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谋说天下系列-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十万军队进行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这次北伐,诸葛亮同时派出使者入吴请求孙权同时出兵,以求东西策应。诸葛亮本人一反从祁山进兵的老套路,入斜谷出陇东。

四月,诸葛亮到郿县,进驻渭水之南。司马懿也引兵渡过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蜀军。诸葛亮进入五丈原,司马懿派遣刺史郭淮抢占北原,蜀军攻而不克,两军在五丈原对峙。诸葛亮担心军粮运输困难再一次拖后腿,便分兵屯田,作好了长久屯驻的准备。

五月,孙权配合诸葛亮的攻势,率领十万大军亲征合肥,同时又命陆逊、诸葛瑾率兵攻击襄阳,孙韶、张承攻击广陵、淮阳。魏明帝曹睿派秦朗率两万人援助司马懿,自己亲率主力阻击吴军。吴军到长江以北后,水土不服影响了战斗力,七月就匆匆退兵。

八月,司马懿遵照魏明帝“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无论诸葛亮如何挑战,反正就是坚决不理睬、不出战。不知不觉间,一百多天过去了,来的时候还是夏天,现在秋天的凉意已经渐渐逼近,长期的操劳令诸葛亮身心俱疲,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无奈,诸葛亮只好让人给司马懿送了一件特殊的礼物。

相比之下,司马懿这边就轻松多了,他仿佛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体验荒野生活的。这天,正当他悠闲地欣赏江边秋色的时候,魏国军营里来了一位蜀汉的使者,声称诸葛亮有礼物送来。司马懿就客客气气地把他请进了大帐,打开礼盒一看,是一件颜色鲜艳的女子的服装。司马懿大笑道:“早就听说蜀锦精美无比,百闻不如一见,不过,这件衣服内人穿可能有点儿大了。”蜀汉的使者冷冷地答道:“错了,这不是给尊夫人的,是给都督您的。我家丞相说,您既为魏国大将,不思一决雌雄,却躲在营里和女人有什么区别。您如果还有点儿男子汉的气魄,就早点儿出来决个胜负!”

司马懿听完这话,气得满脸通红,将使者打发走之后,就召集众将说:“蜀汉的人欺人太甚,我这就上表陛下,请他取消坚守的圣旨,说什么也要和诸葛亮决一死战!”收到求战的表章,曹睿却糊涂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又何必巴巴地特地来请旨呢?辛毗却笑了:“您是不懂仲达啊,他根本就不想现在出战,就等着您下一道诏书来应付那些求战的部下。”曹睿恍然大悟,便派辛毗带着杖节来给司马懿当军师。

以后,只要诸葛亮来挑战,司马懿就作势带兵出战,辛毗则持着杖节拦在营帐门口,司马懿便不出兵。姜维听说后,就来向诸葛亮说:“辛毗带着杖节来了,敌人不会出战了。”诸葛亮当然清楚魏人演的是什么戏,于是叹了口气说:“司马懿根本就不想打,所以才会千里请战,以此堵住三军之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若真的能打赢我们,就不会回去请战了。”

诸葛亮能洞察司马懿的诡计,却无法迫使其就范,只好再次派使者前去打听消息,司马懿依然一团笑容,好酒好菜地招待使者,只字不提军政大事,只是关切地询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使者回答说:“丞相每日为公事操劳,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凡是杖责二十以上的刑罚都要亲自过问,每天吃的也很少。”司马懿一听,点头赞许:“真是令人感动。”使者一走,他就对自己人摇头说:“诸葛亮这么操劳,命不会久了。”

当月,诸葛亮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后主刘禅便派尚书仆射李福探望诸葛亮的病情,几天后,李福去而复返,这时诸葛亮的病情已经恶化。他知道李福此来的意思,便说:“我死之后,军政大事可交给蒋琬,蒋琬之后,可交给费祎。”李福又问,那费祎之后呢?诸葛亮默默无语,不再回答。

五丈原莽莽苍苍,秦川连绵不绝,秋风携带着凉意在原野上呜咽而过,诸葛亮知道他将要在这里告别人世。从27岁那年跟随刘备离开隆中,又一个二十七年就这样过去了。半生殚精竭虑、戎马倥偬却未曾分得半壁江山,诸葛亮纵然愿意不惜以风烛残年病弱之躯,承受鞍马劳顿之苦,实现安邦治国的理想,奈何上天却不给他时间了。秋色萧索,秋声萧瑟,诸葛亮在无尽的遗憾中离开了人世,终年54岁,历时七年的诸葛亮伐魏之战至此结束。

诸葛亮去世后,蜀军在杨仪的带领下有序撤退。司马懿接到报告立马就生猛了,即刻率兵追击,姜维命令蜀军回头作出决战的架势,司马懿以为这是蜀军使的诱敌之计,不敢放肆,遂挥退部下。蜀军撤后,他仔细地查看了诸葛亮留下的营垒,忍不住赞叹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有什么样的溢美之词能比得上来自敌人的称赞呢?!

