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说论语-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解析】还是那样,孔子注重周礼,同时也是职业习惯。不过,对于负版者这个词,通常的解释都是背负国家图籍,这个说法肯定有问题,平常人谁背负国家图籍呢?所以,一定有正确的说法,只是现在我们没有找到。至于迅雷风烈必变,则是孔子要表示对上天的敬畏。
【现实解说】遇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情和态度,要做到这一点,不太容易啊。
18。34(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
【解析】做什么事情都规规矩矩,小心翼翼,还要有风度。
【现实解说】有的土财主暴发户,有了钱之后飞扬跋扈,指指点点,吆三喝四,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钱。
18。35(10。27)★★★★★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译文】(孔子和弟子们)表情庄重起来,上体稍前倾,张臂细步趋行,在祭祀地点集中起来。(孔子说):“在山梁上进献山鸡,是时候了。”子路把山鸡放到祭品摆放的地方,(大家)三次下跪磕头,然后站了起来。
【解析】这段话历来的解说都很模糊,也是说法不一。普遍的说法是这样的: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这种普遍的说法语焉不详,不知所云,牵强附会。遗憾的是,几千年来,都是这样蒙混过关的。
我们注意到,整个《论语》的第十篇都是在讲述孔子的生活规律和接人待物,这一章却突然跳跃出去,去讲野鸡,岂不怪哉?所以,这段话讲的还是孔子在生活中的一种做法。什么做法?祭祀。
这是孔子和弟子们在山坡上祭祀山神的程序和场景,祭品则是山鸡,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
翔,是翔趋的意思。翔趋是古代的一种礼容。上体稍前倾,张臂细步趋行。共,是供,供奉的意思。嗅是磕头的意思,取狗嗅之意,也就是鼻子碰到地上。从这个角度说,这应该是祭山神,鼻子碰地表示对山神的敬重。“而作”就是站起来,前面(10。25)中有“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现实解说】野外的祭祀其实类似驴友,但是比驴友更有内涵,也更有亲和力。现在的驴友多半只知道到处转,像驴一样没有目的,没有文化内涵,只是为了赶时髦或者释放多余的精力。其实,不妨增加一些祭祀的内容,多一些文化内涵,能吸引更多的人和有更丰富的话题。
18。36(15。42)★★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方式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方式啊。”
【解析】肯定有人说孔子怎么这么啰唆,那是因为你不知道乐师都是瞎子。孔子的提示,是帮助乐师走路、坐下以及了解身边的人。
孔子是个很周到的人,服务意识很强的人。虽然有时显得繁琐,更多的时候让人感到很舒服很贴心。
周朝,某些职业是专门由残疾人来做的,譬如乐师基本上是盲人。为什么这样安排?因为眼睛不好的人,耳朵一定好使。再譬如,守门人一般是瘸子或者断腿断脚的人,总之就是脚底下不利索的人,为什么这样安排?因为守门就要求一直待在那里不动,腿脚灵便的往往东走走西看看,腿脚不好使的宁愿待着不动,大小便来了也宁愿多憋一会儿。
【现实解说】如今如今盲人不做乐师了,做按摩的比较多,因为眼不好使,手的感觉就好。帮助盲人的手法比较多,最多的就是城市的盲道,可是很多盲道被占用,这些都属于没有好好学习《论语》。
18。37(17。20)★★★★★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译文】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解析】这段话的字面意思简单得很,不用多说。但是,这段话的背景是什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历来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先来看看孺悲是什么人?历史上并没有说明,唯一一段有关孺悲的记载是在《礼记·杂记下》“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由此大致可以推断,孺悲应该是鲁哀公身边的人,而孔子尽管这一次没有见他,终究还是见了他或者见过他。
那么,孔子为什么不见他,而且故意让他知道呢?从这段话在《论语》中的位置看,前后都是在讲孔子讨厌的人或者讨厌的事情,因此可以简单推断孺悲是孔子很瞧不起的人。那么《小说下载|WRsHu。CoM》,孔子为什么瞧不起孺悲呢?
孔子说过:“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意思是,你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你。而这一段,应该就是孔子的“以直报怨”。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这样的。
孔子去拜会鲁哀公,鲁哀公正准备玩乐,于是派孺悲出来告诉孔子,说是主公有病,请您改日再来。还没等孔子转身,宫里传出了歌舞的声音,鲁哀公分明没有生病。孔子大为恼火,可是不能把账记在鲁哀公的身上,于是记在了孺悲的身上。
这一次,孺悲来了。孔子一看,你这小王八蛋上次不是忽悠我吗?这次我照方捉药,以直报怨,同样的办法来羞辱你。于是,就发生了这段故事。
【现实解说】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
第十九部分 子曰
《论语》有大量的“子曰”,记载着孔夫子的话。这些话多数无法确定说话的背景以及对象,因此很难被放到恰当的地方。因此,“子曰”作为单独一篇。
尽管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或者主线,但是还是尽量地将同样主题的句子放在一起,以便让大家看到孔子对于同样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的看法。当然,自相矛盾的地方也就暴露出来了。不过这没有什么,因为人的思想总是在变化的,自相矛盾是正常的。
一个需要提出来并且正视的现象是,孔子在晚年变得偏隘,很多话明显是与人争吵或者背后骂人,这一类的话价值不大。
19。1(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大获成功。”
【解析】期月,就是从今年某月到明年某月,也就是一年的意思。
这是孔子开立私校不久说的话,年轻气盛,说自信就是自信,说吹牛就是吹牛。总之,现在大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是孔子在吹牛。孔子一辈子吹的牛不多,可是这是吹得最大的一个。如今常说的“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奇迹”,基本上都是这个路数。
【现实解说】这句话后面如果再加上这样一句话就完整了: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19。2(13。11)★★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
【解析】善人治理国家,大致一百年就能治理得不错了。孔老师则是三年有成。这个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估计说这个话的时候,孔子已经忘了自己从前说的话。
谁年轻时没有轻狂过?哈哈。
【现实解说】治理一个国家,是需要耐心的。
19。3(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经过一代人才能实现仁政。”
【解析】如果有王者的出现,一定是经过一代人的积累才达到仁政的。孔子会举的例子是周武王,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是经过周文王一代的积累。所以,出现一个王者,需要两代人。一代人打基础,第二代人来实现。
世,古时以三十年为一世。那么,不管是一代人,还是三十年。总之,王者需要一代人或者三十年完成的目标,孔老师三年就完成了。
有趣的是,这三段话竟然在《论语》中放在一块,这不是要让孔老师尴尬吗?
