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谋说天下系列-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手续,从曹丕称帝的那一天起,曹魏的政权已然灭亡。

孙权的情况又怎样呢?孙权的哥哥孙策在世的时候,依靠的主要是淮泗将领和流亡北士,周瑜是淮泗将领的代表,张昭是流亡北士的代表,都不是江东士族。然而这些人都是外来势力,无根无基,孙权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依靠本地的士族,所以孙权在中后期就以顾雍为丞相,以陆逊为统帅,将权力交到江东士族的手中。

然而这是孙权的无奈之举,孙权既不甘心,也不放心。所以,他晚年,疑神疑鬼,不是派特务监视群臣,就是动用严苛刑罚维护自己的统治,导致吴国上下言路不通,没有人敢说真话,这样的国家势必会走向灭亡。

刘备和曹操、孙权相比,具有某种优势。他既是宗室又是寒门,所以两边的人都能接受他,但刘备称帝两年就去世了,真正治理蜀国的人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理想就是依法治国、公正公开。

诸葛亮的理想从今天来看,都是非常值得推崇的,然而在过去的那个年代很难施行。依法治国,就不能依人治国,然而士族阶级要的是依人治国,他们希望只要出身好,无论有多蠢,都可以做大官,而那些寒门庶族,不管多聪明,也不能染指政治。所以士族地主阶级就非常不满意诸葛亮的政权,他们听说曹魏那边施行九品中正制,士族享有很多特权,就眼巴巴地等着曹魏来解放他们。当魏军大兵压境的时候,以谯周为首的士人就热烈劝说刘禅赶紧投降,蜀国就此归于魏国,回到士族的怀抱。

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5年晋伐魏,公元280年晋灭吴,三国就此降下帷幕,天下重新归于一统,东汉末年统治帝国的士族地主阶级再次掌握了大权。

三国,这个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三足鼎立、英雄辈出的舞台渐渐消失在历史的深处,然而迸发于那个特殊时代的英雄气概、人性光辉、智慧结晶早已深埋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诸葛亮的长啸、周瑜的雅曲,无数人以志气和血性会聚成的一曲千年绝唱,至今仍被人传唱。

《谋说天下·谋唐》

第一章 群雄竞起

1。 谣言的力量:杨玄感的烟幕弹

隋末乱世,隋炀帝杨广生性多疑,在暴政的统治之下,人心浮动,他敏感地感觉到了风雨欲来时的气氛,但却没有采取积极措施,只是一味打压猜忌,反而使更多的人走上了与他决裂的道路。当时把持朝政的重臣多出生于关陇,杨广对此极其不满,于是广泛使用了山东、江左人士,并力图将权力中心从长安迁往洛阳,企图分散关陇集团力量。再加上他的各种暴政,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关陇子弟们首先坐不住了,他们奋起反击。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杨广再次挑起了对高丽的战争,关陇集团的代表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督粮,他故意与王仲伯等合谋,以“贼寇”横行为由,不愿给东征军提供粮草,又秘密召回了随军的弟弟杨玄纵。杨广得知后大怒,而杨玄感已经决意起兵,遂于当年的六月在黎阳举兵反隋。

反旗竖起,风云变幻,原来摇摆不定的隋朝高层官员,有一大批都倒戈追随杨玄感。作为第一个反隋的隋朝贵族,杨玄感起兵严重动摇了隋朝政权,导致隋朝统治出现了巨大裂口,加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让反隋运动显得更加波澜壮阔。

在起兵之初,杨玄感可谓意气风发,各路英雄都来投奔他,其中有当时著名的贵族官僚子弟如观王杨雄之子杨恭道、韩擒虎之子韩世谔,也有朝中重臣,如光禄大夫赵元淑、兵部侍郎斛斯政等,此外李密等豪杰也蜂拥而至。

当时李密从长安投奔杨玄感,杨玄感热情接待了他。李密见玄感体貌雄伟,自有一股雄踞霸气,打心底里叹服。他对杨玄感说:“主公此次举起义旗,为天下解倒悬之急,实乃万民之幸。”

杨玄感却微微一笑:“如今杨氏无道,天下战乱,各路义军如雨后春笋。我所需要的不是溢美之词,而是能够真正解救万民的良策。”

李密见杨玄感这么说,知道他是想看看自己究竟有没有真才实学,于是大袖一挥,说:“在下愚昧,为主公设三策以夺杨氏,止暴政。”

杨玄感来了兴趣,急忙问:“哪三策?愿闻其详。”

李密展开作战图,侃侃而谈:“如今天下群雄并起,而当朝却不思进取,还在边境点起硝烟,远征高丽。主公应该抓紧这个时机,如果想尽快夺得天下,我建议北据幽州,断杨氏后路,使其不能返京,为上策;如果主公觉得这条路线过于冒险,那还有一条就近的路,我们可以先西入长安,控制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这就等于首先在隋朝心脏插进一把刀,为中策;而最不济的,我们可以就近攻洛阳,东都洛阳是战略要地,占据了它,我们就可以站住脚跟,但在这三条线中,却只为下策。”

听了李密的话,杨玄感开始沉思,在他的眼里,此时自己军力并不强盛,虽然归心者众,但人心不能当武器,投奔自己的多是没有兵权的文士,虽有声誉但在行军打仗上起不了多大作用。李密所说的截断杨广退路和首先占据长安的计策,在他看来还是太过冒险了。他反倒倾向于先就近拿下洛阳,洛阳和长安的地位不相上下,而他对洛阳似乎更有把握。况且,李密初来,自己又如何能确定他就是真心帮自己的呢?

