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11:一个人的革命-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怀赶紧磋商,想办法一定要把铁路收回来自办。
浙江人还是不放心,他们又敦促外务部,说:“铁路为浙人生命攸关,即国家权利所系”,“惟有遵旨自办,协力同心,誓必为国家力保权利,为浙人自全生命”。顶着这些冠冕堂皇的口号和理由,他们特别要求盛宣怀马上把铁路从英国人手里收回来,不许再找借口拖延。
江苏人见邻居家浙江人都这么搞起来了,也不甘落后,也打算要自办全省铁路。江苏巡抚陆元鼎致电外务部,说浙江的路能浙江人自己办,江苏的也要一视同仁,要求“将草约作废”。这样一来,涉及苏杭甬铁路的两省正式联手起来要求废约了。
永远不得安歇的盛宣怀就是在这一片废约的舆论声中再次被推到了与外国人交涉的前台。
盛宣怀一直以来是支持向洋人借款,利用洋人修路的,毕竟,中国没钱,只能借款,而借款并不等于出卖主权,反而有助于利国利民的铁路迅速修建起来,所以他不但在1904年粵汉路废约事上持反对废约的立场,而且还主持对英借款的沪宁路于1905年4月开工。也就因为他的这些思想和行动,成为了一些人后来斥责他为“买办”的理由。然而,1905年夏的这场苏杭甬路废约事发后,盛宣怀的立场却微妙地朝相反方向演变了。
盛宣怀自1902年秋因为父亲盛康去世而回家守制,更因袁世凯的北洋系乘机夺走了他的轮船招商局、电报总局等洋务企业,盛宣怀拥有的职位多数遭免,只有铁路总公司督办、汉阳铁厂督办等少数职位幸免。1905年春末,他的丁忧期届满,盛宣怀复出之心已经蠢蠢欲动了。他到京城联络自己复职的事宜。慈禧给了他“赏紫禁城骑马”的特殊待遇,以示重视。
浙路酝酿废约的时候盛宣怀正好在北京。最初,盛宣怀对浙绅们的建议是:你们可以自办,但是拜托,千万不要整天嚷嚷着废约的事。他的真实设想是:“浙人若实力自办,此约不废而自废。”因此,当7月初英国公司来函催促讨论苏杭甬铁路借款正约时,盛宣怀以“所有苏杭甬铁路已经筹款自办,怡和之草合同自应作罢”为答复。盛宣怀的这一表态,导致了英方转向外交途径寻求解决。8月中旬,英国驻华公使照会清廷外务部,要求派人来讨论合约。面对浙绅与英国相互冲突的要求,清廷于9月23日上谕作出支持苏杭甬铁路借款草合同废约的表态,并让盛宣怀去具体执行。
中枢支持废约,这对盛宣怀而言不失为一种解脱,这样一来,他可以在不承担政治责任的前提下,迎合浙绅的废约主张。10月初,盛宣怀即以奉上谕废约名义通知英国人来协商废约的事宜。盛宣怀提出的废约理由,是借用了浙绅废约奏折中所谓“此项草合同延及七年,至今未定正约,查欧西国法律,凡契约成后,此一造并未实行,彼一造即可声明作废”。他这么说,是把苏杭甬路借款草合同当作单纯的商业合同看待,其意图是要架空草约签订时中英政府之间的外交背景。不过,他在其中有意隐瞒了1903年他与英方交涉修路延误时的一个重要的情节,即怡和洋行在遭到指责后当时就及时回函,表示苏杭甬路的修筑之所以耽误是因为义和团闹的,英方“不任责”。从这个角度看,英国人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对于他们来说,能及时修好铁路对他们也是有巨大利益的事,完全没有必要拖延。
就在盛宣怀向英国公司提出废约时,外务部却默认了英方实施勘察,也认可了英方续定苏杭甬铁路借款正约的要求。政府方面立场的混乱是统治者高层缺乏统一政见的结果。奕劻及北洋系一派主张续定正约,而瞿鸿禨一派则支持浙江地方搞废约。1906年初,关于浙路废约的中英交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转移到了浙江地方。
盛宣怀虽然仍然有着“会同浙抚部院办理”交涉的身份,但因为英国公司有意排斥他,他也没有办法参与其中。但这样反而刺激了他傲慢的自尊心,使得他的浙路废约主张也表达得更为激进了,他跟浙江巡抚说:苏杭甬路只是跟英国人签了草约,要废弃掉完全没问题。尽管盛宣怀这个时候已经向浙绅上层说明,1903年怡和洋行已经复书说明了义和团的事由导致了铁路的缓建,但浙江绅商已经决议要拿回铁路,自然不会理会英国人的理由。他们态度非常强硬,已经“以废约为必然之事,或为已然之事”。英国驻杭州领事及英国公司代表濮兰德求见浙抚两次,但汤寿潜都让浙抚不要见,濮兰德见势不妙,觉得应该跟汤寿潜这个地头蛇搞好关系,又登门来拜访汤寿潜,但汤也不见。英方在杭州的交涉以失败告终,苏杭甬路的勘察事务因此也无法启动。
