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教大明-第3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过程之中,袁黄等人,当然出力颇多,也使得这位了凡居士,广受尊敬,不仅是辽阳镇的人,而且是定辽六卫等辽阳一带的所有居民,提起他来,都是大为称赞。
    “居士辛苦,但有一些水利上的事情,还想请教居士一二。”徐光启对这位年纪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前辈也是十分尊重,袁黄前来辽阳是李文昭派到浙江的人招揽前来的,待遇当然极为优裕,年俸在千两之上。
    当然,袁黄前来,待遇只是小事,他乐善好施,其夫人受他的影响也是如此,两人有名的事情就是将家中的丝绸换成棉絮,全部拿出来布施,这样的人,当然不贪婪钱财。
    他的俸禄,估计也是用来布施的多,此来辽东,多半是为了一展抱负,做些实务而已。
    万历五年的会试挫折,并没有使袁黄消沉下去,他的言行举止,足以叫徐光启等小辈敬服有加。
    “子先客气了,有话便请直说。”
    袁黄很忙,不过还是耐心与徐光启商量了一阵屯田司的事情,在水利工程上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很多小的细节方面,就是在这样的商讨之中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果再加上一个孙大胡子,这个讨论小组就真的太华丽了。
    最新的两个屯堡是沿着复州河买下的田皮,当然也有相当的无主之地所谓的无主,其实是惟功从各卫所军官中强勒出来的田地,他有各卫的监察之权,虽然因大小相制不能直接干预各卫和海盖参将治下的事务,但弹劾监督权还是有的,考核之下,如果按制弹劾,这些强占军户田地的家伙没有一个能落得了好,退出占田是最起码的,留下他们的祖田和真正积攒出来的土地,再用市价商量买卖田皮,这样屯堡的土地就有了。
    建立堡垒区域,生活区,工作区,公众活动区,放牧区,养殖区,包括水塘等。
    再沿着土地,建立引水区,现在屯堡比较讲究引水,特别是沿着工业区提出新要求,是水流要湍急,要有一定的动能。
    虽然还不知道上头的打算,但屯田司水利处只能按上面的要求来办。
    徐光启的难题就在这里,好在有袁黄一起商量,两人一边收拾一边谈,没有多久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草案。
    “下午如果算学院那边不是很忙的话,我就过去一趟,亲眼看看,较纸上谈兵要真切的多。”
    临出门时,袁黄微笑着说道。

第489章 笑口
    “大师,”徐光启想了想,终忍不住道:“以大师的学问,今年不去春闱实在太可惜了。礼部贡院,不是某些人能一手遮天的所在,大师之才学,纵不能一甲,二甲绝无问题,为国为民,亦为大师自己,不去应试,似乎太过可惜。”
    徐光启虽然醉心辽阳镇的一切事务,但心底深处还是要去参加数年后的南直隶的秋闱,也就是乡试,然后再去京师应贡院礼闱试,最终成为大明文官集团中的一份子。
    而眼前袁黄,似乎真的沉浸其中,而且对惟功佩服到极至的模样,以袁黄等人的经历和学识,如果不是真心佩服,是不会做谄媚之行径的。
    “我对大人佩服之至,已经息了入朝之念,只愿在辽东多做一些事情。”
    “是因为屯堡和慈幼等局之事,满足了大师善行之念吗?”
    “是,也不是。”
    袁黄沉思着道:“屯堡大兴,解军卫贫困之苦,杜卫所武官贪婪之举,确实是大善行,也是我留下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叫我感兴趣到辽阳来,并且全心全意留下来,是因为大人。”
    “大师学究天人,不想真的对大人这般钦佩。”
    徐光启有些纳闷,他当然对惟功很有好感,也很佩服。以嫡国公的身份,立下这么多功劳,行事这般有章法条理,决断力和执行的能力都十分强悍,而且人才众多,可以随心所欲的做事。
    他知道,惟功这样的人物,将来的成就不会在戚继光这样的名帅之下,可能是开国时李文忠一般的人物了。
    但身为一个学问高深的儒生,叫他五体投地的佩服一个武人,总是有些不服气的感觉,所以他对袁黄的态度,感觉十分奇怪。
    “大人常说一句话,叫做体系。”袁黄缓缓道:“旁人不大了解,或不在意,但我一直在想这个体系的事大人现在,就在以辽阳为核心,宽甸,辽南四卫为外延,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体系。”
    “哦?”
    “眼前一切事务,看似有前例可循,比如武书院改的武学院,但医学,算学,整个学堂招收几千学生,这有过吗?”
