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王-第4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许这就是历史大势中的个人宿命,天注定,谁也改变不得!
    不过仔细说起来,倒是自己害了苏轼。
    若不是他与自己过从甚密,又有如此亲密的关系,舒亶和何正臣他们就不会揪住不放,故意找他麻烦。
    赵昭相信,舒亶和何正臣不过是马前卒,背后还有其他人,吕惠卿的身影必不可少。赵顼肯定是知道的,至少是默许,甚至可能亲自参与谋划。
    这个阴险小人到底可恶,竟然上纲上线,给苏轼盖上了这样大的帽子,诽谤朝廷,不敬君王,怎么听都是大逆不道之罪。
    赵昭有些后悔,在王安石与吕惠卿这步棋上,似乎走错了。偷鸡不成蚀把米,还给自己惹来了不小的麻烦。
    不过事情出来了,就必须要想办法面对!
    所幸还提前一步得到了消息,否则还真是措手不及。
    除了明月宗的来源之外,赵昭很意外,竟然有驸马王诜秘密送来消息,让苏轼提前躲避。王诜是苏轼的好友,还有一重身份是蜀国长公主赵宝安的驸马。这个人与赵顼算的上是至亲,但关键时刻。他能够及时挺身而出,冒险给苏轼送信,可以说十分难得。
    公开的矛头是对准苏轼的,但暗箭却是射向自己的。
    赵昭相信,汴京城中的赵顼和吕惠卿,他们并不在乎苏轼会是什么罪名,会落个什么下场,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对此事的反映,以及后续可以发挥的文章。
    吕惠卿这是给自己出了个难题啊!
    赵昭心里很清楚,如果出面营救。那么御史台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哪怕是穿凿附会,也一定会定苏轼一个谋反大罪。然后再把自己牵连进去,哪怕是秦王,哪怕是大宋皇叔。哪怕与皇帝之间的争斗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但此时。赵昭的身份还只是臣子。一个臣子牵连进了谋反。大不敬的案件,这对声望和实力都是巨大打击。
    倘若计策得逞,按照他们的预期的结果进行。即便是不能问罪处置。秦王也必然会一蹶不振,过去一切的努力,所有的基业,大好前程全都会付之东流。
    袖手旁观?这样是能撇开嫌疑。但很可惜,赵昭不能这样做,也不会这样做。
    这是一次与赵顼的公开交锋,朝野上下都密切关注此事,对后面的局势发展有重要意义。倘若输了,秦王的威望就要大打折扣了,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最关键的是,苏轼是自己人,是连襟的姐夫。
    堂堂秦王,倘若连至亲都无法保护,又如何有资格面对百官呢?还有谁会相信他?支持他?
    所以此事对赵昭而言有些棘手,苏轼是必须要搭救的,只是该怎么救?才能不留下话柄呢?
    明知道对方目的,若还是大意轻敌,是为不智,赵昭不会这样愚蠢。
    看来必须要想个妥善的办法处理此事!
    赵昭长叹一声,眉头依旧紧皱。
    ~~~~~~~~~~~~~~~~~~~~~~~~
    就在赵昭这边冥思苦想,寻求对策的时候。
    汴京朝堂上,乌台诗案的影响正在发酵,并且逐步扩大影响。
    这是一件重大的案件,起因就苏轼一人,但打击面岂能这窄?
    以李定,舒亶与何正臣为首的御史台官员,从各处搜集苏轼的诗文作品,并且大肆牵强附会,各种搜肠刮肚安插罪名,并且株连党羽。
    一时间,受到牵连之人多达三十九人。其中许多都是旧党之人,或者与秦王方面有什么关系,哪怕是拐弯抹角的那种,也会被刨根问底。
    牵连者众多,很多官员莫名其妙就糟了无名之祸,甚至连参知政事司马光都不能幸免。
    去岁王安石罢相之后,苏轼曾寄赠司马光一首《独乐园》,其中写道:“先生独何事,四方望陶冶,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抚掌笑先生,年来效喑哑。”
    原本只是朋友间的诗酬唱和,语句之中有对司马光的崇敬之情,当然了,也有几句客气的奉承之语。
    但舒亶他们却不这么认为,硬是说此诗乃是为司马光宣传,为了其登上宰相之位而制造舆论。
    司马光到底位高权重,身份和影响摆在那里,御史台倒也不敢将之怎样。对于指责,司马光则是完全不在乎,压根没听见似的。只是偶尔凝重的神色,阴沉的语调告诉众人,司马相公心理不痛快。
    三朝元老出身,又做过知制诰和翰林学士,司马光焉能看不出其中的猫腻?何以会牵连到自己?很显然这是吕惠卿的手段,就是想要以此来抹黑自己,解决掉一个竞争者,为他吕惠卿能登上相位而扫清障碍。
    殊不知,官家与皇太后已经定下了韩琦上位,真不知道吕惠卿若是知晓此事,会是什么表情?还会这般如同疯狗一样乱咬人吗?
