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金陵新传-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诚初出校门,没有实际军事经验,便介绍他到宁波。当时杜伟已从绍兴调到宁波当警察所长,陈在杜手下工作,月薪几十块钱,也就暂时安顿下来。
这时,陈诚的保定军校同学邓鸣汉(广东客家人)已在广东粤军当连长,写信给陈诚,邀他去当排长。因陈诚与邓是拜把兄弟,便欣然到了广东,在邓鸣汉连当第一排排长(据《民国人物传·陈诚传记》载,1922年,陈到上海投靠粤军,随同邓演达南下。邓演达任粤军第一师三团团长,陈诚任三连连长)。
1923年5月,陈诚参与讨伐沈鸿英,在肇庆与冯葆初部作战,与连长邓鸣汉在同一战壕内指挥战斗,一颗子弹穿入邓鸣汉的胸膛,邓鸣汉当即阵亡。陈诚也受了轻伤,包扎医治后,不久痊愈,陈诚递升为连长。邓死后,邓母十分悲伤,陈诚安慰邓母,并由他赡养。当时连部有个排长,是广东人,他弟弟担任事务长,管理军需伙食。兄弟俩因赌博亏款,把领到的全排军饷拐带潜逃。出事后,陈诚急得直跺脚,计无所出。这时陈诚的妻舅吴子漪(又名蕴玉,浙江青田人),任连部军需,对陈诚说:“我去抓他们回来。”吴子漪由广州出发,到了韶关,刚下火车,不料就在车站附近的一家旅馆问口碰见了他兄弟俩,把他们逮住,送往当地警察局,押解回部队,陈诚处分了这两兄弟。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委派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这时邓演达任粤军第1师团长,兼任黄埔军校教练部副主任,又兼入伍生总队长。陈诚因邓的关系,进入黄埔军校,担任上尉教育副官。黄埔岛距广州市40华里,通小火轮。有一天,陈诚到了广州市区玩耍,
第二天清早就乘头班轮船回到黄埔军校,到操场上翻铁杠。恰巧这天蒋介石也很早到校巡视。蒋走到陈诚面前,看到铁杠旁放着衣帽和书本,陈诚向蒋立正敬礼。蒋问:“看什么书?”陈诚把书奉上,一看是《三民主义》。蒋随手翻阅,见书上圈圈点点,写满小字,蒋连连夸奖其阅读认真,渴求上进,留下了好印象。
1925年,陈炯明叛乱,蒋介石率领黄埔学生军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
黄埔军校教导一、二两个团,协同粤军为右翼。陈诚在右翼军任炮兵营第一连上尉连长。2月15日攻打淡水之役,陈炯明部被围困在淡水城内,由于城墙坚固,一时攻不下。陈诚指挥的炮兵,因炮打久了,炮膛发热,不能继续发炮。蒋介石十分着急,一面命令教导1团团长何应钦坚持攻击,一面对陈诚说:“几门炮都打不响吗?”陈诚一急,亲自去点炮,由于已停放了一段时间,一炮打响,全连火炮也打响了,军威大震,把城墙东北角打陷了一个缺口,围城部队架起云梯,蜂涌入城,攻占了淡水城。陈炯明残部败退棉湖,陈诚指挥炮兵阻击敌军。在棉湖战役,陈诚指挥之炮兵发挥了威力,使战局转危为安,克敌制胜。蒋介石称此战役“万一惨败,不惟总理手创之党军尽歼,广东策源地亦不保”。何应钦事后称赞陈诚:“不论步兵前进有多迅速,总使炮兵能够配合得上,每次都达到任务,实在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何应钦:《陈副总统的勋业与道德》1965年)。
