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月榭携手”五句是抒情。
周邦彦发扬了柳永以来创制长调的艺术手法,不仅能层层铺叙,始终不
懈,一笔到底,而且还致力于结构的严整与富有变化,呈现出一种回环曲折、
前后呼应、疏密相间和不即不离的特点。

张元干

贺新郎


送胡邦衡谪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
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
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
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
大白,听《金缕》。
[作者简介]张元干(1091~1175?),字仲宗,长乐(今福建长乐)人。
绍兴中,因胡邦衡反对与金人议和遭贬,他作词送别,亦被削职。其词作悲
愤激昂,充满抗敌救国激情。是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
[简注]①“侍制”,官名,备皇帝顾问的官。②“神州”,代中国,这
里指沦陷的中原。③“故宫”,汴京的官室。④“离黍”,即黍离的变用,
庄稼茂盛之意。⑤“底事”,何事。⑥“倾砥柱”,传昆仑山有铜柱。“倾”,
倒。用砥柱喻中原沦陷。⑦“九地”,遍地。喻金兵造成的灾祸之广。⑧“聚
万”句,“万落千村”,指北方农村。“狐兔”,双关语。喻金兵。⑨“天
意”二句,意思是为时局担忧。朝廷用意难测,士大夫又漠视国事。“人情”,
指士大夫的热情。“老易”,容易衰落。“南浦”,送别之处。“斜河”,
交秋时天河斜转。“雁不到”,贬所在岭南,故雁飞不去。“目尽”二句,
勉励朋友,并以自勉。意思是要放宽眼界看天下。以古今盛衰之理为念。“相
尔汝”,你你我我,纠缠不清。“大白”,酒杯名。“金缕”,《金缕曲》,
又名《贺新郎》。
[导读]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沦陷的悲痛,对沦陷区人民的关切,对
主战派遭受迫害的同情,对统治集团投降的愤怒。词作成为当时反投降的号
角。格调慷慨悲凉,抑塞磊落,激动人心。

李清照(二首)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 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
南)人,学者李格之女,金石考据家赵明诚之妻。早年生活优裕。南渡后,
其夫病死,只身飘泊杭、越、台州及金华一带,境况孤苦。夫妻均工诗词。
多有唱和。
[简注]①“瑞脑”,一种香料。②“金兽”,形象似兽。③“玉枕纱厨”。

瓷枕纱帐。④“东篱”,种菊的园圃。⑤“消魂”,使魂魄销散。⑥“帘卷
西风,”即西风卷帘。
[导读]这首词的大意是:天上的“浓云”,地上的“薄雾”,天地昏暗,
一片压抑的气氛。空闺寂寞,怎不令人愁生?长长的白昼,“独自怎生得黑”,
只有呆望着“金兽”香消。此时正值重阳佳节,幽处的少妇,自然觉得“玉
枕纱厨”,都充满了寒意,特别是半夜。驱遣孤独的闲愁,于是“东篱把酒”,
这时一股暗香袭来,无情的西风卷起门帘,原来比黄花还要迁弱。这首词,
作者用高超的艺术手法,主要是景物烘托和人与物的映衬,塑造出一个多愁
善感,弱不禁风的贵族少妇形象。然而情调低沉,这大概是南渡后词人的个
人不幸遭遇所造成的特殊心情吧。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简注]①“天接”句,是说远望水天,烟雾联成一片,构成辽阔而又迷
茫的海面。②“星河欲转”,银河要调转方向。据说天将晓时会出现这种情
况。③“帝所”,天帝住的地方。④“闻天语”二句,听到天帝关切地问她
到什么地方去。⑤“路长、日暮”,用以比喻道路漫长坎坷,困难重重,理
想难以实现。⑥“学诗”句,不因困难中止,如鹏鸟乘风吹向蓬莱三山。“蓬
舟”,像蓬草一样的轻舟。
[导读]这是一首托梦境以寄寓情怀的词。起首“天接”句,描绘出一幅
辽阔、迷茫、星河满空的背景,为梦境入仙做了铺垫。天帝的殷勤问语,特
别是我的回答——“路长”、“日暮”的艰难处境,卓异的才华不被赏识的
困苦心情,久久积聚胸臆的郁愤愁怨——借助梦幻,一一倾吐尽。最后三句,
诗人豪情满怀地希望:天帝能助我阵阵好风,使自己生命的蓬舟能到达理想
的境界。这首词,显示出诗人虽遭摧折,而仍执着奋勇追求理想的豪迈气概。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一般表现出消极、愁苦的感情。而该词却是一个值得注
意的例外。

