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元前 1 世纪至公元 1 世纪
汉代时中国发明了炒钢技术。
《神农本草经》成书,这是中国古代关于药物学的第一部专著,书中载
录动、植、矿物药品达 365 种,含有丰富的科学内容。
1 世纪初
罗马人普里尼提出了分离金银的“烤钵法”。
105 年
东汉蔡伦监造出良纸,经推广,于各地通行造纸。这时还发明用树皮纤
维造纸。
2 世纪
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参同契》成书,这是现存最早的有关炼丹术的著
作。
4 世纪
中国发明用藤皮造纸。
6 世纪
綦母怀文总结出,将生铁水灌注到熟铁中渗碳制钢的技术,称为“灌钢”。
这种技术一直到明代还在沿用。
533——544 年
贾思勰《齐民要术》问世,这部书总结了 6 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的农业
技术经验,书中有许多关于染色、酿酒、造纸、制作漆器技术知识。
659 年
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行的药典《唐本草》由苏敬等人撰成,并颁行于全
国。
7 至 8 世纪
唐初孙思邈的《伏硫磺法》中最早记载了火药的三种成分。
8 世纪
阿拉伯炼金家贾伯提出金属可互相转变的见解及四元素相尅的理论。751
年
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这是造纸术西传的开始。
9 世纪
唐代中期炼丹书《铅汞甲辰至宝集成》中记载了清虚子《伏火矾法》,
也谈到火药的配方。
10 世纪
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编著了《医典》。
986 年
宋初苏易简《纸谱》问世,这是一部有关造纸的早期专著。其中提到江
南以竹及稻、麦杆为原料造纸。
1000 年
宋初唐福制火药箭、火球、火蒺藜等,说明火药已用于制造火药武器。
1044 年
宋初曾公亮等编的《武经总要》一书中,介绍了三种火药配方和多种火
器。
1082 年
北宋学者唐慎微的《证类本草》问世。
1092 年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成书,这是中国科技史中的一部重要著
作,书中有不少化学史料。
13 世纪中叶前
中国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
13 世纪
英国炼金家罗哲·培根著《炼金术原理》。
16 世纪初
在欧洲出现了检验黄金纯度的“金针系列试验法”。
瑞士医生帕拉塞斯提出万物是由“盐、硫、汞”三元素以不同比例构成
的“三元素说”。
1556 年
阿格里柯拉的《论金属》出版,这是 16 世纪欧洲有关采矿、冶金的重要
技术著作。
16 世纪
明代初年铸造黄铜器时已使用了大量的金属锌。1637 年成书的《天工开
物》中对炼锌过程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1596 年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明代以前的药学成
就,载药 1892 种,是一部药物学巨著。
16 世纪末年
伽利略制出第一支温度计——一种气体温度计。
16 至 17 世纪
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作了“柳树试验”,提出水是万物的最基本原始元
素。
1637 年
明代学者朱应星的《天工开物》问世,这是一部关于当时中国农业和手
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
重要物理实验年表
1583 年 伽利略(意大利,1564—1642)作单摆实验。
1620 年 斯涅耳(荷兰,1591—1626)从实验归纳出光的反射和折射定
律。
1643 年 托里拆利(意大利,1608—1647)作大气压实验。
1646 年 帕斯卡(法国,1623—1662)用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并证
明了大气压随高度变化。
1654 年 格里凯(德国,1602—1686)作马德堡半球实验。
1662 年 玻义耳(英国,1627—1691)实验发现玻义耳定律,14 年后,
马略特(法国,1620—1684)也独立地发
现此定律。
1666 年 牛顿(英国,1642—1727)用三棱镜作色散实验。
1669 年 巴塞林纳斯(丹麦)发现光通过方解石时产生双折射现象。
1675 年 牛顿作牛顿环实验。
1752 年 富兰克林(美国,1706—1790)作风筝实验,引天电到地面。
1780 年 伽伐尼(意大利, 1737—1798)发现蛙腿肌肉收缩现象。
1785 年 库仑(法国, 1736—1806)从扭秤实验得出静电力的平方反比
定律。
1787 年 查理(法国, 1746—1823)通过实验发现气体膨胀的经验定律。
1790 年 皮克泰特(瑞士,1752—1825)作热辐射实验。
