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哲学史(下)冯友兰-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则〃圣王卓而无迹〃矣;若必如其所说之圣治始可谓圣治,则〃太平绝而无续〃矣。
(4)方法论
王充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佚文篇》,《论衡》卷二十,页十一)
《论衡》对于〃世书俗说〃,不厌反复考论,皆其〃疾虚妄〃之精神之表现也。惟其〃疾虚妄〃,王充以为吾人持论,须在事实上有根据;故《论衡》每立一论,均列举事实以为证明,所谓〃略举较著,以定实验〃(《遭虎篇》,《论衡》卷十六,页九)也。《薄葬篇》曰: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论衡》卷二十三,页五)
有证之论,即在事实上有根据之论也。在事实上有根据之论,虽可为定论;而其所根据之事实,究为事实与否,则亦颇不易确定。如墨家〃言有三表〃,立论须〃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故《墨子?明鬼篇》,历举古人见鬼之事,以证鬼之为有,然人之感觉所得,有时不必与实际相符。感觉所
88
三松堂全集(第三卷)/中国哲学史(下)
得,不必即可为立论之根据。《论衡*薄葬篇》曰:
夫论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诠订于内,是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实事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失实之议,难以教。虽得愚民之欲,不合知者之心。丧物索用,无益于世,此盖《墨》术所以不传也。(《论衡》卷二十三,页六)
不与实际相符之感觉,乃〃虚象〃耳。故感觉所得,尚需以〃心意〃诠订之;〃心意〃所认为与实际相符者,乃真事实也。墨家但〃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故其有鬼论,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此王充之方法论,实有科学精神,惜其后起之无人也。
(S)性说
王充亦有其对于人性之见解,《论衡?本性篇》曰:
情性者,人治之本,礼乐所由生也。故原性情之极,礼为之防,乐为之节。?性有卑谦辞让,故制礼以适其宜;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以通其敬。礼所以制,乐所为作者,情与性也。昔儒旧生,著作篇章,莫不论说,莫能实定。由此言之,事易知道难论也。酆文茂记,'繁如荣华;恢谐剧谈,甘如饴蜜,未必得实。实者,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余固以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渚也;荀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若反经合道,则可以为教;尽性之理,则未也。(《论衡》卷三,页十四至十九)
人性中虽有恶,而若施以教育之功,则皆可为善。《论衡,率性篇》曰:
论人之性,实有善有恶。其善考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凡人君父,审观臣子之性,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善渐于恶,恶化于善,成为性行。天道有真伪,真者固自与天相应;伪者人加知巧,亦与真者无以异也。(《论衡》卷二,页十三至十五)
此亦两取孟荀对于人性之见解,而折衷之也。
(6)对于命运之见解于性之外又有命。《论衡*命义篇》曰:
夫性与命异,或性善而命凶,或性恶而命吉。操行善恶者,性也;祸福吉凶者,命也。或行善而得祸,是性善而命凶;或行恶而得福,是性恶而命吉4。性自有善恶,命自有吉凶。使吉命之人,虽不行善,未必无福;凶命之人,虽勉操行,未必无祸。(《论衡》卷二,
页六)
王充此意,本以破世俗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说。《论衡》述世俗之说曰:
世论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福祸之应,皆天也。人为之,天应之。阳恩人君赏其行,阴惠天地报其德。无贵贱贤愚,莫谓不然。?(《福虚篇》,《论衡》卷六,页一)
又曰:
世谓受福祐者,既以为行善所致,又谓被祸害者为恶所得,以为有沉恶伏过,天地罚之。,鬼神报之。天地所;小大犹发,鬼神所报,远近犹至。(《祸虛篇》,《论衡》卷六,页六)
此世俗之说,王充论之曰:
凡人操行,有贤有愚,及遭祸福,有幸有不幸。举事有是有非,及触赏罚,有偶有不偶。并时遭兵,隐者不中;同日被霜,蔽者不伤。中伤未必恶,隐蔽未必善,隐蔽幸,中伤不幸。倶欲纳忠,或赏或罚;并欲有益,或信或疑。赏而信者未必真,而疑者未必伪。赏信者偶,罚疑者不偶也。孔子门徒七十有余,颜回蚤夭。孔子
曰:〃不幸短命死矣!〃短命称不幸,则知长命者幸也,短命者不幸也。蝼蚁行于地,人举足而涉之,足所履,蝼蚁笮死;足所不蹈,全活不伤。火燔野草,车轹所致,火所不燔,俗或喜之,名曰幸草。夫足所不蹈,火所不及,未必善也,举火行有适然也。(《幸偶篇》,《论衡》卷二,页一)
行善者不必有福,为恶者不必有祸。人之受祸受福,全视其遭遇有幸有不幸。王充若只就此点立论,则与其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及人生观相合,与事实亦相符。但王充立论,尚不止此。以为人之幸不幸之遭遇,皆命中所已定。。《论衡'命禄篇》曰:
。凡人偶遇及遭累害,皆由命也。有死生寿夭之命,亦有贵贱贫富之命。自王公逮庶人,圣贤及下愚,凡有首目之类,含血之属,莫不有命。命当贫贱,虽富贵之,犹涉祸患矣;命当富贵,虽贫贱之,犹逢福善矣。故命贵从贱地自达,命贱从富位自危。故夫富贵若
有神助,贫贱若有鬼祸。故夫临事知愚,操行清浊,性与才也;仕宦贵贱,治产贫富,命与时也。命则不可勉,时则不可力。(《论衡》卷一,页八至九)
不独个人有贵贱祸福之命,国亦有盛衰治乱之命。《论衡*命义篇》曰:
宋卫陈郑,同日并灾。四国之民,必有禄盛未当衰之人。然而俱灾,国祸陵之也。故国命胜人命,寿命胜禄命。(《论衡》卷二,页四)
推此义,则国之盛衰治乱,皆由于〃国命〃,而与治国者之贤愚能否,无关也。《论衡'治期篇》曰:
人皆知富饶居安乐者命禄厚,而不知国安治化行者历数吉也。故世治非贤圣之功,衰乱非无道所至。国当衰乱,贤圣不能盛;时当治,恶人不能乱。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论衡》卷十七,页十四)
由斯而言,则个人之贫贱祸福,一国之治乱盛衰,皆有其命。《论衡》文谓:〃众星在天,天有其象。〃人〃得富贵相则富贵,得贫贱相则贫贱〃(《命义篇》)。又谓人之命可于其骨相见之(《骨相篇》)。此所说之命,与儒家道家所说之命,俱不同。孟子谓:〃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万章》上)荀子谓:〃节遇之谓命。〃(《正名篇》)庄子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间世》,《德充符》)又谓:〃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大宗师》)人生遭遇有幸有不幸,求
其所以如此之故而不可得,遂曰,此命也。所谓〃节遇〃;所谓〃莫之致而至〃者也。上所引,《论衡*幸偶篇》所说,即与此同意。但就别篇所说,则一人或一国,皆有其先决定的命运。此人之贫贱祸福,此国之兴衰治乱,皆其先决定的命运之实现,人力丝毫不能改变之。此所谓命,正世俗所谓命,其中颇有迷信之分子。王充于此,盖亦未能免于世俗之见也。
王充虽攻击阴阳家之学,然亦主有符瑞之说。《论衡*宣汉篇》历举汉代所现符瑞,几几乎阴阳家之说矣。以〃疾虚妄〃,立论务求实证之王充,亦主有其所谓命,并主有符瑞之说,可见时代影响之大,虽特异之士,亦有时难自拔也。
第五章南北朝之玄学上
(一)玄学家与孔子
西汉末东汉初之际,为纬书及谶书最盛行之时代。古文经学家不用谶纬,使孔子反于〃师〃之地位。此后更进一步之反动,为道家学说之复兴。盖在古代思想中,道家最注重自然主义。所以东汉及三国之际,道家之学说又渐占势力。如王充《论衡》中,即有道家学说,上文巳详。自王充以后,至南北朝时,道家之学益盛。道家之学,当时谓为玄学。《晋书*陆云传》(《晋书》卷五十四)谓,云本无玄学。尝夜暗迷路,趋至一家寄宿。见一少年,共谈老子,辞至深远。向晓,始悟宿处乃王弼家。自此谈老殊进。《南史,王俭传》(《南史》卷二十二)谓,宋时国学颓废,未暇修复。宋明帝置总明观。设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又《儒林传》(《南史》卷七十一)谓,伏曼容善《老》《易》,宋明帝以方嵇叔夜。常与袁粲罢朝相会言玄理。又严植之少善《老》《庄》,能玄言。又太史叔明,少善《老》《庄》,尤精三玄。所谓三玄者,《颜氏家训'勉学篇》
书矣。
所须注意者,即此等人虽宗奉道家;而其中之一部分;仍推孔子为最大之圣人,以其学说为思想之正统。如《世说新语》云: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耶?〃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文学篇》,《世说新语》卷上之下,〃四部丛刊〃本,页十一)
又云:
孙齐由齐庄二人小时诣庾公,问齐由何字?答曰:〃字齐由。〃公曰:〃欲何齐耶?〃曰:〃齐许由。〃齐庄何字?答曰:〃字齐庄。〃公曰:〃欲何齐耶?〃曰:〃齐庄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庄周?〃曰:〃圣人生知,故难企慕。〃公大喜小儿对。(《言语篇》,《世说新语》卷上之上,页三十…五)