【现实解说】治理一个国家,特别是治理一个能够长治久安的国家,真的需要三十年。所以,不要以为改革可以一蹴而就,一个国家,需要一个好的制度来保障。
19。4(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和谐社会了。”
【解析】孔老师没去齐国之前,以为齐国很落后。在这样的情况下,孔老师说了上面的话。这不怪他,只怪他没去过齐国。
齐国的开国国君是姜太公,鲁国的开国国君是周公的儿子伯禽。齐鲁两国都是侯爵国家,一开始国家大小差不多。治理国家的思路上,两国截然不同。姜太公简化风俗,入乡随俗,大力发展工商业,齐国因此发展很快;伯禽则是移风易俗,用周礼改变当地的风俗,重视农业轻视工商。没有多久,两国的差距就出来了,齐国越来越强大,鲁国当然也越来越强大,但是远远落在齐国之后。
到了管仲为齐国上卿的时候,齐国的治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更加强大富裕和开化。到了孔子这个时候,齐国已经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富裕程度远超鲁国。可惜的是,孔老师不知道天外有天,还以为齐国人民等着周礼去拯救呢。
后来孔老师去了齐国,待了一年时间,这才发现自己弄反了,这才明白为什么有钱人都想移民到齐国了。
【现实解说】谁先进谁落后,靠吹牛是不行的,靠想象是不行的。
19。5(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解析】在解说这段之前,先来看看《荀子》中的一段记载。
按《荀子》。子路入,子曰:“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同问,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又问,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下面来分析几个人的答案。
三个人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们的答案其实都来自于孔子。
孔子总是教育子路要好好学习,之后当上公务员。怎么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就是被人了解,被人赏识,最后被人录用。所以,子路的答案知者使人知己。
颜回总是被孔老师灌输克己复礼的概念,管他别人怎么做,自己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自己做到了,这个世界自然就跟着你做到了。全心全意整好自己,不用去管外界怎样。所以,颜回的答案就是知者自知。
孔子怎样教子贡呢?其实孔子还是给他灌输子路同样的概念,这么说子贡的答案应该跟子路一样了?不然,子贡对孔子灌输的概念不感兴趣。那么,子贡对什么感兴趣?做生意。既然对孔子的学说不感兴趣,子贡从孔子这里得到了什么?实践。孔子是个实用主义者,实践中有很多经验和技巧,当然这些都不会拿来教人。问题是,别的人听老师讲课,子贡则是看老师怎么做生意,什么生意?办学校不是生意吗?当老师不是生意吗?办学校当老师,什么最重要?了解市场,了解学生,了解别人的想法。
所以,子贡是个生意人,更关心的是别人怎么想,他的答案就是知者知人。
分析之后,现在我们来看看孔子的答案。
孔子教给学生的,是知者使人知己和知者自知;他实践的,则是知者知人。
孔子的最终目标是当官,因此知者使人知己是他最真实的答案。但是,孔子大半辈子就在做这样的事情,却没有成就。如果再说知者使人知己,那就太没有面子了。可是,如果他说自己的答案是知者自知,这又与他的职业格格不入,你当老师的,必须要知道学生的想法才对。排除了这两个答案,孔子最终选择了一个中庸的答案,也就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个答案,与子贡相同。
【现实解说】在现实社会中,如果能做到知己知彼并且被人知,那当然是最好的。如果需要一个重要度的顺序呢?对于那些公众人物,他们最重要的是被人知,也就是炒作,把自己炒出知名度;对于商业界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知人,知道竞争对手的底细,知道客户的需求;什么人会把知己放在第一位?红颜。
19。6(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解析】孔老师拐弯抹角说话,主要是要面子。其实,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只要学会了真本事,还愁没人用你?
来把孔子这段话补齐一下,大家就清楚了。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立,则不患无位;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可知,则不患莫己知。”
说来说去,还是为了“位”和“使人知己”。
孔老师这种想当官又要面子的性格影响了整个后世子孙的性格,中国人喜欢把真实目的藏着掖着,拐个弯说话。喜欢把现实的目的藏着,用高尚的理由绕过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