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历史选择了毛泽-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激战之中,起义军被迫分成几路。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第二十军及第十一军二十四师直下潮汕。后来贺龙率二十军向广东海陆丰前进。周恩来此时得重病,发烧,昏迷,由一艘小船送往香港,同船而行的是叶挺和聂荣臻。朱德、陈毅则率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于十月二日在汀江、梅江、梅潭河三河汇流处的三河坝,跟国民党钱大钧部队激战三天三夜,不得不转往湖南南部。毛泽覃随朱德部队前进。
朱德在湘南听说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极想跟毛泽东取得联系。无奈兵荒马乱,不知毛泽东在何方。朱德部队且战且走。十一月初,朱德部队在赣南崇义上堡整训时,忽闻毛泽东部队就在附近。激动万分的陈毅自告奋勇,化装成老百姓,前往侦探虚实。到了那里一看,果真是中国工农革命军,有一营兵力!原来,那是秋收起义时的第三营,由营长张子清、副营长伍中豪率领。不过,他们是在战斗中被敌人冲散,失去了与毛泽东的联系,驻扎在那里。张子清、伍中豪率第三营,加入了朱德部队。这下子,朱德更有信心寻找毛泽东,派出了“特使”——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
毛泽覃的到来,使毛泽东详细知道了朱德部队的情况,万分欢喜。
其实,就在毛泽覃到来之前,毛泽东也派出了自己的“特使”,前去寻找朱德。
毛泽东的“特使”,便是何长工。何长工是一九二七年十月上旬出发的。毛泽东交给他的使命是先到长沙向中共湖南省委汇报,再去寻找朱德部队。何长工刚刚出发,便在井冈山西侧的湖南酃县沔渡被民团抓了起来。民团要杀他,何长工却说自己是从毛泽东部队开小差出来的。这么一来,总算免于一死,民团放他。这时,何长工却不走。民团团长贾威觉得奇怪:“我放你走,你还不走?”何长工说道:“我是想到长沙找哥哥去,可是,一路上你们的关卡多得很,我过了你这一关,过不了下一关。求求团长,给我开个路条吧!”那饭桶团长,果真给他开了路条。于是,何长工一路绿灯,来到了长沙。
何长工在长沙向中共湖南省委作了汇报之后,拿到路费五十六块银元,来到了广州,由广州来到韶关。何长工这样回忆他在韶关的奇遇:几个月的奔波,身上脏得很,一下车就住进旅馆,就忙着去洗澡。韶关驻扎着云南军阀范石生的第十六军。恰好有几个军官和我一起洗澡,水气蒙蒙的,谁也看不清谁。只听见他们在谈论:“王楷的队伍到犁铺头了,听说他原来叫朱德,是范军长的老同学。”另一个说:“同学是同学,听说那是一支暴徒集中的队伍,我们对他有严密的戒备。”这个无意中听来的消息,真使我兴奋极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原来在这里!我匆忙洗了澡,看看钟,已经下半夜一点了,我心急如火,顾不得天黑路远,马上离开韶关向西北走去。何长工:《伟大的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这一回,手上没有路条,何长工特意穿起西装,外面套一件黄色呢大衣,脚下一双黄皮鞋,一副绅士派头。从韶关到犁铺头有四十多里路,何长工连夜赶去。他在部队待过,知道部队行动如闪电,所以他一则是兴奋,二则是要及时赶上。在一片黧黑之中步行,五更时分,万籁俱寂,一路上唯闻脚下皮鞋在索索作响。
第二部分:井冈风云朱德和毛泽东胜利会师 2
赶到犁铺头,遇见哨兵,何长工被带到司令部。巧上加巧,一进门,他便认出了熟人,大声喊道:“老蔡!”原来,接待他的,是曾与他一起在洞庭湖做过秘密工作的蔡协民。这下子,不必费任何口舌自我介绍,蔡协民马上带他见了朱德和参谋长王尔琢。当何长工跟陈毅见面时,两人拥抱起来,因为他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认识,想不到在此地重逢。这么一来,朱德那儿来了毛泽东派的“特使”何长工,毛泽东那儿来了朱德派的“特使”毛泽覃。双方互通音讯后,会师的日子渐渐逼近。这一天,终于到来——一九二八年四月二十八日。那时,朱德部队已经抵达宁冈县砻市(今宁冈县城),来到那个龙江书院。
毛泽东在这一天率工农革命军一团回到了宁冈县砻市,住在刘德胜药店。他刚放下行李,就在何长工的陪同下,朝龙江书院走来。
听说毛泽东来了,朱德和陈毅赶紧来到龙江书院大门口。远远的,何长工就告诉毛泽东:“站在最前面的那位,就是朱德同志,左边是陈毅同志。”毛泽东走过来了,跟朱德久久地、久久地握手。这是三十五岁的毛泽东,跟四十一岁的朱德的第一次见面。这是历史性的会面。从此,朱德一直成为毛泽东的亲密战友,直至一九七六年两人相隔两个来月相继去世,保持了长达将近半个世纪的友谊。毛泽东也和二十七岁的陈毅紧紧握手。双方握手之后,带着各自的部下,步入龙江书院,登上三楼文星阁。参加这次历史性会见的双方部下有张子清、蔡协民、何挺颖、王尔琢、伍中豪、胡少海、龚楚、何长工、袁文才、朱云卿、王佐。