6月,东征军回师广东,讨伐杨希闵、刘震寰部。这时,赵成梁师由韶关调驻广九铁路布防,滇军第三军旅长胡思舜率部赶来广州市白云山支援杨、刘,又把驻东江的曾万钟旅调回广州阻止东征军前进。
东征军进入石牌车站,占据石牌车站的敌军在构筑工事。陈诚的炮兵连,在苏联顾问指挥下,向石牌车站炮轰,正中赵成梁的指挥部。赵成梁正在床上吸大烟,恰巧一炮命中。敌师长被击毙,敌军纷纷向瘦狗岭逃窜,东征军刀不血刃,占领了石牌车站。东征军在白云山展开激战,敌军被打得落花流水。12日,在北校场会师。杨希闵部向观音山反扑,也被消灭。
不到两天,全部消灭杨、刘主力,广东趋于统一。
9月,第二次东征,攻打惠州城。敌杨坤如军坚守惠州城。围攻两天,攻城军伤亡惨重,第四团团长刘尧宸阵亡。东征军组织敢死队,陈诚督炮兵连夜架炮,仰射惠州城墙上的敌军机炮阵地。在炮火压制下,七团党代表蒋先云、八团党代表张际春、九团党代表傅维钰、补充团党代表王逸常等,带头率领敢死队爬城,一拥而上,攻克了惠州城,拔了洪兆麟、林虎的老巢,杨坤如残部向闽赣边境逃窜。攻克惠州城后,蒋介石给广东国民政府告捷电称:“惠城夙称天险,有宋以来,从未攻下,。。今为我革命军一鼓攻克。”(见民国14年10月《政府公报》12号)。在两次东征中,陈诚立了战功,受到蒋介石的嘉许,提升为炮兵第二营营长。
1924年5月,陈诚的父亲陈希文在青田城内敬业小学逝世。陈诚在广州,回家奔丧。陈诚抵达温州,寓西门西阁檐同兴客栈(青田人开的)、随即到了青田,随灵柩归葬,回到高市。父柩安葬在高市村后黄山岭。(注:“文化大革命”墓被毁,现经政府拨款修复。)墓碑为严立三题,碑文:“陈希文先生墓”。
陈诚回到家中,独自睡在楼上。陈诚的妻子吴舜莲感到夫妻分离多年,竟不同房,如此冷淡,一时想不开,便拿了一把剪刀,猛刺自己的喉管,鲜血直流。陈诚的母亲见此惊慌万状,急忙叫人杀了活(又鸟),用(又鸟)毛包扎媳妇的喉管,幸而气管没有割断,经送往温州医院抢救治愈。村上把这件事当作新闻,不胫而走,到处传开了。陈诚感到很烦恼,在家中只逗留了三宿,匆匆办完丧事,就回青田城里,写了一封信给杜伟,信中说:“此番回家奔丧,不幸家中出了事故,万分烦恼,灰心丧志,不想再回广州。”杜伟到收信后,力加劝慰,并汇了一笔钱,劝陈诚返粤。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誓师北伐。陈诚调总司令部任中校参谋,随军出发。不久,升任预备第一师第三团上校团长,周至柔任团参谋长。
11月,部队经韶关到赣州,预备第一师改编为二十一师,严重为师长,陈诚的第三团改为六十三团,仍任上校团长。
严重,湖北麻城人,保定军校五期工兵科毕业。他每天写日记,当时他日记中写道:“陈诚来谒,畅谈二小时,。。将来救中国,必此人也。”足见严重对他的器重。严重死后,陈诚在湖北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时,曾把严重这段日记向其部属公开,以示严重“慧眼识英雄”。
1927年1月15日,二十一师抵浙江衢州、龙游、兰溪一带,与孙传芳部卢香亭的部队遭遇,展开激烈战斗,2月1日攻占兰溪,歼敌2000,继续进军桐庐。2月11日,孙传芳纠集了三个师反攻桐庐,被刘峙的第二师击退。
但过了浮桥,刘峙师已不能支。陈诚率领六十三团在桐庐西北浪石埠架桥过江,与敌三师背水激战终日,伤亡甚众,营长赵敬统阵亡,宋希濂、王敬久负伤。陈诚率部连夜袭击敌司令部,敌仓惶退却,二十一师乘胜追击。2月15日,攻克新登,19日占领杭州。陈诚擢升为二十一师副师长,仍兼六十三团团长(师长仍为严重)。