    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还在后面,西京留守王圭也突然参与进来。
    他竟然弹劾苏轼有不臣之心,理由是苏轼作品《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一诗。诗云:“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王圭振振有词道: “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
    真是想不到,以王圭这样资历的老臣,竟然这般恬不知耻,参与进“文字狱”大军,断章取义,牵强附会,残害忠良。
    苏轼头上,不臣之心的罪名越来越沉重,哪怕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似乎也很难保住其姓命。如此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矛头落在了苏轼身后——秦王赵昭的身上。
    司马光将一切都看在眼里,对于卑鄙小人的行径,他深以为耻,对这样乌烟瘴气的朝堂感到失望。
    不过,相比之心他更感兴趣的是秦王赵昭的反应。他相信,汴京城里一定有很多人在等待着秦王的对策。
    这个对策,决定人心向背;这个对策,决定皇肇基业!。)


第六六二章 士大夫的底线
    作为事件的主角,苏轼不可能置身事外。
    王诜送来消息,他自然也收到了。好友建议他们先躲起来,避开朝堂的追捕。谁都看得出来,御史台是铁了心要整死他,此去多半是有去无回。
    苏轼却连连摇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能逃到哪里去?暂避这句话根本就讲不通,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一个读圣贤书,有傲骨,名满天下的名士才子,苏轼坚信朗朗乾坤,还有正义存在。那些诗确实是自己写的,除了对变法发发牢搔之外,根本没有那些穿凿附会,指桑骂槐之说,自己是被诬陷的。
    苏轼很愤怒,李定、舒亶他们就是一群小人,可恶的小人。
    自己明明是被诬陷的,倘若现在避开,不敢直接面对,一定会被人诬陷是畏罪。岂非让小人更有话说?进一步抹黑自己?
    傲骨铮铮的苏轼不是懦夫,他要做个真正的猛士,直面糟糕的境遇,直面未知的前路!
    更为重要的是,他必须要为妹夫秦王殿下考虑,他不想让赵昭为难,或者遭遇不良影响!
    苏轼离开了凤翔,很快秘密出现在了长安,直接进了曲江池畔的秦王府!
    “子瞻兄,你怎么来了?”
    “殿下!”苏轼沉声到:“轼前来自首,请殿下将我押送汴京。”
    “这是说什么话?”赵昭摇头道:“你被小人构陷,是被本王连累的,你切莫要着急。本王正在想办法。”
    苏轼不傻。他自然知道今曰遭遇。除了是自己讽刺过新党成员,被人报复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与秦王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是被秦王连累。但这都不重要,苏轼摇头道:“殿下言重了,事已至此,唯有将我交出去最好是殿下亲自交出!”
    “子瞻兄是希望我大义灭亲吗?”赵昭的笑容很是苦涩。
    苏轼痛心疾首道:“如今全天下的眼睛都盯着殿下,稍有迟疑,怕是有不良影响。”
    “为了这点所谓的影响。就要把你交出去?这样做的影响就好吗?”
    “殿下身负重任,岂能因为轼而蒙尘?”苏轼摇头道:“殿下不必自责,不必顾虑,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赵昭拗不过苏轼,他是铁了心要直面御史台的诬陷。
    即便明知是被自己连累也毫不在意,这样做的更大程度上位自己做出牺牲,赵昭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不过转念一想,苏轼既然有这个打算,不若将计就计。
    为今之计,若只是一味地偏袒苏轼。避开锋芒。最终的结果,不管是对他。还是对自己,都不会很好。
    如果将苏轼交出去,至少自己能暂时撇清关系,御史台那帮混账想要牵强附会到秦王身上并不容易。
    只是如此一来,他们肯定会伺机宣扬秦王无能,连麾下的臣子都庇护不了。这倒不要紧,损失有限,而且可以想办法弥补回来。
    只是苏轼去了御史台,会有危险吗?
    万一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华夏文化中将会少了一颗璀璨的明星,那样对自己的影响也会非常糟糕。
    苏轼可以交出去,但一定不能有生命危险。
    赵昭思来想去,觉得赵顼暂时不敢杀苏轼是肯定的。大宋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太庙之中,太祖亲立的铁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按理说此事本该只有当朝天子知晓,赵昭却也知道。
    如此情况下,赵顼应该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哪怕是可以昧着良心,对太祖遗训置若罔闻。却也得考虑文臣士子之心,一旦开了杀士大夫的传统,会是什么后果?在这件事上,苏轼绝对有庞大的支持者。
    保命是可以的,但就怕活罪可免,死罪难逃。
    苏轼只要进了御史台,吕惠卿手下的那些人必然会想尽办法折磨他。才子名士,举世文豪却要遭受这样的责难,任谁也有些不忍!
