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黄昏-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宜中逃走后,蒙古铁骑已兵临城下,局面无可挽回。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蒙古军营谈判。文天祥正气凛然,被伯颜扣留,谢太后又派贾余庆出使。

  二月初五,临安皇城里举行了受降仪式,赵显宣布正式退位,当皇帝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三月二日,伯颜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临安。元世祖忽必烈下达诏书,要伯颜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见,赵显同母亲全氏和少数侍从离开临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谢太后因有病在身,并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军的逼迫下启程北上。

  宋室江山是太祖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后人写诗讥讽道:“当日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陪葬两小孩

  在元军进入临安以前,谢太后封了宋度宗的另外两个儿子,8岁的赵昰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4岁的赵昺为广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命人保护二王逃出了临安。赵昰一行躲过元军的层层围堵,到达温州。大臣陆秀夫派人招来了躲藏于此的陈宜中,张世杰也率兵从定海前来会合。温州有座江心寺,南宋初年高宗南逃的时候曾到过这里,其御座此时还保存完好,众人于座下大哭,拥戴益王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昺为副元帅。此后这两个小孩就成为宋室遗民心中仅存的希望。

  都元帅府成立后,众人决定前往远离元军威胁的福建。五月一日,赵昰在福州即位,就是端宗,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太后,垂帘听政,进封赵昺为卫王。流亡小朝廷在福州建立起来,并粗具规模。

  这时外临强敌,内部却开始争权夺利,官员之间相互倾轧,分化了本已非常孱弱的力量。杨淑妃的弟弟杨亮节居中掌权,秀王赵与檡以赵氏宗亲的身份对杨亮节的所作所为多所谏止,遭到杨亮节的忌恨。杨亮节把赵与檡派往浙东。朝臣中有人说,秀王忠孝两全,应该留下来辅佐朝廷,杨亮节听后更为忧虑,担心自己地位难保,驱逐赵与檡的心意更加坚决。赵与檡后来在处州与元军交战,被俘不屈而死。宰相陈宜中此时又使出自己擅长的党同伐异手段,排斥异已,指使言官将陆秀夫弹劾出朝廷。在小朝廷立足未稳的时刻,陈宜中的这种行为引起众人的普遍不满,张世杰责备陈宜中说:“现在是什么时候?还在动不动就以台谏论人!”陈宜中无奈之下,将陆秀夫召回。

  南宋虽然已经投降元朝,但还有许多地区依然掌握在宋室遗民的手中。福建、两广大片地区仍处在流亡小朝廷的控制之下,李庭芝坚守的淮东、淮西地区也进行着拉锯战。但在元军的进攻下,淮东、淮西等地相继失陷,李庭芝战死。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元军逼近福州,此时小朝廷还有正规军17万,民兵30万,淮兵万人,拥有的兵力远比元军要多,完全可以与之一较高下,但由于朝政由陈宜中、张世杰二人主持,陈宜中一直就是胆小鬼,张世杰也“惟务远遁”,因此小朝廷在福州立足未稳,又开始了逃亡。十一月十五日,陈宜中、张世杰护送着端宗赵昰、卫王赵昺及杨太妃乘一艘海船逃跑,刚刚入海,就与元朝水军相遇,由于天气不好,大雾弥漫,才侥幸得以脱身。离开福州之后,小朝廷失去了最后一个根据地,此后只能建立海上行朝,四处流亡。

  端宗一行辗转泉州、潮州、惠州等地。景炎三年(1278)春,来到雷州附近。逃亡途中,宰相陈宜中借口联络占城,一去不返,第三次充当了可耻的逃兵。端宗由于在逃亡途中受到飓风惊吓,惊恐成疾,四月十五日死亡,年仅11岁。端宗死后,群龙无首,眼看小朝廷就要分崩离析,陆秀夫慷慨激昂,振作士气:“诸君为何散去?度宗一子还在,他怎么办呢?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复兴的,何况如今还有上万将士,只要老天不绝赵氏,难道不能再造一个国家么?”众臣便又拥立年方7岁的赵昺为帝,由杨太后垂帘听政,改元祥兴。

