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早编制部门经济计划的也是东北地区,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提前进入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月,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编制了《东北解放区1949年农业生产建设计划》。由于当时新区土改尚未完成和统计资料不足,这只是一个大纲式的计划,仅具有指导作用。1950年,东北区再次编制农业计划。这次编制计划酌程序为:先由各省市编制本地区的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计划;然后再由东北计划委员会和农林部汇总后,由东北人民政府批准颁发;各省再根据正式颁发的计划,对自己的原计划草案予以订正并实施。

(一)农业计划的编制

农业计划是部门计划中编制难度最大的计划,也是国民经济综合计划中带有基础性、决定性的部门计划。

根据国民经济年度计划编制办法(草案)规定,农业计划的编制程序,一般是由编制单位提出年度计划控制数字的建议(1954年取消了这一环节,但实际上国家计委在制定控制数字之前,还是要征求地方的意见,而这意见实际上也就是提建议数字)再由国家计委(1956年改为国家经委Ynx部门、分地区逐级下达控制数字,然后各地着手编制计划。

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而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自然条件非常复杂,因此,几乎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准确地掌握全国各地的生产情况,也更难于在这个时间内正确地制定出第二年的生产指标。很明显,当北方还是白雪皑皑冻冰封地的时候,南方各省早已长起绿油油的青苗;反之,北方秋收已经完了,南方还在第三次播种(秋种)。在这样的情况下,硬要发一个控制数字,自然要产生脱离实际的现象。虽然国家计委在制定控制数字之前,都征求过地方的意见,但是地方提建议意见一般是在7至月份,此时南方各省一般农作物正在生长发育,种三熟的地区则正在进行秋播,要从这样的生产情况中估出收成,提出第二年的生产计划数字,其本身可靠性就很低。另外,国家计委颁布控制数字时(一般都在10-11月份),与地方提出建议意见已经相隔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往往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情况已经同预计情况出入很大,这就造成有些地区,为了使计划指标达到并超过控制数字,虽然明知道与实际情况有了较大的出入,也还采取硬凑数字,层层加码的做法。这样一来,农业计划的可靠性就受到很大影响。

由于上述原因,也由于国家统计基础薄弱,中央很难准确及时掌握各地农业情况,从1954年开始,各地农业计划的编制,开始实行两本账,即除国家计委制定的计划数字外,地方还有一套自己的计划数字,第一套为必成计划,第二套为地方努力的目标,因此一般计划指标是由上而下越来越大。例如陕西省1956年的棉花产量国家计划为207万担,但是省里的计划则为283万担。对于这种情况,国家计蚕也认为:农业两本账的办法对于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副作用也很大。

目前许多地方形成层层递加,到县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标就容易超越了实际可能限度。关于农业计划,1956年12月10日,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兼农业部部长廖鲁言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说,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别很大;计划越集中统一,越难切合实际,越难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受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很大;计划控制越紧,基层生产单位的机动性越少,就越不能因时制宜。由此廖鲁言提出,农业计划只做到县一级,对县以下单位不作指令性计划。

据湖北省荆州专署计委反映,湖北省现行的农业计划指标过多、过细、过繁。拿1957年的农业计划来说,省计划委员会颁发的各种计划表格,包括正表和附表有种,指标(包括各种计算的百分数)共有2363个。专署汇总一套分县计划时,总共有38300多个必须计算的指标,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从计划表格来看,有许多表格和指标是可有可无的。1956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领导和组织建设的指示》中提出:中央要逐步做到由规定生产计划,过渡到规定农产品的采购计划和调拨计划。因此,国家经委在编制1957年度农业计划时,即开始试编农产品征购计划,并用此替代农业生产计划。农业征购计划与商业计划中的农产品采购计划不同,后者既不直接指导生产,也并不限于当年的产品。当时这样做的用意是:用征购计划代替现行的生产计划,其好处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保证完成国家农产品征购任务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生产,从而可以发挥合作社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二)工业和其他部门计划的编制

