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哲学史(下)冯友兰-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ㄒ病<仍滴尬行模丛涤行亩猩9示疲骸ㄖ种中纳!ㄊ且孕纳蚵牵鹜蚨耍秃弦狄颍斐扇缰肿印7蛩杂腥缯撸灾葱奈荆哉嬉还剩从凶侨瑁渫M吻澹奚纾叫囊病3巫窍治纾缴硪病I⒆一辔纾匠揪骋病9示疲骸ㄈ缣撏皇担ㄒ煌谋浠!ǚ蚰谟幸簧赐庥形尬荒谟卸赐庥杏形荒谟腥赐庥腥纭<饶谕庀嘤Γ焐种种罘昂闵撤衬找病#ā侗炯市樾贰返谌洞蟛鼐肪硭奈澹骋凰陌耍
〃本际〃即宇宙之本身方面,〃三界〃及〃种种诸法〃即宇宙之现象方面也。《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在中国以前原有哲学中,心与身之分别,向少言及。此则以阴阳配心身,〃格义〃之类也。于此段中,可见混人道家哲学中诸观念之佛学。《宝藏论》又云:
夫迷者,无我立我,则内生我倒。内生我倒故,即圣理不通。圣理不通,故外有所立。外有所立,即内外生碍。内外生碍,即物理不通。遂妄起诸流,混于凝照。万象沉没,真一宗乱。诸见竟兴,乃为流浪。(《离微体净品》第二,《大藏经》卷四五,页一四六)
为一念之迷,本无我而妄立一我。因有我,遂有非我,主观客观分峙对立,而现象世界即于此起矣。
(五)僧肇之不真空义
此现象世界,因其只为现象,故可谓之为假,可谓之为〃无〃;但既有此现象,则亦不能不谓之为〃有〃。僧肇《不真空论》云:
然则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无,故虽无而非无。虽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虚;虽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若有不即真,无不夷迹,然则有无称异,其致一也。所以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而后无也。若有不能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不无者:夫无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然则万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不可得而无。何则?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故《放光》云:〃诸法假号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肇论》,《大藏经》卷四五,页一五二)
现象世界中诸物,皆待因缘凑合方有,因缘不凑合即灭,故皆如幻化人也。即此而言,可谓为无。然所谓无者,不过谓幻化人非真人耳,非无幻化人也。就有幻化人而言,则固可谓为有也。故万物皆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此所谓不真空义也。
(六)僧肇之物不迁义
更进一步言之,则凡曾有之物,虽归坏灭;然其曾有之事实,则固不可灭也。现象世界中,万物忽生忽灭,似现象世界为时时变化之大波流,然就另一方面言之,则某一刹那间之某一物,自是某一刹那间之某一物。宇宙间曾有此某一刹那间之某一物,乃一永久不变之事实。普通所谓另一刹那间之同一某物,实可谓另是一物;非前刹那间之某一物变化而来者。由此言之,则虽现象世界,亦不可谓之为〃无常〃也。僧肇《物不迁论》云: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造未尝异,所见未尝同。逆之所谓塞,顺之
所谓通。苟得其道,复何滞哉?伤夫人情之惑也久矣!目对真而莫觉。既知往物而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来,今物何所往?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覆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既无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动乎?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不来,故不驰骋于古今;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何者?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