一番前瞻后顾之后,杨玄感选择了最保守的一个策略,决定先占据洛阳,让自己站稳脚跟,然后再出兵长安。杨玄感让他的两个弟弟杨玄挺和杨积善率军,直捣洛阳。大军势如破竹,大破隋军河南防线,于六月十四日攻入洛阳城。

胜利的喜悦霎时弥漫在军营,似乎天下已经尽在掌握之中。杨玄感在对属下的吹嘘中,也不禁有些自满起来。他低估了隋军的反扑力度。没过多久,代王杨侑便率同刑部尚书卫文升、大将樊子盖以四万兵力相加,而且在途经华阴时掘了杨玄感的祖坟,鞭其父杨素之尸,隋军士气大振。

与此同时,远征的杨广也挥兵来征讨杨玄感。杨玄感在与樊子盖的对阵中数次失利,几乎覆没,而其弟杨玄挺也被流箭射中身亡,一时间阴霾难开。

杨玄感在议事厅焦急地来回踱步,刚起兵时的豪气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紧皱的眉头以及丧弟的哀伤,旗下诸将看着他都嗫嚅不语。

这时,从起兵之初就和杨玄感并肩战斗的赵怀义站了出来,说:“主公,看现在的情形,我军恐怕胜算不大了。”

杨玄感点点头,依旧不发一语。但杨积善却忽然跳出来激动地说:“赵怀义,你休要灭我威风,只是暂时吃个败仗,你等就被暴君吓倒了,未免太没志气!”

赵怀义摇摇头,说:“非是我惧怕暴君,但由目前的形式来看,确实代王兵力远胜我们,而且还有暴君亲率大队援军赶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

杨积善听不进去这些分析,却一味叫嚣着:“管他来多少,都是些不堪一击的家伙,我定要给玄挺报仇雪恨!”

杨玄感虽然也想为弟弟报仇,但眼前的形式他还是清楚的。于是轻轻摆了摆手,示意杨积善不要再说。他看看一直不发一语的王仲伯,说:“不知王将军有何妙策?”

王仲伯凝重地抱拳,对杨玄感说:“主公,英雄当能审时度势。按照目前的情形,属下觉得洛阳恐怕不保!”

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都不敢说出来,此刻看王仲伯说了出来,麾下诸将也开始议论纷纷。杨玄感依旧只是淡淡地点点头,说:“如果是这样,将军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置天下百姓于水火中而不顾吗?”

王仲伯知道,杨玄感要顾的,当然不是天下百姓,此刻他要顾其自己,但既然他已经说了话头,说了大家都不敢说的话,于是索性一直说下去:“此刻两军对垒,形势显而易见,不如我们先放弃洛阳,避开隋军的锐气,再谋出路吧!”

此语一出,所有人反倒静下来了,一个个屏住呼吸,看着杨玄感越来越沉重的脸色,为王伯仲捏了一把汗。想一想刚起兵的时候,大家意气风发,立志夺天下,这才不到几个月,就兵败如山倒,这种变化接受起来真的有难度。众人只怕王仲伯的话触到了杨玄感的痛处,那可就不妙了。

但杨玄感其人并不冲动莽撞,其实他很明白此刻的形势。王仲伯的话固然有伤士气,但现在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而且刚才王伯仲所说“审时度势”的话,也敲醒了他,先求自保、避开锋芒也正是他所想的。

于是,他示意王仲伯继续说下去。

王仲伯分析了眼前的形势,此时谁敢向杨玄感示好,势必变成隋军首要的攻击对象。而逃离洛阳,势必要找到一个落脚点,避免沿途被追杀,这个地点的寻找才是难题所在。

这时一直在旁边观望的李密忽然站了出来,说:“据属下所知,陕西弘化带兵的元弘嗣是我军坐下兵部侍郎斛斯政的远方表亲。”斛斯政听了,疑惑地说:“他确是属下表亲,但为何提起他呢?”