    “军队的训练,养成,军官的培养,参谋体系,军情司,亦是一种体系。”
    “地方屯堡,顺字行,互相配合,光是一个屯堡,便是有大学问在了。”
    袁黄显然是沉思过多次,所以侃侃道来,在徐光启脑海之中,将整个辽阳体系都描绘了出来。
    以军队为核心,财税为支撑,学堂为展布基础,这样的体系,重视效率和执行的同时,也重视未来整体规划,重视工业和商业,也不轻忽人文,武力重要,文事亦没有放过。
    整个机构的组成,构划,就是吸引袁黄这样人才的原因所在,要不然的话,哪怕是一年万金,也很难招致到这样的大才名士。
    “现在的辽阳镇,犹如一株小树,欣欣向荣,萌发生机绿意,但成长尚需时间,能亲眼看着它成长,甚至也帮助掘土施肥浇水,这其中的乐趣,非常人能想象啊。”
    “原来如此,大师不愧是学究天人般的人物,这么一说,叫在下心里也是明白了很多东西。”
    “呵呵,你还年轻,而且未来前途不可限量,辽阳镇需要你,不过你亦可以走自己的道路,将来再合作,亦是一种做法。”
    徐光启已经被袁黄触动,也有放弃科举,留在辽阳专心发展的打算,不过袁黄反而不建议他如此做,仍然按原定计划,在此效力几年,积累经验和能力,当然,也会有充裕的财力,五六年后,再去乡试,会试,可能一路连捷,顺利成为官员。
    “怪不得在京师时,梅国桢等清流愿与大人合作,我在此之前心中念念不解,现在终于彻底明白了。”
    “孙恺阳可能十年之内都不会重拾举业了,他是有大毅力的人,未来的成就,亦是不可限量啊。”
    “大人这里,真是汇集了南北精英才智之士,就说宋钱度和李文昭来说,亦是商场中难得的精英人才,现在亦在辽阳替大人奔走效力了。”
    “哈哈,这便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啊。”
    
    
    辽阳南城靠近肃清门城门,也就是武学院的南方,分守道衙门北方不远处,临近丁字大街街首的地方,顺字行的辽阳店就开设在此了。
    城中原本的几家规模不大的脚行早就被挤的没影了,不论是正经的做生意的竟争手法,还是不正经的竟争手段,那几家倒霉的脚行都差的太远了,连争一争的念头都不曾有,直接就灰飞烟灭,消失的无影无踪。
    从辽阳到宽甸,海盖复金四卫,顺字行的承运业务已经开通货运,只等各地官道修复完毕,就可开设客运。
    还有邮包书信代寄业务,这一套已经很成熟了,各卫之间的军粮运送,当然也由顺字行承接。
    这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也使辽阳为核心的辽中和辽南彼此之间的信息畅通,人员来往,货物转运等等联络,在未来两三个月之后,就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辽阳镇提高了辽中和辽南的普遍的收入水平,商业只会越来越发达,虽然顺字行失去了辽西和辽东两地,但在辽中和辽南,一年光是物流这一块,获得几十万以上的纯利,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青狐皮一万九千张,玄狐皮一万三千张,白狐皮一千四百张,貂皮一万七千张”
    “鹿皮七万九千张,羊皮十五万八千张其余各色杂皮三万一千张。”
    “人参百年以上三千斤,五十年到百年之间九千斤,十年到五十年三万五千斤”
    “松子十五万斤”
    “各色杂果二十一万斤”
    顺字行的前台不停有人报出数字,这是今日盘库之后,预备用大车送走,一路穿过海州盖州复州,直抵中左所参与海运的货物。
    这些货,七成是从宽甸马市收来的,不仅是建州部女真,也有海西、东海、黑龙江等各部女真送来的,光是上好珍珠就有好几万颗。
    这其实都是女真特产,茂密的东北从林之中,不论是松子还是人参,对女真人来说都是差不多的感觉。
    他们所需要的农具,种子,耕牛,就需要用这些兽皮和人参松子来换取。
    半年多的时间,从宽甸马市换来这么多的货物,再加上唐志大等辽阳皮货商在抚顺关和广宁与蒙古人的贸易所得,就是全部在这里了。
    顺字行的辽阳店占地很广,修在肃清门这里的小型军营都没有这家门店的规模大,店面就有二十几间屋子,库房则是有四百多间之多,全部青砖漫顶,不开侧窗,只有高墙南北相对的小窗子透风,防火防水,盖的十分坚实。
    唐志大与艾可中等人,都是簇拥在顺字行的辽阳大掌柜黄广裕身边,他们的皮货数量之大,原本是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周转出货干净,而且有不少都是利润微薄,此时顺字行全部以平均的市价吃下来,这叫他们已经大赚一笔。