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
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
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作者简介]岳飞(1103~1141),字鹏举,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少
年从军,累官至太尉,又为河南河北招讨使,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后为
奸相秦桧谋杀。
[简注]①“怒发冲冠”,忿怒得头发都竖起来顶住了帽子。②“潇潇”,
这里形容雨势急骤。③“抬望眼”,举目远眺。④“三十”句,“三十功名”,
岳飞此时约三十岁,已建功沙场。“尘与土”,微不足道之意。⑤“八千里
路”,非实指,遥远的意思。指直捣金人巢穴。⑥“云和月”,披星戴月之
意。⑦“等闲”,轻易、随便。⑧“靖康耻”,指靖康元年,京都中原沦陷,
徽钦二帝被俘的国耻。⑨“长车”,古代战车。“贺兰山”,在今宁夏与内
蒙交界处,代西北山岭。“山缺”,山的缺口处。
[导读]这是南宋抗金英雄的英雄诗篇。上阕写诗人立誓趁此风华正茂的
少年时期为国立功,击败金寇的情怀。下阕写报仇雪恨,收复失地的坚强决
心。词的内容充满了对敌寇的痛恨,对国家的热爱。词中虽然流露出消极的
忠君思想,但这是历史的局限,瑕不掩瑜。全篇风格粗犷,音调激越,感情
奔放,气势恢宏。它表达的是作者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是当时人民奋起杀敌
的愤怒的吼声。

张孝祥

浣溪沙

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霜日明霄水蘸空,
鸣鞘声里绣旗红,
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
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作者简介]张孝祥(1131~1169),字安国,乌江(今安徽和县)人。
高宗时,以进士第一及第。任中书舍人等官职。主抗金,曾为此免官。他是
前继苏轼,后启辛弃疾的词人,词风豪放悲壮。传其作《六州歌头·长淮望
断》一词,让当时主战派大将张浚读后感动不己,为之罢席。
[简注]①“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时作者驻节荆州。此地当时是
南宋的国防要塞。“马举先”,人名。②“明霄”,明亮的天空。③“鸣鞘
声”,行军时身上佩带武器发出的响声。“鞘”,刀剑的套子。④“绣旗”,
绣有花纹的军旗。⑤“万里中原”句,辽阔的中原大地,远在战场的北面。
言江南已经成了战场。⑥“戍楼”,驻有军队戍守的城楼。
[导读]这首词写的是秋日会友观塞的情景。第一句点明登楼的时间。“绣
旗红”与朦胧的淡烟衰草映衬,展示出了“边塞”的悲凉、肃穆的画面。“万
里中原”三句,是诗人观塞后的感慨:中原沦陷,眼前战火连天,只有借酒
浇愁,将一腔热血洒向悲风。这首词流露出了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之情。


陆  游(二首)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少年时期即喜论恢复,由此仕途受阻。中年入蜀,做过蜀帅范成大的参
议官。这些职务都不能实现其破敌恢复的宏愿。因此心情郁闷悲愤。晚年村
居,与乡民情谊甚笃。
[简注]①这首词写作年代不详,从内容看,可能作于罢归山阴的晚年。
②“当年”句:回忆当年,怀着在万里之外建立边功求取封侯的雄心壮志。
③“匹马”句:指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作者在南郑边境所过的一段军中
生活。戍,守卫。梁州,古代九州之一,在今陕西西南部及四川一带地方,
这里指南郑。④关河:指曾经战斗过的边关之地。⑤“尘暗”句:也是回忆
南郑时的军中生活。⑥胡:指金侵略者。⑦秋:秋霜,指鬓毛变白。⑧天山:
即祁连山,在新疆。这里指边疆战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心在天山,说明诗人壮心不衰。
[导读]这首词抒写词人想为国家立功而不能的内心苦闷;然而极为可贵
的是,晚年退休,却仍向往着投身沙场,杀敌报国。

