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邦大传-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吧械目志逵肿钅讶萌巳淌埽河谑且淮笃币淮笃钡娜朔追状蛲颂霉模桓娑鸬卮釉诽恿嘶厝ァ�

不久,逃亡的人数愈来愈多,甚至不少部将也跟着离开,让刘邦的班底个个忧心忡忡的。

刘邦倒显得满不在乎,他既不追捕逃亡者,也不追究监守责任,一副要走请自便的模样。

倒不是刘邦这么大方,其实他也是束手无策的,只是既然不知道怎么办较好,便不如顺其自然。

心里虽感焦虑和不愉快,白天却又要装出很有信心的样子,于是刘邦一到夜里便常要借酒来舒缓心中压力。而部属们对此事倒也相当谅解,并未多加劝谏;只希望刘邦能有更大的毅力支持下去。

直到有一天早上,刘邦被一个恶报惊醒了。

“丞相萧何昨晚私自离去。”

刘邦几乎气疯了,同时也吓坏了!

“怎么可能,连萧何都逃亡了,我还能依靠谁呢?”

失去了左右手,刘邦几乎要完全崩溃了。

没几天,萧何又回来了,并且立刻向刘邦报到。

刘邦又气又高兴,见了面马上问道:

“你怎么可以逃亡呢?”

萧何表示:

“臣不敢逃亡,臣是去追回逃亡的人啊!”

“你去追谁呢?”

“韩信啊!”

“韩信?”

刘邦对韩信倒没有太多印象,只知道是个高大、斯文、相当擅长讲道理的中年将官。

对能言善辩、只会说道理的人,刘邦一向不太喜欢。他无法了解萧何为什么特别看重韩信。

带着一副无法接受的表情,刘邦期待萧何对这件事情有所解释。

忍辱负重,韩信登场

韩信也是楚国人,他的故乡在当时的淮阴县,位于现在的安徽省境内。由于沼泽多,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生产力尚佳,因而淮阴是个还算不错的小城市。

不过韩信出身于没落的士族,虽受过教育,家里却非常贫穷,也一直找不到较稳定的工作。

他本来有意思进入公家机构,但因时局不稳,又缺乏人事背景,自然不容易找到空缺。后来他想弃文从商,却又缺乏本钱和人脉关系,因此成为无业游民,常在亲戚朋友家到处白吃,使得很多人都不喜欢看到他。

据说他曾靠下乡的南昌亭长长期供应三餐,然而数个月以后,亭长的妻子实在受不了了,乃故意停止供餐。韩信不知,仍依照时间前往,却发现没有东西可吃。韩信知其意,便不再前往。

但韩信其实也不知该怎么活下去。知识分子的骄傲让他无法成为乞食者,只好呆坐在淮水旁的桥下钓鱼,用以打发时间,或许会有鱼可吃也不一定。韩信似乎已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了。

当时桥下正有很多老妇人在作漂布的工作,其中有位老漂母看到韩信忍着饥饿而不肯乞食,十分怜借其骨气,于是主动和他分食,一连数十日都如此。韩信非常感激,乃对漂母表示:

“将来我若成功,一定来报答今日的恩情。”

漂母听了,反而很生气地表示:

“你身为大丈夫却无法养活自己,我因为不忍你饿肚子才分食给你,岂指望你成功后来相报?”

韩信深为感动,乃尽力找些打工机会以求生,并等待更好的机会。

没多久,韩信的经济能力已大为改善,他常穿着儒服,佩着长剑,在街头上找工作。一方面为讨生活,他不得不强行忍耐,一方面为显示知识分子的骨气,他也仍在追寻出人头地的机会。

街头上有些当屠夫的青年们,最讨厌韩信这种自视清高的模样,他们存心找韩信麻烦。

其中有位长得高大魁梧的屠夫,故意挡在韩信面前,大声吼道:

“你虽长得高大,又好带刀剑,其实胆小如鼠。”

不少同伴也立刻围过来起哄。此时那个屠夫更得意了,干脆直接向韩信挑战,表示:

“你敢拚命,现在就用剑刺杀我,不敢拚命,就要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先是毫无表情地瞪视着那名屠夫,然后慢慢地吸口气,蹲下身子,很快地从那名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并且若无其事、头也不回地往前走。

旁边的人一阵耻笑,以为韩信过分胆怯,只有那位屠夫面色凝重,因为他已被韩信这种毫不在乎的气势镇住了。他知道那已经不是胆子大小的问题了,能面不改色地接受侮辱的才是真正可怕的人物。

经过漂母的教诲,韩信已经完全觉醒,开始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熟知兵法的他,对这个世界也有种独特的洞察力。既然他根本不在乎这些屠夫,又怎么会为他们去拚命、而牺牲自己的前程!?

