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度。使我国成为继日、美之后掌握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家。
总之,我国不仅是世界上金刚石储量比较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造
金刚石合成技术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液态金属——汞
一说到金属,大家就会联想到固体。这是因为我们平常见到的金属几乎
都是固体的缘故。但是,是不是还有液态的金属呢?有,在常温下,汞就是
唯一呈液态的金属。
其实,汞对大家来说并不神秘,它就是我们常说的水银。为什么把汞叫
水银呢?这主要与汞的一些特性有关。
汞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呈液态,它只是在常温下呈液态。如果温度在
零下 38.7℃时,它会变成美丽的银蓝色固体;如果温度在 357.25℃时,它又
会沸腾气化。汞在常温下是稳定的,但如果加热至近于沸点时,它便会氧化
成红色的氧化汞。汞虽能溶于水,但与水不起化学反应,与盐碱和稀硫酸以
及碱也不起作用。汞在低温时不导电,但当它在高温下时,则既导电又能发
射绿色光和紫外线光谱。
此外,汞易流动,又能挥发,它的蒸气有毒,但硫磺却能制服它,所以
当少量汞洒落时,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收集起来或用硫黄粉覆盖处理。
汞是一种银白色、有极强金属光泽的液体,它很重,密度为 13.6,也就
是说,它比银和铝都重。正由于此,人们才给它取一个形象的名字——水银。
它在现代生活中有着广泛用途。
由于汞在 0℃~200℃之间时,体积膨胀系数变化均匀且不会沾湿玻璃,
因此我们便把它用于制做温度计;由于它化学活动性小,易流动、密度大,
我们又常常把它用在真空泵、气压计和水银蒸气灯等的制造上。
除上述特性外,汞最有趣的性质之一,是具有溶解除铁和铂以外几乎所
有的金属,它与这些金属所组成的合金;统称为汞齐。汞齐可以呈液态,也
可以是糊状或固体,汞齐中的金属仍保留它原有的性质。人们在很久以前便
利用汞的这个性质来提取金、银。汞的合金由于有可塑性和易硬性,因而我
们在医院里常见到医生用有锡、银或金的汞剂来补牙。
在医药上,有许多汞的化合物:像日常外伤用的红药水,作泻药用的甘
汞、消毒用的升汞、中药用的朱砂等都是汞的化合物。
此外,爆破上用的雷汞也是用汞制造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汞在冶金、电气、仪表、化工、农业、美术、医学
等方面的用途达 1000 多种,而且在现代国防及宇航科学领域中也有许多用
途。
汞在地球上是很分散的,成因也较复杂。我国的汞矿多是原生沉积的。
含汞的矿物在自然界有 20 多种,但主要以辰砂(硫化汞)为主。辰砂是因为
在我国湖南辰州所产的硫化汞质优量多,故如此称之。
我国汞矿的开发历史非常悠久,约在 4 千年前就已能大量生产水银。据
文献记载,我国在 3000 年前就已利用汞治癞病了。秦汉时开采的汞矿除用作
药才外,还用作颜料。朱砂的名字就是因为它呈鲜艳的朱红而来的。
辰砂在我国古代是一种贵重的药物。历代的“金丹家”和药物学家都非
常重视它,他们期望用它来炼制成黄金或仙丹,以求发财或长寿,并给了它
“灵液”、“姹女”、“青龙”等美称。这实在是无知和梦想。因为许多金
丹家,甚至皇帝,都是由于过量服用用汞炼制的“仙丹”而一命呜呼的。
我国的汞矿,古今中外早已有名。汞虽然在地球上是很分散的,但我国
的汞矿床却以规模大、品位高而著称。我国汞矿的探明储量目前居世界第三
位,汞矿几乎遍及全国。其中,贵州、湖南、四川、广西和云南等省产汞最
多,尤以贵州最著名。贵州的探明储量和年产汞量均占全国总量的 80%以
上,有“汞矿省”之称。贵州汞矿(万山)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汞和朱砂生产
基地。1980 年,我国就曾在万山发现一颗世界罕见的辰砂晶体,长 65.4 毫
米,宽 35 毫米,高 37 毫米,净重 237g,是世界最大的辰砍晶体,故取名为
“辰砂王”,现藏于北京地质博物馆。
深海珍宝——锰结核
锰结核这个名称的来历,是和它的构造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矿产含
