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湾战争-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 吨原油只需向科威特政府交纳90 美分的税金。为此,外国石油公司竟相到
那里开采、投资。从战后至1972 年间,英美“科威特石油公司”垄断着科威
特全部原油生产。据不完全统计,1946 年至1972 年,该石油公司总共开采
原油19 亿吨;从1946 年到1968 年的22 年间,就攫取利润达88 亿美元。
从1973 年起,科威特政府在同外国石油公司的斗争中,毅然采取了一系
列石油国有化措施。1975 年3 月接管了最大的外国石油公司——“科威特石
油公司”的所有股份。
科威特政府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多样化,重视提高炼油能力。
目前,科威特日炼油能力为70 万桶。它耗资40 亿美元改建和扩建了艾哈迈
迪炼油厂和阿卜杜拉港炼油厂的炼油设备。至1988 年,这两个炼油厂加上舒
艾巴炼油厂,炼油能力达2。148 亿桶,即日炼油能力为58。8 万桶。科威特炼
油产品的10 %供本国使用,其余全部出口。
科威特的天然气资源也较为丰富,储量估计为12800 亿立方米。天然气
利用率不断提高,1964 年的利用率仅为18 %,其余的都白白烧掉了。1970
年以后,利用率提高到33 %。1979 年科威特建立了中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气液
化厂,日产量达19。7 万桶。
石油收入是科威特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1987 年,石油收入达17。26 亿
科威特第纳尔(1 科威特第纳尔等于3。65 美元),占整个国民收入的87。2
%。1988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97 亿美元。
70 年代后期是科威特经济发展较快的年代。由于石油多次大幅度提价
(油价1973 年为每桶2。5 美元,1974 年上升为11 美元),科威特石油收入
猛增,从而使它成为世界上人均国民收入最高的国家。1981 年人均收入高达
2 万美元,居世界之冠,超过了工业发达的美国、日本和西德等西方国家。
巨大的石油财富使这个昔日无人问津的沙漠小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在短短的30 年时间里,科威特由原来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一跃成为最
富裕的国家。据报道,科威特平均230 人中就有一个“百万富翁”。
又据法国《费加罗杂志》1993 年7 月10 日报道,科威特解放36 个月后
的今天,人们又看到了停车场排满各种豪华轿车的壮观景象。科威特共拥有
65 万辆轿车,两个居民(包括孩子)就有1 辆轿车。科威特人的电冰箱中塞
满了各类进口食品。他们的私宅和办公室都由外籍劳动者来打扫。银行帐户
上存入了大量外币。科威特人每年平均要购4 块手表。在国家土地部门的办
公桌上,堆放着1。5 万份要求批地建别墅的申请。而且“别墅”这个词已不
再适用,他们建的实际上是十分豪华的现代化住宅。此外,科威特远不是科
威特人希望投资不动产的唯一地点。应法国使馆要求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
60 %的科威特人希望在国外获得房地产,其中有一半人希望在瑞士莱蒙湖
畔、在巴黎和在法国科特达祖尔购置房地产。
科威特人在进入石油时代之前,依靠捕虾、采集珍珠、畜牧、经商营生。
随着石油的开发,先辈们赖以生存的经济活动方式改变了。现在捕鱼业惨淡
经营,采集珍珠的活动已经消失,畜牧业日趋式微,农业始终在国民经济中
无足轻重。
进入石油时代后,科威特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石油化工为主体的
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一摩座炼油厂、天然气液化厂、石化工厂、海水淡
化厂拔地而起。金融业蓬勃兴起。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全国各地矗立着数不
清的高楼大厦,豪华别墅星罗棋布。昔日在灰尘满天的街道上蹒跚而行的骆
驼,早已被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豪华汽车所代替。
科威特是个高福利国家。科威特籍职工月工资净收入都在900 美元以
上。科威特籍公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和住房、饮水、用电
方面的补助。此外,还有结婚补助、子女补助等名目繁多的社会津贴。1988
年人均国民收入在2 万美元以上。1986 年有医生3129 名,平均400 多人,
就有1 位医生。
科威特的文化教育事业也非常发达。全国小学、初中、高中均实行4 年
制,小学和初中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88 年全国有小学、中学和各类成年人
培训中心675 所,学生37。5467 万人,教师2。8382 万人;高等院校11 所,
在校生17419 人,教师1094 人。1988—1989 学年在校注册学习人数占全国
人口的30 %。教育经费一般占国家预算的10 %。1967 年还建立了一所规模
宏大的科学研究院,直属内阁领导。科学研究院主要在石油、农业和水产资
