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到2000年钢的产量达到8000万吨就不错了,1985年搞6000万吨钢根本做不到。冶金部要把重点放在钢的质量、品种上。真正把质量、品种搞上去,就是很大的成绩。根据中央的精神,《人民日报》于3月24日发表社论《在前进中调整,在调整中前进》。其中指出,长、散、乱、费,仍然是当前基本建设战线的主要问题。要搞好调整,循序而进,必须从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入手。就基本建设来说,调整就是有上有下,有增有减,分清轻量、缓急、主次、先后,根据客观实际需要和可能,重新进行合理部署。当前的紧迫任务就是要大刀阔斧地坚决清理和整顿在建项目。在弄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坚决停建一批。如果该下马的不下马,新的又一拥而上,那就根本不可能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状况也就不能改变。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只有卸掉沉重的包袱,才能轻装快步前进。
同年4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国民经济形势,提出从1979年起用3年时间把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和比例关系基本上调整过来,确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所谓调整,就是自觉地改善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使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以及各部门与各行业之间协调地发展,使积累和消费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因此,要集中力量把农业搞上去,加快轻纺工业的发展,加快煤炭、石油、电力、运输的生产建设。同时,根据燃料、动力和原材料供应的可能,调整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对那些产品没有销路和质量差、消耗高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使那些产品为社会所急需、质量好、消耗低的企业,能够开足马力生产;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停建、缓解那些不具备建设条件和当前比较不急需的建设项目,保证那些有利于调整比例关系、为国家急需的重点工程按时投产;对新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引进,要循序渐进。通过这些工作,使农业和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燃料、动力、原材料工业同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逐步协调起来。
所谓改革,就是要从中国社会和经济的特点出发,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有步骤地对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革。我国旧的经济管理体制,弊病很多,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限制了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必须逐步加以改革。按照中央会议的要求,应该有步骤地进行那些有利于调整的改革,特别是把那些必须改而且容易改的方面,先有计划有步骤地改过来,以保证和促进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所谓整顿,就是要克服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混乱现象,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建立起明确的责任制度和科学的规章制度,建立起正常的生产秩序。4月的中央会议确定,领导班子已整顿好的企业,要着重整顿企业管理;领导班子没有整顿好的,要抓紧领导班子的整顿。要求企业的各级领导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正确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通过整顿,使每个企业有一个强有力的生产指挥系统,有一套比较严密的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制度,从上到下建立起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实现文明生产,使各项主要的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和超过本企业和本行业的历史最好水平。
所谓提高,就是要大力提高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八字方针的提出必将给国民经济带来新的生机。
在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李先念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关于国民经济调整问题的重要讲话,论述了当时经济形势和调整的必要性、实现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调整酌主要任务、调整比例关系的原则措施等几个重大问题。
在1979年9月召开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陈云再次反复强调国民经济调整问题,实现财政、物资、外汇和信贷四大平衡。在这次会议上,国家计委曾不顾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国民经济十分困难的实际情况,想借这个机会大量举债,加快重大项目的建设。陈云对国家计委的计划提出了批评。陈云的意见得到邓小平、叶剑英和李先念的支持,会议对于调整国民经济做出了决策。可以说,没有1979年开始的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就没有以后的高速发展。没有这次调整,国民经济的基础就不牢固,有了这次调整,把国民经济的基础巩固了,这以后经济的发展才加快了。【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继续调整国民经济。中央提出来经济上进一步调整,政治上进一步稳定。国民经济调整,用陈云的话讲,最重要的就是端正大家发展国民经济的指导思想。这些思想主要包括:第一是量力而行,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不顾实际。第二是要考虑综合平衡,保持国民经济合理的比例关系。第三是要搞专业化协作,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第四是怎么样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第五是品种质量(当时还没有强调效益)。第六是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技进步作用。第七是考虑怎么样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强调发展社队企业、集体经济,也放开私营经济和合资经营经济。第八是要摆正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陈云还提出,现在的经济形势是开国以来少有的很好的形势,但要看刭不利的一面,许多商品都在涨价,影响了人民的生活,经济形势的不稳定会引起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按经济规律办事,这是一种好现象,但是,我们国家是计划经济为主体的,对许多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干预是必要的。目前对国营和集体企业产品的价格至少要冻结半年。今后若干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在开支方面都要大大紧缩,地方财政结余要由中央财政借用,财权仍归地方。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一切引进项目要注意和考虑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做出几个比较方案择优先用,定案时宁慢勿急。我们要发展经济作物,同时必须保证粮食的逐步增产,不能因为扩大经济作物而挤了粮食产量。
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这次调整,在某些方面要后退,而且要退够。如果该退的不退或不退够,我们的经济就不能稳步前进。所谓某些方面要退够,主要是说,基本建设要退够,一些生产条件不足的企业要关停并转或减少生产,行政费用(包括国防开支和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费用)要紧缩,使财政收支、信贷收支达到平衡。生产建设、行政设施,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量力而行,量人为出。这次对经济作进一步的调整,是为了站稳脚跟,稳步前进,更有把握地实现现代化。至于走什么样的路子,采取什么样子的步骤实现观代化,这要继续摆脱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缚,真正摸准、摸清我国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然后着手编制切实可行的第六个五年计划。
