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鹮身长 60~80 厘米,体重 1.5~2 公斤,为中等体型的涉禽。
朱鹮栖息在沼泽、水田、河滩、溪流附近,多为群体活动。互相之间团
结友爱,和睦相处,夜晚在高高的大树上栖宿过夜。朱鹮休息的时候,常呈
“金鸡独立”的姿势,并且转动它那长度适中的颈部把喙插入背部的羽毛中,
盘头养神,此时好像在向人们展示它那美丽的冠羽。朱鹮只有在白天才共同
外出觅食,它们主要到水田、河溪、沼泽地中以鱼、虾、泥鳅、青蛙以及软
体动物为食。它尤其喜欢吃泥鳅。
在每年的早春二月,朱鹮成双成对飞回繁殖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占
领地盘,然后选择高大的树木:或者是高大的白杨树,或是松树,或是粟树,
或是高大的青冈树,在距离地面 10~20 米左右的粗树枝上,早出晚归,叨材
建巢。在建巢的过程中,它们经常遭到邻居,比如喜鹊等其他鸟类的捣乱。
喜鹊经常把朱鹮刚刚叼来的巢材抽走,常常使得朱鹮还没有来得及把巢建
好,雌朱鹮就已迫不急待地把第一枚卵产下来了。它们只好一边产卵,一边
补建巢穴,一直到所有的卵都孵化成雏鸟为止。
朱鹮一般每窝产卵 2~4 枚,每年产一窝。卵呈青绿色或蓝灰色,上面带
有褐色的斑点。卵似鸭蛋样大小,每个约重 60~75 克。雌雄鸟轮流共同孵卵,
经过近 1 个月的孵化,小朱鹮一个个出世了。幼雏绒羽为淡灰色,腿呈桔红
色。幼雏为晚成鸟,不能独立生活,必须由双亲进行育雏。人们观察到小朱
鹮的亲鸟将稻田里的泥鳅,水中的小鱼、青蛙、甲壳类动物以及昆虫,吞进
食道的夹袋里,制成半流食,再飞回巢边。喂食时,亲鸟把嘴张开,先让最
先出壳的雏鸟把喙伸进夹袋里捣食,然后再给第二个出壳的雏鸟喂食,然后
是第三只……当雏鸟吃饱的时候,它们就会把头低下。亲鸟每次喂食都严格
按照这个顺序进行。如果一窝雏鸟数量较多,有 4 只左右,那么轮到最后一
只雏鸟吃食的时候,亲鸟夹袋里的食物已经被前面的雏鸟吃光了。这样下来,
后面的雏鸟因为没有食物吃,身体会逐渐瘦弱下来,最后被弃之巢外。所以
一般情况下,根据亲鸟的喂养能力,喂养两只雏鸟是理想的,喂养 3 只就吃
力了。
在“秦岭一号朱鹮群体观察站”,1981 年人们就发现一窝 3 只雏中的“小
三”因为吃不上食物,身体瘦弱,最后被弃之巢外。1985 年一窝 4 只雏鸟中
的“小四”也遭到遗弃。这种现象又一次证明了,自然界中自然淘汰的残酷
现实。
后来人们一旦发现了朱鹮有弱雏在挣扎,就立即从巢中取出,送往北京
动物园,由人工精心饲养。遇到有弃之巢外的幼雏,也同样处理。现在北京
动物园至少有 5 只以上的朱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送来落户的。
雏鸟由于进食半消化的食物,因此长得很快,大约 1 个月就能长大,可
离巢觅食。1~2 年性成熟,寿命 20~30 年。
朱鹮目前仅分布于我国陕西省的洋县。为世界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列为
我国一级保护珍禽。1983 年在陕西省洋县建立了朱鹮自然保护区,面积达 20
平方公里。
我国独有的珍禽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在分类学上位于脊椎动物门,鸟纲,鸡形目,雉科,角雉属。
角雉在全世界共有 5 种,有分布在西藏西南部,在国外克什米尔地区的
黑头角雉;有分布在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北坡和国外尼泊尔、印度北部、