二十一师抵达杭州,何应钦的东路军亦由闽抵达杭州,浙江成立军政府。不久,二十一师开拔,进驻苏州。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邓演达愤而出国;严重辞职,隐居庐山犁头尖,筑平房三间,深居简出。
蒋介石召见陈诚,向其阐述国内形势。陈诚表示绝对服从总司令,蒋大为赞赏,遂委派陈诚接替严重,担任二十一师师长,以罗卓英为参谋长。5月,陈诚率领二十一师由苏州进军蚌埠。8月,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在江北集结重兵,反扑南京。
1927年8月,孙传芳军直扑南京,在龙潭展开激战。陈诚率领二十一师投入战斗,双方相争极为激烈。时值暑夏,陈诚胃病严重,坐轿指挥作战,晕倒在地,经卫士石心志(河南人)负走20余里,始脱险境。事后有人说:“陈诚在龙潭战役中不死,幸亏有‘吉利星’才化险为夷。”从此,陈诚用石志心为随身侍卫,不离左右。
龙潭战役,孙传芳10万大军,在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夹击下,全军覆灭,孙传芳只身逃往扬州。
陈诚在龙潭战役中坐轿指挥,事后被何应钦知道,免除其师长职务。陈诚受处分后,愤愤不平满腹牢骚,认为自己抱病上阵,几乎丧命,不但无功,反而受过,深怪何应钦偏信,失之公允,从此产生不可解的嫌隙。
陈诚怀着委屈忧郁的心情,离开二十一师,赴沪养病。这时严重又出任军委会军政厅厅长,陈诚由严重保荐为该厅副厅长,兼驻上海办事处主任。严重辞职后,陈诚代理厅长,并兼军委会教育处处长。
1927年11月,宁汉分裂,蒋介石受桂系李、白的胁迫,宣布下野,由南京回奉化溪口,出国日本,陈诚表示同进退,辞去职务,偕同秘书张琢卿(青田人),到了上海闸北青云路信达利汇兑庄,会见赵志尧(字淳如,浙江青田小阮村人,与陈诚系处州中学同学),商谈今后出处,赵劝他静观时局变化。
1928年1月,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通电“拥蒋”,蒋介石东山再起,由日本回国,恢复国民军总司令职务。
蒋介石重新上台后,任命陈诚为南京总司令部警卫司令。4月5日,蒋赴徐州,重新部署兵力,继续北伐,攻打张作霖,以参谋总长何应钦留守南京,任命陈诚为前线炮兵指挥,南京警卫司令职由参谋长应三山代理。
1929年春,蒋介石任命陈诚为十一师师长(十一师是蒋的一支主力部队)。
1930年,谭延阎患脑溢血病故,蒋为之营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东侧,称为谭墓。
谭延■,字组庵,湖南茶陵人。其父谭曙卿是逊清湖广总督。谭延■也是清末翰林,民国初年曾任湖南督军,后来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当过广东和武汉国民政府主席,北伐中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国民党奠都南京后,谭延■是国民政府的第一任行政院长。
