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说论语-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解析】这是子夏的学习模式,实用主义非常明显。博学而笃志,就是说志向要坚定,但是要广泛学习,不要局限于孔老师那点东西,不要局限于各种礼,但凡有用的,管它异端不异端,拿来学了再说。切问而近思,就是关心和研究现实的、与自己利益攸关的事情,找出答案。做到了这些,自然也就适应了社会,顺应了时代。
子夏,子张、子游等师兄弟们同时都在教书,他们之间互相看着,也互相不服。子夏这样教导学生,同时也是在借题贬低子游子张们眼界不够宽并且总是讨论那些与自己与现实没有关系的各朝礼乐。
子夏的教学方法比孔子的好,因此子夏的弟子比孔子的弟子有出息得多。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种教学思想影响了整个战国时期,因此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各种实用的理论和方法纷纷问世。遗憾的是,在战国之后,中国的教学方法重回学而时习之的老路,动辄仁义道德、远大理想,讲的是空话假话套话,做的是八股文章,对于科技民生则弃若敝屣,因此思想禁锢两千多年,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现实解说】有的人总把伟大理想放在嘴边,其实,研究好今天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9。8(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
【解析】子夏擅长比喻,把学习比喻成工匠们的作坊,告诉学生们成就一件事,需要正确的方法。
【现实解说】成行成市才能成事。
9。9(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解析】子夏其实就是在描述自己的老师,《论语》中写道: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子夏还是在教导学生,并且竭力让自己的形象向老师靠拢。
宋朝青楼大词人柳永原名柳三变,不知道这个名字是不是从这里来的。不过柳三变的三变不是这三变,而是:白天变诗人,傍晚变情人,入夜变男人。
【现实解说】君子有三变,柳永也有三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变。某市市长说到施政目标也有三变:一年小变,三年中变,五年大变。结果四年的时候因为贪污受贿被抓起来了,大家遗憾地说:还没来得及大变就走了。
9。10(19。13)★★★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子夏说:“做官做得好,就应该去学习;学习学得好,就应该去做官。”
【解析】子夏老师很聪明,这两句话各有深意。对官员来说,这是招生广告:你来学习,说明你这官做得好;对学生来说是励志:好好学,学好了可以当官。事实上,子夏的学生中许多人做了大官。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孔老师从来就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不是为了天下大义就是为了天下大仁,从来不敢直说。子夏不一样,直接告诉学生们学习就是为了当官,就是为了当上公务员。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有切实可行的方法。
【现实解说】官做大了,去弄个文凭;学问出名了,整个职位干干。
9。11(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公信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之后才去进谏,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解析】这是在讲当官的学问,管理百姓和事奉国君,关键在于取信于他们。这一点,与孔子的理念一脉相承。子夏有很多出色的学生,其中有不少著名法家,与子夏强调信密不可分。
【现实解说】子夏的话比孔子的话更具操作性,有的时候,政府的举措是好的是善意的,可是老百姓不买账,怀疑政府的动机,为什么?因为政府已经失去公信力。同理,下级如果不被上级所信任,就不要去提意见和建议,否则好心也成驴肝肺。
9。12(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解析】这是子夏为人处世的方式了。可以想见子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不拘小节,不屑于小事,对细节不是太讲究,而且很自我很独立,不太在乎外界的看法,我行我素。孤傲但是不自作清高。喜欢他的人会非常喜欢,不喜欢他的人会非常不喜欢。酒肉朋友不多,但是朋友都是好朋友。
大德是什么?事物的本质;小德是什么?事物的形式。具体到礼上来说,大德是礼制,小德是礼仪。所以说,子夏对于礼的形式很不在意。在这一点上,子夏可以说与孔老师的区别非常大。不过到晚年,孔子越来越认同子夏这一点。
子夏这样的性格,做官是很不合适的,做老师则是最好不过。所以,子夏后来成了魏文侯的老师,却不肯在魏国做官。
【现实解说】感觉子夏应该很受年轻人的欢迎。
9。13(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子游说:“子夏教的那帮小兔崽子,做些打扫卫生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切,言偃太过分了。君子为人为学之道,当初老师先传授给谁?谁能够坚持如一?就像草和木一样,人和人是有区别的。君子为人为学之道,怎么可以随便胡说八道呢?能够尊从老师的教诲有始有终的,难道只有圣人吗?”(旧译法:子夏的回答:“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解析】这根本就是在吵架,子游对子夏学生的评价很不客气甚至有些恶毒,子夏非常气愤地予以回击,师兄弟之间,通常相互之间的称呼只提字不提姓,所以子夏称子游为言游,语气就已经是很严重了。子游攻击子夏的教学,子夏当然不会用防守的态势来作解释,而是反而攻击子游的人品,这符合子夏的性格。子夏比子游大一岁,大致受业也要早一些,因此才说到先后的区别,意思是怎么说我也是你的师兄,你不应该这样无礼。大致当初孔子在世的时候曾经要求子夏子游等人不要互相攻击,他们也当面应承过,如今子游开了战端,子夏因此才有了君子要有始有终这样的话。
