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同门守敌的出逃,很快被明军斥候侦知,迅速回报祖承训(《乱中杂录》《再造藩邦志》)。祖承训见到敌人开城跑了,原本的疑心尽去。他大手一挥,史儒率领一千余名辽东铁骑一口气冲到城下。七星门的大门本来也没锁太严实,被明军几下子捣开了。大军一涌而入,松浦家的几名家臣试图抵抗,立刻便被格杀。
压制了七星门之后,祖承训让朝军在门口等着,然后吩咐史儒一马当先,杀入平壤内城,紧接着是戴朝弁部和祖承训的主力,鱼贯而入。明军选择的第一个城内建筑,是位于城市东部的大同馆。这倒不是这里的战略价值有多大,而是每次大明使者前往汉城路过平壤时,都会住在这里,明军路熟……
到了这个时候,祖承训终于放心了。他在辽东见过太多城池和堡垒的陷落,当攻方的步骑杀入内城后,守军便无法再控制局面,胜负基本上已经可以确定——祖承训甚至不再担心守军还有什么圈套。到了这份儿上,什么圈套都没意义了。任何已知战法,都不可能在这种局势下翻盘。
问题就出在这儿。
这个世界上,还有祖承训不知道的战法。
那个时代的明军,和日军一样,正处于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但两支军队攀升的科技树不太一样。日本是岛国,资源少,因此更重视火枪,也就是日本人说的“铁炮”的研发,他们制造出的铁炮小巧方便,几乎超过了同时代欧洲;而大明对这种单兵火铳的兴趣没多大,却对大炮这尊战争之神情有独钟,不断开发各种型号的大口径火炮。两支军队喜欢的尽管都是“炮”,其战术内涵却大不相同。
祖承训出身辽东,他耳濡目染的热兵器作战,大多是守城时大炮对着城外猛轰,要么是攻城时大炮对着城内猛轰,这种火炮战法无比犀利。大明骑兵的战法更有风格,虽然装备有弓箭和砍刀,但最主要的作战武器也是火枪。不过这种火枪和日本的铁炮大不一样。这种火枪长得不太像传统意义上的火枪,它的名字叫三眼铳,一般是大约一米二长的铁棍,头上三角形焊合了三、四十厘米长的三个火铳管。在作战时,骑兵冲锋进入射程后,连发三记火铳,等这三发打完,他们也就冲到了敌人面前,这纯铁铸造的三眼铳直接就是杆三棱铁锤,砸起人来非常之疼,堪比闷棍(《兵录》)。辽东军常年交战的敌人盔甲厚实,哪怕刀砍枪扎皆不能入,用这种三眼火铳去楞砸就能发挥奇效——可想而知这玩意儿有多沉重了,整个儿就是一个大铁疙瘩,近身格斗利器。
问题在于这东西下雨天就不太好使了,在没有遮挡和阵地的时候,别说弹药的干燥了,就是点火都别想。尤其还在马上,更没辙。
无论是趁夜奔袭还是强攻七星门,祖承训在他的知识范围内,已经作出了最好的抉择。我相信同时代的任何明军将领身处在此,也不会比祖承训做得更好。目前的局面,他想象不出日本人还有什么办法能够反制。
他唯一犯的错误——也是最致命的错误——是漏算了日军的铁炮。
比这还更要命的但不属于他的错误的问题——是城内的日军有遮挡和掩护,他们压根不存在辽东骑兵那种下雨天无法随时开枪的问题。他们可以随时开火,一直开火。
大明虽然跟倭寇交手多年,但倭寇不象大名的正规军有成建制的铁炮部队,即便是江浙的明军,对日本铁炮也没有刻骨铭心的认识。许仪后、郭国高等人的情报虽有提及,也缺乏直观印象,很难引起高层的特别关注,更不要说把这种战术情报传递到遥远的辽东了。
祖承训在抵达朝鲜以后,根本没有与曾跟日军交手的朝鲜军人交流过,对于日军的铁炮战术认识不足,还停留在大明炮铳的概念上。他无法想象单兵铁炮在狭窄巷道内齐射的威力。
其实此时的日军,也相当惊恐。明军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许多士兵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这种心态很常见,人对每一件事情都会有一个心理预期值,并按照这个预期来作计划。一旦发现事情与心理预期不符,人们往往会出现一段时期的心理不适——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一时没反应过来”。
比如说告诉一个学生三天以后考试,然后在第二天突然通知他考试提前了,即便这个学生已经复习好了功课,他肯定还是会惊慌失措。
每个人都会出现这种不适,但心理素质好的人会迅速恢复正常,并采取相应策略。小西行长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经历了最初的慌乱,很快便恢复了镇定。咱们已经有了计划,明军也已经入城,那还慌张个屁!赶紧动手是正格。