锰、铁较多,加之每块矿石往往都有一个由生物骨骼或岩石碎片构成的核,
所以被称作锰结核或铁锰结核。它最早是在 100 多年前,即 1873 年 2 月由深
海考察船“挑战者”号在进行海洋环球考察过程中发现的。
1872 年,英国海洋调查船“挑战者”号,在海洋学家汤姆森教授的率领
下从英国希尔内斯港出发,驶向浩瀚的大西洋。1873 年 2 月 18 日,“挑战
者”号航行到加纳利群岛的费罗岛西南大约 300 公里的海域作业,他们用拖
网采集洋底沉积物样品时,偶然发现了一种类似鹅卵石的东西,他们当时还
没想到,沉睡在海底亿万年的深海珍宝让他们发现了。1873 年 3 月 7 日,他
们再次从拖网中发现了这种奇怪的鹅卵石。之所以奇怪,是因为鹅卵石大都
分布在海滨和浅滩,四五千米深的大洋底哪来的鹅卵石呢?这一次,引起了
汤姆森教授的极大兴趣,他当即作了记录。后来,他们又在大西洋、印度洋
和太平洋采得了这种鹅卵石,这些样品被大英博物馆当作海底珍品收藏了起
来。1882 年,约·雷默爵士和地质学家雷纳教授才系统地对这些样品进行了
研究,9 年以后,他们俩发表了详细的研究报告,把这种鹅卵石正式命名为
“锰结核”。
为了更多地得到海洋矿产资源,从 70 年代起,许多国家把深海底锰结核
的开发研究,列为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并首要进行矿区的锰结核分布、
储藏量、金属含量和开采环境条件方面的调查。通过调查证实,锰结核的储
藏量极为巨大,分布面积甚广。根据分析,结核中除了铁和锰外,还含有铜、
镍、钴等 30 多种金属元素、稀土元素和放射性元素,其中锰、镍、钴在目前
技术条件下都具有工业意义。从结核中回收金属的试验也取得了成功。美国
已设计出特制的冶金炉,用电解法提取铜、钴、镍、锰,纯度达到 90%以上。
1978 年 3 月,由日本、加拿大等国参加的国际企业集团,用气吸法采矿系统,
在太平洋夏威夷东南水深 5000 米的深海底,采出了 300 多吨锰结核,从而转
入了即将开发阶段。据统计。目前在大洋底发现具有经济远景的锰结核矿区
有 500 多处。
1979 年,我国海洋科学工作者在太平洋赤道海域考察中,从 4000~5000
米水深的深海底取得了锰结核矿样,其中最大的一枚锰结核直径为 5 厘米,
标志着我国研究、利用和开发海底矿产资源进入了新的阶段。
锰结核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呈块状;有的呈薄薄一层附在海底岩
石上;而大多数都呈结核状,有的浑圆,有的有棱有角,有的许多结核聚集
在一起,成为葡萄状或其他更为复杂的形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锰结核。结
核的颜色从黑色到黄褐色,一般以土里色为常见。多数结核的表面模糊不清,
但也有的透明度很好,如美国东海岸外采到的结核,就有似玻璃的光泽。
锰结核的个体有大有小,相差十分悬殊。小的如同沙粒一样,直径还不
到 1 毫米,甚至更小,要放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大的直径可达几十厘米;
最常见的是在 0.5 厘米到 25 厘米之间,有的巨型结核,直径在 1 米以上,重
达几十至几百公斤。1967 年,深海研究潜艇“阿鲁明诺号”采到了一颗 90
公斤重的锰结核,苏联调查船“勇士号”在第 43 次航行在夏威夷岛西部水下
山脉的斜坡处,于 3800 米深的海底中发现了一颗至今世界上最大的锰结核
块,重达 2000 公斤。
结核的硬度不大,一般只有摩氏硬度级的 1~4 度,平均在 3 度。
锰结核的内部中心有一核,该核可能是一粒海底火山碎屑,或碳酸盐质
或磷酸盐质岩屑,也可能是鲨类齿、鲸类耳骨、有孔贝壳或宇宙尘等。核外
是清晰的环带状构造。
锰结核的化学成分包括锰、铁、镍、钴、铜等 28 种,它们高出地壳中平
均值的 27~46 倍,高出海水中含量的 100 万倍。同一地点的锰结核,其总体
成分彼此都很一致。单个结构说来,最外层接触海水的一面,其中铁、钴和
铅含量相对少。就锰来说,被海底沉积物埋没的半核中含量最高,泥—水界
面趋向减少,到接触海水的半核含量最低。铁的分布则与锰相反。这种外层
分布的特征,内层并不存在。内层的成分趋向均一。
锰结核勘探和开采的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在海洋底部沉积的表层上,矿
物清晰可见,所以可用装有照相机和录像机的水下电视作为了解矿藏分布和
厚度的有效手段。前苏联的技术人员已经制造出了一种远距离的可操纵系