韩信的脸皮在有意识的锻炼下,的确是够厚的了。

广结善缘,建立知名度

强烈的成功欲望,加上天生的组织能力,使韩信充分发挥了兵法家的冷峻眼光,也对自己的能言善辩颇具信心。

动乱再起,韩信的机会终于来了。但陈胜、吴广在淮阴附近起义时,韩信并未投入,因为他和范增一样早看出组织薄弱的陈胜是很难成功的。

相同的,韩信也看上了在会稽郡起义的项梁叔侄,于是主动投入项梁军团,作一名小军官。

韩信的剑术并不高明,他本来便是斗智不斗力,然而这样的特长在下级军官中是不起眼的。因此到项梁败亡时,韩信仍是毫无表现,还差一点就跟着玉石俱焚了。

总算逃回一命的韩信,被编入了项羽军团。

这次他学聪明了,一直竭尽所能地表现自己擅长谋略的本事,最后总算被军中的行政工作人员看上,受任为项羽总指挥部的郎中,可以参与军事计划。

但韩信却更加失望了。

因为天才将领的项羽根本用不上总参谋部,他身边只要有一个范增便够了。且项羽比较喜欢用有勇力的人,他一向就看不起只会动嘴巴的人,甚至连范增都常受到他的奚落。

韩信也曾向项羽提出很多战略计划,但项羽却连看也不看一眼,便全归入垃圾桶中作档案了。像这种喜欢毛遂自荐的说客,项羽是宁可猛干、硬干也不会听他们的话的。

韩信知道他在项羽麾下毫无用处,因此决心另寻新老板,以展开他的伟大事业。

进入咸阳后,他对项羽的暴力行为感到十分可笑,因为这种无谓的破坏,对治国平天下的领袖人物只有坏处,毫无帮助。他认为不只项羽是个愚夫,总参谋长范增也是个无可救药的笨蛋。

相对地,刘邦进入咸阳后的表现却让韩信非常好奇,他猜想这位表面上胆小温顺的军事将领,可能才是个可敬又可怕的大野心家。

平民出身,毫无人脉,却成了天下的NO.2,这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偶像。

尤其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像极了自己的胯下之辱。

因此,他决定舍弃日正当中的项羽,转而追随困难重重、前途多艰的刘邦。

韩信这种自信满满的人,深知选老板要比选公司重要得多。

就在刘邦率队进入汉中时,韩信表示了跟随刘邦的意愿,自然项羽也甩掉了一个喋喋不休的麻烦者。

想争天下,为何斩壮士

刘邦正为行军的困难和逃兵事件搞得头昏脑胀,自然无暇顾及军中隐藏着多少人才。

进入汉中后,逃亡的将官士兵更多了,连樊哙等老将都感到束手无策,他们对刘邦军团的前途颇为悲观。

刘邦也不禁苦中作乐地表示:

“或许到汉中后,我便要成为‘孤王’了。”

韩信却不那么悲观,他认为让没有信心、吃不了苦的人离去,反而会有过滤的作用,对刘邦集团的强化更有帮助。

只是自己仍是一名小参谋官,连刘邦的面都见不到,心里着实不怎么痛快。

有次,他实在太不痛快了,便和几个伙伴偷取了军营中的酒来泄心头之间,结果犯上了非常严重的罪刑。

由于偷跑人数太多,如果偷跑者跑前再带些粮食,那么刘邦的汉王国便会成为“空头公司”,所以任何偷窃行为一律处死。

韩信和他的伙伴全被判死刑。

此时依照职位高低,位低的先杀,前面十三位都死了,只剩下韩信一人。于是韩信也被五花大绑地架着推出了刑场。

负责监斩的官员,正是刘邦的青年期挚友——马车夫夏侯婴,当时他已名称滕公。

夏侯婴还是有点机警而天真,脸上自然流露出同情这十四名冤死鬼的神情。

敏锐的韩信很快地看出夏侯婴的心态,为了掌握最后机会,他故意仰天长笑,大声叹息道:

“汉王不是想要争夺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我这个壮士呢?”

夏侯婴抬头一看韩信,果然是一表人才,又对他的话深感兴趣,因此立刻停止行刑,亲自下场解了韩信的捆索,并请他到里面详谈。

这是难得的机会,韩信自然大展其口才,企图说服夏侯婴。

对刘邦来讲,夏侯婴只是个忠诚的伙伴,谈不上有什么才能,所以刘邦一向也不会太重视他的意见。

刘邦一向对杀人就不怎么感兴趣,既然有夏侯婴讲情,自然立刻赦免了韩信。但他对夏侯婴给韩信的评价,倒不见得多相信,因此只给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

或许也是命运,这个职位虽称不上重要,却因为管理粮食为其主要任务,让韩信得以接触到另一个刘邦底下更重要的人物——萧何。

萧何和夏侯婴也是旧识,两人交情还算不错。急着替刘邦物色人才的萧何,对夏侯婴的推荐比刘邦感兴趣多了,因此他主动找韩信交谈,对韩信的才气已有相当的认识。

依萧何估算,即使给韩信任何一个他能安排的官职,都不能让韩信完全发挥。这是一块尚待琢磨的宝玉,也是刘邦阵容中最缺乏的人才,所以他一定得好好地安排,让刘邦来真正重用韩信。

