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统天下-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越是强大阿喇哈青森的危机感就越是强烈。

所以每一次当巴图蒙克祭出大明威胁论的时候都能够得到阿喇哈青森的认同,不过在一开始每当巴图蒙克在随后抛出鞑靼和瓦剌放弃前嫌为了蒙古人的未来共同对付大明的时候,阿喇哈青森便会犹豫不决。

大明的威胁阿喇哈青森知道,并且他也从一开始扶持巴图蒙克的时候便有心和大明进行对抗,但是像巴图蒙克说的那种直接出兵发动战争的对抗阿喇哈青森却还没有考虑过呢。应付大明的方式有很多,战争是阿喇哈青森最不愿意使用的。

犹豫不决本来便是阿喇哈青森的xìng格特点之一,特别是面对对抗大明这么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生存空间的时候,阿拉哈青森的每一步都将对自己的国家一级子民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犹豫不决。

而就是在这种犹豫不决之中,巴图蒙克慢慢的开始和阿喇哈青森平起平坐了。虽然巴图蒙克的实力比不上阿喇哈青森,但是巴图蒙克的才能却不是阿喇哈青森能够比拟的,就连阿喇哈青森手下的一些将军们都对巴图蒙克尊崇有加。

最后促使阿喇哈青森下定决心和巴图蒙克一同对抗大明的还是巴图蒙克的一句话,当时面对一直犹豫不决的阿喇哈青森,即便是耐xìng不错的巴图蒙克都有点受不了了。巴图蒙克生气的对阿喇哈青森说道:“当你五年之后下定决心的时候,即便是你我举全族之兵都不会是大明的对手。”

就是巴图蒙克这一句简单的牢sāo竟然使得阿喇哈青森下定了决心,当时听到这一句话的阿喇哈青森顿时陷入了沉思,是啊,大明毕竟和瓦剌不一样,瓦剌这么多年了一直都是原地不前。而大明却是依靠着自己广袤的疆域、数不尽的资源以及众多的人口不断强大着,现在面对大明的时候瓦剌都已经没了胜算,而五年之后还是原地不前的瓦剌即便是加上了恢复了实力的巴图蒙克也不一定是大明的对手。

到时候不管是和大明一战还是直接投降大明,千百年之后的结局都是一个,那就是蒙古人从此消失在世界之上,身为草原人的阿喇哈青森对于草原之上那些曾经有过灿烂历史现在却已经消亡的民族一清二楚,不管是匈奴、鲜卑、突厥还是契丹,这些民族都已经消亡在世间了,如果自己再这样犹豫下去的话说不定未来蒙古也将赴这些民族的后尘。

一想到这里阿喇哈青森心中的忧虑便顿时大增,他从来没有向当时一样想要打败大明,为自己的子民赢得一点生存的空间。

决心的不断积淀终于让阿喇哈青森答应了巴图蒙克的请求,两人一同抗明。

面对选择之前或许阿喇哈青森还有些犹豫,但是一旦下定了决心了,阿喇哈青森便再也没有顾忌了。

从一之前阿喇哈青森和巴图蒙克两人便已经开始在暗中进行准备了,两人一方面加强了对境内的监控,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开始搜集战争所需的战马、粮草,士兵的训练也,慢慢的展开了。

一年的时间靠着巴图蒙克的出谋划策两人的计划一直瞒过了大明的探知,而当大明要广邀天下人举行阅兵的消息传来,巴图蒙克立马下定了决心,南下就在此时。

为了毕其功于一役,此次巴图蒙克和阿喇哈青森都已经陷入了疯狂之中,两人将部落之中所有能够拿起战刀的男丁全都被强行的征调了,加在一起两人一共凑出来了五十五万大军。

此战如果蒙古败了,那么从今往后他们将再也没有崛起的机会了,但是如果获胜了,那么或许蒙古将获得一次恢复蒙元统治的机会。

两个多月前两人便开始慢慢的集结兵力了,一个月后,五十五万的骑兵正式集结完毕。并且为了保证战斗力,在之后两人来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严格训练。一直到半个月之前,巴图蒙克和阿喇哈青森放弃封锁率兵突然南下,而仅用了一天的时间便攻陷了大明的天北省。

第四百一十三章死守不出

随着朱厚照细致的查看着所有的情报,其他的得到了消息的大臣也陆续的来到了朱厚照这里,而有资格在这个时候得到消息的大臣除了内阁的所有阁臣、兵部尚书刘大夏之外就只有吏部尚书马文升了。。)而这还不是最坏的情况,最坏的情况便是大明江山从此消亡。有可能是这片大地再次被蒙古人统治,也有可能是大明灭完,然后又后代的其他人建立起另外一个汉人朝代。

“请皇上决断!”随着刘大夏说了一声,其余的大臣也全都附和。既然蒙古人已经南下了那么现在最关键的便是如何应付蒙古人了。并且考虑到战败的后果,此战不管是蒙古还是大明都只能胜不能败。

