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谋说天下系列-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7。 长安之乱
董卓死了,朝政由王允主持,照理说,天下应该走向太平了。然而,事情往往不会按照人们的预期发展。前面我们曾经介绍过,王允是一个善于向生活学习的学生,然而这个学生未免太容易翘尾巴了。董卓在的时候,王允还能按捺住自己刚烈的性格,耐心周旋,小心应对,一旦董卓不在了,心头的巨石放下,再加上自恃功高,王允就渐渐开始骄横起来。
董卓被杀的时候,名士蔡邕正在王允家做客。听到消息后,不禁发出一声叹息,王允马上呵斥他道:“董卓是乱臣贼子,杀害幼主,残害忠良,你是国家重臣,世代受汉室恩禄,朝廷危难的时候,你不倒戈,董卓被除,你却替他悲痛,真是汉室的叛徒。”完成义正词严的演讲后,王允就将蔡邕收监。
蔡邕博学多才,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曾经编撰《汉史》,又作《灵帝纪》、个人列传四十二篇,虽然多数毁于战火,依然有一百多篇文章传世。蔡邕还非常精通书法,据唐代张彦远说,蔡邕的书法是神人所授,他后来传给女儿蔡文姬,蔡文姬传给钟繇,钟繇传给卫夫人,卫夫人传给王羲之,王羲之传给王献之,算来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都是他的徒孙。当时董卓看中蔡邕的才华,极力拉拢,被拒绝后,便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受命来我这里当官,要么等着灭族。蔡邕一听,哪里敢不来,于是和王允一样,在董卓手下服务。
蔡邕听到董卓死讯,发出叹息,也是人之常情,谁知这就触怒了王允。当时蔡邕正在编撰《汉史》,就向王允哀求,只要留他性命写完此书,宁愿接受脸上刺字、剁掉双脚的惩罚。士大夫和朝廷有识之士怜惜蔡邕的才华,请求王允网开一面,没想到王允严词拒绝说:“当年汉武帝没杀司马迁,结果世上多了一部谤书。如今要是留下蔡邕,不是又要多一部谤书来迷惑天子,诽谤你我吗?”皇皇《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王允看来居然只是一部“谤书”,人们还能说什么呢?
就这样,一代才子蔡邕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见了阎王。史书记载,王允曾与蔡邕在一起会谈辩论,王允常常理屈词穷,败于蔡邕,于是心中忌恨,借诛董卓之机,杀掉蔡邕以泄私怨。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杀掉蔡邕都是一个败笔,因为这就等于给城内城外曾经追随过董卓的人发出一个信号——你们的命运也和蔡邕一样。
这样一来,城内士人重臣人人自危,马日磾愤愤地说:“王允恐怕是快断子绝孙了,贤良之人是国家的命脉,制度和著作是国家的经典,斩经脉,废经典,岂是能长久的啊!”那么,城外的人反应如何呢?
董卓被杀的时候,他的部将牛辅、李傕、郭汜正在陈留等地奉命劫掠,听到长安变故,都像惊弓之鸟,慌乱失措。对待董卓余部,吕布的态度是,把他们全给杀了,以绝后患。王允倒是显示出了难得的宽容,认为他们没罪,怎能伤及无辜。然而在具体处理的时候,王允却又反复无常,先下诏赦免这些人,转而又觉得不对,追回了诏书。
一来二去,如何处理牛辅等人,诏书迟迟未定,谣言倒是先一步传到凉州,说王允要诛杀所有的凉州人。牛辅等人越想越怕,蔡邕只因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被杀头,自己跟随董卓多年,焉能躲过这一劫?
