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次孙武到吴国。吴王高兴地对他说:“先生的著作我读过了,非常佩
服!您能不能当场演习一下呢?”孙武说:“行。”吴王又问:“在妇女中
训练一队士兵,行吗?”孙武又说:“行。”吴王便挑选了一百八十个宫女,
请孙武训练。
    孙武先把宫女分为两队,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担任队长,又详细交
代了训练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三番五次地申明了纪律,当场摆设了大斧和砍
刀,一再强调必须服从命令。
    “咚、咚、咚”,指挥操练的鼓声响了,宫女们嘻嘻哈哈,好像没有听
见一样。孙武严厉地说:“要求不明,军令不熟,这是指挥官的责任。这次
原谅大家。”接着再次宣布纪律。
    第二次鼓声响了,宫女们仍然笑个不停。孙武立即下令处死那两个不执
行命令的队长。
    这时候,在台上观看操练的吴王急了,忙派人向孙武求情。孙武斩钉截
铁地说:“既然是军事训练,就得按军法办事!”说话间,两名宠妃已被斩
首,宫女们吓得目瞪口呆。
    孙武重新委派了队长,继续进行训练。鼓声又响了,宫女们按着鼓点操
练,人人严肃,步伐整齐,队伍里再也没有人敢说笑了。
    吴王亲眼见到了孙武的才能,就派他担任了大将,从此吴国的力量一天
天地强大起来了。
    成语“三令五申”就是从这段故事概括出来的。“三”“五”只是约数,
表示三番五次的意思。“令”是命令,“申”是说明。“三令五申”是强调
多次地命令告诫。

           口蜜腹剑
                 
    唐玄宗时,有个大臣叫李林甫。他千方百计地收买皇帝身边的太监和宫
妃来替自己说好话和探消息。皇帝喜欢什么,他就做什么,因此,得到唐玄
宗的信任和宠爱。
    李林甫对有才能的人非常嫉妒。谁的才能、功劳超过了他,或者谁受到
了皇帝的信任,他就要想方设法地除掉他。和人交往时,总是装得很和善,
很谦虚,说起话来满嘴甜言蜜语,其实心里老盘算着害人的诡计,所以一些
人被他陷害了都没有觉察。
    后来,李林甫这虚假的面目终于被人们识破了。人们都说他是一个“口
有蜜,腹有剑”的人。
    成语“口蜜腹剑”就是由“口有蜜,腹有剑”简化来的。常用来形容嘴
甜心毒、阴险狡猾的人。
    类似的成语还有“笑里藏刀”,也是形容坏人的阴险狡猾。唐高宗时的
大臣李义府,见人说话总是面带笑容,可是心里却藏着杀人的奸计,所以人
们说他“笑里藏刀”。

           门庭若市
                   
    齐威王受到一些人的蒙蔽,听不进正确的意见。大臣邹忌就用打比方的
办法劝告威王,他说:“我知道自己的相貌不如徐公,但是妻、妾(小老婆)
和来找我的客人却说我比徐公美。原来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小老婆说
我美,是因为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可见,他们都蒙蔽了我
呀!现在咱们齐国土地很广,城市很多,宫廷里的妇女和随从没有不顺从您
的,朝廷里的百官没有不怕您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求您的。照这样看来,
您受的蒙蔽就更严重啊!”
    威王一听,恍然大悟,于是下命令鼓励大家提意见。命令说:“所有官
吏百姓能当面批评我的,得一等奖,用书面方式来劝告我的,得二等奖;在
街头巷尾议论我又被我听到了的,得三等奖。”命令一公布,提意见的人来
得很多,宫门前,庭院里就热闹的像集市一样(原文是“群臣进谏,门庭若
市”)。由于威王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治理国家,齐国越来越强大了。
    成语“门庭若市”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庭”是院子;“若”是好像;
“市”是集市。形容人来得很多。和这成语意义相反的是“门可罗雀”。门
前可以张起网来捕捉鸟雀。比喻登门的人很少,常用来形容门庭冷落的情景。

           水滴石穿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
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
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
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
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
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
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
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
大危害。张乖崖就是根据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滥用刑法。现在常从积
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
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反复推敲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
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
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
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跟前。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
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
啊!”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
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东施效颦
                 
    越国的若耶溪西岸,有个女子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人们都很喜
欢她。
    若耶溪的东岸也有一个女子,名叫东施,长得很丑。
    有一天,西施走在路上,突然胸部疼痛起来。她痛得紧皱着眉头,双手
捂住胸口,这时候正好被东施看见了,她觉得西施这副姿态比平日更美了,
回来以后,便也模仿西施皱着眉头,双手捂着胸口,慢慢地走路。人们看到
她那装模作样的姿态,觉得她更加难看了。
    成语“东施效颦”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来的。效是仿照、模仿。“颦”
是皱眉。常用它来讽刺那种不分析人家好在哪里,就一味地模仿别人,结果
越学越糟的可笑情形。这成语有时也用来说自己,意思是基础太差,想学习
人家的长处但难以学好,这种用法就不是讽刺,而是表示谦虚了。