1。工业生产计划。工业生产计划的编制是从国营工业开始的,1951年首先从国营工业占绝对优势的重工业开始编制。从1954年开始,国家计委将手工业从工业中分离出来,与工业、农业并列,单独计算产值和产量。1956年和1957年制定的国家工业生产计划,除了包括专门进行工业生产的工业企业和专业的个体手工业者的工业生产活动外,还包括附属工业企业(即非工业企业或事业单位的附属工业生产单位,如农场、建筑企业、商业公司、运输企业、学校、机关等附属的加工厂或其他工业生产单位)的生产活动。

2。商业流转和对外贸易计划。商业计划的编制是从国营商业开始的,从1952年开始编制供销合作社计划。但是对私营商业和农民贸易。只是由国家商业管理部门编制估算性计划。在编制1957年国营商业企业计划时,已经包括:商品流转计划、生产企业计划、商业网计划、基本建设计划、运输计划、干部教育计划、劳动工资计划、流通费用计划、财务计划9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品流转计划。它包括批发商品流转计划和零售商品流转计划。主要指标有:购销流转总额、国内购进、国内销售、供应出口与接收进口、商品储存、零售商品流转总额、社会零售商品分类构成计算表。编制商品流转计划的基本方法是平衡法。

3。基本建设计划。基本建设计划的编制是从1953年开始的。1957年基本建设计划的范围包括:(1)国务院所属中央各部和直属机关;(2)各省、市、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所属专县级以下的工业、农业、林业、水利、气象、交通、教育、卫生、文化、广播、体育、城市公用事业、建筑企业、劳改企业等14个行业的建设(小学校只包括专县级以上的)。

凡以上部门主管的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中外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在1957年内新开始施工或继续上年度施工的新建、改建和恢复的建设工程和筹备工作,以及现有企业单纯购买固定资产的活动,均包括在计划范围内。

4。财政金融计划。一五计划朝间的金融,基本上是服务于国家财政需要和为国家调控市场服务的。因此财政金融计划主要包括:(1)各生产部门的财务收支计划;(2)国家预算;(3)国家银行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4)国民经济综合财政收支计划。【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关于综合财政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有比较详细的指标,但年度计划则没有列这类指标。

5。劳动工资计划。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虽然劳动力市场基本消失,但是就劳动工资的计划管理来说,受条件所限(农村人口比重很大、城市的小型工商企业很多),仍然分为直接计划和估算性的指导和参考计划两个部分。1957年国家劳动工资计划的直接计划(即指令性计划),包括独立的中央直属的国营、地方国营、供销合作社营、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国家举办的或经营的农林水利气象事业,基本建设单位以及交通运输企业,城市公用事业,国家金融机关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等。至于农村合作经济和城市的个体经济,都作为估算计划。但是实际上中央劳动部门甚至没有要求地方报上来。一五期间,劳动与工资的计划指标在工业和基本建设方面还比较细,至于其他方面的指标则很少,一般仅三大指标:职工总数、平均工资、工资总额。不仅如此,而且劳动报表总是报得迟,且多不全。

·5。一五期间核心工程的建设

一五计划时期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有重点地进行工业建设的时期,也是为新中国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化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如前所述,根据一五计划,当时的工业建设是以苏联援助的156项建设单位为核心,以694个限额似上建设单位为主体。这些项目在后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这里有必要对其作简单介绍。

一、156项建设项目的确立

156项工业建设工程,是指1950年到1955年期间,苏联答应帮助中国建设的一批工业项目。一五计划明确规定整个工业化建设将以156项为核心展开。虽然后来人们一般都将其归为一五计划时期的建设项目,但是实际上它是整个50年代中国大陆工业化进程的标志,它起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贯穿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