“如果你们非得让朕来选,那就死守不出。”眼光扫过每一个大臣,最后朱厚照坚定的说道。

蒙古人攻城略地的速度代表着他们的兵锋如何?当朱厚照终于确定了天北省就是在一天之内沦陷的时候。就连朱厚照都惊叹于此次南下的蒙古大军的兵锋之盛。不过在感叹蒙古大军兵锋之盛的同时,朱厚照也在心里对于自己此战胜利的信心增加了一分。

蒙古人南下的第一站最后经过多次的讨论与争吵之后选在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天北省。从整体的战略来说以天北省作为突破口十分的不明智。

首先此次蒙古人南下的最重要的目的便是打败大明,尽可能的消耗大明的力量。甚至是在有可能的时候灭亡大明。所以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蒙古人南下的突破口最好是选在陕西、山西以及北直隶这三个大明的腹地。

天北省虽然也是大明的国土,但毕竟这一片国土大明也才得到手中一两年而已。此时大明在天北省之中没有太多的汉人,没有太多的税收。而天北省的地貌也是以草原以及荒漠为主的,可以说此时的天北省对于大明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失去了天北省根本就不会对大明产生多少影响。

而蒙古人即便是得到了天北省了,那么他们下一步的进攻必将更加的困难重重。如果继续从天北省南下天南省,首先这对于蒙古人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朱厚照所规划的天北省与天南省之分依据的就是天山,在天山以北便是天北省,在天山以南便是天南省。在规划之初朱厚照便考虑过有一天会被迫放弃天北的可能,所以故意以天山为界限。

天山横亘整个西疆,即便是汉人的军队想要越过天山进攻天南都是十分的困难的,就更不要说是全都是骑兵的蒙古人了。只要到时候天南的守军能够将天山之上仅有的几个险峻关隘封上,那么蒙古人总不能翻越天山来攻吧,太不现实了。

蒙古人南下不成,东进也同样困难不少,虽然比不上翻越天山。但是面对重兵把守的甘肃以及天下第一关嘉峪关,蒙古人东进的阻力同样巨大。

嘉峪关作为守护大明北方与西方的最重要关隘,它依山而建,虽然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地势,但是在大明的营造之后嘉峪关附近所有的通道都已经被建设成了高高的关隘,攻陷嘉峪关比攻陷京城都要难上数倍。即便是蒙古人五十五万大军,但是在没有火炮的情况下想要攻陷嘉峪关胜率不超过五成。

而一旦蒙古人南下和东进的战略受阻,那么到时候损失的不单单是蒙古人的兵力,更重要的是蒙古人的士气必将慢慢消散。

士气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看不到、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存在,每一个将领都不敢忽略士气在战争之中的作用。

就像当年楚霸王项羽一样,在前期项羽军队士气高昂,所以他们所向睥睨,但是到了后来当项羽的军队士气消散的时候,即便还是楚霸王率领着军队,即便楚霸王还是那么无人能敌,但他们还是不可避免的遭遇了惨败。

而还有二战当中德国的军队,在二战的前期,德队同样横扫欧洲所向睥睨,但是当他们在东线以及西线都陷入了僵持之后,士气便开始了慢慢的消散,当士气消散到最低的时候,德队也不可避免的遭遇了兵败如山倒。

一场战争之中前线的士兵最能够预测战争的胜负,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最明白军队的生气如何,当他自己都有信心打胜仗的时候,军队如何不胜,当时当他们都开始灰心的时候,除非奇迹出现,否则军队必败无疑。

士气在某种程度之上就代表着军队的实力,如果在天北蒙古大军的士气消散了哪怕是一点,倒是他们实力的损耗也是不可估计了。

而同样的,朱厚照打算全线死守的策略考虑的第一个因素还是军队的士气。蒙古人一天攻陷天北省可见此时他们的士气是多么的高昂,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拿出百万大军出城和对方决战朱厚照都没有必胜的把握。作为防守一方的士气天然的低于进攻的一方。

不过大明还有无数的关隘,万里的长城,高达的城楼,有了这些只要前期大明能够不被蒙古大军攻破防线,当战争僵持下去之后蒙古人的伤亡将越来越大,军队的士气也将越来越低。当对方的士气跌至最低点的时候便是朱厚照选择的出击时间。

“砰”朱厚照一拳砸在了桌子之上,然后说道:“然后慢慢的等下去。”

第四百一十四章影子首辅的忧虑

现在身关大明国运的战事并不是朱厚照自己一个人可以作出决定的,刘大夏以及其他的大臣虽然都让朱厚照先决定,但朱厚照的这个决定只不过是一种先行考虑的方法而已。。)