李密狡黠一笑,对杨玄感说:“主公,我们可以去投弘化。而且属下有妙计,可以安全离开洛阳,且避免被追杀。”杨玄感听了,急忙问:“快快道来。”

李密说:“我的妙计,便是广派人手,让他们四处散播消息,就说元弘嗣已经起兵造反,并且愿意与主公交好,派人来洛阳迎接主公去弘化会合……”

赵怀义一拍手掌:“妙计啊!这么一来,暴君肯定也要分散兵力,不管虚实都先要刺探一番,这也给我们争取了时间。”

李密接着说:“与此同时,我们撤离洛阳也显得从容不迫,隋军也不一定敢追。而等他们探清楚虚实,我们已经远离洛阳了。”

杨玄感高兴地点点头,不由得又仔细打量了一番李密。依当前的形势来看,这一出烟幕弹绝对有效!

于是杨玄感立即派出心腹,去洛阳、长安等地散布谣言,说元弘嗣已经造反并派人来接杨玄感赴弘化。一时间朝野轰动,杨广更是怒火攻心,不问就里便派兵前去镇压,为杨玄感的撤离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杨玄感起兵反隋,虽然时间短暂,且最后失败,但他作为内部起兵反隋的第一炮,吸引了大批隋朝高官的投奔,起到了撼动隋朝统治的效果。杨玄感和隋军正面交锋的战斗不过几次,胜败各半,其中表现出他作为一个领导者在谋略决策方面魄力、胆识的不足,但也表现出善于引贤纳谏的作风。他本人在隋末的战争中并没有取得多大成就,但他的起义处于历史的关键点,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向前。

2。 英雄无惧:磨难中发现机遇

隋末的农民起义军中,杜伏威是不可忽视的一支。他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战争中占据了重要的一隅,带领自己的队伍屹立在淮北地区,和窦建德军、瓦岗军并驾齐驱。

杜伏威生于山东,出身贫困。他一生豪爽仗义、足智多谋,但也容易轻信,且多因轻信他人而遭遇人生不测、大起大落,所幸他性格刚强,才能屡败屡战,成就一代起义军领袖。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杜伏威与好友辅公祏投奔山东左才相义军,并逐渐在义军中成为佼佼者,后左才相部队被隋将张须陀、来护儿等围剿覆没。杜伏威率领自己的部将转战到淮河流域,建立了自己的起义军部队。随着他兢兢业业的经营,出则居前、入则殿后的作战精神,部队不断壮大,吸收了其他起义军队伍,声威远播,各地的义军纷纷前来投奔。

大业十一年(615年),长白山地区的义军李子通,来到淮南投奔杜伏威,豪爽的杜伏威欣然接受。李子通看到杜伏威的部队如此浩大,当即跪拜在地上,杜伏威热情地上前扶起,对远道而来的李子通以诚相待。

而辅公祏却不这么认为,他夜谏杜伏威:“将军,我看那李子通眼神闪烁,对我们行军布阵似乎太过好奇了,此人不可不防啊!”

而杜伏威却说:“李将军与我俱为反隋义军,如今他来投奔我,是对我的信任!他对我军布防好奇也是常情,大约是慑于我军威仪,不必如此防备他。”

辅公祏无奈地摇摇头,杜伏威太容易相信别人,如此乱世,难保没有心怀不轨之徒,看来只有自己多加留意了!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李子通突发兵变,袭击了毫无准备的杜伏威,导致杜伏威重伤。幸亏其部下西门君议与王雄诞死战保护,才得以逃脱,杜伏威的部队也受重创。

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已经退居江苏六合的杜伏威正在休整自己的部队,忽然接到奏报:杨广派右御卫将军陈稜领精兵八千前来讨伐。辅公祏、王雄诞等得力助手纷纷来到杜伏威的军帐中,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辅公祏焦急地说:“将军,这个陈稜是杨广手下得力大将,各地的义军多为其所灭。虽然前几次在江淮我们都赢了,但是这一次可不一样了,一来我们兵力不足,二来陈稜这个人可不好对付啊!”

王雄诞怒气冲冲地接着说:“都怪那个李子通白眼狼,当年将军好意接收了他,他却反捅我们一刀。”

杜伏威看诸将满腔怒火,王雄诞分明是怪自己当初不该接收李子通,他不怒反笑,对众人说:“各位,自从两年前被李子通陷害以来,我们在六合已经休整这么久了。各地的义军都以为我杜伏威气数已尽,暴君也想乘机灭掉我,难道你们不觉得这是个重振声威的好机会吗?”

众人面面相觑。杜伏威撩起战袍,来到帐外,指着远处说:“你们看,这天地如此之大,我们却蛰伏于这一角,这可不是英雄所为。这一次陈稜大军到来,是老天给我们的机会,让我们可以重新回到天地之间大展拳脚啊!”

他的一番话慷慨激昂,众人深受鼓舞,想一想这两年来排兵布阵,操练纯熟,虽然此时兵力不是很壮大,但军心稳定。陈稜此来,正是展示一下杜军威风的时候,大家不由得充满了激情。

杜伏威部队严阵以待,陈稜却是老奸巨猾。他并不迎风而上,依据他镇压农民义军的经验,这些人都是一鼓作气,但坚持不了多久。此时,杜伏威一定是憋着劲儿等着自己,于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