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见,而匪谍也早就被“共谍”这个词所替代。
我在大陆这么久,很少听到台湾朋友担心过“共谍”。有可能是出于对自我生活状态的信心、也有可能是承平日久,总而言之,除了在政治上的“卖台”攻讦之外,极少听闻台湾人会担心身旁的大陆朋友是“共谍”。这可能也是一种极大的文化差异吧!
这些年来,遇到许多人,各行各业,横跨南北,不分男女老少都喜欢问我,“到底你们台湾人怎么看待统一”,“你们台湾人是不是都不认为是中国人”,更有许多网友曾经深沉地呼喊着,希望在“他们有生之年”看到两岸的统一。其实,我心里始终有个疑惑,统一的标准是什么?大家的标准相同吗?
因为熊猫团团圆圆、因为2009年“八·八水灾”大陆送去台湾的组合屋是否有甲醛残留物,许多的大陆朋友都曾悲愤地问我,为什么台湾不接受祖国人民的善意?
当台南的政治人物推倒了前国台办新闻局长张铭清,当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台北被围,我想包括我在内所有在大陆的台湾人都是闷不吭声却又无奈的。有一种场景我实在难受,就是当一群大陆人看着电视或是围着说台湾民主如何如何乱、台商如何如何压榨大陆劳工,又或是耻笑着台湾人如何如何傻时。而这种感受与台湾人聚在一起讪笑着大陆时毫无差别。其实,我们都希望被对方看得起,也都希望自己的善意被对方接受,但我却常常以我们不希望被对待的态度对待对方。
于是,当张铭清被推倒时,曾有大陆朋友问我是不是该把我推倒?当大陆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台湾朋友会取笑我“谁要你跑去大陆”。
经过无数次的被质疑与被伤害之后,我学会了更智慧却也相对完美地回答。我是如此跟我身边的大陆朋友说的:“大陆好大好大,人口好多好多;台湾好小好小,人口跟大陆相比更是天壤之别,如果我们彼此交换,你会不会有所担心与恐惧呢?”当然,有人会追问,担心什么?大家都是同胞,台湾就是我们的兄弟,难道我们会怎样吗?
是的,我相信不会怎么样,不过请别忘记,这是因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心理作祟。而理所当然就会是造成另一方恐惧、不安的来源。因为理所当然有时就是一种霸道、一种压迫甚至是一种自己都感觉不到的“俯视”,而且彼此已经分隔了这么久。
我记得,两岸之间的往来,当我父母回家乡探亲时,那一来一往的折腾还像是昨天的事,而今天我已经可以在三个小时以内,直接从桃园机场进出。然而,许多台湾媒体才仅仅把2009年作为两岸元年。
其实,在这个篇章里,我所描述的许许多多的故事,我都以一种尊重理解的心看待,就如同我以相同的心看待我自己乃至许多台湾人的情感那样,都是爱,只是受词不同。抛却那不同的受词,我们都有着相同的对爱的感受,希望被认可,希望被接受。所以,你们在乎的,同样也是我们在乎的。情感的本身无法分高低、对错,因为每种情感都源自于土地、成长过程以及对社会体制的理解,那份感情来自父母家人,也来自时间的过程,而过去,这些因素两岸之间都不相同,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这是很正常的。
所以当我听到丹妹奶奶的故事,我完全没有不舒服,我只觉得很想见到奶奶,因为这是一个多么真诚的老人哪!我也能理解那个曾说要把我推倒的大陆朋友,因为你们的老人在台湾因为政治而被推倒了,那份情感就如同有许多台商他们自己在大陆遭遇到一些不公平的状态那样,难受、心痛。
于是,每每当两岸之间发生什么可能引发误会的事件,我心惊胆跳;对于大陆朋友对台湾所谓乱象的讪笑,我会逃避,我无力去对每一个人解释与说明,因为有太多人以为他们已经懂得。而每一次被媒体单独放大的事件,又不知会造成多少人对彼此理所当然的误解,而这误解的造成很容易,化解却很难。
如果各位在读到这里,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要解释,我都请各位先放下。如果各位真的想要两岸之间如何,如果各位真的想要看到什么大一统的场景,至少我们得先问问自己,我做了什么?我是否放下对“台湾人”这三个字的成见?我是否没有想当然耳地认定台湾人该怎么样?我是否对于两岸之间所有的一切,谦卑并且宽容?而同样的问题我也反问我的台湾同胞们!
