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庸不平庸-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患忧苛硕Ρ硐趾图哟罅顺迪岢叽纾残伦氨噶宋蕹灼舳SC等高端配置,但在绝大部分数据上并无任何突出之处。

每个单项得分并非最高,并不代表卡罗拉就不能成为第一。相反正是所有的表现都让人挑不出缺点,才会营造出一款面面俱到的均衡之车。

同时,丰田也明白,中庸不是平庸,从俗不能以降低形象为代价。它在产品上的布阵、价格上的布阵等方面都做了缜密的考虑,既顾及到大众的口味,又维持了丰田一贯的风格,以及在利润和销售之间保持平衡的法则。

车评说,在今天的市场氛围下,不推新车是不行的,可是新车没有多少针对性也不行,推出的新车站不住脚更是不行,因为没有冲击到竞争对手不说,反而是破了自己的锐气,伤了自己的元气。因此丰田卡罗拉虽说是新车,但又保持着对所有成熟技术的圆融,对各种指标采取中正的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全民追求创新的时候,“拒绝”创新也是一种创新。

《中庸不平庸》 第二部分 “俗”的价值

中庸的智慧,首先要求我们尊重一般的社会规范,认可大众的一般观点。对于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迎合大众的口味首先是出于营销的考虑,针对大多数的消费者群体作出自己的产品策略,才能获得最大的市场成功。为人处世虽然与市场营销不同,但同样也需要先保持一份“从俗”之心。

从俗,是自我保护的前提。只有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至少也要有基本的认同,才能有效地融入这个社会,才能成为社会或集体的一员。

公司里的新人,首先要做的当然就是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以及公司中流行的处理问题的风格,并且立即改造自己,使自己适应并符合这种文化和风格的要求;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也应当先了解现在的社会风气,各种或隐或显的规则,包括一些“潜规则”。

从俗,首先要对“俗”采取一种理解或者同情的态度,至少应当认识到它存在自然有它存在的理由。无论是在书本里还是课堂上,我们所学到的都是“理想状态”,即使接触到丑恶的现象,也是“理想”的丑恶现象:从头到脚都是丑恶的,又或者是善恶极其分明的。因为理论的推演,肯定照顾不了太复杂的事实,只有把事情从现实中抽离出来,才能进行学理的分析。而这种抽离,就容易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也会使我们头脑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概念、定理和断言。一旦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现实,就往往会发生“理论失灵”,导致思维混乱。

所以,进入社会的第一件事,就应该是抱着虚心的态度,去了解大众的所思所想,和他们面对问题时候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俗”的合理性和它的价值。

小张是某大学的高材生,在学校时非常优秀,既是“高级别”的学生干部,还是班上的学习尖子,每年都拿最高等级的奖学金,各种资格证书也考了一大堆。毕业以后,他经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基层的国家机关工作。结果上班第一周,他就感受到了与学校时候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氛围。

到单位报到以后,科长把他领到自己的位子,说:“你先熟悉熟悉这里的情况吧!”然后就出去忙别的去了。小张一头的雾水:既不交待工作内容,也不提供材料文件,怎么熟悉情况呢?来报到之前,他憋了浑身的劲,下决心要努力工作,一定干出个样子来,可是现在就像用尽全力的拳头打进了棉花团,那个难受劲就别提了。

慢慢地,小张发现这里的一切都和自己的想象不一样。例如,所有的人做事都是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即使再紧急的事情也引不起多大的动静。又如,这里的人非常重视级别,级别不一样,待遇不用说,就连说话的'奇'方式和做事的'书'风格都不一'网'样。还有,程序特别重要,为了走完程序,有时候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他们还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最重要的,许多同事对待群众有点“粗鲁”,说话高声大气,还经常说粗话。这些在小张看来,都是很难理解的。

虽然如此,但是小张仍然保持虚心谨慎的态度,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对谁都不抱成见,努力使自己尽快融入集体。他渐渐发现,这些在他看来是“俗”的东西,都有它不得不如此的理由:做事慢条斯理能够维持正常秩序和保持头脑冷静,而且越是出现突发事件越不能慌里慌张;重视级别既可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使责任和权力十分清晰;讲究程序不但是依法行政的要求,还使一切事务都有章可循,避免了扯皮和推诿。而他原来最不能理解的,看似粗鲁、豪放的工作作风,恰恰是和基层群众保持亲近的秘诀。

