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这位可亲可敬的校外辅导员“张阿姨”,张阿姨
身残志坚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为他们树立了做人的楷模。
无私奉献
张培英担任大院校外辅导站站长,对大院上千名少年儿童尽心尽力,已
经够辛苦的了。但她没有满足,她还关心着大院所属的万寿路地区的校外教
育事业,她把这个区两万名少年儿童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万寿路少年之家
开始成立时没有活动室,张培英四处奔走,呼吁社会资助,还以区人大代表
的身份写提案。1984 年,4 间活动室终于动工了。可是盖到一半,经费不够,
又停工了。张培英着急了,带着少年之家的负责老师去找基建工程兵单位,
她三番五次地向工程队队长求情,工程队深受感动,决定“不赚孩子的钱,
盖!”活动室终于盖成了。
每周有 1000 多个孩子到少年之家来活动,张培英发现院里没有厕所很不
方便,就又写提案,积极帮助解决。少年之家成立舞蹈组后,急需建个舞蹈
室,她一面上下呼吁想办法,一面拿出了自己家里的积蓄 1000 元。同志们知
道她身体不好,工作又累,不忍心收她的钱,通过组织把钱退给了她。可是
第二天,她又把钱送来了。少年之家只好留下了这笔钱,用它设立了“培英
奖”,用来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
张培英关心着少年之家的一草一木。一天,她打电话告诉少年之家的尤
老师:“给你们搞到了两棵枣树。”尤老师高兴地说:“我们马上去挖。”
挂了电话,尤老师临时处理了别的一点事,等到转身要去取枣树时,发现张
培英已经把枣树送来,并且用她那双十指九残的手把枣树栽好了。尤老师当
时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泪水涌出了眼眶。
少年之家活动室前种的羊胡草,是张培英冒雨送来的;院大铁门上另开
个小门,是她请人做的;存放工具的柜子,是她从家里搬来的;美术室的木
刻材料、展板,是她给找来的;会计室窗户外的铁栏,是她出钱定做的……
她默默地奉献着,为了她心中的教育事业。
张培英在与学校联系的过程中,把对学校有益的事,也都看做是自己的
事。学校缺老师,她帮着去聘请;老师病了,她带着自己买的营养品去看望。
一次,发现一位老师的爱人陪床需要铺盖,她连夜把自己家的棉被抱来。有
的老师要看病,怕时间长耽误上课,她主动帮助老师挂号取药……她默默地
奉献着,为了她心中的教育事业。
23 年来,忘我的工作使她除了烧伤留下的残疾外,又增添了严重的心脏
病、胆结石、关节炎等十几种疾病,但她总是把这些置之度外。1991 年 6 月
28 日晚上,她拖着病重的身体家访,安排暑假游泳活动,12 点多才回家。第
二天上午,她给几个家长打电话,询问孩子们的考试情况,还带一个孩子去
图书室取书。6 月 29 日下午,她去参加军事医学科学院纪念“七一”大会,
她站在讲台上作报告,介绍她为之奋斗的校外教育事业,展示她博大的胸襟。
当她讲到:“我感到为党工作的时间不多了,更需要加倍努力工作……”时,
她的心脏病突然加剧,她倒在讲台上,再也没有醒来……
她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 65 年,她在校外教育战线上奉献了 23 年。她为
少年儿童们留下了校外辅导站、少年之家;留下了图书、电视机以及各种活
动用品,最重要的是,留下了一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而她自己呢?居室里只留下了五六十年代的旧家具,一张硬板床,铺着
草垫子,有一个书箱还是参军时部队给做的。长期以来,她每月交 30 无党费,
多次为教育、社会福利事业和灾区群众捐款捐物,每次都是几百元、上千元。
她默默地奉献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了她心中的教育事业。
全国模范班主任毛蓓蕾的故事
“毛老师好!毛老师好!”
在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的校园里,只要毛蓓蕾老师的身影一出
现,孩子们立即会围上来,热情地打招呼。
“小朋友好!小朋友好!”