不得不说日军士兵的素养是相当高的。指挥官既然下了命令,很快他们便按部就班,进入预设阵地。日军铁炮手和弓弩手纷纷隐藏在大同馆附近街道两侧,藏身木屋楼台等制高点。这样有三个好处,一来隐蔽自己行踪;二来居高临下;三来有屋顶遮蔽,雨再大也不影响火器射击。
日军的埋伏部队里,既有铁炮,也有大量的弓箭手。这些弓箭手都是朝鲜人,他们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在平壤城内为日本人卖命,数量还不少,是一支由朝奸组成的皇协军。朝奸太坏了,帮着鬼子打大明天军。
平壤内城是按照大明城池的样式修建,四面城墙围成一个不规则的矩形,城内是棋盘布局。因为欠缺规划的缘故,平壤城里的房屋杂乱无章,街道十分狭窄,两侧多为一二层木屋,屋檐逼仄,宛若迷宫。明军与朝鲜军只能排成纵队前进,分别从多个街道前进。
骑兵在这里没办法奔驰,马匹没法展开四蹄奔跑,而且屋檐太低,骑士很容易会被刮伤。
当明军的大部队越过大同馆之后,日军一声令下,数百挺铁炮齐发,弓弩乱射。
在如此狭窄的街道中,突然遭遇敌人居高临下的重火力打击,再精锐的部队也要陷入混乱。明军先锋一下子被枪林弹雨淹没,平壤街头霎时血流成河。这些不幸的士兵甚至没办法转身逃跑,因为士兵和马匹在大街上挤成一团,把狭窄的街道堵得死死,进不能进,退不能退。
如果只是单纯的弓箭袭击,明军部队尚可以凭借马匹为依托,强行突破。但铁炮的穿透力远在弓箭之上,在这种狭窄街道里,无论是坐骑还是甲胄都无法阻挡。铁炮声一响,胜负便已经注定。
冲在最前面的史儒勃然大怒,他没料到敌人如此阴险。他的部队已经冲到了箕子庙,正好位于平壤城制高点乙密台的打击范围,承受的打击也特别大,瞬间就伤亡过半。
这位辽东大将掂过一支三眼火铳,观察了一下形势,发现箕子庙旁松林茂密,当即以其为依托,登高与敌人展开对射。(《再造藩邦志》、《宣祖实录》壬辰年七月三十日)
可惜昨天在顺安淋了一夜的雨,明军身上携带的火药早被湿了个精透,只有个别几把火铳还能使用,其他的全变成了铁锤头。没关系,锤头就锤头吧,能杀鬼子就是好兵器。
日军足轻一见偷袭得手,立刻一涌而上。史儒的三眼火铳精度和威力都比铁炮差,但声势惊人,他与部众死战不退,有枪的放枪,有刀的扔刀——弓箭在下雨天也大都不能用了,所以只能飞刀飞枪了。日军的近身攻势一时间居然被遏制住了,松林中陈尸累累。
可惜这种局面没维持多久,史儒的英勇表现很快就成为了战场的焦点,附近制高点的日军纷纷瞄准他,十几把铁炮霎一通乱放。史儒身中十几弹,直挺挺地跌落在地,当场壮烈牺牲。
他的同僚戴朝弁仅仅只比他多活了一会儿,同样也是中弹身亡。随即千总张国忠、马世龙也相继阵亡,他们都是在不同地点被日军狙截。明军先锋部队的指挥系统,甫一开战便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先锋官尽皆战死,失去指挥的明军士兵更加混乱,一片人仰马翻的哀鸣声。前军的混乱很快传染给了所有入城的部队,整个军队的队形大乱。隐藏在四面八方的武士、足轻也纷纷涌了出来,提刀架枪,把明军截成了无数个首尾不能相顾的小段。
祖承训在这个时候慌了,他在队列的中后方,刚刚走过七星门,暂时还没承受最大密度的打击。但枪炮声越发响亮,说明在歼灭明军先锋以后,日军的铁炮部队已经开始朝这边移动。
埋伏在牡丹峰上的日军也都纷纷抬起头来,居高临下地收割着七星门附近的明军生命。
面临绝境的祖承训,选择了为将者最失败的一条路:临阵脱逃。他拨转马头,转身就往七星门外跑,祖承训的副手张世隆紧紧跟随着主将,结果走晚了一步,身中一弹,没走出去几步便从马上跌下来,活活摔死。
主帅一逃,士兵们更加混乱,纷纷扔下武器,没命地朝城外跑去。郭梦征负责殿后,他一见城内枪声大作,败兵涌出,便知不妙,也返身逃跑。明军一溃,朝军更抵挡不住,也一哄而散。
幸亏这时候七星门还在明军的控制之下,不致于变成瓮中捉鳖的局面。祖承训和惊慌的士兵们涌出七星门,再折向西边的普通门,试图杀出一条血路。
普通门正对着普通江,附近的土地因为连日大雨河水泛滥,已被浸泡成了泥沼。先前明军入城井然有序,尚还不觉什么,这时候仓皇而出,慌不择路,许多人竟被困在泥沼里动弹不得,被随后赶来的日军杀死。
小西行长率军大出,衔尾追击,一直追出好远才得意洋洋地收兵回城。明军本来打算攻下城池再吃饭,因此炊具都捆缚在马背上,此时什么也顾不得了,铁锅饭釜扔了一路,全被日本人捡了便宜。(《宣祖实录》壬辰年七月二十六日)
祖承训退出平壤城后,一路狂奔,跑得比来时还快。一天之内,他跑了三百多里路,只身回到了安州地界。到了安州以后,他碰到了朝鲜翻译官朴义俭。朴义俭看到他失魂落魄的样子,吓了一跳,问怎么回事。
祖承训这时扯了个谎,说前头打了一个大胜仗,可惜史儒战死。现在雨下得太大了,战事无法继续,他要回大明多叫些人过来。
他为何要撒这么一个转眼就会被戳穿的谎呢?