现在,小张也成了一个“俗人”:做事稳稳当当,尊重比自己级别高的人,对程序一丝不苟,偶尔也说粗话、开一些“格调不高”的玩笑。不过,他的内心并未忘记自己所受的教育,也没有丧失自己的理想。尽管工作中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小张明白,只有先“从俗”,才能安身立命,然后才谈得上理想和抱负。

中庸讲的从俗,不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而是承认“俗”的价值,强调认同大众、归依大众的必要。中庸思想认为,只有首先认识到通行价值观的意义,才有资格、有能力去改造和发展它。从俗,是创新的前提和准备。

《中庸不平庸》 第二部分 君子处人之道

和而不流

《菜根谭》里说:“做人要脱俗,不可存一矫俗之心;应世要随时,不可起一趋时之念”,意思是说,做人应当对世俗保持一份超越,但也不能愤世嫉俗,试图以自己的一己之力去矫正世俗规矩;对社会的时尚风气要随和顺应,但也不能为了迎合别人的好恶而丧失自我。

这句话所体现的,就是《中庸》里提出的“和而不流”的处世交友之道。

《中庸》认为,君子懂得与人和睦相处,会主动适应环境,善于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和谐相处,善于维护良好的公共形象和人际关系。但不会无条件地屈服于潮流,不会抛弃自己的主张和原则,更不会与丑恶的现象同流合污,而是坚持自己的品格和操守,保持人格的独立。

与此相类似的,《论语》中还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说法,讲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为什么要“和”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欲望,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我们所接触的各式人物,不可能完全符合自己的理想和要求。应该努力了解别人的情感、欲望,多做换位思考,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以随和的态度与人相处。即使别人真有过失,真有缺点,也要尊重别人的个性,照顾到彼此的面子,尽可能地维持相对稳定的关系。假如一贯凌颜厉色,一味指摘人家的过错,即使自己的意见正确,也会引起强烈的反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能够做到尊重别人,以和待人,就是直率地批评起别人的缺点来,对方也一定会觉得如沐春风,思想上容易接受。

“和”的同时,也要注意“不流”。对待朋友,虽然大家互相之间关系很好,无话不谈,可是并不意味着事事都随大流,没有个人的主见。对待文化素质、社会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要待人和气,平易近人,不能摆架子,不能心存优越感,但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质和品格。

春秋时候的柳下惠,品质高洁,人格高尚,是历史上少有的道德操守上的完人。可是,他并不以圣人自居,标榜超凡脱俗,反而十分随俗。

史书记载,他“不羞污君,不辞小官”,在昏君手下做官,并不感到羞耻,如果给他个很小的官职,也从不推辞;可是“进不隐贤,必以其道”,如果做官就会竭尽全力,展示自己的才能,但一定按照自己的原则办事,不会逢迎不良的风气。更为可贵的是,他与普通的老百姓相处,跟粗鲁的庄稼汉打交道,总是高高兴兴地不愿离去。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即使一丝不挂地坐在我旁边,也不可能污染我啊!”

是啊,你是你,我是我,我们和谐相处,又各自保持人格的独立,这不就是“和而不流”吗?所以孟子称赞柳下惠是“圣之和者”,就是圣人中能够与别人和谐相处的人。

有的人对自己估计过高,刚赚到第一桶金就觉得自己是未来的世界首富,刚做了个芝麻官就觉得自己成了民之父母,刚写了两篇文章就想拿诺贝尔文学奖,对他周围的人总是采取俯视的态度,目空一切,好为人师,一出口就要指导别人,教育别人,wwω奇書网到处介绍自己的“经验”, 仿佛世界上就他一个成功人士。这样的人,“不流”是“不流”了,可是离“和”的要求差得太远。

像柳下惠那样的人,一心想着做好自己的事,对别人没有太高的要求。即使和品德能力不佳的人合作共事,他也不觉得羞耻,即使与地位低下的人相处,也不觉得辱没身份。原因在于他不会因为跟着昏君就干坏事,也不会因为混迹于平民就变得粗野。别人的品质如何,与他没有关系,因为他的修养到了家,不会因为外物的影响而变质。

既做到“和”,又做到“不流”,是人生的大境界,体现了做人的层次。

《中庸不平庸》 第二部分 中庸者不是“愤青”