谭延■的母亲是丫环纳妾,每餐侍立桌旁,为全家人添饭,不能同桌吃饭。死后灵柩不能出正门,只能从旁门抬出,谭延■以长子身份,伏在灵柩上,才从正门出葬。谭延■深恶封建门阀等级观念,誓不纳妾,生一子三女。长女才学并茂,精明强干,嫁与唐某(据杜伟遗稿是袁某),唐亦湘人,曾任青岛海关监督,其妻襄助,里里外外,井井有条;儿子谭伯羽,留学德国,曾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抗战时当过交通部长;次女嫁给华侨冯某,冯当过招商局广州经理;三女谭祥,字曼怡,上海爱国女子学校(一说上海务本女校)毕业,擅长书法,在南京陆军子弟学校当过教员,与宋美龄在美国留学时同学。
谭延■任行政院长时,与蒋介石为腻友,经常到蒋官邸漫谈,每来必须携曼怕同行。曼怡口极甜蜜,称蒋为爸爸,称宋美龄为妈妈。蒋氏夫妇极为钟爱,视为已出。
谭死后,曼怡经常在蒋氏跟前。蒋氏夫妇自然要为干女儿选择“成龙快婿”。决定在年轻将领中,以胡宗南,陈诚两人择一而配。最后商量决定嫁给陈诚(这是曼怡自己嫁后语人)。
尽管胡宗南的年龄比陈诚大,但没有结婚,又是黄埔军校的一期学生,是“天子门生”,对蒋忠诚不贰,可以放心。陈诚年较小,但已结过婚,蒋考虑到陈诚早期与邓演达关系极深,以后才投靠自己,为了笼络,因此决定许配给陈诚。
蒋氏夫妇商量内定后,征询曼怡本人意见。谭问“现居何职?”宋美龄回答:“军长。”其实当时陈诚只是11师师长。谭又问:“是哪一军?”蒋介石在旁补充一句:“18军。”谭俯首无语。蒋事后擢升陈诚为十军军长,宣布陈诚因讨伐阎、冯有功晋级。
尽管一切都很顺利,陈诚与谭祥还是于1932年1月1日在上海举行婚礼,证婚人为蒋介石。男方由杜志远主婚,女方由谭泽■主婚,婚礼极为简朴,不登报,不发贴,不请客,不收礼,不铺张,只是举行仪式。来宾以谭宅方面者为多。新婚之夜,乃兄谭伯羽与宋子良(宋子文的弟弟)酒后兴浓,要闹洞房,深夜不离,陈诚请杜伟打圆场,说好第二天再闹,才罢休。
曼怡性格温存,磊磊大方,生活简朴,婚后夫妻感情弥笃。
陈诚与谭祥结婚之前,与上海劳动大学一个女学生陈德懿感情极好,来往已经四年。为与谭祥结婚,陈诚给她一笔钱,送她到美国读书,从此分手。在婚前,谭祥知道陈诚已有原配,对陈诚说:“你和她总得有个手续吧,可否给我看看。没有这个手续,我们的婚期只好推迟,再等一等吧。”几句轻言细语,急得陈诚急忙打电报,叫吴子漪星夜赶回青田,陈诚的原配吴舜莲大哭一场,死也不同意,可急坏了乃兄吴子漪,请来杜伟的父亲杜志远,再三劝导,才取得同意,但提出一个条件:“生不能同衾,死必须同穴。”经陈诚同意接受。吴舜莲不识字,吴子漪代笔签名盖章,办了协议离婚手续。吴舜莲被离异后,陈诚汇给她一笔款,作为生活费用,仍住在高市陈家,还是以陈家媳妇身份侍奉婆婆,婆媳相处和睦。1948年岁未,陈诚将吴舜莲接到台湾,并负责其生活费用,陈病故后,谭祥也一如既往照顾“吴姐”,直到她于1978年离开人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陈诚夫妇总算没有失信于这个可怜的女人。
陈诚和谭祥结婚后,其同学、十八军驻南京办事处主任赵志尧和他的妻子叶耐秋,也是青田高市人,与谭祥关系搞得很亲热。谭祥经常到叶耐秋家,爱吃青田家乡口味的菜。赵志尧夫妇也经常到谭祥家里作客。谭祥屡次问及陈诚高市老家的情况,显然对吴舜莲仍以陈家媳妇的名份在陈家,心里总有点不踏实。谭一再在陈诚面前提出要一道回家看看婆婆,陈诚无奈,乃于1934年秋,陪同爱妻谭祥,一道回青田高市探望母亲。
谭祥一进门,便见到吴舜莲,连唤“姐姐”,倒使吴舜莲倨促不安,相对无言。谭祥雍容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