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并未远去的背影-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旗于国中,申天讨于禹域。驱除强寇,四万万具有同心;诛戮神奸,千百年同兹快举。”'3'这里,完全将日蒋并举,同作为讨伐诛戮的对象。1936年5月25日致阎锡山信中,则写道:“侧闻蒋氏迫先生日甚,强制晋军二度入陕,而以其中央军监视其后,是蒋氏迄无悔过之心,汉奸卖国贼无与为匹,三晋军民必有同慨。先生如能与敝方联合一致,抗日反蒋,则敝方同志甚愿与晋军立于共同战线,除此中国人民之公敌。”'4'这封致阎锡山的信,虽云“抗日反蒋”,但其实核心是想联阎反蒋,离间之“谋略”,毫不隐晦。当然,给阎锡山写这样的信,也有点“穷猿奔林,无暇择木”的意思,用俗话说,就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阎锡山不是张学良、杨虎城,没那么容易被“统战”。在中共党史上被大书特书的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也是将“抗日”和“反蒋”并举的。会议通过的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中,仍强调:“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5'。会议通过的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也强调:“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聚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6'
可以说,如果不放弃“反蒋”,就不可能占据政治和道德的制高点,也不可能想象国共会有第二次“合作”。当然,共产党及其军队的合法化也无从谈起。在“谋略”上,变“抗日反蒋”为“逼蒋抗日”,才真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而促成这种转变的,则是共产国际于1935年7月25日至8月20日在莫斯科召开的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通过了建立更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议,指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应建立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季米特洛夫在会上就此问题做了政治报告。在会议期间的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会议精神起草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该宣言于1935年10月1日发表于在巴黎出版的中文报纸《救国报》上。这份宣言说:中国共产党再次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都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其时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是王明。大概因为王明的关系,这《救国报》在1949年后很少被人提起。我手头只有1994年版的《辞海》,查了一下,居然没有“救国报”这一辞条。其实这份报纸在中共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该报是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巴黎反帝大同盟机关报的名义,于1935年5月在巴黎注册发行的中文报纸,编辑部设在莫斯科。它不但面对欧洲华侨宣传中共的政治主张,在中国国民党统治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因为它可以从巴黎进入国民党统治区。刊载了《八一宣言》的《救国报》传到国内,就对北京、上海等地的中共地下党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救国报》后改名为《救国时报》。1937年6月13日的《救国时报》,以整版篇幅刊载了毛泽东与斯诺的谈话,并配发了毛泽东的照片。此举当然意义重大。王明、李立三、吴玉章等先后是该报负责人。1938年2月该报停刊。
毛泽东“抗日反蒋”的策略,与共产国际的精神和王明们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布的《八一宣言》,显然有着距离。1935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张浩(即林育英,林彪堂兄)从苏联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对共产国际的精神,毛泽东一向持有异议。但此次却没有做太激烈和太长久的抵抗。究其原因,应该是共产国际的精神比他的“谋略”更有利于中共的生存和发展。张浩回来数月后,毛泽东便开始根据共产国际的精神调整统战策略。1936年5月5日,毛泽东、朱德联名向南京政府各党派、各团体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通电倡议:“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在全国范围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体办法。”在这份通电中,国民党既然成了“兄弟”,当然也就不会再弹“讨蒋”、“反蒋”的旧调了。过去谈到蒋介石时,总是称之为“蒋贼”,现在则称之为“蒋氏”。“这一字之改在全国社会各界产生巨大反响。”'7'
1936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决定在党内发布“秘密文件”。9月1日,该“秘密文件”以《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为题在党内发布。指示强调:“目前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帝,所以把日帝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我们目前中心口号依然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8'
应该说,原先的“抗日反蒋”这一“谋略”实在谈不上高明,而“逼蒋抗日”这一招,才真是既妙又狠。
二
“逼蒋抗日”的真正目的,是迫使蒋介石承认共产党及其军队的合法地位,不再来“剿”。这一招,关键在一个“逼”字。这“逼”,当然要从多方面进行。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在军事和政治两方面“合逼”。军事方面,则主要是做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工作,终于导致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迫使蒋介石放弃对共产党的“剿”、承认共产党及其军队的合法地位、与共产党进行第二次合作的最直接、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因。
但政治方面的“逼”也是卓有成效的。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在北平、上海等大城市进行,而又以上海为中心。历史上其实有太多的偶然和巧合。也正是在1935年,日寇的魔爪从东北伸进了华北,企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州国”,进而侵占全中国。亲日派汉奸则在华北策动什么“五省自治运动”,河北东部甚至成立了由日本操纵的傀儡政权。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全民的抗日热情汹涌澎湃。恰在这时,巴黎的《救国报》发表了以中共中央名言发布的“八一宣言”。这宣言传入国内,对民众的抗日热情则如火上浇油。对于北平和上海等地的中共地下党来说,这“八一宣言”更具有指令性的意义。“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后,潜伏在北平、上海等地的中共地下党,实际上便失去了与中共中央的联系,无由知道中央的精神,因此也不知如何行动,当他们在《救国报》上看到中共中央的宣言时,其心情的激动可想而知。