苏联援助建设的项目,是经过多次研究商谈,陆续确定下来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1950年确定了50项;1953年商定增加91项;1954年商定增加15项,总数达到项,被列入一五计划;1955年又商定增加16项;后来又口头商定再增加2项。五次商谈共确定174项,经过反复核查调整后,有的项目取消,有的项目推迟建设,有的项目合并,有的项目一分为几,有的项目不列入限额以上项目,最后确定为154项。由于一五计划公布156项在先,所以仍称156项工程。这156项工程,实际施工的为150项,其中在一五计划期间开工的有146项。

由于156项工业建设的特点是从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等方面比较先进技术的引进,大部分填补了我国工业的空白或提高了技术水平,因此习惯上将50年代156项为核心的工业建设,称为工业化奠基之役,以156项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不仅填补了大量工业空白,奠定了基础工业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改善了地区分布的不平衡状况,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

从156项(实际为150项)的产业结构来看,当时主要出于以下三种考虑:一是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防工业极端薄弱的情况,将国家安全放在紧迫的地位加以考虑;二是根据旧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已经成为工业化中的瓶颈部门;三是既考虑到利用原来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改善过去地区布局不平衡。

如民用工业的阜新海州露天矿、辽源中央立井、鹤岗东山一号立井。民用工业中,最早建成投产的项目是重庆电厂和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前者用了两年时间,1952年开工,1954年建成;后者则仅用了一年时间,1953年开工,1954年即建成投产。实际建设的150个项目,绝大部分是在1952年至1957年间开工,在1955年至1962年间陆续建成投产的。在此期间,由于党和人民经济建设热情和干劲充足,再加上有效的政治动员和苏联专家的帮助,工程建设效益很好。大多数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并在这次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工韭建设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武汉钢铁公司于1955年8月开始施工。武钢的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援,先后有18个省(自治区)、48个城市、1000多家工厂为武钢制造设备和配件。铁道部专门改造车皮,为武钢运输直径为48米的高炉炉顶大钟;人民解放军也给予了支援,总参谋长粟裕亲自下令,派13架军用运输机为武钢运输建设用物资。

作为156项之一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化汽车制造厂。

1953年6月,中共中央为此发出力争3年建成长春汽车厂的指示,毛泽东还为开工写了奠基题词。7月15日,建设工程破土动工,建设者经过3年的奋斗,终于将一座宏伟壮丽的汽车厂矗立在长春大地上。在630公顷的土地上,工人们建造了37万多平方米的厂房,33万平方米的宿舍,安装了设备近万台,铺设铁路30多公里、管道8万多米。

1956年7月12日,从总装配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同样,作为我国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的洛阳拖拉机制造厂也是经过4年的建设,于1959年11月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拖拉机的历史。与拖拉机厂同处一个城市的洛阳滚珠轴承厂,设计规模为总投资10700万元,年产轴承1000丌套。该厂1954年开工,1958年即建成投产,1959年即为国家生产轴承1100多万套、300多种型号,提前2年达到设计水平,其产量在1959年约占全国轴承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在化学工业建设方面,1954年我国最大的医药联合企业华北制药厂开始施工(1958年建成投产),该企业建成后,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国内对青霉素的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青霉素主要依靠进口的状况。

156项中的3个化学工业项目,即:吉林染料厂、吉林氮肥厂和吉林电石厂,组成了全国最大的化学工业基地--告林化工区,也于1955年4月进入施工。为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中央从全国各地调集了3万多名职工,组成了一只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

当时,松花江北岸地区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原野,没有道路,交通不便,每逢雨季,运输车辆经常抛锚;松花江像天然的封锁线,隔断南北两岸,许多工人上班只好乘摆渡小船。同时,又缺乏建设经验,缺少施工工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各路建设大军开进了施工现场,艰苦奋斗,排除困难,保证了建设的顺利进行。例如:为了把长达100公尺、重达100吨的硝酸排气筒安装就位,工人们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在地面上逐节焊接,单凭四介据点的卷扬机和推土机,就一次整体吊装成功并安装就位。广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