杭州交涉破裂后,外务部密示浙江“我但坚持自办,未便重提收回”,算是默许了浙绅自办苏杭甬路的活动。面对英方的外交压力,清廷以“拖”字诀为交涉宗旨。奕劻这么跟英国人说:“浙人无款,不过瞎闹而已,将来仍是你们办的。”同时,他也跟英国人作了一些威胁性的暗示:“该省如此同心,未便抵制,若政府或外务部有所抵阻,深恐有险碍。”7月份的时候,英国人又提出要把合同敲敲定,但主张浙路自办的瞿鸿禨坚决不同意,就在总理衙门与英国公使大闹嘴仗,“词锋甚恶”,构成所谓的中英浙路交涉1906年“夏间大闹一回”的局面。
1906年秋,英国新任驻华公使朱迩典来到了京城。这个朱迩典曾经做过驻朝鲜公使,并因此与袁世凯、唐绍仪等人交好。朱迩典在苏杭甬路的交涉中态度十分强硬,使得又有了“秋间又闹一回”的说法。朱迩典明示英方立场:中英之间“商议各项铁路正合同事宜,每致耽延,日久不结,实俾英国政府不免猜嫌,中国现欲自行振兴本国工商各举,英政府虽甚以为是,然中国政府认定之成据,岂能不切实照办也”。清廷理屈词穷,最后只能让步,同意等九广铁路议定之后,“陆续订约”苏杭甬路合同。至此,浙路废约的失败在政府层面上已经被决定了,清廷向浙绅摊牌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1907年夏,汪大燮与英国公司交涉续定苏杭甬路借款正合同。最后议定借款150万磅,但“分办路、借款为二事,路由中国自造”,并于10月20日得到了清廷的批准。从事调停的汪大燮对比原合同与草合同条款,分析得失时洋洋得意地说:“路本给英人办,降一等为中、英合办,又降一等为借款自办,已轻两成”;要是以这个方案续定苏杭甬路借款正合同,“不特胜沪宁,更胜九广”。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协商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苏浙两省的人没那么想,商人们早就视浙路为囊中之物,哪里管你新条约的优惠程度,当他们得知消息后,立即通电抗议。苏路公司致电外务部,称苏省铁路早已分段勘路、购地、开沟,“商情踊跃,股款已足敷用”;并警告说,如果清政府强迫借款,“人心涣散,大局可危!”浙路公司更在给外务部的电文中直接说这份合同,“名曰借款,实则夺路”;并表示浙路“宁渴不饮鸩酒,况并未渴也”。更有人行为激进,比如浙路副工程师汤绪绝食抗议至死,浙路业务学校也有学生因此喷血而亡。浙江省召开了由各厅、州、县代表出席的“浙省公民拒款会”,商讨对策,并向川、陕、鄂、皖、赣各省寻求援助,同时,还将主持对外借款的汪大燮等4人削去浙籍,永不认为浙江人。江苏也召开宁、苏各府、州、县代表集会,作出决议,坚决拒绝借洋款。苏浙两省绅商最后联手起来,两家铁路公联合司召开了“苏浙协商大会”,一起把拒款运动推向了高潮。
面对苏浙绅商如此激烈的对抗,清廷也未有任何镇压动作。此中原因一方面是浙绅并没有公开反叛的动机,另一方面,清廷在道理层面上还有着与苏浙绅商们较量的优势地位。11月21日,浙江和江苏两路公司推举出“遵旨商办,不借外款”进京交涉代表,外务部随即有“代表来,先令丞参接待,请其阅看案卷”的沉着应对。
苏浙绅商提出废约的依据之一,在于不承认英人承办苏杭甬路有中英政府间外交协定的背景,而把1898年草约为民间公司合同。他们的另一依据,则是1903年盛宣怀通知英方“限怡和六个月不开工即作废”,而怡和洋行逾期都没有复函,草合同由此不废自废。因此盛宣怀自然成了浙绅所谓“草合同不废自废”主张的关键人物。除此中外,朝廷中枢也考虑到盛宣怀无论在与商人们还是在与洋人打交道方面都特别擅长,而对铁路事务又比较熟稔,所以,军机处于11月30日电召盛宣怀进京。
盛宣怀这次应招进京参与浙路交涉处于异常尴尬的地位。因为在这个时候,盛宣怀除了在浙路废约事上与浙绅有合作外,他正全力从事的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的筹建也得到了浙绅上层的积极响应,双方于1907年夏就汉冶萍扩资招股事项达成合作协议,该项合作对于汉冶萍公司的创立至关重要。朝廷要他来搞定苏浙两省的绅商们,他怎么下得了手呢?