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来?然则四象风驰,璇玑电卷,得意毫微,虽速而不转。(《肇论》,《大藏经》卷四五,页一五一)
由此言之,则一切事物,若就其曾存在一点观之,则皆是〃常〃而非〃无
常〃也。
曾存在之事物,不仅曾存在;且能对于以后之事物,发生影响。僧
肇《物不迁论》云:
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业不可朽故也。功业不可朽,故虽在昔而不化,不化故不迁,不迁故则湛然明矣。故经曰:〃三灾弥纶,而行业湛然。〃信其言也。何者?果不倶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果不倶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则不迁之致明矣。(同
上)
因能生果,因因而有果,是知因不昔灭也。果内无因,是知西不来今也。不灭不来,则不迁之理明矣。
(七)僧肇所说之圣人
故现象世界可谓为有,亦可谓为无;可谓为非有,亦可谓为非无;可谓为有相',亦可谓为无相。《宝藏论》云:
夫以相为无相者,即相而无相也。故经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譬如水流,风击成泡。即泡是水,非泡灭水。夫以无相为相
者,即无相而相也。经云〃空即是色〃,色无尽也。譬如坏泡为水,水即泡也,非水离泡。夫爱有相畏无相者,不知有相即无相也。爱无相畏有相者,不知无相即是相也。是故有相及无相,一切悉在其中矣。觉者名佛,妄即不生。妄若不生,即本真实。(《离微体净品》第二,《大藏经》卷四五,页一四七)
知此理者,则即在现象中见本体。《宝藏论》云:…
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
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即离:分别。常观金体;无有虛谬6喻彼真
人,亦复如是。常观真一,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真—V。远离
妄想,无有颠倒。住真实际,名曰圣人。若复有人于金器藏中,常睹众相,不睹金体。分别善恶,起种种见,而失于金性,便有争论。喻彼愚夫,亦复如是。常观色相男女好丑,起种种差别。迷于本性,执著心相。取舍爱憎。起种种颠倒。流浪生死,受种种身。妄
想森罗,隐稷真一。C《本际虚玄品》第三,《大藏经》卷四五,页一四
九)
愚人执著现象,以为真实;圣人则不执著现象,于现象中即见真实。愚人执著现象,即为现象所囿;圣人不执著现象,即与真实合一。《宝藏
论》云:
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即周万物,大身故应备无穷。是以执身为身者,即失其大应;执心为心者,即失其大智。故千经万论,莫不说离身心,破彼执著,乃入真实。譬如金师,销矿取金,方为器用。若执有身者,即有身碍,身碍故郎法身隐于形壳之中;若执有心者,即有心碍,心;碍故即真智隐
于念虑之中。故大道不通,妙理沉隐,六神内乱,六境外缘。昼夜惶惶,未有休息。(《离微体净品》第二,《大藏经》卷四五,页一四七)
又云:
夫所以言离者,体不与物合,亦不与物离。譬;如明镜,光映万象;然彼明镜,不与影合,亦不与体离。又如虚空,合入一切,无所染著。五色不能污,五音不能乱,万物不能拘,森罗不能杂,故谓之离也。所以言微者,体妙无形,无色无相。应用万端而不见其容,含藏百巧而不显其功。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然有恒沙万德,不常不断,不离不散,故谓之微也。是以离微二字,盖道之要也。六入无迹谓之离,万用无我谓之微。微即离也,离即微也。但约彼根事而作两名,其体一也。(《离微体净品》第二,《大藏经》卷四五,页一四六)
此圣人修养所用之功夫,及其修养成就时之心理状态也。
(八)僧肇之般若无知义
在此心理状态中,圣人之心如明镜,虽不废照,而其体自虚。僧肇《般若无知论》云:
是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也。故能默耀韬光,虛心玄鉴,闭智塞聪,而独觉冥冥者矣。然则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
知,故能玄照于事外。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域中。所以俯仰顺化,应接无穷。无幽不察,而无照功。斯则无知之所知,圣神之所会也。然其为物也,实而不有,虛而不无。存而不可论者,其唯圣智乎?何者?欲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圣以之灵,故虚不失照;无状无名,故照不失虛。照不失虛,故混而不渝;虚不失照,故动以接粗。是以圣智之用,未始暂废。求之形相,未暂可得。故《宝积》曰:〃以无心意而现行。〃《放光》云:〃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所以圣迹万端,其致一而已矣。是以般若可虛而照,真谛可亡而知,万动可即而静,圣应可无而为。斯则不知而自知,不为而自为矣。复何知哉?复何为哉?(《肇论》,《大藏