           世外桃源
                 
    陶渊明是东晋时的著名诗人。他写过一篇文章叫《桃花源记》。说有个
打鱼的人划船去捕鱼,迷失了方向,正在着急,突然飘来一阵清香,抬头一
看,原来两岸全是桃花。打鱼人沿着桃林前进,发现桃林的尽头有座小山。
他停船上岸,进了山口,见那里有肥沃的田地、整齐的房屋;还有池塘、翠
竹。人们来来往往,非常快乐。他的到来,惊动了周围的人,大家围上来问
长问短。一些人还邀请他去家里作客。打鱼人从谈话中得知,秦朝末年,一
些人为了躲避灾祸,带着妻子儿女逃到了这里,从此便与世隔绝了。
    打鱼人离开时,一路上做了些标志,回家以后又把见到的情况报告给太
守。太守派人随着打鱼人去寻找,可是找来找去,再也没有找到这个地方。
    由陶渊明这篇文章,后来就产生了“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就
是超出人世以外;“桃源”就是桃林的尽头。“世外桃源”是说在人世之外
的极为美好的地方。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是虚构的,现实社会中不可
能存在,所以后来常用它来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优美的世界。也常
用它比喻那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地方。

           打草惊蛇
                 
    唐朝时候,当涂县(在今安徽省)的县令王鲁是个贪官。他和手下的办
事人员勾结在一起贪污、受贿、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把老百姓害苦了。
    老百姓忍无可忍,联合起来写了状子,控告王鲁的一个主薄(相当于秘
书),坚决要求惩办他。
    状子送到王鲁手里,他一看状子上写的罪行,每桩都跟自己有关系,便
心慌了,不由得拿起笔,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意思是:“你们虽然是打草,但我正像藏在草丛中的蛇一样受到了惊吓!”
    后来这八个字简化成了成语“打草惊蛇”。常常用来比喻因为办事不周
密,反而使得对方有了警戒,预先有了防备。

           叶公好龙
                   
    传说楚国有一个叶公,特别喜欢龙。他家里的墙上画着龙,柱子上刻着
龙,各种器具、用品也都装饰着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知道了,便从天而降,
来到叶公家里。头从窗口伸了进去,尾巴一直绕到了堂屋的旁边。
    叶公看见了天上的真龙,大吃一惊,吓得浑身哆嗦,脸色铁青失魂落魄,
慌忙逃跑。原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叶公那种表面上爱龙,实际上怕龙的人。
    “叶公好龙”是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一句成语。“好”是喜爱的意
思。现在往往用这句成语来比喻和讽刺言行不一的人。

           外强中干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
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
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
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
文是‘外强中干’),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
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
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
上内部力量空虚。
    和这近似的成语有“色厉内荏”。“色”是脸上的神色;“厉”是凶猛;
“荏”是软弱。这句成语是说外表强硬而内心胆怯。

           生吞活剥
                   
    唐朝时,有个县的武官叫张怀庆。他为了追求名利,常常弄虚作假,把
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当做自己的“创作”。当时诗人王昌龄、名士郭正一
声望都很高,张怀庆便常常抄袭他们的作品。
    大臣李义府写了一首“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的五言诗。意思是要
把天上的明月雕刻成歌舞时用的扇子,把空中的彩云剪裁成跳舞时穿的衣
裳,想象奇特。张怀庆一看,便抄了下来,并在每句诗的开头加上两个字,
凑成了一首“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的七言诗。经他这么一“创
作”,诗句都不通了,谁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
    张怀庆这首诗一传出,人们就议论纷纷,有人根据他常常抄王昌龄、郭
正一作品的行为,还给他编了顺口溜,嘲笑他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这句话,经过简化成了成语“生吞活剥”,
使用上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用来比喻一些人不经过思考,不经过消化,就生
硬地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方法。

           四面楚歌
                   
    “鸿门宴”之后,项羽、刘邦的矛盾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加深了。双方
又发生了多次战斗。项羽本来兵精粮足,但由于他实行了错误的政策,失掉
了人心,所以军事上节节败退,最后被刘邦的汉军包围在垓下(现在安徽省
境内)。
    一天夜里,项羽突然听到军营外边歌声四起,歌声凄凉悲切,动人心弦,
原来唱的是项羽家乡楚地的民歌。
    项羽军中不少人是楚地的士兵。这时听到家乡的民歌,有的情不自禁地
跟着低唱,有的被歌声感动得热泪滚滚。全都想念起家乡来了,哪里还想打
仗。项羽听到歌声,大吃一惊。他想:“楚国大概全被汉军占领了吧!要不,
汉军里哪会有这么多楚国人呢?想到这里,他一骨碌爬起来,准备与刘邦决
一死战。但冷静一想,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外面又包围得严严实实,怎么能
行呢?他只好决定拼死突围。他一面愁闷地喝着酒,一面想着这些年来的战
斗生活和眼前的惨败,伤心地和心爱的妃子虞姬告了别,就带着士兵冒死冲
了出去。
    项羽冲杀了一阵,带着剩下的一点士兵杀出一条血路,但是汉军紧追不
放,把项羽一直追到了乌江边上。项羽眼看无路可走,想到失败的局面已无
法挽回,也没脸再回江东去见家乡的父老,就悲惨地自杀了。
    这就是有名的“霸王别姬”的故事。成语“四面楚歌”就是从这个故事
中产生的。“楚”是古国名,是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四面楚歌”字面
上是四面八方全是楚地的歌声,引申开来是四面八方全都反对,陷入了非常
孤立的境地,用来形容极端孤立的境况。

           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在政治上谋
求改革,失败后降了职,被贬到偏僻的地方去当刺史(官职名),晚年才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