源领域进行科学试验,对促进工农业的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合理开发石油资源,科威特从1973 年起就控制石油产量,1980 年
减至年产6000 多万吨,最近几年均维持在5000 多万吨,从而使科威特石油
可供开采200 多年。
科威特政府在70 年代中期设立了后代储备金,每年将国家收入10 %拨
为后代储备金,为科威特“石油之后”作准备,以使后代人的生活能建立在
坚实的物质和财政基础之上。据统计,至1986 年12 月底,后代储备金已近
160 亿科威特第纳尔(约合550 亿美元)。此外,科威特还有一笔总额近400
亿美元的国家总储备金。科威特政府用这两项储备金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大规
模的投资网,将对外投资作为解决未来国家收入的重要途径。
科威特人理财有方,精于海外投资,早已为国际金融和经济界人士所公
认。科威特目前在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都有大量投资。仅“科威
特投资公司”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就有6500 个网点。科威特对外投资85%
以上是通过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债券或不动产的方式进行。科威特在美国、
欧洲和亚洲的总资产一般估计为1000 亿美元。从1985 年起,科威特在国外
资本的年度资产利润收入已超过它每年石油出口收入所得的利润。据报道,
1989 年科威特海外投资收入逾80 亿美元,石油出口为70 亿美元。
科威特通过“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
财政和技术援助。该基金会已于1962 年1 月1 日起动,基金为5000 万第纳
尔,只向阿拉伯国家提供援助。随着援助规模的不断扩大,基金已增力040
倍,达20 亿第纳尔,约合73 亿美元。至1987 年6 月30 日,基金会已向63
个国家提供总额为14。58 亿第纳尔的优惠贷款,受援国中有16 个阿拉伯国
家,28 个非洲国家,15 个亚洲国家。这些贷款主要用于发展这些国家的交通
运输、能源和工农业。从1963 年开始,科威特已将国民收入的3。81 %用于
外援。
著名作家盖勒阿吉说,科威特人的第一个品性是慷慨大方。许多阿拉伯
诗人和作家都不断提到这种美德。它是和勇敢的品性紧紧连在一起的,而勇
敢是慷慨的一种表现。因此,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两种品性,那他就像一颗
光荣的明星,受到人们称赞和歌颂。诗人艾卜·塔马米在形容受他称颂的人
时,表达了这个意思。他说:
勇士的一生分成两半,
一半是他的勇敢,一半是他的慷慨。
科威特人民酷爱和平。科威特政府对外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主张在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关系。科威特是阿拉伯联盟和海湾合
作委员会成员国,积极维护阿拉伯国家团结,努力加强同伊斯兰国家的联系,
强调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里的协调与合作,
维护海湾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主张解决第三世界债务问题。
关于中东问题,科威特主张在全面、公正的基础上加以解决。赞成前苏
联关于召开中东问题的国际会议的建议,主张苏联在解决中东问题上起作
用,反对美国偏袒和支持以色列的政策。声援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民抗暴正
义斗争,承认巴勒斯坦国,并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驻科代表处升格为大使馆。
积极参预解决黎巴嫩问题,反对黎巴嫩问题国际化。就是这样一个爱好和平
的国却遭到伊拉克的无端敌视与野蛮侵略。欲知伊拉克这个国家的详细情
况,且看下文分解。'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5 1 7 Z 。 c O m'
第二章虎视眈眈的伊拉克
伊国故土曾辉煌,《天方夜谭》传四方;
争雄称霸凌弱国,树敌太多自遭殃。
位于海湾地区的伊拉克,不仅是中东地区的产油大国,而且是军事强国,
尤其是它那虎视眈眈的扩军备战的政策,对其周边国家,特别是对伊朗和科
威特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伊拉克共和国位于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及伊朗高原之间,面积44。1839
万平方公里。北连土耳其,东邻伊朗,西接约旦、叙利亚,南与科威特和沙
特阿拉伯接壤,东南濒临波斯湾。境内西南为阿拉伯高原一部分,向东部平
原倾斜;东北部为库尔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带。高原与山地间有占国土面
积大部分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绝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足百米。幼发拉底河和
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贯全境,在库尔纳汇合为夏台阿拉伯河,流入波
斯湾。海岸线只有60 公里。东北部山区属地中海式气候,其他地区为热带沙
