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金陵新传-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挚梢陨塘俊!泵蠖6倭艘换幔盅侠鞯丶由弦痪浠埃叭魏我薷奶ㄍ宀糠值钠笸级蓟嵊跋烀魈旆⒈砉ǖ目赡苄浴!�
于是,基辛格与乔冠华在刘庄宾馆又开了一次夜车。他们根据毛泽东所定的原则,对美国国务院专家们所提的意见,进行反复的推敲。直至凌晨二时,另一个“最后”草案终于完成了,当然,吸收了罗杰斯的专家们的一部分意见。草案再次提交双方首脑正式批准。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上海公报。然而,天亮之后公报的命运又将是如何呢?基、乔两人很是担心。
第十二节蒋介石举棋不定尼克松乘坐中国专机尼克松在北京度过5天,经历了紧张的秘密谈判、游览和出席公众活动。
第五天,2月26日,按预定日程,到西子湖畔的杭州参观游览。
这次尼克松乘坐的是中国“伊尔——18”型涡轮螺旋桨飞机。
这是周恩来总理为尼克松访华所做的特殊安排。就在尼克松为了这次历史性的北京之行,在白宫的椭圆形办公桌前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北京的毛泽东、周恩来也没有等闲视之。早在1972年2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周恩来听完各小组汇报准备工作后,专门讲了尼克松访问杭州、上海时要让他坐中国民航的飞机。因为以前尼克松在国外访问,从不乘坐东道国飞机。“尼克松到了中国的土地上,就要听我们的安排喽。”周恩来的表情和语气都饱含着民族的尊严和自信。
他给民航下了死命令:“马仁辉同志、张瑞霜同志,这次专机任务可不同往常,你们一定要保证搞好吁!”周恩来十分清楚,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依靠周密细致的工作作风保障的。“你们从现在起,就要组织执行专机任务的机组试航。另外,除尼克松去杭州、上海的当天要试飞外,头天下午还要先试飞一次要确保万无一失!”
此外,周恩来又对机务和警卫工作作了具体指示:“要对机务人员讲清楚,专机必须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待试飞后进行铅封。对警卫部队进行教育,告诉他们严加看守飞机,无关人员不得接近。。”以后的几次开会,周恩来对接待工作的细节问题,都作了详细的指示,会上,有人提出:接待方针不冷不热,不卑不亢,不好掌握分寸,周恩来扑哧笑了:“这有什么难呢?人家伸手,你就伸手过去,不要傲慢,也不要嘻嘻哈哈的嘛。”
运载美国总统的中国专机就要起飞了。机场上好不热闹:民航和空军出动了伊尔——18型、子爵号和云雀直升飞机3个机种、12架飞机。组织这样一个多机种、大机群的参观访问团,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伊尔——18总理专机临时定为总统专机。为了保密起见,机号由216改为218。尼克松由周恩来总理陪同,坐中客舱。
总统自己的“76精神号”专机也跟着起飞。
周恩来巧喻“13”
由周恩来专机机长张端霭驾驶的伊尔——18型飞机,26日从北京到杭州。27日从杭州到上海。
当飞机降落在虹桥机场时,尼克松翘着的拇指对周恩来说:“飞得很好。”周恩来面带自信地微笑,不卑不亢地回答:“这是我们自己培养的飞行员,我很信任他们。”
基辛格接过话头:“总统还是第一次乘外国飞机。因为中国最安全。”
基辛格说话的神色,无不自豪,因为这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中方当初做出这项安排时,美方曾有异议,基辛格深知中国人的民族自尊感,积极斡旋,说服美国方面接受了周恩来的意见。
上海是尼克松访华的最后一站。
尼克松总统一行下榻于著名的锦江饭店里。在上海这幢最现代化的宾馆楼里,尼克松夫妇被安排住在15层,基辛格住在14层,罗杰斯、格林和其他国务院官员住在13层。
2月27日,到达上海不久,周恩来总理特地去看望罗杰斯国务卿及其助手们。他走进大厅,走进电梯。电梯迅疾往上升。头顶的电梯标志牌上,“13”处亮着红灯。
周恩来望着标志灯,恍然大悟似地说:“怎么能安排他们住第13层?13呀!西方人最忌讳13。。”
标志灯熄灭了,电梯门开了。
周恩来带着翻译走进罗杰斯的套间,听见谈“13”的声音戛然而止。罗杰斯手下的官员们正在房间里说话,大约是在发牢骚生气,一个个面有愠色。见周总理来了,罗杰斯朝他们示意,他们一个个只好客气地装出笑,极不自然。
周恩来伸出手,说:“罗杰斯先生,你好!”