在“文革”中,《井冈山会师》的油画,被改画成毛泽东跟林彪握手。其实,林彪当时任朱德手下的第十一军军部特务连连长,连登上文星阁的资格都没有。难怪陈毅骂这位“林副统帅”为“灵牌”。“灵牌”的谐音即“林排”,因为林彪在陈毅手下当过排长!另外,关于朱毛会师的油画,往往把背景画成井冈山,那带有艺术的夸张。其实,他俩的第一次握手,是在宁冈县砻市。在文星阁,毛泽东说:“过几天就是‘五四’,我们开个大会,庆贺一下。”朱德当即赞同。五月四日那天,砻市河东的广场上,红旗招展,鞭炮齐鸣,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毛泽东、朱德两支部队,加上方圆几十里赶来庆贺的人们,一万多人聚集在那里。对于那山区小镇来说,这是空前的盛会。大会的主席台是临时搭建的。就地取材,农民搬来一只只禾桶(打稻时用的大木桶),再铺上门板,很快搭成主席台。上午十点,在万众欢呼声中,毛泽东、朱德等登上了主席台。那天,毛泽东佩了一支匣子枪,很神气地出现在主席台上。不过,他只佩了一天枪,这一辈子也只这天佩着枪。这位“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提出者,却不愿身上挂着枪。大会的司仪是何长工,执行主席为陈毅。陈毅当众宣布了重要决定,即毛泽东、朱德两支队伍合并,改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下辖三个师九个团。军的领导成员为——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
参谋长:王尔琢。
三个师的领导为——
第十师师长:朱德(兼)。
第十一师师长:张子清(因负伤,由毛泽东代)。
第十二师师长:陈毅。
所用番号“第四军”、“第十师”之类,为的是虚张声势。敌人听说了“第四军”,以为起码有“第一军”、“第二军”和“第三军”。师亦如此,团亦如此。九个团,从“第二十八团”至“第三十六团”。光是凭这“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的番号,也够吓唬人的。朱德部队,其中参加过南昌起义的精兵,有一千五百多人。后来,转战各地,特别是在湘南发动暴动,队伍壮大到八千多人。加上毛泽东的队伍,一下子达一万多人,声势大多了。自从毛泽东担任军的党代表后,人们就称他“党代表”或“毛党代表”。
朱德在大会上演说,称这次会师是中国革命的新起点。他说,“我们为会师而高兴,可是敌人却在那里难过,那么,就让敌人难过吧,我们不能照顾他们的情绪,我们将来还要彻底消灭他们呢”!毛泽东上台演说时,依然保持他那幽默风趣的风格,使全场不时爆发出笑声。据何长工回忆,毛泽东当时说了这么一段话:
现在我们虽然在数量上和装备上不如敌人,但是我们有马列主义,有群众的支持,不怕打不败敌人,敌人并没有孙悟空的本事,即使有孙悟空的本事,我们也有办法对付他们,因为我们有如来佛的本事,他们总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我们要专找敌人的弱点,然后集中兵力打这一部分。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敌人也有强有弱,兵力分布也难保没有不周到的地方,我们要抓住敌人的弱点,狠狠地打一顿,打胜了,立刻分散躲到敌人背后去玩“捉迷藏”。这样我们就掌握了主动权,把敌人放在我们手心里玩。
第二部分:井冈风云“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来历
朱德和毛泽东会师之后,井冈山猛然红火起来。以井冈山为中心,把势力扩展到山下宁冈、永新、遂川、莲花、酃县五县,建立了红色政权。这一带,也就成了红色区域,用了一个新名词来命名,叫做“根据地”。这样,毛泽东创造了两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成了中国革命的新的起点。
会师之后,毛泽东在宁冈茅坪主持召开了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湘赣边界第一届特委会。毛泽东任书记,毛泽东、宛希先、刘真、谭震林、谢桂标为常委,朱德、陈毅、刘辉霄、龙高桂为候补常委。
中共中央于一九二八年五月二十五日发出第五十一号《中央通知》,内中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的名义,唯在暴动各县有工农革命独立团的,仍可听其存在。据此,毛泽东、朱德所率的部队由“中国工农革命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红军”一词,显然是受苏联的影响,因为苏联的军队叫红军。