朱厚照身为大明皇帝,大明实际的统治者,这个时候如果朱厚照率先向大臣询问计策了,则大臣们就要先自己拿主意,但是如果朱厚照先不询问大臣的话,则只能先让朱厚照先拿主意,到时候大臣们感觉朱厚照所说的主意以及方法可行了,得到大多数大臣的赞同了,则之后的战略部署就以朱厚照所说的为主,但是如果大部分的大臣都对朱厚照所说的方法不赞同的话,则就要经过另一番争论才能拿出来一个确切的应对方法。

刘大夏他们并不急于先把自己的方法说出来而是先让朱厚照说出来自己的方法这也是他们对于朱厚照在军事之上的自信。

虽然论起威望,朱厚照还无法和自己的父亲孝宗皇帝相比,但是如果是在军事领域,朱厚照的话无疑要比孝宗更令人信服了。孝宗虽然使大明不断的强大了起来,但是在军事以及战争领域孝宗却完全是一个门外汉了,在孝宗时期所有的战事一般都是大臣们负责部署的,孝宗不懂军事这也是孝宗在战争上鲜有拿得出手战绩的原因。

但是和孝宗一比,在这方面朱厚照无疑便是一个相当有权威的人了,虽然从朱厚照的处女战大同保卫战差点全歼火筛。到深入xīzàng剪除反抗势力、再到榆林保卫战,忽兰忽失温的决战,一次次的胜利造就了朱厚照在战场之上的权威。

正是因为此,即便身为兵部尚书刘大夏在心中都认为朱厚照的权威xìng是比着自己都要高的。

而朱厚照也不负众望,虽然死守不出听起来好像很让人泄气以及感觉有点懦弱的感觉,但是能够站在这里的大臣哪一个不是历经无数沧桑的,他们看待问题的本质和普通人便有着很大的不同。

即便是李东阳、伦文叙这些纯粹的文人在听了朱厚照对目前局势的描述以及自己应对方法的详细讲解之后也都认为朱厚照所属的方法确实是对大明最为有利的一种。

“不管如何我大明的军队都是以步兵为主的。即便是有全火器的铁血军以及一万玄甲jīng骑远胜于蒙古,但是面对兵锋正盛的五十五万大军他们能够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对于战局也并没有扭转之力。死守虽然保守,但却最为有效,一旦蒙古人进攻受挫退我们可以保证大明不丢失一寸国土。进我们也可以寻机歼灭蒙古大军。”朱厚照说完之后,内阁大臣伦文叙站出来附议道。

伦文叙之后刘大夏、李东阳、谢迁、马文升等人也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不过总的来说都大同小异,对于朱厚照说的暂时死守然后等到蒙古人士气低落之后在出城决战的策略也都赞同。在没有人异议的情况下应付蒙古人的策略便正式的确定了下来。

朱厚照想要御驾亲征,不过时机不是现在。现在朱厚照坐镇京师才能够更好的稳定大明以及安排前线的部署,毕竟京城距离前线已经十分的近了。

在和大臣们都商量好了之后,朱厚照从当天开始便正式开始了在乾清宫闭门不出的rì子,而早朝从昨天便已经停止了,现在每一天朝中的大小事情不是由内阁处理就是到养心殿征求孝宗的意见。孝宗毕竟才刚刚退位一年而已,对于朝中的政事处理起来还算得心应手。而朝中大部分的大臣也都是孝宗时期的老臣子,对于孝宗突然的复出也都没觉得太过突兀。

不过虽然他们觉得很正常,但是孝宗突然接管朝廷政事的事情还是开始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面对权势,这个世上没有父子亲情。早年孝宗传出来要退位的时候便遭到了朝中不少大臣的反对,一方面这些大臣是害怕孝宗退位之后自己失势。而另一方面也不乏一些耿直的大臣担心大明再次出现像英宗时期那样的祸事。不过当时孝宗执意要退位,大臣们也只能听之任之了。

但是现在突然孝宗又重新接管了政事,大部分孝宗的老臣子自然是欢心鼓舞了,就好像只要孝宗在他们就能够永保权势一样。但同样的一大批跟随者朱厚照的大臣们便开始出现了强烈的危机感。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啊,除非一公和一母。但是在权势面前就连一公和一母都别想共存,就更不要说是朱厚照和孝宗这对父子了。两位当事人心里是怎么样的没人知道。但是这个想法却是朝中大部分大臣的想法。

孝宗重新执掌朝政面临的必将是大明权势的再一次变化,而无疑危机感最为强烈的便是以伦文叙、杨延和等人为首一大批坚定支持朱厚照的官员了。

真正的大佬从来不是第427章在一起之后所商量的无外乎是一件事情,那边是分析孝宗重新执政对朱厚照以及自己带来的影响。

有人认为这没有什么,毕竟孝宗是太上皇,在他还在的情况下想要执政也没有什么的,蒙古人南下的消息虽然还没有公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