漠气候。夏季最高温度达摄氏50 度以上,冬季则在摄氏零度左右。全年雨量
稀少,年平均降水量由南至北为100—500 毫米,北部山区达700 毫米。
“伊拉克”在阿拉伯语中是“血管”的意思。两河流域是一片肥沃的平
原,由两河及其汇合而成的阿拉伯河形成的水网,犹如人体的血管。古代阿
拉伯人因此就将这个地区喻称“伊拉克”。据海湾战争爆发以前统计,伊拉
克人口总数为1765。7 万,其中阿拉伯人占总人口的73。5%,库尔德人占21。6
%,其余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亚述人、犹太人等。阿拉伯语为官方语
言,库尔德地区的官方语言为库尔德语,国内通用英语。伊斯兰教为国教,
少数人信奉基督教或犹太教。
1968 年9 月颁布的临时宪法规定,伊拉克是“人民民主国家”。经济上
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私有制;由总统行使政府首脑职权,总统为
武装部队总司令。伊拉克国旗为红、白、黑三色旗,白色部分绘有3 枚绿色
五角星。在阿拉伯地区,红色象征革命,白色为土地,黑色为石油。3 枚五
角星象征着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伊拉克的国徽图案是一只萨拉丁雄鹰。
在雄鹰站立的匾上有阿文书写的“伊拉克共和国”字样。国徽上的萨拉丁雄
鹰图案是为了纪念12 世纪在圣战中领导穆斯林击败来自西方的十字军的阿
拉伯领袖。
伊拉克全国分为18 个省,下设县、乡、村。各省名称为:杜胡克、埃尔
比勒、苏莱曼尼亚、塔米姆、萨拉赫丁、迪亚拉、巴格达、安巴尔、卡尔巴
拉、瓦西特、纳杰夫、卡迪西亚、巴比伦、穆萨纳、济加尔、米桑、巴士拉、
尼尼微。首都巴格达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530 万,
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部,跨底格里斯河两岸,是阿拉伯世界最古老的城
市之一。巴格达原是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天方夜谭》的故乡,纵贯市区的
底格里斯河东岸有一条长十几公里的河滨公园,公园里有一座很闻名的《天
方夜谭》雕塑。早在4000 年前巴格达就是重镇,公元762 年被定为阿拉伯帝
国都城,1921 年伊拉克独立后定为首都。巴格达市内有纺织、石油提炼、制
革、食品等工业,有约100 座清真寺,旅游业发达。
重要城市还有巴士拉,它是伊拉克最大的港口,位于阿拉伯河右岸,距
波斯湾120 公里。该市始建于公元前636 年,是阿拔斯王朝时代著名的文化
和贸易中心。巴士拉市内水道纵横交错,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市北74
公里处的库尔纳是传说中的亚当与夏娃的伊甸园所在地。市内工业以石油
化工为主,市郊区是伊拉克椰枣的重要产区。
伊拉克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4700
年,这个地区就出现了城邦国家阿卡特·苏美尔王国。从公元前2000年起,
先后建立著名的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和后巴比伦王国。公元前550年被波
斯帝国所灭。公元7世纪并入阿拉伯帝国,并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文化
中心。1258年蒙古人入侵,阿拉伯帝国逐渐衰落。16世纪伊拉克成为奥斯曼
帝国的一部分。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英国和德国在伊拉克的利益冲突
日益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伊拉克成了英、土军队的战场。1920年沦
为英国“委任统治区”。
1921年8月伊拉克宣布独立,成立伊拉克王国,立费萨尔为国王。1922
年10月,英国和伊拉克签订为期20年的英伊条约,该条约确认了英国在伊
拉克的统治地位。1932年英国结束了对伊拉克的委任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后,迅速壮大的伊拉克民族民主力量与帝国主义及其在伊拉克的代理人
的斗争日益激烈。1958年7月14日,以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为首的
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费萨尔王朝,宣布成立伊拉克共和国,由卡塞
姆任总理。1963年2月,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推翻卡塞姆,建立以复兴
社会党为主的政权,任命党外人士阿里夫为总统。同年11月,阿里夫发动政
变,夺取复兴社会党政权。1968年7月,以贝克尔为首的复兴社会党军官联
合青年军官集团,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复兴党再次掌权,由贝克尔任总统。
1979年7月,贝克尔因病辞职,萨达姆·侯赛因接任总统。
根据临时宪法规定,伊拉克不设总理,只设副总理。1983年12月组成
的本届内阁成员包括:第一副总理塔哈·亚辛·拉马丹,副总理兼外长塔里
克·阿齐兹,副总理萨敦·哈马迪,1989年5月,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海拉拉
中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