  元军步步为营,小朝廷已陷入三面包围之下。到达崖山时,小朝廷尚有正规军和民兵20万人,而进攻的元军只有数万,仅就兵力而言,双方相差悬殊,且元军不善水战,宋军无疑占有优势。但张世杰已经对前途不抱希望,放弃了对崖门入海口的控制,把千余艘战船背山面海,用大索连接,四面围起楼栅,结成水寨方阵,把木制战船两侧用衬垫覆盖,以防御元军的火箭和炮弩,赵昺的御船居于方阵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张世杰此举有两大失误,一是放弃了对入海口的控制权,等于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对方;二是把千余战船贯以大索,结成水寨,虽然集中了力量,但却丧失了机动性,相当于把宋军暴露在敌人面前,任人攻打。元将张弘范率水军赶到,控制了崖山之南的入海口,又从北面和南面两个侧翼切断了宋军的所有退路。宋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10多天的防御战中,将士们只能以干粮充饥,饮海水解渴,饮过海水的士兵呕吐不止,战斗力严重削弱。

  一个暴风雨的早晨,元军对宋军发起总攻。元将李恒指挥水军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流的时机,渡过平时战舰难以渡过的浅水,从北面对宋军发动了一场突袭,到中午,北面的宋军已被元军击溃。南面的元军又在张弘范的指挥下,利用中午涨潮、海水北流的时机,向宋军发动了另一次进攻。宋军南北受敌,士兵又身心疲惫,无力战斗,全线溃败。战斗从黎明进行到黄昏,宋军多艘战舰被毁。张世杰见水师阵脚大乱,战船为大索联贯,进退不得,下令砍断绳索,率10余战舰护卫杨太后突围。

  张世杰率帅船杀到外围,见赵昺的御船过于庞大,被外围的船只阻隔在中间,无法突围,便派小舟前去接应。当时天色已晚,海面上风雨大作,对面不辨人影,陆秀夫惟恐小船为元军假冒,断然拒绝来人将赵昺接走。张世杰无奈,只得率战舰护卫着杨太后杀出崖门。宋军败局已定,陆秀夫知道已没有逃脱的可能,便把自己的妻子儿子赶下大海,然后对赵昺说:“事已至此,陛下当为国捐躯。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赵昺身穿龙袍,胸挂玉玺,趴到陆秀夫背上,一起跳海自尽。官员、妇女、将士们也纷纷随之跳海。几天之后,张世杰闻知皇帝已死,决心以死相拼,最后船沉而死。

  数天之后,陆秀夫遗体浮出海面,被乡人收葬。元军在清理战场的时候,发现一具身穿黄衣的幼童尸体,身上带有金玺,上书“诏书之宝”四字,送交张弘范,经确认是赵昺所带玉玺。张弘范再派人寻找赵昺尸体时,已下落不明。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赵昺,连个陵墓都没有留给后人。

  青灯古佛度余生

  再说宋恭帝赵显随谢太后到了大都,忽必烈召见了他,封他为瀛国公。全皇后、谢太后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南宋不同于金国,蒙古人对南宋并没有直接的仇恨,金国被蒙古灭掉后,完颜皇家宗室被全部杀死,一个也没留。但南宋赵氏、皇亲投降了元朝后,基本都没有加害。

  赵显和他的母亲在大都虽然仍然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处处被监视着,时刻得不到自由。而且,南方的局势并没有稳定下来,文天祥死活就是不肯降元,在谈判中被扣留时,偷偷逃回江南,并再次举兵反元,一时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群起呼应。元军派遣40万大军进剿。两年后,文天祥在广东被元将张弘范俘虏。鉴于文天祥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忽必烈想招降他以安定人心。先后派张弘范、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招降都不成,第三次,把赵显叫去劝降,文天祥看到八岁的“先皇”来到,昔时互为君臣,今日同为阶囚。他痛哭流涕,跪倒在地,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赵显一看这情形,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连狱卒都为文天祥垂泪,招降之事只能不了了之。后来元朝丞相孛罗、忽必烈本人都无法劝降文天祥,最终,也只好成全了他的一片赤胆忠心。

  元至元十九年(1282),已经12岁的赵显在北京被幽禁6年后,又被遣送到上都开平。在开平又幽禁6年后,至元二十五年(1288),忽必烈赏赐他“钞百锭”,命令他出家,到吐番去学习佛法,其母全皇后也被令出家为尼。一对母子都被元朝安排出家了,从此骨肉分离,天涯各自。

  赵显出家学佛的地方是吐番,即西藏。19岁那年,他正式在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潜心学习藏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不数年,赵显已经在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一生如此。后来还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藏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代佛学宗师。到至治三年(1323)四月,他平静地死了,享年54岁。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魂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关于宋恭帝赵显的结局,只有汉文《佛祖历代通载》留下这样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有人因此认为,他是被元英宗赐死的。其实这是误读,“赐瀛国公”是独立成词的,是说“瀛国公”这个名号是被皇帝赐予的,不是被赐死的意思。后面“诏僧儒金书藏经”,更是渲染朝廷的礼遇之意,说明元朝对他始终还是友好的。

