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谋说天下系列-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霉讶怂廊ィ讶艘猜懔恕�

甘茂听说后,便向武王献计道:“大王如果想把周朝灭了,韩国便是我们首先要打的国家。但是以目前我秦国的实力去攻打韩国并非十拿九稳,我们可以联盟魏国,结合两国的力量去攻打韩国,韩国必败无疑。”

秦武王说道:“丞相说得句句都很有道理,不知道派谁去魏国说服魏王联合伐韩呢?”

甘茂拱手说道:“我可以前去一试,可叫向寿与我一同前去。”

秦武王非常高兴,赐了甘茂几车珠宝和上百名随从,送其上路。

甘茂一行人到了魏国后,甘茂突然改变主意对向寿说道:“你马上回去告诉大王,魏国已经同意和秦国结盟并攻打韩国,但是韩国还是不能打,其中的原因等我回去再告诉大王。”

向寿回到秦国把话原封不动地讲给了秦武王,秦武王不解,便问向寿甘茂这样做的用意,向寿说道:“丞相说,他从魏国回来后亲自跟大王讲。”

秦武王在朝中坐不住,便来到息壤等候甘茂。

几日后,甘茂从魏国回来,和秦武王相遇在息壤。

秦武王第一句话便是问甘茂,为什么突然又改变了主意,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阻拦,或者是韩国又和别的国家结盟了。

甘茂说道:“大王考虑的多了,其实原因不在这里。我在魏国说通魏王联盟后,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觉得有必要和您谈一谈,然后再做伐不伐韩的决定。”

秦武王疑惑地问道:“丞相有什么问题?”

甘茂说道:“宜阳是个大县,名为县,其实都能叫做郡了。宜阳地处天险,易守难攻,我秦军行千里的路程,加上对环境不熟悉等种种因素,攻打起来就太难了。”

秦武王说道:“丞相的意思是想放弃攻打韩国?”

甘茂摇头说道:“没有,这其实不是我最担心的问题。攻打韩国耗费的时间一定会很长,在这期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实在没法预料。”

秦武王疑惑地问道:“丞相的意思是指?”

甘茂说道:“大王先听我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有个和他一样名字的人杀了人。有人便告诉他母亲说,你孩子杀人了。知子莫如母,他母亲当然不相信。接着又有一个人告诉她说,你孩子真的杀人了。她依然不相信,孩子是自己一手抚养长大的,他的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眼里,怎么会去杀人呢。后来又有一个人告诉她说,你孩子确实杀人了。她的心就动摇了,觉得即使自己再了解自己的孩子,但也猜不透他的心。她感到害怕,便丢掉了家务,逃走了。”

秦武王说道:“故事讲得很精彩,却不知道这和丞相所担心的事有什么联系。”

甘茂说道:“我只是用这个故事做个比喻,如果去攻打宜阳肯定要耗费很长的时间,这段时间大王身边肯定会出现一些诽谤我的人,说我拿不下宜阳,或者说我没有本事之类的话。一个人这样说,大王可能不会放在心上,但是很多人都这样说,大王的信心肯定就会动摇了,臣害怕大王做出那个错误决定。”

秦武王便问道:“怕寡人做出哪个决定?”

甘茂说道:“如果我猜得不错,在我长时间没有攻取宜阳后,樗里疾、公孙爽肯定会觐见大王,诽谤于臣,大王一定会信了他们的话,命令臣撤兵。”

秦武王说道:“寡人不听他们的便是了,这样丞相应该放心去了吧。”

甘茂见自己已经说服了秦武王,便带了军队,去攻打宜阳。

结果甘茂所料的没有错,因为水土不服,加上宜阳占地易守难攻,五个多月下来,竟然没有攻破宜阳。

而此时,樗里疾、公孙爽果真去觐见了秦武王。

樗里疾说道:“大王,甘茂去攻打韩国的一个小县,竟然耗费了如此长的时间还没有攻破,证明他真的没有作战指挥能力,如果再这样长时间地耗下去,必败无疑!”

公孙爽也附和着说道:“丞相说得对,趁现在还没有到料想的那个地步,还是撤兵回秦比较好,一来减少了不必要的损伤;二来我们可以聚集实力,找机会再讨伐韩。”

秦武王觉得他们的话也不无道理,便传令下去说道:“速速派人去通知甘茂,告诉他取消和韩的交战,马上撤兵回秦。”

传令官把消息报告给了甘茂,甘茂心想,大王果真这样做了。思忖再三,他便提笔写了一封信给传令官,让他亲手把信函交到秦武王手里。

甘茂在信上说:大王可曾记得咱们在息壤时的约定么,我就是担心大王会这样做,才苦费心机地跟大王说了那么多话。宜阳这边的情况大王虽然没有亲眼目睹,也应该在心里有个了解。宜阳易守难攻,再加上将士们水土不服,作战能力大大降低,这才加长了作战的时间。我希望大王遵守当时在息壤的诺言,不要听取别人的话,再给我些时间,拿下宜阳是迟早的事。

