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金刚经讲解-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
如我解佛所说义,指就我所了解的、佛所说的道理。无有定法,也就是说,佛针对每一个众生的根机,说不同的法。
【法华经云】 「 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 」诸根,众生的根机,有利根与钝根、精进与懈怠的区别。 众生能接受什么法,佛菩萨就为他们说什么法。
「 是故法无定相,迷悟悬殊。若未悟时,似无所得。若悟了时,似有所得。 」
迷跟悟的差别是很大。[小说下载网电子书下载乐园—Qisuu。Com]
「 得与不得,皆是妄见。但不可执着,自契中道,岂有定法可说耶? 」
自自然然会契合中道。意思就是无有定法可说,对这个人说的法,对另一个人的根机却不一定契合,所以无定法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为什么呢?如来所说法的语言都不可以执着,我们所要悟的是其中的道理,不是语言,所以「皆不可取」。文字是假借来让我们解脱的,不是要要去执着的。所谓不可说,是恐怕我们执着佛所说的文字,不能了解佛教我们的悟入无相之法,所以才说「皆不可取、不可说」。
「非法非非法」,非法就是没有定法,佛所说的都没有定法,没有一个永久性的东西,只是暂时藉著声音、文字来显示道理,所以叫做非法。非非法,第一个「非」意思是不能说:不能说没有法,不能说无法可说。非法是没有真实法;非非法是不能说非法,不能说空的法,即不能说「无法可说」,因为「说非法」也建立了假有的前提,所以也不可以否认法。
【 黄檗禅师 曰】 「 法本不有,莫作无见。 」
法本来是没有的东西。无,就是断灭、否认的意思。这句意思是说,当你透视法的时候,可以说是无,但是你不能否认法什么都没有。
「 法本不无,莫作有见。 」
又不能说没有佛法,因为它的妙用清清楚楚。虽有妙用,但却是不可得、不可即的东西。
「 谓无即成断灭,谓有即成邪见。 」
说无就成了断灭语,说有就变成邪见。
【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无为法,就是平等法,每一个人若能证得法身平等,个个都是证悟到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在空性的法身平等法上建立差别,犹如虚空,到处都平等,但是其中就有楼房的高低、有男女、有东西南北,有种种的对立和差别。也就是说如来的法性平等,但是每个众生的业有深浅、轻重的不同,因此所展现的智慧就有高低,根机有利钝。因此有的人喜欢学深法,有的人喜欢学浅法。既然有差别,就没有一个定相可说。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你的意思怎么样呢?假如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范围中的七宝来布施,那么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
【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
说到福德,是本来就具足的东西,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东西。「说福德即非福德性」,因为真正的福德是无所住的,根本是不可言说的。是故如来「方便」说福德多,加上「方便」二字后就清楚了。简单讲,「是福德」就是有,「即非福德」就是空,「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就是中道——不管从哪个角度,都显示出真正的福德是不可言说的。因为不能言说,才是真正的福德。
【川禅师曰】 「 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此是住相布施。希求福利,得福虽多,而于识心见性,了无所得。 」
【傅大士曰】 「 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 」
赍(音 j ī)持就是送给、供养的意思。送了很多宝贝来种福田。《普门品》里有 「赍持重宝」,是携带的意思,带了很多宝贝。
「 惟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
这只能是有漏烦恼之业,还是离不开人天的六道轮回。
「 故知住相布施,即非福德性。 」
住相布施,是有执着的布施,不是福德之性。
「 若人心无能所,识心见性,方名福德性也。 」
我们人的心若是无能亦无所,即无能布施的人,也无所布施的物,才能见到本性。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这里要注意「受持」二字。什么叫做受持呢?受持就是要身、口、意清净。用什么受持呢?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整本《金刚经》都是在说这一句。所谓受持,若是无所住,身、口、意就清净。
「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为什么呢?我们为别人演说,别人能够按照这样去受持,明心见性了,才是真正得到佛的智慧。用七宝布施,就算是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也只得人天福报而已;而现在若是以四句偈为他演说,如能如法修持,他就能解脱。
【李文会曰】 「 受持者,身、口、意皆清净是也。晓解经义,依教而行,如船入海,无所不通,意名受持。既不解经义,而又懈怠,心口相违,如入沟港,即有断绝,非受持也。 」
