,倒头就拜。
  但抬头一望却发现眼前这支队伍竟然是当年三打京城,让人谈虎色变的“鞑子”,不禁惊呆了。
  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鞑首”多尔衮自报家门,然后“和蔼可亲”地接见了各位官方、民间代表,重申了大清将为各位报君父之仇,并严格军纪。
  刚出大顺鬼门关跑出来的各位京城代表,把生命安全放在了第一位,管他大明大清,能给大家伙带来安全和秩序的军队就是“人民的大救星”。
  于是乎各位代表就“将错就错”,把多尔衮迎入了硕果仅存的武英殿(其它殿都被“万恶”的李自成烧掉了),拜倒在满清新主子的脚下。这一拜,就拜了将近三百年!
  不寻常的“官二代”
  多尔衮进京前,怕吴三桂进京后“旧情复发”,与明在京残余势力勾勾搭搭,动“反清复明”的念头,于是以“吊唁”为名,跑到吴三桂的军营,先紧紧拉住孤儿吴三桂的双手,说了一顿节哀顺变的大鬼话后,又咬牙切齿地骂道:“李自成杀君家三十四口,此仇不共戴天!我让阿济格、多铎带一支队和你一起追杀李自成,你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用敌人的鲜血来报家仇国恨。”
  “既生瑜,何生亮!”,盯着与自己同岁,且在满嘴跑火车的多尔衮,吴三桂感到深深的悲哀。带兵进京后见机行事,驱清复明是漂白自己汉奸污点,重建丰功伟业的最后机会!这个机会,在精明十足多尔衮的面前,将“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心中“五味杂陈”的吴三桂率兵于在五月初八,在河北庆都(今河北望都)撵上了大顺军,李自成忙命蕲候谷英率兵阻击。
  一心想逃命的谷英部与一心想玩命的吴三桂部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了,结果可想而知,顺军大败,谷英丧命。
  得胜的三桂同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县)又撵上了李自成,再战之,大顺军又败了个一塌糊涂。
  两战两败后,大顺军在河北已无法立足,经井陉退入山西,留精兵扼守固关。吴三桂、阿济格、多铎也追累了,返回北京休整,双方偃旗息鼓,暂时进入停战状态。
  当三人回京后,发现多尔衮同志为把留京“临时指标”变为“常住户口”,正在那里干得热火朝天呢!
  刚过而立之年的“官二代”多尔衮,别看岁数上比李自成小,又无高学历,“汉语托福”考试也过不了关,但玩起政治来,却是咣咣的老道!
  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是离不开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生长在满清第一家庭的多尔衮,不但自幼长期接受老爸(努尔哈赤)老哥(皇太极)这两个“资深家教”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厚黑学的专业辅导,还在成年后下基层“挂职锻炼”,正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复合型”社会管理人才。
  此次进京发展,下车伊始的多尔衮马上抛出自己的施政大纲,大纲的核心就是:“收人心、得天下!”
  搞政治,打什么旗号是最重要的!此次进京多尔衮打的旗号就是“为大明君父报仇,示大义于中国。”为让这面旗帜高高飘扬,多尔衮下令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