秦武王看到信,心里泛起一阵波澜,自己确实答应了甘茂。想到这里,他把心一横提笔又给甘茂写了一封回信。

信上说道:寡人把息壤之约给忘记了,看了丞相的回信,寡人觉得好生惭愧。正如丞相所料想的那样,在如今没有攻取宜阳的时候,朝中有不少人前来觐见寡人,劝谏撤兵回秦。当时寡人觉得,他们所说的也不无道理,所以决定撤兵。你回信中提到的宜阳之约,又让我改变了初衷,想想当时的情景,丞相正是担心如今日所变那样,才处心积虑地说了那些话。在此,寡人收回前信中撤兵回秦的话,支持你攻取宜阳。并且再给你增兵二十万,助你伐韩。

把信交给了传令官,秦武王马上又下了一道旨意说:如今宜阳之事,寡人不想再听到什么退兵的劝谏。寡人斟酌再三,决定继续支持甘茂伐韩,并且调遣二十万军队,前去支援。如果仍有执迷不悟者前来劝谏,寡人定严惩不怠!

这旨意果真起到了作用,有不少准备劝谏的大臣又都打消了念头,心里却都疑惑大王的决定怎么变得这么快,他们哪里知道秦武王和甘茂的息壤之约呢。

随后秦武王调了一名武将带领二十万军队支援甘茂去了。

甘茂看到秦武王的回信,心中的感动溢于言表。大王这么做,在别人看来却是孤注一掷,那就更能证明大王相信我,没有忘记息壤之约。大王如此信任于臣,我要是再拿不下宜阳,就是在大王脸上抹黑,大王必定会受到诸多大臣们背后的耻笑。

甘茂考虑道:宜阳守城军队,依仗地理优势顽强抵抗,便是自己现如今仍没有取胜的真正原因。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大小之战,我秦军对水土以及作战模式已经适应,只不过是军队人数偏少才降低了作战进程,如今大王派遣二十万部队前来支援,就正好解决了自己的当务之急,攻克宜阳指日可待了。

宜阳守城将领本来听到甘茂准备要撤兵的消息,心里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可刚刚把这口气松完不久,探子又回报消息说:秦武王改变了决定,不但没有命令甘茂撤兵,反而又从秦国调取了二十万兵力,前来支援甘茂!

守城将领大惊失色,刚平静下来的心又悬了起来。

“一定要给我守住,马上派人向大王求援!”他命令道。

只可惜他知道的太晚了,宜阳距离韩国都城有千里之遥,折合时间,没有半月的时间,援军根本赶不过来。可支援甘茂的二十万大军已经快到宜阳了。

至此甘茂没有发动对宜阳城的进攻,而是趁援军未到之前整顿军队。

三日后,援军终于赶来,两军一会合,士气顿时大增。甘茂乘此时机向宜阳发起了进攻。

韩国的援军还在半路上,宜阳这边就已经支持不住了,顽强地抵抗了五日后,宜阳城终于被攻破,秦军斩首六万,大获全胜。

甘茂最终取得了胜利,其重要原因在于他的深思熟虑,在他回秦后,秦武王拿出一个装满诽谤信的箩筐给甘茂看。甘茂当时就说:这次的功劳不是臣的,而是大王的,如果不是大王坚持自己的想法,恐怕早就命臣撤兵了,而秦武王心里却是非常佩服甘茂的先见之明。

甘茂的谋略在于,他预知到了秦武王可能会受到左右的干扰,而不能给予其充分的信任,因此提前给他打了预防针,订立了君臣间的盟约。事实证明,甘茂所采取的计策是正确的,秦武王也因此给予了他大力的支持,最终取宜阳才获得了胜利。

5。 母子同心,巧计解后忧

义渠是秦国西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因为受赵国的控制,战国时期经常劫掠秦国的西部边境。

公元前331年,趁义渠国发生内乱之机,秦惠王遣兵平定,义渠不得已臣服于秦。虽说如此,游牧民族彪悍奔放的个性岂能任由别人主宰!因此,义渠国明服暗不服,阳奉阴违,依然经常偷袭秦国。公元前327年,秦又伐义渠,将其郁郅城(今庆城)夺去,义渠失败,再次向秦称臣。

公元前318年,义渠趁中原诸国混战,背叛秦国,朝贡于魏。魏公孙衍动员赵、韩、燕、楚四国与魏联合攻秦。大战当前,秦以锦锻千匹、美女百名拉拢义渠。义渠拒之,并趁势起兵伐秦,大败秦军。这一重创,减缓了秦国东进的步伐,使其不得不把战略重心重新转向义渠国。