沟港会愈走愈小,是死胡同,是走向绝路,这不是真正的受持。大海则是愈来愈大。
【百丈禅师曰】 「 眼耳鼻舌,各各若不贪染一切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仙人,亦名六通罗汉。若能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功德广大,胜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 」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简单讲, 般若是诸佛之母。 《心经》是讲般若,所以全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也是讲般若,所以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都有般若,两部经用意相同,立场都是般若的思想。
【李文会曰】 「 无相福德,生出应身。无相智慧,显出真身。 」
应身即应化身。一者是福德,一者是智慧。
「 谓从此己心中出菩提法也。 」
一切诸佛,皆是从这本经所出。可见《金刚经》从传到中国,千余年来盛行是不可思议的。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佛恐怕二乘人向外追求,以为真有一个佛法,所以告诉我们:当体就是空。所以说「佛法者即非佛法」。
【文殊师利云】 「 都无染著,意不舍离。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境空寂,自然清净。是故佛法非佛法也。 」
都无染著,执著性放下。意不舍离,当下不离心性的东西。
一相无相分第九
【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
这是问初果罗汉的境界。佛说:「须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呢?初果阿罗汉能不能说自己得到初果阿罗汉呢?」
【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
须菩提说,不能!
【 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
若从本性来说,须陀洹是无所入,说「入」是暂时方便说。所以初果阿罗汉名虽为入流,而实在是无所入。因为本性没有「出」与「入」,当体寂静,不生不灭,不能说有出与入。
【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
本性没有六尘的污染,所以不入六尘。
【李文 会 曰】 「 问第一果须陀洹者,知身是妄,欲入无为之理,断除人我执著之相。以无取心,契无得理。无取则心空,无得乃理寂。 」
不执著,心就能空掉一切;若是有所著,心便应影现一切,烦恼就重。
「 无得乃理寂。 (中略) 此人不入地狱,不作修罗饿鬼异类之身,此谓学人悟初果也。 」
无得就是一切都平等,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得也没有失。无得乃理寂,是说我们若是没有得失的观念,心就会安住在清净的寂静处。简单讲,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活得痛苦?就是因为有强烈的得失观念。所以宗教家与政治家、世间人不同,宗教家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能够观空,当体就能解脱;政治家若是遇到什么事情,他会一直辩解,世间人也是不停向别人诉说自己的委曲、解释自己的立场,于是来去、生灭、得失的心就又产生了。而明心见性的人因为无所著,悟到空理,悟到一切法皆是不可得的,所以才都安住在解脱的境界之中。
【逍遙翁云】 「『 入流 』 者,谓舍凡入圣,初入圣流也。『而无所入』者,修无漏业,不入六尘。然终未能舍离尘境。 」
初果是入流,即入圣人之流。
【傅大士曰】 「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者,厌喧求静。 」
厌是讨厌,喧是闹处,不喜欢闹的地方,喜欢寂静的所在。想要求静,就有取舍的念头,当然就有对立的追求、强烈的得失心。这种意识心态便不能当体空一切法。
「 六尘之境,于念未忘,所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也。 」
【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
斯陀含,名一往来,是二果阿罗汉果。
【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
一往来,需在人间、天上再往来一次。但是,就本性来说「而实无往来」。因为《金刚经》是讲本性的东西,从明心见性来说,实在是没有来跟去的东西,方便而说一往来。
【李文会曰】「 问第二果斯陀含者,是渐修精进之行。修无漏业,念念不住六尘境界。然终未有湛然清净之心。一往来者,谓人间报谢,一往天上,却来受生也。 」
受生,再一次来受胎。
「『 实无往来 』 者,谓前念才著,后念即觉,是无得果之心。 」
无得果之心,他本来就没有这种得果的念头:不认为「我证得二果了」。
「 心既无我,谁云往来。故曰 『 而实无往来 』 也。 」
方便而说有来。
【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
你的意思如何呢?阿那含是三果阿罗汉。阿那含能否认为自己得阿那含果呢?