为贯彻执行八字方针精神,在1979年和1980年的两年时间里,经济调整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改善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国家对农村政策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并且大幅度地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791980这两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308%,农民从中得到了277亿元的好处。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获得全面增产,粮食比1978年增加2737万吨,总产量达到33212万吨,创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1980年,在遇到几十年少有的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仍然取得了好收成。在加快农业发展的同时,政府采取了优先安排轻纺生产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建设投资、银行贷款、进口用汇、交通运输等特殊措施,加速发展轻工业。对于重工业,则通过调整冶金、机械、化工等行业的产品结构和服务方向,使它们更好地为发展消费品生产服务。两年间,轻工业平均每年以14%的幅度迅速增长,1980年轻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43%提高到46。9%。二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改菩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两年内,国家安排了1800万城镇劳动力就业,提高40%以上职工的工资,并通过实行奖金制度,发给职工副食品价格补贴和提高农副产品价格,1吏城乡人民生活有了显着改善。1980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达到773亿元,比1978年增长35。8%;平均每个农民从集体分得的收入达到86元,比1978年增加12元,超过了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所增收入的总和。与此同时,国家努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1980年同年相比,积累率由365%下降到31。6%,而消费基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则相应地由63。5%上升到68。4%;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用于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住宅、城市公用事业和文教卫生事业等非生产性建设部分的比重由17。4%上升到33。7%。配合调整工作,在所有制形式、计划管理形式、工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形式和分配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对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活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此外,还初步整顿了一批企业,开始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改组工业企业和实行经济联合。
各种调整措施以及配合调整的改革措施的实行,推进了国民经济朝着协调的方向稳步发展。
·4。五五计划的修改
由于第五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我国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面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空前的巨大震荡与转折。因此,尽管每一个五年计划均有指标的调整,但是五五计划期间的调整内容尤为丰富,其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数字变化,而且包含着政治、经济体制,思想认识等多方面的深刻内涵。
一、1977年的计划修订与实施
1977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上,对1977年计划的主要指标作了如下的安排: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6%,工业总产值增长8%。粮食产量5950亿到6000亿斤,比上年增长41%-5%;棉花5000万-5200万担,比上年增长16。6%-212%;钢2300万-2400万吨,比上年增长12。7%-17。6%;煤49亿-5亿吨,比上年增长21%-42%;原油9300万-9500万吨,比上年增长67%-9%;发电量2086亿度,比上年增长4%;棉纱1150万件,比上年增长7%。国家直接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亿元,比上年计划减少23%。1977年要求工业生产的主要物资消耗定额降低,工业生产成本降低6%基本建设工程造价降低5%,商品流通费降低2%,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977年第一季度轻工业生产没有完成计划,人民生活急需的日用消费品供应比较紧张。国家计委要求上半年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和单位,要做到时间过半完成全年任务过半;一般的也要宪成全年计划的47%以上;欠产较多的,要努力达到计划进度要求。
对于市场急需的日用轻工业品,如铁锅、饭碗、肥皂、火柴、灯泡、电池等,要切实安排好,努力增加生产,保证人民生活需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增产各种各样轻工产品、手工业品,增加市场供应。努力安排好商品供应和社会购买力的平衡。有关部门和省、市、自治区,对轻工业生产用电、用煤和原材料,要给予保证。轻工业原料所需的农产品,要按计划种足、种好。
为了缩短基本建设战线,集中力量打好歼灭战,尽快发挥投资效果,4月份,国家计委下达1977年地方自筹投资计划,要求各地做好以下工作:
1自筹资金来源必须正当。上年财政结余、预备费、超收分成等机动财力,以及其他资金,应按国家规定的用途使用。
2要贯彻先筹后支的原则。地方机动财力,首先应当解决预算安排的不足和必要的支农资金,以及原先预料不到的各项紧急需要,然后才能安排建设。
3自筹资金的基本建设,必须按照农轻重的次序进行安排,着重用于农业和支援农业以及轻工市场、职工宿舍、商业网点、教育卫生、抗震防震措施等人民生活福利设施方面的建设。在燃料紧张的地区,要认真注意优先安排中小煤矿和小水电建设,石煤和煤研石等的综含利用,以及节约和降低煤、油、电、材料等方面的基建措施工程。要控制加工工业的建设。严禁搞楼堂馆所。
4自筹基建所需材料、设备,以及建成投产后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由省、市、自治区自己平衡解决,不准挪用国家计划项目的材料设备,不要挤占生产维修、支援农业和供应市场的材料。新上项目要严格控制。尽管如此,7月,国家计委仍不得不追加基本建设投资12亿元,重点安排燃料动力与交通运输。
1977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快的恢复,扭转了长期以来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下降的局面。农业生产虽然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没有完成原定计划,但是由于广大农民的努力,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粮食产量达到5655亿斤,比上年减产71亿斤,棉花4098万担,比上年减产13万担。工业生产逐步回升和发展。这一年,全国工业总产值3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80种主要产品中,完成和超额完成产量计划的有种,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有52种。铁路货运量927亿吨,比上年增长13%。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30亿元,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121个,比上年增加36个。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收支相抵,结余31亿元,扭转了过去连续3年收入完不成计划、支大于收的状况。市场情况开始好转。商业部门收购比上年增长13。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71%,商业部门年末库存总额比上年年末增长1977年国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农业生产没有完成计划;二是煤炭、电力供皮紧张;三是许多企业管理仍然混乱,大约有70%-80%的企业产品质量、燃料动力消耗指标没有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大约有30%的企业还没有扭转亏损;四是基本建设战线长,投资效果没有明显提高,列入计划的38种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