12月10日,盛宣怀到了京城后就向朝廷阐明了情况,他仍然否定草约事关外交,表示了他与浙绅同一立场,但在1903年怡和是否回函这样具体的且由其亲手经办的事情上,盛宣怀则完全没有回旋余地,只能承认了英国人其实早有回函,并没有违约。
苏浙绅商的代表于12月16日抵京。在所谓草合同“与国际无关”的主张上,他们自己也知道难于坚持,进京后就开了个会,决定万一外务部要他们看案卷,万万不能去看,“一看便无话可说”。至于“草合同不废自废”一说,尽管怡和“有复信”的情节对浙绅上层并非秘密,但他们仍对盛宣怀的合作寄予很高期望。因此当他们得知盛宣怀翻供之后,都是失魂落魄,没了底气。在这样的背景下,代表们自然难以再坚持拒绝“阅看案卷”的立场。
清政府最后竟然通过讲道理摆平了浙路危机,这种治理手段不可谓不高明、不人道。如果说清廷愚昧,对国民只知应用暴力,看来是革命主义的习惯性偏见了。
1908年3月6日,中英政府签订《沪杭甬路借款合同》,浙路废约和拒款运动也由此暂告平息。
这次事件的掀起与平复,盛宣怀始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若不是他当初刻意隐瞒了英国人复函解释为什么推迟建路的情况,给予了苏浙绅商们希望,后者可能未必有闹上朝廷的打算。而盛宣怀最后圆不了谎了,翻了供,使得情势急转直下,立刻把这些本来自信满满的绅商们推上了风口浪尖。
盛宣怀应该不是故意要耍着他们玩,毕竟他的心头肉汉冶萍公司还要仰仗浙人的支持。从整个事件的前后发展看,无论是从政治斗争的立场上,还是从国家路权保障的立场上,他都是有心要站在搞运动的人一边的。但这次搞运动的人是理亏的一方,英国人的确是占尽了道理。要是朝廷好说话,和他站在一起,英国人要讨债也只能跟整个中国死磕。但朝廷是怕英国人的,他们不敢跟英国人死磕,所以就把盛宣怀推了出去。你不是说你有理嘛,那就说出来。这么一来,盛宣怀就完全焉了,就再也帮不了苏浙人的忙了,而苏浙绅商见情势不妙,理屈词穷,也只能作罢了。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1908年,中国的命运越来越走近那个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转折点。而越来越向内地纵深发展的铁路也一步一步把清政府裹挟到了它无法改变的命运之中。
四国银行借款
另外一个促使清廷最终决定抛出铁路国有政策的原因,是四国银行团的粤汉、川汉铁路借款。有了这笔借款的支持,铁路国有化在资金方面是不成问题了。这笔借款始于张之洞,成于盛宣怀。张之洞其实早就对自办铁路不抱希望,在赎回粤汉铁路时,他就再次走上了主张举借外债的老路,他认为“兴此大工,断非借款不办”。而且,他还主张“以官力压商力,以外资压内资”的政策,相机把粤汉铁路收为“官办”。
1908年,清廷任命张之洞为督办粤汉铁路大臣,并兼办湖北境内的川汉铁路。清廷是想利用张之洞大借外债的经验,希望他能继续联络洋人筹款建路。张之洞上任伊始,便派人去北京同英国议定铁路借款。在他看来,这么好的机会给英国,英国人应该感激涕零还来不及。没想到,英国人却不知好歹地想要趁机大捞一把,来巩固他们在长江流域竞争的优势。张之洞当然不想承担丧权卖国的罪名,只能拖着一把老骨头苦苦与之周旋,谈判延续了数月,却依然没有结果。
看到英国人漫天要价受到清政府的抵制,德国人乘虚而入。1909年3月7日,德华银行代表柯达士以“折扣从轻”为诱饵,同张之洞议定了“粤汉铁路借款办法大纲”。德国人的算盘是,如果它能通过借款控制粤汉铁路,那染指长江流域就指日可待了。英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光火,立刻向清政府的外务部抗议,并联合法国一起同德国对于。
张之洞觉得时机到了,与三方合作,让他们互相牵制,总比让一家独大要好。于是便与三方联络商议,最后派员与英国汇丰银行代表熙礼尔、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代表贾思纳及德华银行代表柯达士订立了《中国国家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鄂境川汉铁路五厘利息借款草合同》,共借款550万英镑,用来建造官办的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干线以及湖北省内川汉铁路干支两线(川汉铁路干线指的是宜昌至广水站连汉粤铁路段,支线指由荆门至汉阳段,共线共长1600公里),利息九厘,九五折扣交付,25年为期,以湖南、湖北两省的百货厘金、盐捐筹为抵押。
英、法两国总算得到了借款权,德国虽然失掉了独立借款权,但好歹也打入了长江流域,也该知足了。但觊觎粤汉路的,还远远不止这三家。美、俄、日三国也循迹而至。日本打算组织日英辛迪加来承办粤汉铁路工程。而美国驻华代办费莱齐则照会清朝外务部说:“中国政府必须遵守1904年对美国借款的诺言,承认美国资本家参加此项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