此皆以孔子为最大之圣人者也。不过此时即以孔子为最大之圣人者,其所讲孔子之学说,已道家化而为另一派之经学矣。《晋书*阮籍传》曰:
(阮瞻)。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晋书》卷四十九,同文影殿刊本,页五)
孔子与老庄〃将无同〃,乃当时一部分人之见解也。
第二篇经学时代/第五窣南北朝之玄3I95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
三国时,何晏王弼,对于道家之学说,颇能作较有系统之讲述。《三国志…曹爽传》曰:
晏,何进孙也(裴注云:〃晏字平叔〃)。母尹氏,为太祖夫人。晏长于宫省,又尚公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三国志?魏志》卷九,同文影殿刊本,页二
十四)
《晋书,王衍传》曰: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晋书》卷四十三,页十四)
何晏《道论》曰:
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故能昭'音响而出气物,包形神而彰光影。玄以之黑,素以之白,矩以之方,规以之圆。圆方得形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此无名也。(《列子*天瑞篇》注引,《列子》卷一,〃四部丛刊〃本,页二)
何晏《无名论》曰:
夫道者,惟无所有者也。自天地以来,皆有所有矣,然犹谓之道者,以其能复用无所有也。(《列子*仲尼篇》注引,《列子》卷四,页二)
夏侯玄曰:
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故老氏曰:〃强为之名。〃仲尼称尧〃荡荡无能名焉〃,下云〃巍巍成功〃,则强为之名,取世所知而称耳,岂有名而更当云无能名焉者邪?夫惟无名,故可得遍以天下之名名之,然岂其名也哉?(《列子,仲尼篇》注引,《列子》卷四,页二至三)
《老子》言〃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何晏《道论》,即发挥《老子》此言。惟道为〃无〃,非異体的〃有〃,故能遍在群〃有〃;惟道为〃无名〃,〃故可得遍以天下之名名之〃。《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惟其如此,故〃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万物皆自然而然,此即〃无〃之〃无为〃也。此所以〃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也。惟其无为,故能无不为;惟其无不为,故〃无〃乃〃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三国志'钟会传》曰:
初,会弱冠,与山阳王弼并知名。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余卒。(《三国志?魏志》卷二十。八,页三十七)
裴松之注云:
弼字辅嗣,何劭为其传曰:〃弼幼而察惠,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于时何晏为吏部尚书,甚奇弼,叹之曰:'圣人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弼注《易》,颍川人荀融难弼《大衍义》,弼答其意,白书以戏之曰:'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
之性。颜子之量,孔父之所预在,然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又常狭斯人,以为未能以情从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是足下之量虽已定乎胸怀之内,然而隔逾旬朔,何其相思之多乎?故知尼父之于颜子,可以无大过矣。'〃
庄学主以理化情,所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大约即庄学中此说。此说王弼初亦主之,所谓〃以情从理者也〃。〃颜渊死,子哭之恸〃;〃安时而处顺〃之人,自〃理〃而观,知〃死〃为〃生〃之自然结果,故哀痛之〃情〃,自然无有,此即所谓以理化情也。然人之有情,亦是〃自然之性〃;有此〃自然之性〃,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故尼父之哭颜子,亦为自然应有之事。不过圣人之情,虽〃应物而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