“和而不流”还是对付小人的诀窍。

《菜根谭》里说:“休与小人仇雠,小人自有对头;休向君子谄媚,君子原无私惠。”不要和小人死碰,小人作恶多端,自然会碰到他的对头;也不要向君子献媚,因为君子不会因此而对你更好。

一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对看不惯的人和事可称得上是“嫉恶如仇”。不管这事跟自己有没有关系,也不问青红皂白,马上“义愤填膺”,声称与之“不共戴天”,好像自己对天下都负有义务,丑恶的现象都归自己来扫除。网上把这种人称为“愤怒青年”,简称“愤青”,实在是很形象。

中庸者不是“愤青”。清代金兰生所编《格言联壁》中讲到如何对待小人时说:“小人固宜远,然断不可显为仇敌”。对小人不亲近,但是也不公开结为仇敌,洁身自好,明哲保身。《菜根谭》还谈到,在对待小人的时候,难得的是做到“不恶”,因为对这样的人,恶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互相谩骂攻击解决不了问题,再说你恶也恶不过他,反倒自降身价,白费气力。

离开小人,揭露小人,祛除小人,需要等待时机,需要充分准备,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合适的执行者。如果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就与小人公开决裂,反而容易受到攻击,事情做不成,自身却遭到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对待小人,就要在不与之同流合污的前提下,保持表面上的和气。

有一个“阳货欲见孔子”的故事,最能说明这种对付小人甚至是敌人的办法。

阳货是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也是实际掌握鲁国政权的人物,气焰熏天而且图谋不轨。当时,孔子在鲁国的名声很大,各派政治力量都想把孔子争取到自己的阵营中,阳货也不例外,可是孔子却不为所动,专心在家研究学问。

有一天,阳货到孔子家里去,孔子提前得知了消息,躲开了,可是阳货送了一只烤乳猪给孔子家。按照当时的规矩,“来而不往非礼也”, 孔子也必须到阳货家里去回拜。

孔子虽然得罪不起阳货,却也不甘心和他发生什么往来,背上和乱臣贼子交往的恶名,给政敌留下攻击自己的口实。他想了一个主意,趁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这样既不缺礼,又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不料,半路上却和阳货撞上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你这么有本事却不施展,听任国家混乱,这难道是仁吗?”

孔子没有办法,只好敷衍说:“不是。”

阳货又说:“你这么喜欢参与政事,却又屡次错过机会,这难道是智吗?”

孔子说:“不是。”

阳货紧逼:“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啊。”

孔子说:“好好,我会去做官的。”

从孔子的内心来说,对阳货是深恶痛绝的,可是他没有力量去遏止,所以尽量避免与之发生直接的冲突,维持表面上的正常关系。虽然孔子口头上说要去做官,实际上在阳货把持朝政的时局下,他始终是独善其身的态度。

在现代,和而不流的典范是周恩来总理。

文革期间,一批批功勋卓著的老干部被接连打倒,全国一片混乱,林彪、四人帮的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周总理本人。如果周恩来总理锋芒毕露,以战争时期冲锋陷阵的方式解决问题,肯定会落得跟彭德怀、刘少奇等人一样的结果,那样中央就失去了激进政策的缓冲带,将给中国带来无穷的灾难。

周总理没有那样做。他用尽浑身解数,与林彪、四人帮相周旋,在表面上对林彪和中央文革小组都比较尊重。在中共九大的会场上,他甚至亲自为林彪引座。要知道,在井冈山时期,林彪只不过是一个小连长,而那时的周恩来已经是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了。

在一团和气的背后,是极其坚定的原则性。周总理由于首先保护了自己,所以才能保护数不清的老干部和普通群众,才能使千疮百孔的中国度过劫难,给后来的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了条件。

可见,在矛盾冲突不尖锐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人为地激化冲突,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和而不流不仅是自我保护之道,也是强者之道。

话又说回来,君子也好,小人也罢,都不过是一时的判断,并不见得完全准确。即使确实是小人,也未必没有他的好处。保持基本的和谐,也可以防止以偏概全,一棍子把人打死。事实上也不可能存在完全的“君子”和绝对的“小人”,所以趋炎附势和愤世嫉俗都是没有必要的,和而不流才是中庸之道。

《中庸不平庸》 第三部分 非正式组织

中立才能自立

《中庸》谈到强者的标准,第一条是“和而不流”,我们上一章已经谈到,第二条叫做“中立而不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