蜀国的国力与魏国相差数倍,根本无法与魏国抗衡。何况蜀国又占有险要地形,易守难攻,蜀国何不守住地盘,休养生息,积蓄国力呢?这是很多人不解的问题,还有人因此诟病诸葛亮的军事谋略。事实上,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并非与魏国决战,而是得到民风彪悍、多出战马的西凉。

诸葛亮认识到荆州不可复得,益州不足以制天下,而一旦控制雍凉,既能够斩断魏国右臂,又可积蓄自身力量,困扰诸葛亮的兵员、粮运甚至人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而且,背后还没有一个随时会背弃盟约的东吴,从而就可以从全局上实现对《隆中对》的修正,一步步实现恢复汉朝的大业。

整个北伐就是以雍凉为战略目标,围绕关陇地区而战。回看北伐,第一次如果街亭不丢,诸葛亮就可以实现对关中的缓图;第二次李严粮草得运,就可以凭借战后优势挫败司马懿;最后一次跨渭河登北原成功,就可以动摇魏国的西方利益。每一次皆有胜的可能,但每一次诸葛亮都与胜利失之交臂,最后饮恨渭水。或许成功除了依赖自身努力外,还需要上天的成全。

客观形势不利于自己,对手又过于强悍,使得诸葛亮的北伐之举只开花不结果。然而诸葛亮人格的伟大之处,就体现在他勇于向命运挑战,决不向困难和绝望低头,只要一息尚存,就努力不停,进取不止,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诸葛亮拥有的是完美的人生征途,而人们热爱他、敬仰他,既是出于对他匡世济民的理想的赞赏,睿智卓越的办事能力的钦佩,更是对他知难而进、进取不止的人格力量的敬慕。

4。 无力回天

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临终前他对杨仪等人说,我死后这个仗不能打了,咱们撤回去。七年北伐的辛酸绝望尽在不言中,除了魏延不愿撤退,与杨仪闹翻,被杨仪杀死外,其他人听从诸葛亮的遗言,悉数回到汉中。

回汉中后,蒋琬接替了诸葛亮的位置。《三国志》说,诸葛亮死后,众臣莫不惊惶失措,唯有蒋琬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色举动和平时一样,众人这才把提着的心放下来,信服蒋琬。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不断出兵伐魏,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二十九年的命运。这二十九年中,前十二年主事的是蒋琬,中间七年是费祎,后十年是姜维。蒋琬和费祎都没有出兵伐魏,姜维屡屡主张大举伐魏,都被费祎节制,顶多有时候拨给他一万多人马,费祎说:“我们都远远不如诸葛丞相,他都不能平定中原,何况我们呢!不如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公元253年,费祎去世,姜维接手,这才放开手脚北上伐魏。

公元253年三月,吴国兴师伐魏。姜维也趁机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包围南安,后因久攻不克,军粮已尽,才撤围退走。

公元254年,魏国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密谋以太常夏侯玄取代司马师为大将军,事情泄露,反被司马师所杀,魏国陷于混乱。六月,姜维乘机率军攻魏,攻占狄道。十月,攻破襄武(魏陇西郡治,今甘肃陇西南),乘胜进击,破河关(今甘肃临夏西北)、临洮(今甘肃岷县)等县,并迁河关、临洮、狄道三县民入川,率军撤回。

公元255年,魏国大将军司马师病亡。姜维又率数万人攻魏,先在故关大败魏将王经,后被魏将邓艾、陈泰合力击退。

公元256年,姜维又出兵祁山,渡过渭水,在段谷与魏将邓艾遭遇。蜀军交战不利,死伤甚多,陇山以西的地方也趁机叛乱。姜维失败而归,上表自请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公元257年5月,魏国讨伐吴国。姜维又趁机进攻秦川,在芒水与魏守将司马望、邓艾筑营对峙。直到第二年三、四月,姜维听说吴国兵败,也引军撤退。

公元262年10月,姜维再度起兵攻魏,攻入洮阳。魏将邓艾抢占有利地形,在洮阳以东的侯和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激战,蜀军大败,损失严重,姜维只好退往沓中。此后,蜀军实力大减,转为被动防御的态势。

姜维原是魏国官员,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投降蜀国。诸葛亮见他“心存汉室”,且胆识智谋过人,对他很是欣赏,多次给费祎写信赞他“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好学不倦,清素节约”。不久,就提升他为征西大将军。姜维也继承了诸葛亮的路线,终其一生将讨伐魏国视为自己的使命。

姜维在掌管蜀国军权的十年中,共八次出兵伐魏,再加上费祎时代姜维平定汶山平康叛乱和安抚凉州胡王的军事行动,姜维共出兵十次之多,足见其“心存汉室”的执著赤诚。

十次出兵中,不克而还的有五次,虽然没有取得卓越的建树,这种一比一的得分对于地盘相当于魏国七分之一的蜀国来说,已是骄人的成绩了,何况姜维还有无法超越的制约。当时刘禅宠信宦官黄皓,黄皓恃宠而骄,专权恣肆。丞相董允在世的时候,黄皓还忌惮于他,董允过世后,再没有人能够节制黄皓。右大将军阎宇巴结黄皓,黄皓就打算废姜维立阎宇。姜维知道后,曾上书刘禅,请求诛杀黄皓,刘禅不允。姜维见黄皓势大,担心遭到报复,不敢回成都,就对刘禅说自己到沓中种麦,补充军需,以此躲避黄皓。姜维连自身的安全都无法保障,又能建多大的功、立多大的业呢?