毛蓓蕾老师也总是这样热情地回答孩子们,她点头微笑,她伸出手去摸
摸这个头,拍拍那个肩,对每一个孩子都以爱抚来回报。
毛蓓蕾老师从 13 岁就当老师,那是因为在旧社会,家里太穷,为了减轻
父母的负担,不得不当老师挣钱糊口。从那时起,她爱上了这个工作,爱上
了学生,一直干到 60 多岁,仍然常在校园里和孩子们在一起。
毛老师是全国模范班主任。她教的班总是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她特别关
心学生的思想品德,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毛老师讲思想品德课可有
办法啦。
有一次上课,毛老师拿来几只弹簧,让大家做实验,要每个人用手按一
按弹簧。这是上思想品德课,还是要上自然课呢?真有意思。她让学生说说
按弹簧的感觉,又教大家一首儿歌:
“困难像弹簧,
你弱他就强,
你强他就弱……”
啊,原来毛老师要给大家讲怎样对待学习上的困难,使大家懂得:学习
上的困难像弹簧一样欺软怕硬……
又有一次,毛老师拿来一面小镜子,让同学们都来照镜子,同学们照照
镜子,发现脸上有脏的东西,赶快擦掉了。毛老师抓住这个机会,说:
“小朋友,你们看他的脸擦干净了,变得更可爱了,这就像一个人有了
缺点,改正了,又进步了。”
原来毛老师是在给大家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好处。
毛老师上思想品德课,生动活泼,把深刻的道理,这样形象地讲解,深
入浅出,同学们都爱上。
毛老师特别会讲故事,讲得带劲时,同学们十分激动。讲雷锋叔叔苦难
的童年,同学们为小雷锋的悲惨遭遇,流下同情的泪。讲女排大姐姐为国争
光,使同学们欢欣鼓舞。当同学们听到女排夺得世界冠军,五星红旗在体育
场上升起,大家更是激动,这时毛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五星红旗,用录音机放
出国歌,同学们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向五星红旗敬礼,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
孩子们的心中升起。
毛老师是在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的感情啊!
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毛老师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
的优点、缺点,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改正缺点。
小陈是毛老师的学生,在学校表现不太好,在家里表现更糟糕,尤其是
对奶奶,常常乱发脾气,很没礼貌。
毛老师仔细了解,原来是小陈家长的教育不好,妈妈过于宠爱,对孩子
百依百顺,爸爸不满意妈妈的做法,动不动就打孩子。老奶奶年老体弱,双
目失明,妈妈对老奶奶常常训斥。因此造成小陈有这些缺点。
看来,要教育好小陈,必须先做好家长的工作。毛老师就在家庭访问中
开始进行教育了。
一天中午,小陈没来上学,听说是病了。毛老师立即到他家看望。一进
门就看见老奶奶端着一碗热粥,蹒跚着摸着楼梯上楼,到小陈跟前,一勺一
勺地喂给他吃。
毛老师体贴地对老奶奶说:
“你年纪这么大,眼睛又不好,能煮粥已经很不容易了,照顾孩子的事,
以后就交给我吧。”
接连几天,毛老师放弃休息,去给小陈喂饭、吃药。老奶奶感动得不得
了。
一次,正赶上小陈的妈妈下班回来,毛老师抓住这个机会说:
“老奶奶实在太宠爱孙子了,养得他这么娇,小陈的烧已经退了,自己
可以起来吃饭,可还要奶奶喂。你们做父母的真有福,家里有这么好的老人
照顾,可以安心地上班了。”
小陈妈妈听了这番话,感到内疚,觉得自己对老人关心不够。对毛老师
天天来照顾小陈,更是过意不去。
毛老师见小陈妈妈有诚意,又接下去说:
“老奶奶眼睛不好,你又是眼科医生,能不能陪她到医院检查一下,即
使治不好,对老人来说也是一种安慰。”
小陈妈妈一口答应。毛老师连忙把这事告诉老奶奶,老奶奶激动地紧紧
握住毛老师的手。
从此,小陈妈妈对老奶奶的态度变了,小陈对奶奶的态度也变了,自己
能做的事也开始自己做了。
毛老师又找小陈爸爸谈心,劝他改变教育方法。这样,小陈在教师和家
长的共同教育下,进步了。
毛老师的班上,也有淘气的学生,也闯过祸。最大的一次祸是“卷心菜
事件”。
那是在一天放学后,两个同学来到学校附近的菜市场,把鞭炮塞进卷心
菜里,鞭炮爆炸了,卷心菜炸烂了。菜市场的人很气愤,找到毛老师,让他
好好教育这两个学生。
毛老师听到这件事后,十分冷静。她想,这两个学生平时学习用功,也
遵守纪律,为什么出了学校闯了这么大的祸,是有意要损坏卷心菜吗?不像。
毛老师想起来了,前几天大队举行火箭启航的活动,可能他们受了什么
启发。一问这两个孩子,他们果然是说:
“我们想看看卷心菜能不能借助火药的力量,像火箭一样飞上天……”
毛老师批评了他们,指出他们做错了事,应赔偿人家的损失,又给他们
讲了火箭的故事,并吸收他们参加科研活动。
毛老师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心,从不冤枉孩子,总是恰如其分地批评
教育孩子。因此孩子们都爱毛老师,都愿意听她的话。
毛老师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为孩子们操碎了心,以至操劳过度,健康
受到很大损害。
1962 年,毛老师发现看书写字时间一长,眼前就有一些细小的黑烟在飘
动,经医生检查,她患有视网膜剥离,眼底动脉硬化,眼玻璃体混浊等病。
教师需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毛老师那双眼睛不仅要用来看书写字,还
要用来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还要透过学生的举动,看到他们的心灵。眼睛
这么多病,给她的工作带来多大的不方便。
每到夜晚,毛老师伏案备课,总是不时放下笔擦擦眼,站起来透过窗子
看看远处,让眼睛休息一下,再接着干。
给毛老师带来痛苦的,不只是眼,她还患有肺结核、高血压、肝炎和心
脏病,她曾几次晕倒在马路上和教室里。但她仍然不顾自己的病,坚持工作。
医生在她的病历上写道:
“患者拒绝休息。”
“劝其休息,患者拒绝。”
毛老师怎么舍得离开自己的学生,怎么舍得耽误学生的学习呢?