正在这个时候,吕布自作主张,派李肃去诛杀董卓的女婿牛辅,牛辅自然不肯束手待毙,反戈一击,将李肃打败。但牛辅最终没能逃脱一死,被自己手下倒戈杀掉。李傕、郭汜见到这种情况,就请求王允高抬贵手,放他们一马,被王允拒绝。李傕、郭汜这时候已经吓得六神无主,准备放弃队伍,逃回老家。贾诩,这位后来大名鼎鼎的曹操的谋士给他们出主意说:“你们就这么走了,半路上一个小官就可以把你们绳之以法,不如召集军队杀上长安赌个胜负。胜了,就把持朝政,败了,再逃命不迟。”李傕等人听到这话,恍然大悟,立即纠集几千人马向长安进发。
这时候王允还没有意识到已经大难临头了,他派了两位凉州名士前去向李傕等人招安,然而言语里没有任何抚慰的意思,口口声声称呼李傕、郭汜“小兔崽子”。结果,两个使者不仅没有招安,反而投靠了李傕,临走还拉去了一批人马当见面礼。王允又派董卓旧部胡轸、徐荣前往镇压,可徐荣战死,胡轸投降。
就这样,李傕、郭汜一路招降纳叛,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本来不过几千人马,到长安城下时已经成为十万大军,将都城团团围住,这也说明王允太不得人心了。
王允、吕布这才意识到大难已至,仗着长安城池坚固,苦守几月。谁知吕布军中有人反叛,长安失守,吕布奋力拼杀也无济于事,只好匆匆逃走,临走还招呼王允同行。这时候王允倒又体现出了自己一贯的气概,谢绝说:“安邦立国,是我平生心愿,即使不能如愿,我也甘愿以身殉国。皇上年幼,还需要我扶持,灾难一来,我自己逃了,留下皇上,于心不忍。还望你此去关东,勉励关东诸公一定要心系皇上啊!”吕布只好自己逃离长安,投奔了袁术。
说完一番掷地有声的话,李傕也已兵临城下。王允被捕,与妻儿十多口人共赴黄泉,时年56岁,长安城中的兵荒马乱终于告一段落。李傕、郭汜重新任命百官,把持了朝政。
董卓覆灭后,正是要收拢人心、避免恐慌的时候,王允却白白放弃了这样的机会,先为泄私愤杀蔡邕,失去了士大夫的支持,后来对于董卓旧部是剿是抚左右摇摆不定,硬生生将李傕、郭汜逼上了造反之路。王允若能以大局为重,应对有方,长安就不会再度陷于战乱,东汉的命运也许有机会改写。王允忠于朝廷,为人刚正,都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做事刻板,不够灵活,终究不是驾驭乱世的人,所以虽有匡扶社稷之功,却不能跻身名臣之列。
8。 曹操迎帝
从董卓乱政到王允跋扈再到李傕、郭汜夺权,皇帝还是那个皇帝,可皇帝又早已不是那个皇帝,成了这拨人手中的傀儡,谁上台谁提线,谁厉害谁掌控。
黄河这边,关东诸侯看了半天的戏,本来就缺少讨伐乱贼的胆,现在更没了效忠皇上的心。于是干脆改了主意,黄河那边你们爱怎么闹怎么闹去,黄河这边我们要重起炉灶新开张。
联军之后,关东诸侯大致分成两派,袁绍、袁术兄弟俩各自领导一派。袁绍身边有韩遂等人,袁术手下以孙坚为主。
袁绍和袁术几乎不约而同地打起了皇帝的主意。首先是盟主袁绍,当了一回关东军总司令,箭是没有发一支,野心倒膨胀起来了。他见长安闹得欢,就思量着在自己的地盘里另外立个皇帝,事要是成了,自己不就成了开国元勋,实权在手吗?
袁绍瞅准了幽州牧刘虞,提出请他担任皇帝一职,刘虞一听,立马就拒绝了,说我生是大汉的人,死是大汉的鬼,从没动过篡位的野心,你可别拖我下水。
袁绍不气馁,反反复复给他做说服工作,你看当今皇帝年幼,在那班乱臣贼子的手里,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国不可一日无主,你是宗室的长者,组织政府的责任可不能推脱啊。刘虞被逼急了回到,你再这样我可要跑到匈奴去,我宁肯投奔匈奴也不会当这个皇帝。
为这事,袁绍还跟他弟弟袁术商量过。袁术和袁绍都是袁逢的儿子,但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估计是婢女生的,所以袁术一直瞧不起他哥哥,常对人说袁绍是奴才的种子。但论起综合素质和人气指数,袁绍的的确确略胜袁术一筹,故而袁术从小对他哥的感情颇为复杂,又是鄙视又是嫉妒,要多纠结有多纠结。童年情结影响一生,长大后的袁术什么事都想跟他哥争个你高我低你死我活。
听说袁绍要立刘虞为帝,袁术在肚子里讪笑开了,到底是丫头生的,想当皇帝就自个当啊,折腾了半天还得找别人做皇帝,真是当惯了奴才的命。
关于立皇帝这回事,袁术有着自己的想法,袁绍想另立皇帝,袁术则要自立皇帝。袁术认为,东汉的气数已尽,皇帝迟早要改姓,观当今天下,无论是论资排辈还是估算能力,老袁家稳居福布斯排行榜第一位,而老袁家的候选人呢,又非我嫡出的袁术莫属。
这时候,袁术又得了一个象征天命所归的宝贝。这就是洛阳之乱的时候,流落到孙坚手中的传国玉玺,孙坚死后玉玺到了他夫人手上。袁术知道后,就硬生生地从孙夫人手里把玉玺要了过来。
无论通过理性的逻辑推理,还是凭借感性的天意暗示,袁术都得出一个坚信无疑的结果:自己就是中国下一任皇帝的不二人选。
当然,这个想法现在还不能暴露,否则就真成了想法,于是袁术给他哥回了一封冠冕堂皇义正词严一派假话的信,说我只知道忠于当今皇帝,没有其他任何想法,也不赞成你的这种想法。
除了袁术,袁绍还和另外一个人讨论过另立皇帝的事,这个人就是曹操。一次酒后,袁绍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并邀请发小加盟。曹操当时的反应是呵呵地笑着说,我才不听你的呢,不听你的。
笑容背后,曹操在内心已与这位昔日一起偷新娘子的好友彻底决裂。因为,他已经将袁绍看得无比清楚。袁绍显然将窃国等同于偷新娘子,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走到悬崖的边缘。
在历史的关键时期,在那一寸一寸看似寻常的时光底部埋伏着的却是惊涛骇浪,盲目者迅即被淹没,短视者风光有限,唯有洞明事态的人才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董卓已经错步落马,袁绍、袁术并不高明,唯一明智的人是曹操。那么,曹操是怎么做的呢?