几乎每年都有战事发生,这对于地狭人稀的蜀国来说,自然是难以承受的负担,《三国志》中写到,“军旅数出,百姓凋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这些费用都得由老百姓承担。蜀国被灭的时候,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十万零两千军队。这就意味着,蜀国包括小孩在内,九个百姓就要养活一个士兵,人民负担非常沉重。

蜀国内部的厌战情绪达到了顶峰,一个名叫谯周的人就特地写了一篇《仇国论》来反对连年用兵。他说,我们朝廷一定要审时度势,掂量掂量我们能不能一统天下。现在天下不是秦末的那个情况,而是六国的情况,所以我们做不了汉高祖,倒可以学着做做周文王。也就是说,蜀国想要凭借自己的武力,发动战争一统天下,是一件行不通的事,如果一意孤行,穷兵黩武,其结果必定是土崩瓦解,陷入绝境。谯周的这篇文章无异于向诸葛亮留下的由姜维执行的路线叫板,他却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后来反而升官了。这说明,他的观点在当时的蜀国颇有市场。

就在这种情况下,公元263年,魏国决定进兵灭蜀。姜维发现了曹魏的动向,立即上表刘禅,要求增兵防守。刘禅看到表章,先问黄皓,黄皓迷信兔神,就跑到巫师那里,问魏国会不会打过来,巫师就说放心吧,不会打来的。黄皓就跟刘禅这么说了,刘禅便把这事压下来,整个朝廷都蒙在鼓里,不知大祸即将临头。

公元263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发动了对蜀国的大规模进攻。邓艾率三万人进攻西路沓中,缠住蜀汉大将姜维;诸葛绪率三万人进攻中路阴平桥头,封住姜维增援汉中的道路;钟会率领十二万人直取汉中。魏军共有十八万人,而蜀军兵力大约九万。

姜维在连年征战无果的情况下,曾研究蜀中形势,制订了一个“敛兵聚谷”的策略,就是在敌人来袭的时候,集中兵力退守汉、乐两城和阳平关,只要将这些关隘守住,整个蜀国就安全了。九月初,面对魏国三路大军,蜀军就按这个策略放弃汉中各个险要,退守二城一关。魏军也采取了相当高明的对策,东路统帅钟会各派一万人马围住汉、乐两城,两城各有五千蜀兵,魏军依仗两倍的兵力将两城团团围住,却不攻击,仅仅限制住不让他们出来捣乱。然后,钟会又派其余的十万大军越过两城直扑汉中咽喉阳平关,阳平关下魏军十倍于蜀军。姜维精心部署的策略,就此被人海战术轻松化解。

阳平关的蜀军由傅佥和蒋舒统领。蒋舒原是别处守将,由于不称职,被撤换到阳平关给傅佥当副手,他本就心怀不满,这时就假称出城迎战,投降了魏军。魏军在这个向导的带领下突袭阳平关,傅佥战死,阳平关失陷。

阳平关的陷落标志着汉中的失守。姜维听说后,急忙从沓中撤兵救援汉中,负责缠住姜维的邓艾如影随形尾随而来。到汉中要经过阴平,阴平已被魏军中路诸葛绪控制,姜维无法通过,他便向北佯动,作势攻击魏军后方。诸葛绪上当,连忙回师防备,姜维趁机突击,进入阴平。等诸葛绪明白真相回到阴平桥头,姜维已经离开一整天了。

姜维本拟增援阳平关,但路上得知阳平关已经失守,不得已,他便转向了白水关,遇到张翼率领的成都部队。两下一商量,决定合兵一处,退守剑阁。

剑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美称,虽然汉、乐和阳平关失守,蜀军仍有抗拒魏军的最后机会。蜀军兵力接近五万,魏军西、中、东三路合于一处,除汉、乐留守的数万部队外,还有十五万大军,蜀魏双方以一比三的兵力比例对峙于剑阁。

钟会虽然人多势众,却也拿天险剑阁无可奈何,倒是十五万张嘴巴吃起饭来,消耗的粮食煞是惊人。眼看粮草不够了,钟会有了退兵的打算。近70岁的老将邓艾却建议不要退兵,由他率领一部分兵力偷越阴平小道,奇袭涪城。这样一来,如果剑阁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