不丹地区的红胸角雉;有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国外的不丹东部和印度阿萨姆
地区的灰腹角雉;有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云南北部、四川、甘肃、陕西、湖
北及湖南等山地的红腹角雉;还有分布我国东部亚热带高山森林里,如福建、
广东、广西、浙江及湖南等地,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曾经发现过的黄腹角雉,
现在已多年未见到了。这几年只有在广西东北部的海洋山脉和苗儿山一带发
现少数黄腹角雉。
这 5 种角雉都属于角雉属,角雉最主要的特征有三点。第一点:雄鸟头
上具有身体冠羽。第二点:两眼上方各有肉质的角状突起,所以角雉又叫做
“角鸡”。第三点:喉下围着一个肉质的“围裙”,叫做“肉裙”,也叫“肉
裾”。这些肉角和肉裙平时体积很小,收缩着,到了繁殖期,这些肉角和肉
裙都会膨胀竖展起来,色彩非常艳丽,以达到吸引雌雉,并与雌雉交配的目
的。
这里主要介绍黄腹角雉。黄腹角雉为我国所特有。体形比家鸡略大,体
长约 60 厘米,尾长 20~23 厘米,体重约 2.5 公斤。雌雄雉羽毛颜色不同,
雄雉羽毛色彩极其华丽。头顶具有前面的黑色,后面为橙红色的冠羽。冠羽
下面隐藏着一对长约 20 厘米的翠蓝色肉质角,喉下长着一个橙黄色的肉质
裙。身上的羽毛大部分为粟红色,其间点缀着许多卵圆形的黄色斑块。圆形
斑块的周围镶着黑色的边。身体下部呈皮黄色。因此得名黄腹角雉。雄雉的
尾为棕黄色,尾的尖端布有黑色的横带,尾部为圆形。
雌雉个体稍小于雄雉。上体羽毛主要呈棕灰褐色,其间散布有形状不规
则的黑褐色或白色的斑纹。雌雉的肉角没有发育,也没有肉裙,还没有冠羽。
雌雉的体色显然不如雄雉华丽。
黄腹角雉生活在海拔 800~1400 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
针叶林的混交林内。经常在流水的沟谷中、灌木丛林中觅食。主要吃植物的
嫩叶、花、浆果、种子,也吃昆虫。到了秋季和冬季主要吃青岗的种子、交
让木的叶和果实。这些树木数量极少,只生长在人迹罕见的高山地区,因此
就决定了黄腹角雉生存范围狭小,数量也就极少了。所以黄腹角雉这种我国
独有的珍禽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濒危物种。
3 月中旬黄腹角雉开始发情,在发情求偶期间,雄鸟常在清晨时发出短
暂的、激烈的、好像婴儿啼哭的声音。这声音实际上是求偶的鸣叫声。在人
们听来,这声音不怎么好听。可是对于雌鸟来说,却是非常美妙的声音。与
此同时雄鸟在雌鸟面前上下起伏,它那位于头部后方的冠羽不断竖起,抖动
它那暗蓝色的肉角(有 3 厘米长),以引起对方的注意。雄的黄腹角雉平时
肉裾比较小,不显眼,到了发情求偶期也变得颜色特别鲜艳,翠蓝色的条纹
纵横交错在充血膨胀的肉裙上。那条纹远看似繁体的“寿”字,故有人又称
其为“寿鸡”。这肉裙交替舒缩,突然充血膨胀展开,下垂在胸前,一边抖
动,一边鸣唱,直到使得它面前的雌鸟满意为止。
黄腹角雉的巢筑在高大的树干上。它的巢非常简陋,雌鸟把枯树枝等较
细的枝条,用腹部压成一个浅浅的窝,这就是它的巢穴。4 月初产卵,卵的
大小比鸡蛋稍大,为棕土色,其间分散有褐色的细点。产卵时不是一次都产
出,而是隔日产 1 枚卵,平均每窝 2~4 枚左右,每年产一窝。
孵卵的任务由雌鸟担任。雌鸟在孵卵期间非常认真负责,每天只离开巢