不是顾虑个人面子,而是怕回不了国。明军进军之时,朝鲜人在晴川江和大定江搭起了两道浮桥,方便大家能南下。如果平壤兵败的消息传来,朝鲜人担心小西行长挥师北上,第一时间将浮桥拆掉,把自己退军的道路断绝。到那时候,可就全完了。所以他又叮嘱了一句:“你们千万别撤浮桥啊。”(《再造藩邦志》)
祖承训渡江之后,在控江亭等了两天,收拾败军。清点了一下,明军伤亡十分惨重,将领只有王守官、郭梦征几员还健在,幸存的部下士气全无。这些明军士兵没地方住,没东西吃,都开始骂祖承训。祖承训无言以对,谁让自己打输了呢。
明军在平壤城的损失,历来估计不一。有说三千人全军覆没,祖承训仅以身免,有说伤亡了三分之二。在半年后李如松在平壤取得大捷之后,明军伤亡报告传回义州。朝鲜国王李昖说了一句话:“之前祖总兵打了败仗,实际死伤并没多少,结果中朝却传言说全军尽墨。这次咱们别着急说,先数数清楚再说吧。”(《宣祖实录》二十六年一月十日)
据此推断,祖承训部队的伤亡并不很大。其实也可以理解,前方直接接战的部队肯定伤亡很重,但无法在狭窄的街道上展开的后续部队,是成纵队前进的,前军接战败亡,后面退出的部队应该是大部分。关键在于这是个败仗,四员带队大将战死两员,于是在明朝本就简略之极的记载里,就成了全军尽墨。
听说败战传来,柳成龙一肚子气,他殚精竭虑整顿出如此周详的补给计划,本指望明军能拿下平壤。想不到祖承训如此不争气,一下子就把买卖给赔光了。他敢怒,却不敢言,还得指望祖承训继续作战,只得拽着祖承训马头,苦苦劝说道:“将军您就算不为我们小邦着想,也得为大明想想啊。”
祖承训此时知道就算自己肯留,手底下这批士兵也别指望能继续作战,执意要走。他带人一路北撤,连义州也不进了,直接渡过鸭绿江跑回国去。
话说在义州的朝鲜王室还喜孜孜地等着前方的大捷,国王李昖在七月二十日召开了一次会议,煞有其事地吩咐平安、黄海、咸镜道的朝军都尽快动员起来,沿途追击从平壤败走的日军,尽量扩大战果。(《宣祖实录》壬辰年七月二十日)
幸亏有细心的大臣提醒,说咱们先派人去问问柳成龙、金命元两位大人,探实了胜报,再发兵不迟。李昖一想也对,结果探子还未出发,前线就传回战报:明军大败,祖承训回国!
李昖听到,有如晴天霹雳,惊得半天没说话。在他心目中,明军都是天兵天将,天兵天将怎么会输呢?呆了半晌,日本人给送来一封信。
信是小西行长写的,他在信里说平壤一战我军大捷,就好似是孤虎遇见群羊。他自诩为老虎,群羊自然指的就是明、朝联军,还说自己不日将提兵进犯,让朝鲜王室好生准备着。
其实这时候小西行长根本没有进攻的打算,四处骚扰了一下,看明军退干净了,便缩回平壤城去。
经过平壤一役,虽然击溃明军,可也让日军本来就很紧张的铁炮补给捉襟见肘。第一军团的火器消耗已到了谷底,再不补充便无以为战。再说他目前兵力尚少,勉强追击,恐怕连分驻各城的守备部队都凑不够。
更让小西行长心存忌惮的是,祖承训的到来,意味着明军正式介入朝鲜战争。这次是捡了个敌人不谙军情的便宜,下一次如何,却难说了。光靠他自己,恐怕独木难支。小西行长很快写信给宇喜多秀家,报告大明介入战争的重要情报,同时敦促他多运辎重,把一军团在各地的军队召集回来。
他写这么一封信给李昖,不过是为了恐吓朝鲜人,争取时间。
可惜李昖已经被明军的失败吓晕了头,根本不及分辨这封信中的内情,整个义州一夕数惊。
此时柳成龙还在定州督粮,不在身边,只有一位老臣尹斗寿提醒李昖道:“要不咱们派人去问问杨总兵以后该怎么办吧。”一句话提醒了梦中人,李昖连忙派了一个叫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