只要我们不坚持自己一定要居于上风,只要我们不强硬地认为自己一定正确,只要我们能理解爱的本身并无对错,那么就如同寓言故事“北风与太阳”,脱下旅人外衣的是和煦的阳光并非凛冽的北风,而我们每一个人是否都像太阳那般,对对方送出了和煦温暖的阳光?
Chapter6 与大陆网友的虚拟交流
引言
在台湾,至少是我在台湾的时候,互联网是非主流。总觉得,成天泡在网上的都是些拒绝融入社会的「宅人」。其实,我从来不喜欢上网,我认为网络的文字不适合我的阅读习惯。然而像我这样一个只把网络当工具的非网民,竟然在大陆因为互联网而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样貌!通过网络,我看到了一个超乎我想象的大陆样态。而我的人生新发展也从网络开始有了一个全新的开端!
// 胡同台妹与她的网友们(网友夏阿绘)
1 先了解彼此,再互相影响
我不是一个网民。对我而言,互联网是工具,是用完就可以潇洒说再见而不用留恋的那种工具。最常使用的就是MSN和GOOGLE。除了这两个常用的工具外,再就是email了。所以我常自嘲是网络白痴,就连blog为何物都没体验过。
到了北京之后,我感觉到互联网是一个可以用来了解大陆的重要途径,因此我这个仅仅使用MSN和GOOGLE的准网民,竟然也开始写博客、与网友互动了起来。
这个开端说来有点意思,其实是从2008年才开始。我属于浏览型用户,对于习惯纸媒的我而言,经常很浪费纸地将要看的内容打印出来,连阅读都不大习惯,更别说还要在上面写东西了。
加上我曾经的报纸记者经验,不为任何机构服务,只为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东西,这等“自由”,刚开始很不习惯。因为我不知道要写什么→文¤人··书·¤·屋←。再者,当时在凤凰网建立“台湾博客专栏”,从没想过经营平台,还要在此成为平台使用者,总觉得这有些“球员兼裁判”之嫌。不过,事情的开端源于我找的第一位台湾博主的第一篇文章。
我是在联合新闻网的blog找到这位人在北京的女博主“辛迪亚”的。她是个文笔非常优美清淡的作者,跟着来工作的先生在北京居住,工作就是写作。她的第一篇文章写的是第一次在北京跨年的感受,文中不小心写了一句“这是第一次在国外跨年”,就是这句话引来如潮水般的攻击。
其实,我和辛迪亚都能理解,台湾人用国外一词的敏感,但我们会认为“有那么严重吗”。因为说句实在话,首先,台湾人对政治的戏谑或幽默,是没有很严苛的范围与底线的。所以,我们可以拿马英九、陈水扁开玩笑,但这不表示我们不尊重一些事情。况且,一篇博客里的一句“国外”对于两岸关系根本丝毫不会撼动,两岸要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更不会因为这句话而有什么变化。
眼看着这样一位娇滴滴女子受到如此攻击,我心想,大陆的网络环境跟台湾太不相同了,让自己的朋友独自面对实在“不讲义气”,无论如何我得陪着一起被骂。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我也开了一个“胡同里的台妹”的博客,开始了我为期三年的大陆网络体验。
过去写文章都是为了工作,写博客则是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面对这样的“自由”,我仍是选择了自己较为熟悉的“时政”与“两岸关系”。也许是大陆的氛围,在这个领域中的女性较少,所以,我一开始所面临的是“质疑”。
我有个观察,是两岸的不同之处。在台湾,面对一个陌生人,好像比较倾向一开始就把他/她看作是很厉害,戒慎恐惧地面对。在大陆则相反,先把对方看作不行,然后在交流过程中渐渐探索对方。这两种途径无所谓好坏,不过如果是用台湾的思维面对大陆的逻辑,就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
刚开始写博客,常遇到上门丢砖叫板的,状态就是“假设我这个博主是个低能儿”,稍微客气的会说“你是台湾人你不懂”……
我只好无奈地在微博里写下这么一句话:“台湾人如果想要在大陆混出一片天地,谦卑与不断的自我成长是关键。”
本来,离开台湾之后,我是不打算再多去接触政治方面的东西,但是我在策划台湾博客专栏的时候,我清楚地意识到,政治问题是两岸永远也避不开的一个话题。我们需要在专栏里谈及政治,毕竟也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但是绝对不能让政治占据栏目的主流,而是从政治引申到其他方面,或者通过政治来考查其他的东西。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栏目,打开一扇窗,将台湾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陆的网友,包括风俗习惯、美食小吃、风景名胜,包括文化创意,包括台湾年轻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从而让大家意识到,台湾并不是一个政治色彩那么浓厚的地方,台湾人的生活里除了政治还有其他多姿多彩的东西。
而我认为,对于两岸人民而言,最好的交流与相互了解应该源于生活。不过我的想法很快被证明是天真的。
因为只要是写与生活无关的主题的博主,基本上很难获得网友青睐,包括我自己,到了后期很少写以政治为题的文章,我经常看到网友如此评论:“台妹,你怎么不写政治了?我还是喜欢看你政论性的文章耶!”