毛老师的耳朵里患胆脂瘤,需要住院开刀切除,但她总怕耽误学生的功
课,总是抽不出时间去住院。
直到 1978 年,耳朵里流脓水,病情不能再拖下去了,毛老师才在寒假去
住院。可正赶上春节,按医院的规定,春节期间是不动手术的。
毛老师找到医生说:
“我之所以选在春节住院,是为了不影响工作,我对学生的感情,就像
你对病人的感情,请你理解我。”
在毛老师再三恳切要求下,医生破例了,在大年初四,为毛老师动了手
术。
可是,一次手术只能切除一只耳朵里的瘤子,按要求应该在两周后,再
对另一只耳朵做手术,毛老师又恳求医生:
“那次手术到暑假再做吧,那时,我这班学生就小学毕业了。”
医生没办法,只好同意了。
当这班学生去中学报到那天,毛老师住进医院去了。
学生们听说毛老师动手术了,都不安起来,全班同学都来到医院,要求
看望老师。可医院规定,不许这么多人一起进病房探望。他们苦苦哀求,保
证不影响其他病人休息,好话说了一大堆,终于感动了值班的阿姨。阿姨说:
“好,答应你们,可你们必须按自己说的话去做,只看一眼就马上出来。”
孩子们排着队,踮着脚,轻轻走进病房,他们看见毛老师直挺挺地躺着,
苍白的脸上涂着红色的药水,半边脸上包着渗着血的纱布,忍不住都哭了起
来。
“毛老师,您好点了吗?”同学们呜咽着说。
全班同学离开病房,又派了两名代表进来,在毛老师的病床前,演奏小
提琴,因为同学们知道毛老师喜欢音乐,常常给同学们弹琴唱歌。
毛老师当时不能说话,但是她能看得见听得见,她的心被孩子们的爱簇
拥着,她觉得十分幸福。
医生、护士、病人们也看到了,听到了,他们也被孩子们真诚的爱打动
了,他们都羡慕毛老师,能享受到这样纯真的爱。
毛蓓蕾老师享受到这样的爱是当之无愧的,是她对孩子的爱,对事业的
爱,赢得了学生的心。
草原上优秀教师乌云的故事
在内蒙古哲晨木盟草原上,提起库伦旗一中教师乌云,几乎家喻户晓。
她是一位华籍日本人,原名叫立花珠美,是遗留在中国的日本孤儿。1940 年,
她们一家随同身为国家公务员的父亲来到中国。1945 年,日本投降。日军仓
皇逃命前,指挥官命令把尚未离开的驻华人员家属带到哥根庙附近的荒野,
疯狂地把她们赶下山涧,然后用手榴弹乱炸。立花珠美的妈妈、姐姐、弟弟
和妹妹都在这场悲剧中惨死,8 岁的立花珠美侥幸活了下来,在死人堆里过
了 4 天。后来,一对善良的蒙古族夫妇收养了她,她从此有了新阿爸、阿妈,
也有了一个中国蒙古族的名字——乌云。
慈母般的微笑
1957 年,乌云大学毕业了,分配到库伦中学教书。这是一个贫穷偏僻的
地方,旗所在地就在山沟里。房子连着沟坎,房下支着立木,悬在半空。乌
云毫无怨言,在这山沟沟里默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