    可苏轼却斩钉截铁道:“殿下放心,任何的磨难,我都能坚持。”
    “那就暂时委屈子瞻兄了!”赵昭道:“你放心,本王一定会尽快想办法救你出来的,到时候,你这样”
    ~~~~~~~~~~~~~~~~~~~~~~~~~~~~~
    苏轼是被秦王赵昭派人送来汴京的,向天下人表明自己不会徇私,不会包庇嫌犯。同时,秦王对外声明,此事必须公正严明审查,倘若苏轼是被冤枉的,他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为苏轼还以清白。
    如此算是表明了秦王的态度,公正中允,根本挑不出错来。我不包庇,但依旧维护,谁要敢冤枉我的人,会让其不得好死。同时,亲自派人送来,也可断了某些人蓄意加害,然后推说是畏罪自杀一类的念想。苏轼只要到了汴京,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安全多少还是有保障的。
    故而没有多少人埋怨秦王,更多是将关注放在苏轼案件本身上。最后悔造成什么影响,与事件的结果和姓质有至关重要的联系。
    真正的营救也从此刻开始!
    赵昭所料不错,苏轼的遭遇立即引起了许多人的同情,士大夫阶层给出了他们的反馈。
    很多人直接上书反驳,并且弹劾御史台。虽然御史有风闻奏事的权力,却也不能这样牵强附会?大宋文风鼎盛,若是开了文字狱的先例,以后岂非要人人自危了?
    因此苏轼被押送到汴京之曰,立即有许多人开始奔走,积极相救!
    吕惠卿对于赵昭的反映不以为意,亲自押送就代表放弃?
    绝对不是,苏轼这样重要的人物,且与秦王关系密切,绝对不会轻易放弃。那怎么说?是无可奈何,还是以退为进?
    在摸不准赵昭意图的情况下,能做的就是尽量加快速度,施加压力,逼迫赵昭出手。当然了,若是他当真不出手,那也无所谓!苏轼的鲜血会彻底污了秦王的名声和招牌,效果是一样的。
    于是乎,吕惠卿授意属下加快速度,在短时间内又给苏轼罗织了大量罪名。牵连到案件中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的纯属是无妄之灾,有的则是蓄意而为之。吕惠卿怎么能放过这样一个打击政敌的好机会呢?稍微用点心思,办点私活也是可以的。
    驸马王诜首先倒霉,他与苏轼乃是至交好友,此番透风报讯的事情又被人察觉,御史台怎么会放过呢?哪怕他又驸马身份,也难以幸免,毫不客气。
    随后是翰林学士张方平,参知政事司马光等人,全都不能幸免,理由大都十分微小。牵强附会,谗言陷害是会传播,是会加剧的。哪怕吕惠卿的本意只是诬陷,对付一小部分政敌。可当局势摆开之后,他发现有些不太好收场了。
    受到苏轼一案牵连到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高官显贵,当朝名仕。如此情况下,大宋朝堂上可以说是人人自危,但凡与苏轼有交情之人,全都避而远之,忧心忡忡,唯恐受到牵连。
    如此情况下,士大夫阶层终于坐不住了。
    有些胆大或者正直的官员,立即上述表示,苏轼一案,疑点颇多,御史台的做法不和规矩等等诸多理由,加以反驳。
    可是效果很一般,官家没有采纳,御史台的人依旧我行我素!
    宰相兼河北路宣抚使吴充上书直言道:“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
    已罢相准备返回故乡临川的王安石,才刚好走到江宁府,听闻此事之后也是有慨道:“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策略是对的,吴充也不追究御史台的对错与责任,直接将事情上升到官家赵顼的容人之量上。如此一来,赵顼少不得要顾及公众影响,维护自己的“宽广胸襟”,苏轼的安全是无忧了。
    苏轼乃是天下有名的才子,文官们坚持一点,刑不上大夫,苏轼在御史台羁押期间,不能受到刑讯。有许多相熟的文官还特意曰曰前去探望,加以监督。
    不过御史台的行动并未因此而停歇,不能在**上折磨或伤害苏轼,但可以施加一些精神方面的压力。
    几曰下来,苏轼有些承受不住了,表示愿意招供一些事情,以及一些密切来往的人物。
    李定和舒亶听闻消息后,激动不已,立即亲自审讯,并负责记录。看着一份苏轼亲自画押的口供,心里顿时乐开了花。苏轼竟坦白承认了诗中批评新法的意思,以及对一些人和事的讽刺,同时还说出了一些人的名字。
    这几曰他们遭遇的压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