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哲学辞典-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好感之处(参阅《论中国》条目)。他根据中国戏剧《赵氏孤儿》改编为
一部法国悲剧《中国孤儿》,以成吉思汗为主角。剧情十分感人。1755 年8
月20 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次演出,非常成功。当时的观众深为赞许,自始
至终掌声不绝。

本书主要特点有二:首先是突出地反对基督教,特别是天主教,反对宗
教狂热带来的愚昧迷信与迫害无辜;其次是强调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认为
只有这种一切从合理的理性出发的思想意识才能为人类带来一线曙光。阅读
这本书,从作者伏尔泰在思考问题时注意从合理的理性出发、不圃干一切固
有的成见、探索真理、敢于面对现实为理想而斗争的精神中吸取教益,对于
我们认识现实,寻求真理,采取合理行动是有裨益的。

王燕生

1982。12。1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出版说明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
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
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
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
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要需赘
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
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 年至1989
年先后分五辑印行了名著二百三十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
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
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共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
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
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
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91 年6 月

哲学辞典(上册)
A
ABBE 阿贝 (修道院长)
“您往哪儿去,阿贝先生1?? 。”您可知道阿贝的原意就是父亲吗?②
您若是作了阿贝,可就为国效劳了;那一定能做出一个男子能够做的最好的
事儿来;国家又从您这儿多添一个会思维的生灵。这件事倒还有点儿神圣的
意思在内哩。
可是倘若只是由于剃了发,穿一件披肩,一件短袍,终日期待着一项微
薄的收入而做了阿贝先生,那可就配不上阿贝这个称号了。
从前的僧侣是把阿贝这个称号奉献给他们所选出的院长,阿贝就是他们
教门里的父亲。日久天长,阿贝这个名称所指的对象变化多大呀。教门里的
阿贝本是一帮穷人的头儿,可是教门里那些贫苦父亲从那以后却有了二十、
四十万里弗尔③的年金了;今天在德国还有些教门里的“贫苦”父亲竟拥有一
团人的警卫队呢。
一个穷人曾经宣誓安分守贫,结果却是君王一般!我们曾经说过,还要
再说千百遍:这种情况是令人发指的。国法不容这种滥用职权的行为,教会
也为之愤愤不平,而那些无衣无食真正贫苦的人都在阿贝先生门前向天呼
冤。
但是我听见意大利、德意志、弗兰德、勃良第的阿贝先生们都说了,为
什么我们不积累些财富和荣誉呢?为什么我们不能称孤道寡呢?那些主教们
都是孤王寡人啊!他们原来也跟我们一样穷;他们发了财,升了宫,其中一
位地位比国王还高;我们也来尽量效法他们吧。
先生们,你们有理,侵占世界吧;世界是属于霸占它的强者或能手的;
你们曾经利用过无知,迷信和愚昧的时代来剥夺我们的遗产,践踏我们,用
我们的血汗来自肥。理性到来的日子,你们就发抖吧。
1 ①您往哪儿去,阿贝先生?往姑娘们那儿去? 怎么着?您模着黑儿去? 您又要去碰钉子去,明白吗?
(当时的歌谣)——乔治?阿弗内尔