子夏和子游的矛盾很早就有,当初在卫国的时候,两人的岁数还小,都在孔子身边伺候老师。有一次,孔子要出行,看天色似乎要下雨,孔子正在犹豫要不要拿雨伞的时候,子游说话了:“老师,子夏有把好伞,叫他拿来用吧。”子夏确实有把伞,是子贡才送给他的。子游之所以建议用子夏的伞,不仅仅出于嫉妒,实际上还想让子夏难受,因为子夏比较吝啬,平时绝对不借东西给别人。
“别出这馊主意了。”孔子当然知道子游的算盘,也当然不会上当。“子夏这个人不是那种很大方的人,不过这没有什么。告诉你,跟一个人交往,尽量交他的长处,不要触碰他的短处,这样就能长久地交往。”
这件事情见于《说苑》。孔子将行,无盖,弟子曰:“子夏有盖,可以行。”孔子曰:“商之为人也,甚短于财!吾闻与人交者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长矣。”
孔子去世后,子夏回学校担任老师,子游可能也回了学校,也有可能还在做官。但是子游一向对子夏不服气,内心里对孔子把《诗经》和《春秋》都传给子夏大致也有些愤愤不平,因此来找子夏的茬,挖苦讽刺,发泄自己的不满。但是有子贡、冉有等大师兄们在,子游也不敢太过分。
【现实解说】说风凉话的人什么时候都有,师兄弟之间羡慕嫉妒恨也算是贯穿历史的。做自己的事情,让别人去说吧。
9。14(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询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别搭理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解析】又是一个对子夏不满的同学,子张是以德报怨,子夏是以直报怨。相比较,子夏的说法更接近于孔子老师。不过,无论子张还是子夏,他们的说法都符合各自的性格。子夏孤傲,瞧不起很多人,就包括子张子游这些师兄弟,所以拒绝跟他们交往;子张爱讲大道理,说的都很理想化。
子张对子夏也不认同,不过相对于子游,子张更书生气一些,更纯粹一些。因此,子夏的弟子才有可能去向他请教。对于子张的批评,子夏保持沉默,不屑于还击。
子张的意思,就是俺是君子,谁都能容,因此朋友多。而你子夏是个不贤良的人,所以容不下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子夏尽管朋友不多,比子张的朋友好像还要多一些。
【现实解说】听起来,子张的说法当然高尚很多。但是做起来,还是子夏的做法切实可行。所以,学君子学不好,就容易成伪君子;学小人学不好,顶多也就是个真小人。
9。15(19。8)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解析】文过饰非的文,就是这个文。这句话子夏可能是教导学生的,但是即便是教导学生,也是在说起子游的时候。总之,这句话应该针对的是子游。
【现实解说】掩饰过错的办法随着时代在变化,当下比较流行的是临时工法。有了错误,就都是临时工干的。
9。16(19。4)★★★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子夏说:“即便是旁枝末节,也都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如果在旁枝末节上用心太多,就会拘泥于此,所以,君子不会这样做。(旧译。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解析】这是子夏的性格,着眼大处,不拘小节。这段话是子夏在教导学生,表面上没提,潜台词则是“大家不要像子张师叔那样,见个牛角尖就钻进去”。
子夏是一个思维活跃,旁征博引的人,鼓励学生们大胆去学习那些看似不重要的东西。
【现实解说】要鼓励学生们开放型思维,不要死记硬背,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如今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育的问题上,子夏比孔子高明。
9。17(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解析】左丘明就是子夏,孔子对子夏的欣赏,可以说已经到了难以表达的境地,一方面,子夏的孤傲清高太像自己;另一方面,孔子似乎已经认定这个弟子能够超越自己。所以,这段话里,孔子把弟子放在自己的前面,自己成为了附和者。
前面子夏说过:“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这与“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简直就是一句话。
所以可以说,在子夏子张的学术之争上,晚年的孔子更多地站在了子夏的一边。
【现实解说】孔子和子夏这样的人,在官场里怎么可能混得下去?
【附】子夏与《左传》
《左传》的作者是谁?孔安国的说法是左丘明,鲁国太史。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左丘明就是子夏。
首先我们从“左氏”说起。
春秋时,卫国有地名为“左邑”,又叫“左丘”以及“左氏”,子夏的弟子吴起就是“卫左氏中人”,子夏很可能也是左氏或者左丘人。子夏晚年失明,司马迁写道“左丘失明,厥行国语”,说的就是子夏。
所以,左丘明就是子夏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失明,所以自称为左丘明。古人以地为名的情况非常多,譬如展禽,死后就被称为柳下惠。因此子夏可能在死后被弟子们称为左丘明,祝福他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看到光明。
至于《论语》上的左丘明,可能是鲁国太史,但更可能是子夏。
《论语》原本就是弟子们在孔子死后若干年整理的孔子师徒的言论,因此,子夏被以左丘明的名字记载是有可能的。而关于左丘明的那两段话,恰恰是子夏那种孤傲的性格,这恐怕不是一种巧合。再想想看,孔子如果与鲁国太史谈论这样的问题,似乎有些不大恰当。
还有,以鲁国的文化传统,鲁国太史应该以太史为姓。
下面,再来看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要写出《左氏春秋》,需要很多必要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只有子夏一个人具备。
第一,此人手中要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左传》中运用最多的史料来自鲁国和晋国,《春秋》的史料主要来自鲁国,作为孔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