1798 年 卡文迪许(英国,1731—1810)用扭秤法测定万有引力常数。
1798 年 伦福德(美国,1753—1814)发表关于钻炮筒时的摩擦生热实
验,是反对热质说的重要依据。
1799 年 戴维(英国,1778—1829)作真空中两块冰相互摩擦而熔解为
水的实验,证明热是一种运动。
1800 年 赫歇耳(英国,1738—1822)在太阳光谱中发现红外线。
1801 年 里特尔(德国,1776—1810)在太阳光谱中发现紫外线及其化
学作用。
1801 年 托马斯·杨(英国,1773—1829)用干涉法测光波波长。
1808 年 马吕斯(法国,1775—1812)发现光的偏振现象。
1815 年 夫琅和费(德国,1787—1826)用分光镜研究太阳光谱中的暗
线。
1820 年 奥斯特(丹麦,1777—1851)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1820 年 毕奥(法国, 1774—1862)和萨伐尔(法国, 1791—1841)
由实验归纳出电流元的磁场定律。
1820 年 安培(法国,1775—1836)由实验发现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1822 年提出安培定律。
1821 年 塞贝克(德国,1770—1831)发现温差电效应。
1826 年 欧姆(德国,1787—1854)确立欧姆定律。
1827 年 布朗(英国,1773—1858)观察到液体中悬浮微粒的无规则运
动,即布朗运动。
1831 年 法拉第(英国,1791—1867)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32 年 亨利(美国,1797—1878)发现自感现象。
1840 年 焦耳(英国,1818—1889)发现电流的热效应定律,其后多次
测量热功当量。
1849 年 菲索(法国,1819—1896)用转动齿轮法首次在地面上测定光
速。
1850 年 傅科(法国,1819—1868)用旋转镜法测定光速。
1851 年 傅科作傅科摆实验,证明地球自转。
1856 年 韦伯(德国,1804—1891)等人用实验证明电量的电磁单位和
静电单位之间的比值等于真空中的光
速。
1858 年 普吕克(德国)在放电管中发现阴极射线。
1859 年 基尔霍夫(德国,1824—1887)提出每一元素都有其特征光谱
线,开创光谱分析。
1866 年 孔特(德国, 1839—1894)作孔特管实验,用以测量气体或固
体中的声速。
1869 年 希特夫(德国,1824—1914)用磁场使阴极射线偏转。
1871 年 瓦莱(英国, 1828—1883)发现阴极射线带负电。
1875 年 克尔(英国,1824—1907)发现在强电场的作用下,某些各向
同性的透明介质会变为各向异性,从而使
光产生双折射现象,称克尔光电效应。
1879 年 斯特藩(奥地利,1835—1893)发现黑体辐射能量与绝对温度
的关系的经验公式。
1879 年 霍尔(美国,1855—1938)发现电流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横向
电动势的效应,即霍尔效应。
1880 年 居里兄弟(法国,1859—1906)发现晶体的压电效应。
1881 年 迈克尔逊(美国, 1852—1931)首次作以太漂移实验,得零结
果。
1887 年 迈克尔逊和莫雷(美国,1838—1923)合作,再次作以太漂移
实验,又得零结果。
1887 年 赫兹(德国,1857—1894)作电磁波实验,证实麦克斯韦的电
磁场理论,发现光电效应。
1888 年 厄沃(匈牙利,1848—1919)用实验证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
相等。
1895 年 伦琴(德国,1845—1923)发现Χ射线。
1896 年 贝克勒尔(法国,1852—1908)发现放射性。
1896 年 塞曼(荷兰,1865—1943)发现磁场能使光谱线分裂,证实了
洛仑兹电子论的推测。
1897 年 汤姆逊(英国,1856—1940)测定了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
从而确定了电子的存在。
1898 年 居里夫妇(法国,1859—1906;波兰,1867—1934)发现放射
性无素镭和钋。
1899 年 列别捷夫(俄国,1866—1911)实验证实光压存在。
1900 年 维拉德(法国,1860—1934)发现γ射线。
1901 年 考夫曼(德国,1871—1947)发现电子质量随速度变化。
1902 年 勒纳德(德国,1862—1947)进行光电效应实验,归 纳出光电
效应的经验定律。
1906—1917 年 密立根(美国,1868—1953)测单个电子电荷值,实验
方法进行三次改革。
1909 年 盖革和马斯顿(英国,1889—?)进行а粒子打击金属箔实验,
观察到a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现象。
1911 年 昂尼斯(荷兰,1853—1926)发现低温下金属的超导现象。