夏衍对此有如下回忆:“新‘文委’组成后不久,大约在十月下旬,我在史沫特莱处得到一份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在一九三五年十月一日的这张报纸上,以专载的形式发表了一份题为《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的文件,文件后面签署的是: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由于这个文件是八月一日签发的,所以后来就叫作《八一宣言》。这个宣言第一次以党中央名义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政治口号。这对我们来说,也正是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之后第一次得到的中央的指示。这之后不久,我们又从南京路惠罗公司后面的一家外国书店里买到了一份九月份的第三国际机关报《国际通讯》(英文版),这上面登载了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二十日举行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长篇政治报告,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式,提出了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工人阶级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和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建立反帝国主义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于是,“正像大旱遇到甘露,‘文委’成员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了《八一宣言》和季米特洛夫报告,然后分别向各联和所属单位的党员进行传达。这在思想上是一个很大的转变”'9'。
潜伏在北平、上海等地的中共地下党,于是便按照《八一宣言》的精神行动起来。人们都知道,1935年12月9日,在北平爆发的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是中共地下党策动和领导的。但北平的中共地下党一开始却又并不是受陕北的中央指示行事的。他们是在从法国传来的《救国报》上读到《八一宣言》,才决定如此这般地大干一场的。北平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强烈地推动了全国的“救国运动”,在上海产生的影响尤其巨大。北平学生运动之前的11月16日,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出版,在上海首先唱响了“救亡曲”。北平学生运动之后的12月12日,马相伯、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陶行知、李公朴、金仲华、钱俊瑞等280余人联名发表了《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于是乎,上海群众性的“救国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12月19日至20日,复旦大学等大中学校的学生8000余人,仿效北平学生,在寒风冷雨中连夜游行,并向市政府请愿。12月21日,沈兹九、史良、王孝英、胡子婴、杜君慧、陈波儿等人发起成立了“上海妇女界救国会”。紧接着,“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上海学生界救国会”、“上海职业界救国会”、“国难教育社”、“上海工人救国会”、“上海各大学教授及上海电影界等救国会”相继成立。值得强调的是,“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也于1936年5月29日在上海成立。在各界“救国会”成立的基础上,“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全救会”)也在上海成立。193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召开了“全救会”成立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近70人参加了会议,其中有沈钧儒、章乃器、王造时、史良、沙千里、钱亦石、钱俊瑞、胡子婴、潘大逵、高士其、黄敬、刘江陵、刘清扬、段君毅、吴祖贻、何思敬等。沈钧儒任大会主席。会议选举了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邹韬奋等40余人为执行委员,又从中推选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史良、沙千里、王造时等14人为常务委员。'10'
“救国会”名为民众自发组织的“救国团体”,但自始至终都在中共地下党的直接或间接的领导之下。以1936年4月下旬,冯雪峰受中共中央之命,从陕北到上海为界,中共地下党对上海群众性“救亡运动”的领导分为两个时期。在此之前,可以说是地下党在《八一宣言》的号召下,自发地介入运动,力求对运动施加积极的影响;在此之后,则是地下党根据中央指示,更明确更具体也更有力地对群众运动进行组织、引导和领导了。周天度在《救国会史略》'11'一文中说:“救国运动的最初发起者和参加者,主要只是一小部分具有正义感的爱国的知识分子。但不久以后,就有各阶层各党派的人参加。由于国民党残酷的白色恐怖,和王明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当时上海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几乎遭到彻底破坏,许多共产党员如胡乔木、周扬、钱亦石、柳湜、金钟华、曹亮、周新民、邓洁、顾准、张执一、王新元、王纪华等为了抗日救亡参加了各界救国会,成为其中的骨干,他们把党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带了进去,这样就大大加强了救国会的力量。救国会成立后,上海几次大的群众示威游行的组织者,都是共产党员。救国会成为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团结广大群众进行抗日民主运动的最好组织形式,对党起了很好的掩护作用。”王翰在《“一二·九”运动后上海地下党工作路线的转变》'12'一文中则回忆道:“‘一二·九’运动以后,文委决定抽出我和左联的何家槐组成领导本系统学生运动的班子,把各联的学生关系都集中在我们这里。以后,胡乔木、陈家康、张执一、雍文涛和蒋南翔也先后参加过这一工作。这个班子实际上成了文委(临委)的学委。据说刘少奇是‘一二·九’运动以后到北方局工作的。一九三六年初,他派人(传说是黄敬)来上海联系工作。刘少奇认为上海便于联系华中、华南,上海地方大,便于掩护。他主张把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和全国学联设在上海,并提出把‘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旗帜打出去。后来救国会就是用这个口号发动群众,在全国影响很大。以后,张申府教授等和北平、天津的学生代表就来上海联系了。刘少奇在一次闲谈中提到:他在北方局,还管着上海呢。中共中央定下了“逼蒋抗日”的方针后,就在军事和政治两方面开展工作。军事上的“逼”,是终于使得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兵谰”这种十分极端的方式。政治上的“逼”,则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各界群众走上街头,更发动学生到南京请愿。而发动群众的工作,则通过“救国会”进行。
游行、请愿、示威,是“救国会”基本的“救国方式”;口号、宣言、歌曲,是“救国会”主要的“救国手段”。夏衍回忆说,北平的“一二·九”事件发生后,“十二月十九日晚,正在筹备中的上海学生救国会立即在复旦大学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从二十日起,上海全市学生罢课,到国民党市政府请愿(实际上是示威),参加的学校有:复旦、暨南、大夏、同济、交大、光华、两江女校等十五个大中学校,人数在七千人以上。在十二月的寒夜中把市长吴铁城包围了两天一夜,直到吴铁城同意学生们的要求为止。”'13'“救国会”尚在“筹备中”,“救国运动”就有如此力度,“救国会”成立后,“救国运动”之威力就不言而喻了。“从救国会成立以后,三月八日、三月三十日、五月九日、五月三十日等纪念日,每次都举行规模相当大的游行集会,譬如‘三八’国际妇女节举行的救亡反日大示威,参加的男女群众总在一万人以上。因为当时救国会已成为带有政党性的全国性组织,和全国各省市的救亡组织都有联系,也有不少地区派代表常驻上海参加。”'14'
关于“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