公元前314年,秦调集重兵从东、西、南三面入侵义渠,先后夺得25座城池,使义渠国疆域大大缩小,实力锐减。义渠不得不向秦再次俯首称臣。

公元前307年,年仅23岁的秦武王去世。秦武王没有子嗣,公元前306年,在权臣魏冉的鼎力相助下,宣太后将自己年幼的儿子嬴稷扶上了王位,也就是历史上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即位之初,由于尚未成年,国家大事均由宣太后和魏冉负责。就在这一时期,消停了很久的义渠再次蠢蠢欲动,不断派兵侵扰秦国的边境。由于当时秦国国内局势不稳,又面临着六国合纵抗秦的危难时机,导致秦国没有太多的力量来抵抗义渠,因而失去了北方的一部分土地。

宣太后和秦昭襄王清楚地看到,义渠的存在对秦国国家安全是个极大的隐患。后来,在宣太后母子的周密谋划下,诱杀了两位对秦国来说有着极大威胁的国王,一位是义渠王,一位是楚怀王。

秦诱杀义渠王后,顺利消除了义渠对秦国关陇地区长达几百年的威胁,使得秦国能够毫无后顾之忧,腾出手来增强国势,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楚怀王在位期间,灭了强大的越国,占有了原来的吴越之地,向北进攻魏、韩、宋,这些胜利使楚国的领土几乎扩充了一倍。楚怀王十分渴望得到秦国占领的巴蜀和汉中,对这些地区进行过猛烈的攻击,但都无果而终。对于秦国来说,楚怀王是一个非常可怕的邻居。于是,宣太后决心不计任何手段也要除掉楚怀王。

楚怀王三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99年,正是楚国处于内外交困的时候,宣太后看到了除掉楚怀王的时机,于是决定向楚国伸出一根救命稻草,将楚怀王诱骗到秦,然后逼迫他割地求和。

宣太后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听后有些迟疑地说道:“母后,楚怀王还会相信我们吗?我们已经骗了他不止一次了,这次他还会上当吗?”

“那就要看我们的诱饵是否够大了。”宣太后笑道。

秦昭襄王有些不解地道:“孩儿不知,还请母后明示。”

“现在的楚国正处在困境中,需要救助,我们就以此为突破口,以会盟为名,将楚怀王骗到武关,然后逼迫他割地。”宣太后说道。

秦昭襄王还是有些担心,问道:“如果他不肯就范呢?”

“那我们就把他软禁起来,时间久了,他自然会受不了,到那时他想不答应我们的要求都难。”宣太后狡诈地笑道。

“母后的计策果然高明!”

告别了宣太后,秦昭襄王回到自己的宫中,当即给楚怀王写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他在信上说:“不知兄还记得黄棘会盟否?那一年登上黄棘的祭坛,我们在天地众神面前约为兄弟。从秦国的山冈到楚国的丘陵处处洋溢着秦楚两国友谊的欢悦。可是这种美好的关系却被一件偶然的事情破坏了——贵国公子杀死我国的大臣畏罪潜逃,这一事件没有引起贵国足够的重视,我国发兵为此事讨个说法也在情理之中。当然,今天我这样讲,并不是要责备谁,就让这一切都成为历史吧!我的母亲是楚国人,所以我的身上也流着楚国的血。当然,你的身上流着的也有秦国的血,还有什么比血缘更亲密的关系,还有什么比血缘更重要的利益?如果偶尔出现一点矛盾,那也是自家人的矛盾,解决矛盾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和谈。我代表我的国家诚挚的邀请您到武关商谈和平事宜,重续以往的盟约。”

楚怀王看完这封信,一时被秦昭襄王冠冕堂皇的话迷住了心窍,于是下令群臣针对此事展开了讨论。

“秦王约我去武关会盟,不去吧,肯定会招他怨恨;去吧,又怕有什么危险。不知众卿如何看?”楚怀王在朝会上犹豫不决地说道。

令尹昭睢上前反对说:“大王不能去,秦国有吞并诸侯之心,居心叵测,这一次还不知道又在耍什么花招!”

大夫屈原也劝道:“秦是虎狼之国,背信弃义是它的天性,坑蒙拐骗是它的本能,欺骗我国不止一次两次了。难道大王忘了前几次受骗的教训了吗?依臣之见,大王不但不能去,还应该加强边关防卫。”

然而,楚怀王最小的儿子公子子兰却反对说:“秦国人主动跟我们联合,我们怎么能拒绝呢?秦楚多年联姻,最近又娶了咱们的王女,他们的秦昭襄王王后、王太后都是咱们楚国嫁过去的,秦昭襄王说白了是父王的外甥。依儿臣之见,父王一定得去,要不然激怒了秦国,对我们不会有什么好处。再说即使秦国使诈,也不敢把父王怎么样。”子兰之所以劝告楚怀王去武关会盟,自有他心底的如意算盘:假若父王在秦国有个三长两短,太子横又在齐国做质子,那么就该我继承王位了。

楚怀王在小儿子子兰的怂恿下,决定去见秦昭襄王。

楚怀王北上千里赶赴中原,一路上巡视着自己的大好河山万般感慨,却不知这是他最后一次亲临自己的江山。他从中原掉头向西,进入秦东南大门武关。

武关在秦岭东部,南临深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