另外,就是大陆网站访问量的规模。台湾的网民大约只有一千万左右,与大陆的三亿多相比,实在很难想象,而当台湾人遇到大陆的互联网,大惊小怪就在所难免。
我有一位台湾朋友,他在台湾不问断地写了五年博客,总流量没有超过十万。有一次,他的文章被我们推荐到首页,他的流量马上就超过了四十万。他都以为自己数错了数字,后来他在MSN上问我:哪来的这么多人?我在屏幕前不觉莞尔,想象着他受到“惊吓”的样子。
再者,两岸网友在表达意见这件事的态度上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大部分台湾网民属于“浏览型”,与大陆网民一定要说两句的状态完全相反。所以在台湾,一篇文章可能访问量很高,但回复很少。大陆的网民则就算留个“顶”字也一定不放弃表达意见与立场的机会。
譬如我就曾看过“南半球台妹”跟网友之间的一段对话。
南:为什么要沙发呢?没有意见为什么还要沙发?沙发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
网友:能够抢到沙发很重要。
南:为什么重要?抢很多次沙发有什么好处?还是会让你的账号有什么不同之处?
网友:不会,单纯就是为了爽。
南:……那抢到沙发可以多说几句交流的话吗?
网友:写太多字可能就抢不到沙发了……
南:可是我很郁闷,一大堆网友留言都是沙发、顶,我觉得没有被交流到的感觉耶……
而且,大陆的网友在回复了博主之后,很多还会要求博主再回复他们,以示往来。后来,我在微博里写下了这样的话:“有人认为:是个V就得要回复大众。说真的,我是V不是因为我真的是什么名人,台湾人就得是个V,因为要经过身份验证才能微博,这是一种制度下的歧视与刁难,我,只能默默承受。再者,微博应是一个自在的空间,回与不回复看心情,这一点应要尊重我的自由意志。平等线非由V决定,而是内心思想与认知的尊重。”
我个人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不同是因为,台湾能够表达意见的地方太多,可以打电话到电视台或电台的政论节目、读者投诉,更可以写邮件给“总统”,真的很不爽了就找民意代表陈情,总而言之,网络的意见表达对台湾人来说属于“非主流”,而且网络的重要性也不够高,在台湾网络更多是工具,而不是媒体。因为这个定位的不同导致台湾人在写博客时,即便写的是“评论”也是个人感受多于“社会价值”,而有更多的媒体人不过是把博客当做文章的第二发布点。
我们的台湾博主,在凤凰网开博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无处不在的用语问题。那些博主都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有些人连大陆都没来过,更别说去意识到两岸对网络价值观感的差异,况且写博客原本就是很自我的一件事,如果处处都要想着“读者”会怎么看,这样的博客更多就不是博客了,而更像是一群人聚集的评论天地。因此,我得面对台湾博主们的各种问题。比如,马英九应该称他为“总统”还是“先生”呢?
因为想要真实的交流,而不是“被教育”,我始终尊重每个台湾博主自己的习惯,尽量不去干扰他们。他们也清楚自己是在大陆发表博客,自然不会刻意“挑衅”,但这样的“习惯”无法获得大陆网友们的理解与宽容,于是骂爹骂娘的人,络绎不绝。
我的感触是,什么叫做交流?什么叫做相互理解?两岸经过这么几十年的分隔,我们都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思维与行为模式,能不能先了解彼此之后,再想着影响彼此?另外,我感觉大陆这个社会很强调“标准答案”,但是人的思想、性格,以及对某些主义、制度的喜恶是不会有“标准答案”的。为什么要在自己还没了解对方之前就急于让对方变成自己所期望,或是自己以为,或是自己被灌输的那种“标准答案”呢?
交流的前提应该是“尊重”而不是“教育”。因为A教育了B,那就意味着A已经将自己放在比较高的位置,这又如何能称之为“交流”?
为此,我在微博上写道:“我们常常会以一种俯视的心态嘲笑他人的愚蠢,但其实别忘了,在我们之上也有人这么看着我们!”
再者,就是无所不在的要求“表态”的挑衅。
其实,政治倾向跟一个人的收入、年龄、婚姻状态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