  虚待斋曰

  南宋的灭亡与北宋的灭亡,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更加凄惨,凄惨得更有诗意一些。北宋灭亡后,尚有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武将奋力扭转乾坤,而南宋灭亡之时,只剩下一个庸碌无谋的张世杰支撑到最后,再就是涌现出文天祥、陆秀夫这样的文人烈士。可毕竟还是有烈士啊,想象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的背影,和文天祥与宋恭帝在狱中见面的情景,曾让我这个七尺男儿,也渗出了几滴眼泪。

  写完两宋的灭亡,我真是感慨万千,一夜无眠。遥望南天,曙光熹微,不由得庆幸自己赶上了民族复兴的太平盛世。让我们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好好建设我们的国家。我们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实在是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元朝107年历史中一共有11个皇帝,第一个皇帝世祖忽必烈从他称帝之日算起,在位34年(1264年之前不称元朝)。兹后的9个皇帝一共只经历了38年,而最后的一个元顺帝却又在位35年,他就是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我写这本书,元顺帝可能是最难写的。因为他在位时间长,《元史》关于元朝帝王的本记一共四十七卷,而顺帝一个人就占了十卷,接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要把这么长的篇幅压缩在几千字内,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蒙古人的名字长,我们读起来拗口,也记不住,还有好多重名,比如伯颜,比如脱脱,元史中有好几个,容易混淆,读者首先别把此篇中的伯颜当成了灭南宋的那个伯颜,那是毫无关系的两个人。再就是元末的历史非常复杂,农民起义军群雄并起,山头林立,有好几十个军事组织,在抗元的同时也互相争斗,又不断分化合并,忽而降元,忽而又叛元,很难捋清;而元朝这方面,在镇压起义的同时也同室操戈,打得不可开交,想说清楚很难,甚至比“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还难。所以我决定,对当时的历史事件尽量简化地写,能不提的尽量不提,集中笔墨写与元顺帝有关的宫廷斗争。而读者如果搞不清来龙去脉,就自己下去翻史书做功课吧,限于本书体例,只能如此了。

  小皇帝当得不容易

  自从世祖忽必烈之后,元朝只有一个皇帝有带兵作战的经验,就是顺帝的祖父元武宗海山,他在大德三年(1299)率领元军到中亚细亚与窝阔台的孙子海都作战。两年后海都去世,他的联盟瓦解,海山又继续扫荡了5年,永远解除了元帝国在西北部的威胁,才回上都做皇帝。在他手下立战功的有三位,一是燕贴木儿,一是康里脱脱,一是伯颜。康里脱脱早死,燕贴木儿和伯颜成为影响几朝的权臣。

  武宗死后,又先后有仁宗、英宗、泰定帝三位皇帝,到致和元年(1328)泰定帝死的时候,太师燕铁木儿与诸王、大臣迎立文宗即位,文宗因为他的哥哥嫡长,便又遣使迎立他的哥哥即位,这就是明宗。明宗就是妥欢贴睦尔的父亲。明宗即位于和宁(即和林,治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北)的北面,立文宗为皇太子。不料明宗在去往大都当皇帝的路上忽然死了。死因不明,时人怀疑是文宗反悔以后派人害死的,但更可能是反对明宗即位的大臣们害死的。明宗死后,文宗又当了皇帝。

  这两段文字可能已经把读者搞糊涂了。要想解释清楚真不容易。是这样的,忽必烈之前,蒙古的汗位由几大部落推选,忽必烈以武力称帝,规定以后皇位的继承,可以父死子继,也可以兄终弟即,下任皇帝由现任皇帝指定,预先立为太子,所以有弟兄互为皇帝与太子的情况。而更关键的是,元朝的皇帝一般要在上都(今内蒙锡林浩特市南面的正蓝旗)登基才算数,皇帝几乎每年都是夏天在上都呆半年,冬天在大都(今北京)呆半年,来回折腾。皇帝的即位,与宗藩诸王势力很有关系,常常不是家天下,而是各种宗族势力调和的产物,所以导致皇帝轮流做,侥幸在位亦难长久。这样说明白了吗?不明白俺也没办法了,只能说到这样了。

  明宗的皇后八不沙,生子懿璘质班。明宗的皇妃迈来迪,生子妥欢贴睦尔,妥欢贴睦尔比懿璘质班年长。根据元朝的皇位继承惯例,他们的皇位继承序列,要排在文宗的儿子阿刺忒纳答刺和燕帖古思前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