1 个小时左右外出觅食。有时遇到天气不好,或下雨,雌鸟可以 1~2 天不离
巢,它用自己的身体或张开双翅把雨水挡住,以保持卵的温度。一般情况下,
孵化期为 28 天左右。刚出壳的雏鸟身体表面布满了棕褐色的绒羽,在出壳的
当天,雏鸟即可煽动它那幼小的双翅,这说明雏鸟的翅羽成熟得很快。雏鸟
出壳之后,亲鸟对它还是百般地爱护,一直用身体给雏鸟保暖,一直到第三
天的清晨,雌鸟才带着雏鸟从巢中飞落地面,雏鸟跟随雌鸟到处寻觅食物。
幼鸟生长发育较为缓慢,一般两年以后才能发育为成鸟,性成熟。
由于黄腹角雉飞行能力差,行动缓慢,反应迟缓,易被天敌捕食,故又
称“呆鸡”。又加上它生存的环境范围狭窄,数量本来就稀少,再加上它的
生态环境被破坏,繁殖能力差,性成熟时间长,人为的捕猎,等等因素,黄
腹角雉现已成为濒危物种,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鸟类。1975 年在黄腹角雉的
原产地浙江省泰顺县鸟岩岭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 6.1 平方公里,并
于 1987 年首次人工繁殖成功。1986 年又在广西省建立了西岭岗自然保护区,
面积有 200 平方公里。1988~1989 年又在北京师范大学内人工饲养并繁殖出
幼鸟,且两年以后达到了性成熟。1990 年又进行人工控制光照促使发情提前
的实验,同样获得成功。经人工驯养的黄腹角雉,提前 1 个月发情并产卵成
功。
黑脖子的黑颈鹤
提起鹤,人们就会想到仙鹤,想到松鹤图、松鹤延年,想到诗人以鹤为
题材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
载空悠悠……”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国的鹤是深得人们赞美的。
早在 4000 万年前的始新世,地球上就已有了鹤类,比人类的出现早得
多。当时,地球上的鹤类有 300 多种,随着地球的变迁,生态环境的破坏,
目前世界上只剩下了 15 种鹤,在这些鹤中,中国占有 9 种。中国占有这些鹤
类,全部都属于一、二级保护动物,它们分别是:丹顶鹤、白鹤、灰鹤、黑
颈鹤、赤颈鹤、白头鹤、白枕鹤、蓑羽鹤、加拿大鹤。其中丹顶鹤、黑颈鹤
和白鹤在 1984 年的时候就已经总共有大约 1800 多只,在数量上为世界之首。
这 3 种鹤均为一级保护动物。
在我国黑龙江扎龙有一个世界上少有的“鹤乡”——鹤类自然保护区。
在这个保护区内活动着 6 种鹤类,有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蓑羽鹤、白
鹤和灰鹤。这些鹤类在这里筑巢搭窝,生儿育女,不断增加儿孙的数量。
鹤类栖息于浅水之中,它们在水中站立睡觉时,常常将一条腿弯曲着收
起来,将头埋在双翅之间,挡住露水和寒冷,或就地而卧。
鹤类气管的下端盘绕曲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长大,盘成的圈也
是增多的。可想而知老鹤的气管会有多么的长。
鹤类鸣叫起来声音高亢且洪亮,这主要是由于它们体内的气管长到已经
进入胸骨内的原因造成的。古人用“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来形容鹤的鸣声
高亢洪亮。
下面介绍黑颈鹤。
黑颈鹤在分类学上位于脊椎动物,鸟纲,鹤形目,鹤科。
黑颈鹤为大型涉禽,是我国特有的珍贵鹤类,又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原鹤