经》卷四五,页一五三)
宋明道学家谓圣人之心,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即用此等意思。不过僧肇此等讲法,与其《宝藏论》中所说现象世界之起源,颇有不能一致之处。依彼所说,现象世界之起源,起于〃一念迷〃。自逻辑方面言,现象世界既有,即不可为无;但自形而上学方面而言,则圣人若无妄念,则其现象世界即应归无有,又何有〃万物不能拘,森罗不能杂〃之有?关于此点,僧肇未有详细说明。
〔注〕僧肇以明镜喻修养成就之人之心理状态。庄子亦言〃圣人之用心若镜〃。以后宋明道学家,常用此喻。僧肇《维摩经注》云:〃夫以道为道,非道为非道者,则爱恶并起,垢累滋彰。何能通心妙旨,达平等之道乎?若能不以道为道,不以非道为非道者,则是非决于心,遇物。斯可乘矣。所以处是无是是之情,乘非无非非之意。故能美恶齐观,履逆常?顺。'和光尘劳,愈晦愈明。斯可谓通达无碍,平等佛道也。〃(卷七)南北朝时,以老庄之学,解释佛学者,多就同有无,合动静,一人我,诸题发挥。而对于庄子之〃弥贯是非〃;t义,则少有谈及者。僧肇此段,实就庄子《齐物论》齐是非之义发挥,以解释佛经。
(九)道生之顿悟成佛义
与僧肇同学齐名者有道生,《高僧传》云:
竺道生,本姓魏,钜鹿人,寓居彭城。幼而颖悟,聪哲若神。后值沙门竺法汰,遂改俗归依,伏廣受业。后与慧睿慧严同游长安,从什公受业,关中僧众咸谓神悟。生既潜思曰久,彻悟言外,乃喟然叹曰:〃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于是校阅真俗,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又六卷泥洹(《涅槃经》)先至京师,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于是大本未传,孤明先发,独见忤众。俄而《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称阐提悉有佛性。以宋元嘉十一年(西历434)卒。(卷第七,《大藏经》卷五十,页三六六至三六七)
曰本宗《一乘佛性慧日抄》引《名僧传》第十(文亦见于《名僧传抄》而较简略)云:〃生曰:'禀气二仪者,皆是涅槃正因。三界受生,盖惟惑果。阐提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大藏经》卷七十,页一三七)一阐提人为不信佛法之人。一阐提人亦有佛性;〃一阐提人皆得成佛〃;是人人皆可成佛也。道生以经典之语言文字为〃筌〃,必〃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对〃道〃能有了悟,即时可以成佛。后来掸宗不注重文字,只注重心悟,正此意也。
道生所立〃善不受报〃义,其详不可知。慧远有《明报应论》,亦讲善不受报义;其所讲或受道生之影响(陈寅恪先生说)。慧远云:
推夫四大之性,以明受形之本;则假于异物,托为同体;生若遗尘,起灭一化。此则慧观之所入,智刃之所游也。于是乘去来之自运,虽聚散而非我。寓群形于大梦,实处有而同无。岂复有封于所受,有系于所恋哉?若斯理自得于心,而外物未悟。则悲独善之无功,感先觉而兴怀。于是思弘道以明训,故仁恕之德存焉。若彼我同得,心无两对;游刃则泯一玄观,交兵则莫逆相遇;伤之岂唯无害于神,固亦无生可杀。此则文殊按剑,迹逆而道顺,虽复终日挥戈,措刃无地者。若然者,方将托鼓舞以尽神,运干铖而成化,虽功被犹无赏,何罪罚之有耶?若反此而寻其源,则报应可得而明;推事而求其宗,则罪罚可得而论矣。尝试言之,夫因缘之所感,变化之所生,岂不由其道哉?无明为惑网之渊,贪爱为众累之府,二理倶游,冥为神用。吉凶悔吝,惟此之动。无用(当作明)掩其照,故情想凝滞于外物。贪爱流其性,故四大结而成形。形结则彼我有封,情滞则善恶有主。有封于彼我,则私其身而身不忘。有主于善恶,则恋其生而生不绝。…于是甘寝大梦,昏于所迷。抱疑长夜,所存惟著。是故失得相推,祸福相袭。恶积而天殃自至,罪成则地狱斯罚。此乃必然之数,无所容疑矣。然则罪福之应,惟其所感。感之而然,故谓之自然。自然者,即我之影响耳。于夫玄宰,复何功哉?(《弘明集》卷五,《大藏经》卷五二,页三三)
此以道家之说,与佛家之说,融合言之。所谓报应,即心之所感召。若无心而应物者,则虽有作为而无所感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