毛泽东十分注重军队的纪律。除了在上井冈山时提出“三大纪律”,一九二八年夏,毛泽东又补充了“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其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和三大注意中“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一样,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的:上井冈山时正是秋季,红薯成熟时节,故规定“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至于“上门板”、“捆铺草”,是因为当时部队住宿时,常借用老百姓的门板作铺板,借用稻草作铺草。各家的门高矮大小不一,部队撤走时不物归原主,一大堆门板就对不上榫,故规定了“上门板”、“捆铺草”。
毛泽东深知,老百姓痛恨那些烧、杀、掠、抢的旧军队,骂他们是“丘八”(“兵”字拆成“丘八”),流传着“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样的顺口溜。毛泽东要使红军取信于民,所以下决心整肃军纪。“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内容,后来不断修改、补充。一九二九年以后,“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改成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为了容易记住,开始教唱《红军纪律歌》。最初的歌词是:
上门板,捆铺草,房子扫干净。
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
损坏东西要赔偿,借人东西要还清。
后来,“六项注意”又增加了两项注意,即“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虏腰包”。这样,变成了“八项注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受到井冈山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编了这样的顺口溜:
红军纪律真严明,
行动听命令,
爱护老百姓,
到处受欢迎。
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改,至一九四七年十月十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重新颁布时,改为以下内容——
三大纪律如下:
一、一切行动听指挥;
二、不拿群众一针一钱;
三、一切缴获要归公。
八项注意如下:
一、说话和气;
二、买卖公平;
三、借东西要还;
四、损坏东西要赔;
五、不打人骂人;
六、不损坏庄稼;
七、不调戏妇女;
八、不虐待俘虏。
毛泽东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这样一步步发展、充实的,从“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到“不拿群众一针一钱”,从“上门板”到“借东西要还”,逐渐完善。其实,毛泽东思想也是这样一步步发展、充实的。
第二部分:井冈风云游击战“十六字诀”的诞生
一九五八年,在古巴的密林中,一个穿紧身衣的阿根廷人,正在给古巴游击队员们讲述游击战术。他的讲课内容,用这样一句口诀概括:“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位被冠以“游击战专家”的阿根廷人名叫格瓦拉。他一九五二年参加了反对阿根廷庇隆政府的暴动。一九五四年,他在墨西哥和卡斯特罗相识,便投身于反对古巴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斗争。他在古巴开展了游击战争。格瓦拉著有《游击战》等书。 古巴建立了卡斯特罗新政权之后,他辞去在古巴的一切职务,到非洲的扎伊尔、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开展游击战争。一九六七年死于玻利维亚游击战,时年三十九岁。格瓦拉对那“十六字诀”推崇备至,奉为游击战争的经典。他说,这“经典”来自中国,来自毛泽东。“十六字诀”的发明者确是毛泽东。毛泽东是在井冈山创立了他的游击理论的。
毛泽东原本是个文人。“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他行。可是,“时势”逼着他,非成为一员武将不可。当毛泽东蒙受打击,被“开除党籍”,不得不去当师长的时候,曾十分感叹地说过这么一番话:“军旅之事,未知学也,我不是个武人,文人只能运笔杆子,不能动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当师长有点玄乎。”何长工:《伟大的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