当王允正在设计杀董卓的时候,黄巾军却趁机发展壮大了。192年,黄巾军攻占兖州,刺史刘岱被杀,鲍信和陈宫就请来曹操代理兖州牧。曹操上任后,就与黄巾军开战,黄巾军大败,投降曹操,曹操将他们编成了青州军。
这一仗真是老天成全曹操,从此他有了根据地——兖州,有了军事力量——青州军。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曹操该怎么做呢?他手下的资深谋士毛玠就为他规划了一个蓝图。
毛玠说:“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民生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国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首先,毛玠分析了天下形势,天下大乱,四分五裂,皇帝被迫迁来徙去,经济崩溃,行业尽废,天灾四起,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然后,毛玠介绍了竞争对手的情况,袁绍和刘表虽然人多势众,却缺乏远大的理想,不足以成事。
那么,在这种动荡时代,要成就一番事业,曹操就要把握好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正义,二是实力。正义,就是要让皇帝安定下来,这样国本不再动荡,就有了正义的旗帜;实力就是修耕植、蓄军资,保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做到这两条,那么霸业一定能成。
曹操听后,非常高兴,“敬纳其言”。
“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曹操对待皇帝的态度。相对袁绍和袁术来说,曹操的头脑最冷静。他明白,即便献帝被迫四处迁移,狼狈不堪,他依然是国家的元首、国家的象征,另立皇帝也好,自立皇帝也罢,都是自撼根基的行为,失去道义的支持,必然陷入败境。
公元196年,董卓既死,汉献帝就带着大臣返回洛阳。一路颠沛流离,献帝吃尽苦头,天子的威仪都几乎难保。君君臣臣地每天也上朝,就找个农家小院一坐,行礼的行礼,受拜的受拜。不同的是,多了一大群看热闹的,西北军的军官、士兵趴在院墙边好奇地看热闹。噢,皇帝上朝原来是这样的啊。
回到洛阳,昔日繁华都市被荒凉废墟取代,献帝和大臣住在破落的房子中,吃了上顿没下顿,处境和乞丐无异。正当彷徨无计的时候,解救他们的人来了。
这人就是曹操。曹操听从毛玠的主意,专程赶来,将献帝从洛阳接到自己的根据地许县。曹操是个做事细心周全的人,他将皇帝的生活安排地妥妥帖帖,让皇帝住好吃好,还送来了一大堆生活用品。这些生活用品对逃难的皇帝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但会做人情的曹操没有说“送”字,而用了“还”字。曹操在上疏中说,这些器皿都是当年先帝赐给臣祖父和父亲的,臣的祖父和父亲感激先帝的恩德,把这些器物供奉在家里,没敢用过,现在正好,由臣来还给皇上。
献帝一听,非常感动,曹操不仅礼节周全,还如此体谅自己的心情,真是难得的忠臣。献帝马上任命曹操为大将军,还在许县修建了皇家祠堂,打算在此定居。
从此以后,曹操扛着这杆正义的旗帜,不论是打击敌人,还是拉拢盟友,都师出有名,让人无法抗拒,而他的政敌在政治上全都矮了一头,眼睁睁看着他的事业蓬勃发展,一日千里。
这时候,有人眼红了,这人就是袁绍。袁绍一看,这么大的好处不能让曹操独吞了,于是也提出迎奉皇帝。他上书说许县地势低,气候潮湿,不适合皇上居住,皇上应该搬到甄城来。曹操怎么肯把到手的好处分给别人,当然他自己不能这么说,而是用皇帝的名义给袁绍下了一道诏书,说你那儿确实好,你也确实有实力,可是朕四处流离的时候,怎么不见你来勤王啊?只见你不是发展自己势力,就是攻击别人,你对大汉的忠心到底何在?袁绍清楚这诏书就是曹操写的,但毕竟盖了皇帝的大印,只好写了一封检讨信呈上去。
皇帝没接来,还白白挨了一顿骂,可袁绍一点儿都不冤,这是他自找的。曾经有一个机会摆放在袁绍的面前,可是袁绍没有珍惜。
汉献帝流浪的时候,袁绍的谋士沮授也看到,这是个好时机,于是向袁绍建议,现在朝廷动荡,诸侯虽然号称忠义救国,其实上不敬天子,下不抚万民,现在冀州初步平定,应当趁机请天子大驾至邺城,这样就可以一面挟天子而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