“总理先生,你好。”罗杰斯跟周总理握手。
周恩来逐一地与国务院的官员握手之后,在罗杰斯身旁的沙发上泰然自若地坐了下来,说:“国务卿先生,我受毛泽东主席委托,来看望你和各位先生,这次中美两国打开大门,是得到罗杰斯先生主持的国务院大力支持的。这几年来,国务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尤其记得,当我们邀请贵国乒乓球队访华时,贵国驻日本使馆就英明地开了绿灯,说明你们的外交官很有见地。。”
周恩来的话缓和了室内的紧张气氛。
“总理先生也是很英明的。我真佩服你想出邀请我国乒乓球队的招,太漂亮了!一下子就将两国疏远的距离拉近了。”罗杰斯笑着说。
“有个很抱歉的事,我们疏忽了,没有想到西方风俗对‘13’的避讳。”周恩来转而风趣地说,“我们中国有个寓言,一个人怕鬼的时候,越想越可怕;等他心里不怕鬼了,到处上门找鬼,鬼也就不见了。。西方‘13’就像中国的‘鬼’。”
众人哈哈大笑,周恩来也跟着笑。
周恩来走后,罗杰斯手下的官员们的气也消了大半。中国有句俗话,不看僧面看佛面。他们主要是对基辛格有意见,对尼克松的某些做法有意见。如今周恩来代表毛泽东来看望,他们不但不便发作,而且对周恩来这个人,十分倾倒。后来,罗杰斯成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多次来中国访问。至今还对我国人民抱着友好的感情,这些都是从对周恩来的钦佩开始的。
当天下午,尼克松趁着基辛格为举行一次特别的记者招待会而在作准备的时候,参观了上海工业展览会。走进展览馆大厅,他的眼睛盯着几位共产主义领袖的大幅画像时,嘴里念道:“这是马克思,这是恩格斯,这是列宁,这是斯大林。”
“对,你都认识。”周恩来说。
“一共四个。”
“对。”
“那个恩格斯,我们在美国不大见到他的照片。”
尼克松在参观各种工业设备,他还伸手去按电钮,新式机床运转起来。
他对周恩来说:“我们按电钮,必须是为了建设,而不是为了毁灭。”
周恩来哈哈大笑。四周的气氛十分热烈。
尼克松兴致来了,又对周恩来说:“1959年夏天,我作为副总统在莫斯科陪同赫鲁晓夫参观美国展览会,在洗衣机前,他同我争吵谁的火箭厉害些,我讲比火箭没有意义,战争爆发谁都当不了赢家。”
周恩来笑得更大声,笑罢说:“我知道,这就是有名的‘厨房辩论’,它使你出了名。”
尼克松笑了,说:“我想不是坏名声。”他想了想,又半开玩笑地说,“总理先生,你不应该全信报纸上说我的坏话,我也不会全信报纸上说你的坏话。”
周恩来收住笑,对尼克松说:“我信奉毛主席说的一句有名的话,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下午5时,向新闻界公布了中美两国的《联合公报》,因为在上海发布,当时两国还没有外交关系,大家就称它为“上海公报”。
此后,下午5点50分,基辛格和助理国务卿格林在上海展览馆的宴会厅举行记者招待会。为给台湾方面及美国国内的反对派以“安慰”,基辛格煞有介事地在会上申明美国同台湾的防御条约并不变动,以表示“没有抛弃老朋友”。可是,这种形式主义的说明并没有引起记者们的兴趣;上海公报对世界的震动与冲击,使基辛格的解释黯然失色。
台对《联合公报》表示不安尼克松访华,全球为之注目。在所有的关注者中,蒋介石最为尴尬。尽管与美国有约在先台湾不对访华恶言相加,但“中华民国”的面子总不能不顾。在尼克松一行到达北京的当天台湾当局“国大”会议立即发表声明,称“戡乱”反共国策绝不改变,不承认中、美间任何协议,大陆中共是“叛乱集团”,无权代表中国。
由于《联合公报》中的措词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一语,尽管是中国方面的立场,但这也预示着美国政府对台湾“正统”地位的否定,台湾当局非常焦急。3月6日,台湾当局指示沈剑虹会见尼克松,要求当面澄清,以消除因《联合公报》引起的不安。尼克松要沈剑虹转告蒋介石:“美国决心遵守对‘中华民国’的承诺”,其中当然也包括共同防御条约继续有效。
第二天,沈剑虹飞回台北向蒋介石汇报,蒋介石要的就是美国总统的保证,但这种保证与以前却是大不相同了。台湾这位“蒋总统”听完汇报后,感慨万千地说了一句:“从此以后,我们要比以前更依靠自己”。
蒋介石不敢贸然行事蒋介石决定“与俄帝往来”。而苏联,对于台湾的基地,久已垂涎欲滴,也正趁美国调整其亚洲战略部署的机会,大肆扩张,以取美国的地位而代之。因此,蒋苏交易,本来可以一拍就成。但是蒋苏双方当时均有顾虑。特别是台北方面,顾虑尤多。
顾虑之一:当时美国并不是真的要退出亚洲,苏美从东南亚到东北亚的争夺正烈,即使美国中断美蒋关系,美国也不愿看到台湾成为苏联的战略基地。
顾虑之二:中国一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领土台湾,过去一直要美国撤离台湾和台湾海峡,假若中美一旦建交,美国宣布美蒋条约废弃而蒋介石公开投苏,中华人民共和国岂能放过他?