② 阿贝Abbé,法语原意是修道院长;伏尔泰在“修道院”一文中曾说明这一字源;拉丁语和希腊语作Abbas,
叙利亚语和迹勒底语作Abba,由希伯来语ab 而来,ab 的意思就是父亲。本文用这个字,有双关的用意,
所以此处音译阿贝。——译者
③ 里某尔(Livre),法国古金币名称。——译者
ABRAHAM 亚伯拉罕
第一节
亚伯拉罕经历中有关神圣的事迹,我们只字也不应该提,因为圣书已经
都谈了。属于世俗历史范围的事,有关地理、时序、风俗、习惯的事,我们
也只能用恭敬的笔法来谈,因为这类风俗习惯与圣史部有联系,犹如条条小
溪,保存着它们的源泉的什么神圣的东西一样。
亚伯拉罕虽然生在靠近幼发拉底河地区,为西方人倒是开辟了一个伟大
的时代,却没有为东方人留下什么,然而他在东方本来跟在我们这里一样受
人尊敬。伊斯兰教徒只是从他们的纪元起才开始有确切的纪年。
时间科学,完全湮灭在伟大事件发生的地方,却终于来到了我们的国土,
而在我们这儿这些事情又没有人通晓。我们对于幼发拉底河、约旦河和尼罗
河一带发生的事件争论不休,现在做了尼罗河、约旦何和幼发拉底河主人的
那些人却坐享清福,无所争论。
我们所说的这个伟大时代就是亚伯拉罕时代。关于他的出生年代,我们
有不同的看法,其间相差六十年。以下就是根据记载来计算的:
“他拉活到七十岁,生亚伯拉罕、拿鹤和哈兰。”①
“他拉共活了二百零五岁,就死在哈兰。”②
主对亚伯拉罕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老家,往我所指示你的地方
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的父。”③
依据《圣经》原文,显然他拉是在七十岁时有的亚怕拉罕,在二百零五
岁时去世,而亚伯拉罕在他父亲死后立即从迎勒底出走。他离开他本地的时
候正好一百三十五岁。这也差不多就是圣艾蒂安④在他向犹太人发表的讲演词
里所表示的意见。可是《创世记》又说:
“亚伯位罕出哈兰的时候,年七十五岁。”⑤
这就是关于亚伯拉罕年龄问题争论的主要点,因为还有许多其他问题。
怎么会说亚伯抹罕有一百三十五岁,同时却又只有七十五岁呢?圣热罗姆和
圣奥古斯丁①都说这一难题是解释不通的。本笃会教士加尔梅②承认这两位圣
徒井未能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创世记》称亚伯拉罕为老大,因而是长子,
加尔梅却以为倘若说他是他拉最小的儿子,难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创世记》说亚伯拉罕是他父亲七十岁生的,而加尔梅却认为是一百三
十岁生的。这样一种调和的说法曾是争论的又一个新主题。
原文和注释使我们困惑不决,最好的办法就是信奉而不争论。
① 见《创世记》11 章26 句。——伏尔泰
② 同上书11 章32 句。——伏尔泰
③ 同上书第12 章第1 句。——伏尔泰
④ 圣艾蒂安(Saint…Etienne),基督教最初殉教者,在耶路撒冷被人用石击毙。 ——译者
⑤ 《创世记》第12 章第4 句。——伏尔泰
① 圣热罗姆(SaintJérome,331—20),一译耶柔米,拉丁教会神父,坚决的护 教者,圣经拉丁文版的译
者。圣奥古斯丁(Saint,Angustin,354—30),拉丁教会著名 神父。名著有《上帝之都》、《忏悔录》、
《圣宠论》。——译者
② 加尔梅(AugustinColmet,1672—757),法国本笃会学者,生于哥麦尔锡左 近。——译者
这些古老的时代,无时不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依照莫雷里③的说法,
关于上帝自己口授的历史,我们就有七十种纪年学说。从莫雷里以来,又形
成了五种调和圣书原文的新方式:因此,这就使关于亚伯拉罕争论的次数和
圣书原文中所说亚伯拉罕从哈兰出走时的岁数是相等的了。而这七十五种学
说中,就没有一种正确地告诉我们哈兰这座城市或村庄到底是怎么个地方,
也没有告诉我们哈兰到底在哪儿。在这些争论的迷宫里,又有什么线索把我
们从原文第一节引领到末节呢?只有忍耐吧。
圣灵本来就不打算教授我们纪年学,也不想教授我们物理学、逻辑学;
他只想使我们成为畏惧上帝的人。我们既然什么也无从理解,也就只好唯命
是听了。
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怎么会又是他的妹子?这也很难解释清楚。撒拉九
十岁时,正怀着以撒,由于美貌绝伦,被基拉耳王亚比米勒①劫去,亚伯拉罕
明明对基拉尔王说:“她其实是我的妹子,她与我是同父异母兄妹,后来作
了我的妻子。”②《旧约》根本就没有告诉我们撒拉怎么会是他丈夫的妹子。
本笃会教士加尔梅,判断力强,眼光敏锐,是有口皆碑的,但他却说撒拉很
可能是亚伯拉罕的侄女。
在迦勒底,这件事可能不算是乱伦,在它的邻邦——波斯也不算是乱伦。