1911 年 赫斯(奥地利,1883—1964)发现宇宙射线。
1912 年 劳厄(德国,1879—1960)等进行Χ射线衍射实验,证实Χ射
线的波动性。
1913 年 斯塔克(德国,1874—1957)发现原子光谱在电场作用下的分
裂现象。
1913 年 布拉格(英国, 1862—1942)及其子使Χ光从晶体反射的实验
成功。
1914 年 弗兰克(德国,1882—1964)和赫兹(德国,1887—1975)用
不同能量的电子轰击汞蒸汽,测汞的激
发电位,证实了量子能级间的跃迁,支持玻尔原子
模型理论。
1915 年 爱因斯坦(德国,1879—1955)与德哈斯(荷兰,1878—1960)
首次测量回转磁效应。
1919 年 卢瑟福(1871—1937)用a粒子轰击氮原子核,首次实现人工
核反应。
1921 年 斯特恩(德国,1888—1969)利用原子束在不均匀磁场中的偏
转,测定原子的磁矩。
1923 年 康普顿(美国,1892—1962)在Χ射线散射实验中发现波长改
变。
1927 年 戴维逊(美国,1881—1958)进行电子散射实验,发现了电子
衍射。1928 年 拉曼(印度,1888—1970)等发现散射光的频率变化。
1932 年 查德威克(英国,1891—1974)发现中子。 1932 年 安德森(美
国)从宇宙射线中发现正电子。1934 年 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6 年 安德森等人发现μ介子。
1938 年 哈恩发现铀裂变。卡皮查实验证实氦的超流动性。1955 年 张伯
伦与西格雷发现反质子。
1956 年 西格雷和皮奇奥尼发现了反中子。
1956 年 吴健雄等用实验验证了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的在弱相互作用下
宇称不守恒的理论。
近代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1660 年 英国玻义耳发现气体的玻义耳——马略特定律。
1661 年 英国玻义耳提出元素定义,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1665——1676 年 牛顿和莱布尼茨分别创立微积分。
1665 年 英国胡克首次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提出了细胞概念。
1666 年 英国牛顿发现白光为复合光。发现万有引力定律,1687 年正式
发表。
1672 年 英国牛顿提出光的微粒说。
1675—1683 年 英国列文虎克用显微镜首次发现动物细胞、精子和细
菌。
1676 年 英国胡克发现固体弹性的胡克定律。丹麦勒麦证明光以有限速
度传播。法国马略特发现气体的玻义耳——马略特定律。
1678 年 荷兰惠更斯建立光的波动说。
1683 年 日本关孝和发现行列式。
1687 年 英国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
1703 年 德国施塔尔将燃素说系统化。
1705 年 英国哈雷发现第一颗周期彗星,并预言周期为 76 年,1759 年即
得证实,称为哈雷彗星。1712 年 英国纽可门制成第一架能实用的蒸汽机。
1733 年 英国凯伊发明织布飞梭。
1734 年 法国杜菲发现电荷仅有两种。
1735 年 瑞典林耐建立植物分类体系,创立双名命名法。
1742 年 瑞典摄尔修斯创立百分温标。
1746 年 英国罗巴克建立世界第一座铅室法制硫酸的工厂。
1747 年 法国达兰贝尔创立偏微分方程论。
1752 年 美国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揭示雷电本质。1753 年 俄国里赫曼
研究闪电献身。
1755 年 德国康德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1756 年 俄国罗蒙诺索夫
发现质量守恒定律。1756—1774 年 英国布莱克提出了比热概念,发现熔解
热、汽化热。
1759 年 德国沃尔弗创立胚胎发育的后成说。1765 年 英国哈格里沃斯发
明珍妮纺织机。
1765—1787 年 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并用作纺纱机的动力。
1766 年 英国卡文迪许发现氢元素,并通过火花放电制得水、硝酸。
1770—1771 年 法国拉格朗日创建群论。
1772 年 英国卢瑟福发现氮元素。
1773 年 瑞典舍勒发现氧元素。
1777 年 法国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推翻燃素说,并正式确立质
量守恒定律。
1781 年 英国赫歇尔发现天王星。
1782—1787 年 法国拉瓦锡开始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化学反应过程。
1783 年 瑞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