顾虑之三:大陆人民、台湾百姓、海外侨胞、以至国民党内有识之士,对苏联都无好感,蒋介石如一意孤行,势将引起群情汹涌,火山爆发。
因此,蒋介石左顾右想,还是不敢公然行事。为了替将来公开联苏铺路,蒋介石一方面继续同苏联秘密往来,暗中发展关系;另方面,为了不激怒美国和平息岛内舆论,蒋介石撤换了曾公开鼓吹联苏的“外交部长”周书楷。
第十三章南海风云激荡,中国舰艇穿越台控区。草山老人闭目轻叹:“西沙战事急哪!”一代枭雄,灵柩暂厝“慈湖”
第一节台日断交尼克松把日本撇一边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27分。尼克松乘坐的美国总统专机终于在北京机场停稳。片刻,尼克松从舷梯上走下来,这时周总理走上前去,紧紧握住尼克松的手。两位要人的握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美两国首脑的第一次和解。尼克松访华实况,通过电视卫星向世界各地进行了转播。日本首相佐藤荣坐在自己的官邸观看电视,他要看一看尼克松是怎样对待中国人的。
尼克松从飞机上走下来,和迎接他的周恩来握手,说:“Iamveryhappy。(我非常高兴)”
接下来就是检阅仪仗队。。佐藤站起了身子,失落的狠狠地关掉了电视。他一言不发地靠在沙发上,7个月前那件令人扫兴的事情又呈现在眼前1971年7月16日上午,首相秘书递给首相一份美国送来的备忘录,上面写着:“尼克松总统将于明年5月以前访华”,发表时间为日本时间11时半。佐藤看看手表,指针已指在11时27分。佐藤首相认为尼克松把日本撇在一边,显然是一种不考虑友好国家立场出卖朋友的行为。佐藤首相心中暗暗叫唤“上当了”。
佐藤的态度自然是恼怒的。
谁知一群记者却紧迫不舍,非要他谈谈对尼克松访华的看法。
佐藤一边往外走,一边说:“他自己不是已经说了吗?这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事业。他自己说了,别人还说什么?”
“他”,自然是指尼克松。
尼克松访华的消息使日本全国上下为之哗然。在收到《上海公报》后,外务省开始秘密地为日中邦交正常化做法律上的准备。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田中角荣竞选自民党总裁的。中日关系就成了自民党总裁能否当选的一个问题。
田中角荣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他当选了,并很快组成了新的日本政府。
“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日本人接受新事物最灵敏。1972年7月24日,田中角荣宣称,他理解周恩来的“三原则”,即: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二、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三、废止原《日中和约》。
台湾反映极为强烈:先是“行政院长”蒋经国、“外长”沈昌焕对日本提出警告;接着是驻日“大使”彭孟缉对日本外相大平正芳作专门拜访。还有,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张宝树在访问南朝鲜归途中,也特意绕道日本,想做些劝说工作。最后是蒋经国正式摊牌:兹警告日本政府:停止一切损害两国邦交与危害亚太地区和平安全之行动,以免造成历史上之重大错误。
这类事先打招呼的话,外交上常见。有时也有效果,但多属大对小、强对弱,通常毫无效果。
台日关系由热到冷台湾同日本的交往,也有一段由热到冷的过程,蒋介石对此用心尤多。
1950年2月,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到莫斯科同斯大林等人会谈,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再加上同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国际间两大阵营壁垒分明。严峻的局势,逼迫双方各自寻找各自的朋友。
1951年7月12日,美国国务院公布《对日和约草案》,台湾未被列为签字国;12日台“外交部长”叶公超对美提出抗议;19日,陈诚引咎辞“院长”职,蒋慰留之;20日,叶引咎辞“部长”职,陈慰留之。
9月4日,对日和约会议开幕,台湾无代表参加,叶公超抗议;苏外长提议邀中华人民共和国派代表参加,美代表拒绝。杜勒斯在国会答称:中日和约由台湾或大陆签订,应由联合国决定。
1951年9月8日,在美国旧金山,日本与同盟国中的49个国家签订了《旧金山和约》(苏联、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3国拒签);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