卜算子

咏  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简注]①“驿外”,驿站以外。“驿”,古代设在车马通行大道上的交
通站。②“无主”,无人知晓。③“妒”,嫉妒。④“零落”,指花叶脱落。
这里说的是花。⑤“碾作尘”,轧碎成为泥土。“碾”,轧。
[导读]这是一首咏梅的小词,用的是象征手法,以梅花的品质象征自己

坚贞、孤傲、不与群小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上阕写梅花生长在荒僻的“断
桥边”,花开花落,无人知晓,忍受了黄昏的孤寂,更受尽了风雨的摧残。
下阕写梅花不与群芳争妍斗妍,然而她的姿态却远远超过了群芳。即使粉身
碎骨,化作泥尘,她那沁人肺腑的幽香,却依然如故。词的笔调清新,高洁
淡雅,形象鲜明,是诗人自己性格、品行、情趣、才情的真实写照。但字里
行间流露出孤傲清高的情绪。

辛弃疾(二首)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历城人。
他生长在北方沦陷区,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南归后,未被重用。他
担任过湖南、湖北、江西安抚使等职,后遭排挤。然力图恢复中原,雪耻报
国之志至死不渝,词风豪放悲壮,后人将他与苏轼并称“苏辛”。
[导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题为“怀古”的词作,
实际上是借“怀古”而寓伤今的情怀。
辛弃疾在宁宗开禧元年(公元 1205)任镇江知府。有一次他登临京口(今
镇江市)北固山,仁立在北固亭上,俯视滚滚不尽的长江,缅怀往事,思念
当今,词人心潮澎湃,奋笔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怀古词作,大都离不开用典。辛弃疾这首词里的历史故事运用虽多,但
能紧扣住镇江的有关史实,并融情于景,写得贴切自然,使思想内涵与艺术
性达到高度的统一,增强了艺术感染的魅力。这在宋词中也是不可多得的名
作,所以明朝杨慎在《词品》中评论此首为辛词中第一,确有见地。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简注]①“黄沙”,黄沙岑。②“明月”二句,明月照亮了远处的树枝,
使宿鸟惊止不定,风儿太凉了,蝉儿以为是清晨,在半夜里就叫了起来。③
“稻花”二句,前后倒装。稻田一片蛙鸣,似在谈论即将丰收的年景。④“茅

店杜林边”,茅店就在靠近土地庙的树林边。⑤“溪桥”,小溪上架设的桥。
[导读]这是作者村居时的作品,前阕写的是乡村夏夜的景色。其特点是
既幽静,又喧闹。“惊鹊”、“鸣蝉”,是以动衬静。“稻花香”,是诗人
心情喜悦的主观心理感受。后阕“七八个”、“两三点”写的是疏廓的远景,
与此相映衬的是“溪桥”、“社林”、“茅店”。全篇前后和谐,笔调灵活,
语言明快,色彩匀润,构成一幅乡村夏夜优美动人的风景画,透露出作者的
喜悦心情。

陈亮

念奴娇

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何洛腥膻
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作者简介]陈亮(1143~1194),字同甫,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
人,他反对“隆兴和议”,力主抗敌,终生未出仕,死前举进士第一。词风
豪迈,颇重意理。
[简注]①“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市北固山甘露寺内。②“还”,通环。
③“鬼设神施”,形容江山构造神巧,非人工所为。④“浑认”句,都认为
长江是南北天然的界限。⑤“一水”三句,长江横亘其中,三面万山环绕。
⑥“争雄势”,争夺中原的有利形势。⑦“只成”句,只是依靠长江作为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