不过萧何一向较冷静,他也不愿将心中的策划太早让韩信知道,以免韩信急着成功,表现得太积极,反而容易引起刘邦阵营中其他将领的反感。

但韩信似乎无法像萧何那样有耐心。他非常自信地确认萧何必定深为自己的表现所折服,也必对刘邦数度推荐过自己,之所以到现在仍没有消息,问题出在刘邦身上。或许刘邦根本不需要像自己这样的人才,如果确实是如此,那自己便没有什么希望了。

大队进入南郑后,大家正式面对尚未开发的穷乡僻壤,于是先前的热情消失了,不少将领和士兵纷纷向关中逃回。

韩信思考着自己加入汉军以后的遭遇,似乎比在楚军时还不如,他有点赌气地想:“此处不用人,自有用人处。”因此也决定逃回中原,另外找机会。

其实萧何仍很关心韩信,担心韩信不告而别,所以派有心腹人员盯住韩信。于是当韩信一失踪时,消息立刻传到萧何处。

由于情况紧急,萧何也不知韩信到底走了多久,只好立即前往追赶,未曾在事先知会刘邦。花了两天的时间,总算在边界将韩信追了回来。

韩信登帅坛,汉王拜大将

当下,萧何对刘邦解释道:

“那些逃走的将领只能算是普通将才,我们的阵营里并不缺乏,但像韩信这种人才,称得上国士无双,正是我们最需要的,绝对不能流失。

“如果大王想长年在汉中当王,韩信可能还用不上,但如果想复出关中、争霸天下,没有韩信将很难完成这项任务。要不要留住韩信,主要还在大王自己的决定呢!”

刘邦:“我当然想回东方去和项羽争夺天下,怎能一辈子郁卒在这个地方呢?”

萧何:“如果您有回东方争霸的计划,必须要能重用韩信,这样子韩信才会留下来,否则他一定会再度逃亡!”

刘邦想起夏侯婴当时的推荐,再对照萧何此时的态度,只好勉勉强强地同意了。

“既然你们都这么认为,我就答应以他为将领了!”

萧何:“只是普通将领职位是留不住韩信的。”

刘邦:“那么就拜他为大将吧!”

萧何:“能够这样,是我们的幸运了。”

看见萧何兴致勃勃的样子,刘邦也高兴了起来,当场便下令要召见韩信,并拜之为大将。

萧何又好气又好笑,心想刘邦经常就是这么天真,连拜大将如此重要之事都随便而马虎,因此他只得进一步讲开了。

“大王一向怠慢而少礼,如今拜大将仍像是在使唤小孩子,就是这样子韩信才会跑掉的。大王如果真的有心拜将,一定要确立他的权威。您应该找一天良时吉日,斋戒、设坛场,把所有礼节准备周全,让大家能真正重视这件事。”

刘邦听他讲得这般郑重,也只好答应了。

将领们听说刘邦决定拜大将,都非常兴奋,反正这本来就是人人有希望、个个没把握的事,赌一下总也没有什么不好。

在刘邦阵营中,最有资格成为大将的,应是周勃、灌婴和樊哙。周勃稳重而寡言,樊哙忠诚度最高,两人都猛勇而可靠,但显然无统合大军团的经验。

灌婴虽资历最浅,领军经验却较多,但策划及安排大型军事活动的能力则似乎仍有不足,因此谁都无法判断刘邦属意的是何人。

当刘邦宣布韩信为大将时,大家都愣住了。九成以上的官兵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认识的人也搞不懂这个原本管理粮食的小官,怎么能够一跳数级,成为统率众军团的大将。

从外表看来,韩信虽长得高大,但其举止斯文,一点也没有驰骋战场应有的勇猛气势。

只有萧何从头到尾微笑着参与这个仪式。

夏侯婴也不时鼓掌称好。

其他将领则心情复杂,有点失望,也有点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总算不必去承担这个可能和项羽正面对决的责任。

不过最高兴的人却是刘邦,因为历经好几个月的沉闷和内心挫折,现在总算让他有点热闹事可干。大家都说韩信了不起、有点子,而刘邦最喜欢跟这种人在一起,或许此人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意见,解决他心里的沉闷和挫折感。

刘邦一向没有太多主见,他很愿意接受别人的想法,只要讲得有道理,他很快就可以吸收成为他自己的看法。所以,他特别喜欢有见地的人,而张良、郦食其会成为他的心腹之原因也在于此。

韩信分析优劣,刘邦茅塞顿开

拜将典礼结束后,刘邦依礼节请韩信上坐;由于是第一次会谈,刘邦在态度上也显得严肃很多。

刘梆:“丞相好几次向我提到韩将军的才识,请问将军有什么计策可教给我呢?”

韩信自然也先客气一番。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