    而因为事前的投资,他们有一些股子在顺字行,南北贸易,今日将正式开始,其中利润之大,他们虽然股本很少,但仍可获得难以想象的丰裕回报。
    按唐志大预先的设想,顺字行在辽中和辽南的业务,可以有一年十几二十万的收益,他能分七八千两,南北贸易,一年最少百万以上,他能收四五万两。
    一共投二十万,数年之后,就可完全回本,还不论皮货出脱的速度加快数倍所带来的庞大利润和好处。
    这一阵子,每个早期参股的辽商都是笑口大开,吃饭都比以前香了很多,种种预期的收益就在眼前,付出将有回报,每个商人,此时都是最开心的时候。
    可惜就是顺字行现在已经立稳脚根,先期投入全部顺利运行,扬州苏州南京各店开业,除了李家和宋家各买十股之外,辽商一共买了不到二十股,自此之后,再想买一股,便得拿出二十万两出来,就算有一些闻风而心动的大商人,听到这个股价之后也是只能打退堂鼓。
    而唐志大等人以为惟功是已经吸纳足够多的资金,所以不再需要人入股,因此故意抬高股价不过后来他们就知道自己大错特错了。
    “所有货物,加起来是六十万斤左右。”黄广裕在唐志大等人眼里是年轻的不成话,不过二十五六左右的年纪,连媳妇也是刚讨了不到半年,还没有孩子出身,简单的说是个嘴上无毛,脸上一直微微带笑的普通青年。
    开始他们还有点轻视他,打了几次交道之后,才知道自己大错特错了。
    见事明快,判断准确,精力吓人的充沛这些在后来似乎都是顺字行早期大掌柜的标配了,在蓟镇等地,也早就广为人知,不过辽商和江南一带的商人,还需要时间慢慢消化和接受。
    “此次第一批南下船只为两艘,六十万斤货物,分别装在两艘大船之上,今天晚上,我会到大人府上亲自汇报,并请大人赐下佳名。”
    听到黄广裕的话,唐志大半是凑趣,半是真的吃惊,连忙道:“六十万斤货,两艘船便能装下,这得是多大的商船?”
    “俱是两千料以上的大船。”
    头一批的商船,除了这两艘外,多是千料左右,满载排水三百吨左右,可载人二百到三百人左右。
    而两千料大船是以全辽的旧储大木制成,满载排水在七百吨上下,六十万斤的货物,这样的大船一艘就能装满了。用两艘,当然是分担海上风险,毕竟虽然是几百吨的三桅大船,仍然有很强的可能沉没于海浪之中。
    千料商船在郑和船队中已经算中等,在现在的大明南方海洋贸易是远洋的主力大船,并不多见,可称十分宝贵。

第490章 南北
    千料船在南方已经很少有了,明初曾经有过“封舟”,这种船专门是到琉球等属国出使用的,是六千料的大船,用五桅,形制是楼船,在当时来说,是真正的巨舰,放眼全球,恐怕在当时也绝不会有排水在两千吨的超级大船。
    不过这种船因为太过笨重,操控不易,第一次到琉球时因为无风而不能航行,还是琉球王派了几十艘小船划浆牵引,这才将这大船引入港口之内。
    后来又出现宝船,比封舟稍小,操控更易,成为郑和以观星定位之术出海远行的主力船只。
    到明末时,因为长期禁海,加上南方从宋朝就开始伐木造船,客观上也因为这一点而缺乏大木,导致现在虽然开海,却缺乏大木造船,南方海域是以福船为主,一般都只有四百料甚至二百料,很难远航。
    千料大船,在十年前也有人提议大力修造,用来改河漕为海漕做准备,按当时的计算,只要七百艘千料大船,就可以很保险的将大量物资由南方运送往北方京师了。
    可惜张居正在海漕一事上纯粹为了政争而反对高拱,推翻了自己也同意的决策,这导致北方虽然还有不少大木,造船业却是连南方都远无法不如。
    辽阳镇做事,向来出人意料之外,不过黄广裕的话,还是引发一阵啧啧赞叹。
    “预计在半个月以内抵达江南,我们在扬州和南京等地的分店会开始销售这些物资,预计商品会销售到两湖和闽浙,这些北货,对他们来说是十分稀罕之物,各位东主,大家静等着好消息便是。”
    “听说还有意开拓往倭国的航线?”
    “嗯,正是。”
    黄广裕解释道:“皮货在日本更为缺乏,几乎是难得一件。他们连皮甲都制不起,只有贵人大名才有资格使用皮货,至于茶叶,瓷器等物,闽浙一带的商人一直往日本运,反而不稀奇了。”
    “这么说来,利润更高?”
    “比诸在北方,日本的皮货要高出五倍去,比江南也要高三倍。”
    “好,太好了。”
    唐志大等人,眼中是按捺不住的惊喜目光。往日本的航线在福建很容易,沿着固定的洋流往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