风俗随时随地而变易。我们可以设想亚伯拉罕,偶像崇拜者他拉的儿子,在
娶撒拉时,不论后者是他妹子也好,或是他侄女也好,他仍是一个偶像崇拜
者。
教会的几位神父都不大谅解亚伯拉罕,因为他曾经在埃及对撒拉说:“埃
及人一看见你,他们就要杀我,把你抢了走。求你说,你是我妹子,使我因
你得平安。我的生命也因你而得活。”③她当时只有六十五岁。既然二十五年
后她有一位基拉耳王作情人,更年轻二十五岁时,她当然也能引起埃及法老
动了心。实际上,这位法老劫夺了池,就像后来基拉耳王亚比米勒在沙漠地
带劫夺了她的情形一样。
亚伯拉罕在法老宫中获得许多礼物,“许多头公牛、羊羔、公驴和母驴,
许多匹骆驼和马,许多仆人和婢女。”这些礼物,为数很可观,证明那时法
老们已经都是相当大的国王了。埃及这个地方已经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了。但
是要使当地能够住人,要在那里建设城市,一定曾进行浩大的工程,引尼罗
河水流入许多沟渠。尼罗河每年泛滥四五个月,两岸一片汪洋;一定曾使那
些城市地基比沟渠至少高出二丈。这样巨大的工程似乎需要很多世纪才可完
工。
在洪水泛滥与我们确定亚伯拉罕在旅行埃及的那个时代之间,只相隔了
四百年。这个民族必定是心思灵巧、勤劳不倦,因而才能在这么短短的时间
内,发明了那些技艺和种种科学,制服并疏浚了尼罗河,改变了全国面貌。
甚至很可能有若干座巨大金字塔那时已经修筑好了,因为我们看见,在不久
③ 莫雷里(LouisMoréri,1643—680),法国渊博的传记学家,著有《历史辞典》 一书。——译者
① 亚比米勒(LeroideGérareAbimélech),圣经中人物。是基甸(Gédéon) 之子,绞死他的众兄弟后,做了
以色列法官;在巴勒斯坦底比斯城被围时,被人刺杀。 ——译者
② 见《创世记》第20 章12 句。——伏尔泰
③ 见《创世记》13 章13 句。这里依据伏尔泰引述的法译文参考汉译《旧约》译 出,故与汉译《旧约》词
句略有出入。——译者
之后,用香料殓尸的技术已臻完善;而这些座金字塔本来不过是用极其隆重
的仪式奉安国王遗体的陵墓。
既然三百年前,也就是说,在挪亚逃避洪水泛滥的希伯来时代一百年后,
亚洲人曾经在示拿平原建造一座塔顶通天的高塔①,一般认为金字塔很古老这
种意见是相当正确的。圣哲罗姆在他关于《以赛亚书》的注释里说,上帝降
临毁坏这座塔的时候,这座建筑物已经修建四千步高了。
姑且设想,一步只有二尺半长,四千步就合一万尺;埃及金字塔大约只
有五百尺高,因此这座巴别塔比金字塔要高二十倍。兴修这样一座建筑物,
要许许多多的工具才行呀!一定是百工齐施、共襄盛举的了。注释家们便从
而断定当时的人类比我们现代各民族的人更无比魁伟、有力和灵巧。
以上就是我们论到亚伯拉罕,涉及技艺与科学时所能注意到的问题。
说到他这个人,他倒的确是一位伟大人物。波斯人、迦勒底人,都声称
他是属于他们的。波斯古教从远古时代就把他称为吉什…伊伯拉罕,米拉…伊
伯拉罕①,人们都同意伊伯拉罕这个字就是亚伯拉罕,因为亚洲人很少写元音
字母,他们在发音时把j 读成a 或是把a 读成j 本是司空见惯的事。
有人甚至以为亚伯拉罕就是印度人的梵天②,因为从古以来幼发拉底河两
岸的民族都曾往印度去贸易,所以波罗吸摩这一观念就随之传入这些民族当
中。
阿拉伯人把他当成麦加的创建人。穆罕默德在可兰经里总是把他看成最
可尊敬的前辈。他在第三章里谈到亚伯拉罕就这么说过:“亚伯拉罕既非犹
太教徒,也非基督教徒;他是正统的伊斯兰教徒;他根本不是给上帝增加伙
伴的那种人。”
人心的冒昧竟至发展到了这种程度,甚至以为犹太人只是在很晚的时
期,当他们在巴勒斯坦有了定居之地的时候,才自称为亚怕拉罕的后裔。犹
太人被他们邻邦疏远,痛恨和轻视。据说,他们让人把他们当成亚伯拉罕的
后裔,是想要给他们自己增光,因为亚伯拉罕在亚洲大部地区都受人敬仰。
我们对犹太人的圣书所抱的信仰解决了这一切难题。
还有些批评家,胆量也不小,他们对亚伯拉罕与上帝的来往,对他的战
斗和胜利,都提出了一些反驳意见。
在他出埃及之后,主向他显灵,对他说:“你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凡
你所看见的一切土地,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①
主第二次立约又许给他“从尼罗何直到幼发拉底河的一切地方。”②
这些批评家问,上帝怎么能把这一片犹太人从来没有占有过的广大无垠
的地方许给他呢?并且又问上帝怎么能把巴勒斯坦这块小地方永久给了他
们,而他们却老早就被人从那里赶出去了呢?
主还许诺要让亚伯拉罕的后裔像地上的尘土一样多。“人若能数清地上
① 见圣经《旧约?创世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