【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
不能。证得了三果阿那含,自己不能这样想:「我证得了三果阿罗汉。」
【 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 】
不来指不来人间,不是不来六道。阿那含不来人间,也就是不来欲界天,三果圣人在色界四禅天里,有五个天供其居住,直接超越三界。所以阿那含名为不来。
【 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
所以名叫阿那含。之所以实无不来,因为没有来、也没有去,实在是没有所谓来与不来,因为法界身遍一边处,是故名为阿那含。
【李文 会 曰】「 第三果阿那含者,已悟人法俱空,渐修精进,念念不退菩提之心。名为不来者,谓能断除内无欲心,外无欲境,已离欲界,不来受生,故名不来。心空无我,孰谓不来。 」
心空无我,因此哪有什么人说不来呢?
「 故云『而实无不来』也。 」
因此没有一个讲能「不来」的东西,都是当体即空的东西。
【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
阿罗汉是四果圣人。能否说我证得了阿罗汉道呢?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因为是方便说而称为阿罗汉,实在说是没有阿罗汉之名。本无一切法,又要怎么立名呢?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如果宣说我得到阿罗汉果了,即是著相。真正证得阿罗汉果的人,方便称说他是阿罗汉,其实他并未执著阿罗汉的名相。所以证果的人若声称已经得了阿罗汉果,就是执著名相;执著自己证得阿罗汉果,这个人实则没有修行。
如果有人常常宣传自己:「你知不知道我很有修行?」或者问「你知道我是怎么修行的吗?」炫耀自己如何精进,天天拜佛到三更半夜,日中一食(过午不食),不倒单,如何如何……显得自己很伟大。这样的人其实没有修行。虽然他心想向道,但却离道愈远,为什么?以执著心修行!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有修行,总是赞叹自己很有修行。
凡夫看人皆是凡夫,圣人看人皆是圣人,为什么?凡夫以凡夫心看,别人就都是凡夫,他觉得众生都一样。对大彻大悟的圣人眼里,他人都是圣人,为什么呢?因为对他来说一切皆是无为法,他已经悟到本性,一切都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因此我们若是对感情看不开就要这样去体悟,譬如说:「黄彦铭!听说你男朋友离开你了。」黄彦铭回答:「本来就没有男朋友,哪有什么离开?」这样就开悟了!本来他就不来,哪有什么离开呢?这样就很厉害了!不过这只是跟着我说说而已,不算数。(笑)意思就是说,我们内心若是产生一个念头,生出一个执著的东西,这个人境界就低了。所以常常说自己很有修行的人就有问题了。所以须菩提说:「世尊!说‘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相。」
【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 】
无诤,就是不以抗拒的心态面临这个世间。一切法无诤,任何事情都是包容,任何事情都退一步,任何事情都不计得失,任何事情都会归空性,任何事情都无所住……这太不容易了!无诤,简单来说,他一生都不可能跟别人吵架,一生不可能跟别人对立,一生也不会跟别人冲突,永远不会跟任何人有任何不愉快。一个人若是证得无诤三昧,那就破一切相了。而我们人都喜欢争,争得面红耳赤。
【 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
简单来说,无诤的人,是世间最伟大的人。离欲阿罗汉,就是没有情执啦!
【李文 会 曰】 「 问第四果阿罗汉者,此是梵语,由须菩提当此果也。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实无有法』者,谓无烦恼可断,无贪嗔可离。 」
无烦恼可断,因为烦恼是客尘,是做客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