统,用它来调查和精确估计已了解的矿藏,经实验已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个
系统是由一部电视机、一个自动装置和两台水动的电子计算机组成,工作起
来很方便。这是一种直接勘探手段。
直接手段虽能获得样品,可准确地测定锰结核的富集度、品位等,但使
用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时间,工作效率低,因而人们正研究一种勘探途径,
即间接勘探。
锰结核的开采正逐步走向成熟。目前一般认为有 3 种方法比较经济、实
用。
一种是空气提升采矿系统,由高压气泵、采矿管、集矿装置等部分构成。
高压气泵安装在船上,采矿时,首先在船上开动高压气泵,气泵产生的高压
空气通过输气管道向下从采矿管的深、中、浅三个部分输入,在采矿中产生
高速上升的固、气、液三相混全流,将经过集矿装置的筛滤系统选择过的锰
结核提升到采矿船内,其提升效率为 30%~50%,这种采矿系统已于 1970
年试验成功,它能在 5000 米水深处达到日产 300 吨锰结核的采矿能力。
一种是水力提升式采矿系统。主要由采矿管、浮筒、高压水泵和集矿装
置 4 部分组成。采矿管悬挂在采矿船和浮筒下,起输送锰结核的作用;浮筒
安装在采矿管道上部 15%的地方,中间充以高压空气,以支撑水泵的重量;
高压水泵装置在浮筒内,它的功率为 8000 马力,通过高压使采矿管道内产生
每秒 5 米的高速上升水流,使锰结核和水一起由海底提升到采矿船内。集矿
装置起挑选、采集锰结核的作用。1975 年采矿试验已获成功,现能达到日产
500 吨的采矿能力。
一种是连续链斗采矿系统,是在高强度的聚丙二醇脂材料编成的绳上,
每隔 25~50 米安装一个采矿戽斗。采矿时,船上的牵引机带动绳索,使戽斗
不断在海底拖过挖取锰结核,并将其提升到采矿船上,卸入船内储仓。这种
采矿法是由日本人发明的,1970 年 8~9 月在希塔提岛以北 400 公里、水深
4000 米处进行了试验,并获得了成功。这种装置结构简单、适应性强、采矿
成本低。
各国时锰结核的勘探和开发日益活跃。美国在深海锰结核勘探、试采和
加工处理等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开发的重点是夏威夷群岛至美国
本土之间的海域,其中有的海区的普查工作已经完成,现已进行到详查和开
发阶段。日本是从 60 年代开始了锰结核的调查工作,真正大规模的调查是在
70 年代以后。前苏联对锰结核的调查则是从 50 年代开始的,前苏联科学家
并在 1964 年编制了《太平洋底锰结核分布图》,70 年代以后,对太平洋锰
富矿区进行了勘探。法国人在 1974 年成立了法国锰结核研究公司,主要进行
矿区勘探:法国并与日本合作,在法属社会群岛的塔布堤岛以北进行了多次
调查和开采方法的试验。
中国对大洋锰结核的调查工作开展较晚,正式调查是在 1983 年 5~7 月
进行的。1983 年以后,中国又多次派遣“向阳红 16”号和“海洋 4”号船进
行了锰结核的调查,1985 年和 1986 年航次的调查区域从中太平洋扩大到东
太平洋,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声波探测技术和海底照相,调查研究的程度有
了更大的提高,并圈出了数万平方公里的富矿区。现在,中国已正式向国际
申请,在太平洋中北部圈定了两块先行投资区,并在国内成立了相应组织。
不过,尽管各国对大洋锰结核的可采储量和极大的开采价值注目已久
了,但由于锰结核的开发是一项高投资多风险的新兴产业,受技术因素和经
济因素的限制,其开发进程不可能像海洋石油和天然气那样快。从目前的情
况看,最先进行商业性开发锰结核的,可能是美国和日本,其中以美国为主
的海洋产业协会准备在 1995 年以后投资 15 亿美元,每年生产 100~200 万吨
干锰结核,同时,在加利福尼亚建一座日处理 5000 吨锰结核的加工提炼厂。
日本国土资源贫乏,对大洋锰结核抱有极大的希望,已制订出 1994 年前的开
发计划,现正在作各项准备工作,以期在 1994 年进行大洋锰结核的商业开
发,据估计,在 1990~1995 年期间,全世界商业开发大洋锰结核每年可为
100~400 万吨,1995 年以后可达 1000 万吨,到 2000 年,将会有大的飞跃,
到 2025 年后,大洋锰结核将有可能成为世界稳定的矿物来源。
核燃料——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