类。
黑颈鹤是世界 15 种鹤中最后被人类发现的。那是 1876 年在我国的青海
湖,被一位探险家发现的。
说它是大型鹤,是因为它身高 120~140 厘米,体长约 120 厘米,翅阔而
强大,翅长约 57 厘米,体重 6~8 公斤。
黑颈鹤体羽大部分灰白色,且发亮。有时背部偶有黑色或灰色的羽毛,
头顶部裸露无羽的地方为朱红色,头、颈、尾、初级和次级飞羽均为黑色。
腊黄色的长喙直而稍稍偏扁。一对黑色的长脚,好像穿上一双黑色的高筒袜。
因为它的颈部油黑发亮,故名为黑颈鹤。
黑颈鹤栖息于海拔 3000~5000 米高的高原上,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原鹤。
它主要生活在高山草甸、高原湖泊区以及沼泽和芦苇沼泽地区。每年 3 月中
旬至 4 月中旬,黑颈鹤群陆续由越冬地区西藏的东南部、四川南部、云南和
贵州的西部迁徙,到青海省、西藏南部和四川北部的繁殖区进行繁殖。这时,
这里的水生动植物为黑颈鹤提供了丰富、充足的食物来源。这样的生活环境
为黑颈鹤进入繁殖期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进入繁殖期的鹤成对生活,它们在纷纷把幼鹤赶走之后,就开始筑巢。
一般 5 月份产卵,每窝产卵两枚,卵呈绿灰色或橄榄灰色,其间散布着红褐
色的斑点。雌雄鹤轮流趴窝孵卵,孵化期为 31~33 天。6 月中间雏鸟出壳,
雏鸟体重平均 128 克,棕色绒毛,红色的喙。雏鸟之间不团结,经常打架,
最终的结果是一方死亡。亲鸟对雏鸟非常疼爱,耐心地照料和护理。亲鸟到
处捕捉一些小动物,比如小昆虫、蚂蚁、蜂、蝇等喂给雏鸟吃。亲鸟不管外
出觅食距离有多远,也总是把捉到的小动物叼回来,喂给雏鸟吃。雏鸟 3~5
年性成熟,一般能活 50 多年。
黑颈鹤在趴窝孵卵期非常尽职尽责,不管天气如何变化,它们都趴在窝
里一动不动,任凭风吹雨打,以保持窝里的温度。
黑颈鹤对于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不同鸣叫声,预示着不同的气
候。人们根据清晨时它的鸣声,就可以预先知道这一天的气象是阴还是晴,
所以它还有一美称——“神鸟”。有时,在黑颈鹤的繁殖期,气候发生变化,
有汛情,它能将繁殖期提前 1 个月,在汛期到来之前把幼鹤带到安全地带。
到了 8 月,亲鹤带领幼鹤开始练习飞行。到了秋天,9~10 月黑颈鹤带
着自己的孩子,排成一定的队形,有“人”字形,有“V”字形,还有“一”
字形,飞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
黑颈鹤是文献上记载最晚的一种鹤。由于人们发现黑颈鹤的时间太晚,
对它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等还不十分清楚。黑颈鹤的生活环境严酷,它们
反抗天敌、保护幼雏的能力不强,幼雏的死亡率很高,种群的数量得不到发
展。每年 9~10 月份黑颈鹤们南迁的时候,幼鹤的数量少得可怜。黑颈鹤目
前野生的种群数量很稀少,是世界罕见的珍禽。国际鸟类红皮书和濒危物种
公约都把它列为急需挽救的濒危物种。我国将它列为一级保护动物。1984 年
在云南省的纳帕海建立了黑颈鹤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 20.7 平方公里。
1987 年 6 月 26 日,北京动物园人工授精,繁殖黑颈鹤成功,而且打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